基于互动沉浸与游戏化的文物展览研究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博物馆展示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互动体验已经成为当下博物馆展示的主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更是如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需要更加注重互动体验,让观众通过亲身参与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方法。

1. 增强观众参与感传统博物馆展示方式通常是观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很难激发观众的参与欲望。

而通过互动体验,观众可以参与到展示中,通过自己的感官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亲身感受。

2. 丰富展示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形式需要更加多样化,通过互动体验可以丰富展示形式,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 增加教育性和趣味性通过互动体验,可以让观众在参与展示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加展示的教育性。

互动体验也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

1.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一种先进的展示形式,可以让观众通过穿戴设备等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在展示传统民间艺术的时候,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让观众亲身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亲身体验。

2.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观众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互动游戏,让观众亲自动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

3. 沉浸式体验通过灯光、影像、声音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设计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在其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比如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音乐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闭上眼睛,只用听觉去感受音乐的美妙。

4. 参与式表演安排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让观众可以观摩、参与到表演中。

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与表演相关的互动环节,让观众在参与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物保护中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

文物保护中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

文物保护中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数字化展示和互动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传承和展示文物,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展示是将传统文物以数字形式呈现给观众的方式。

通过数字化展示,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数字媒介来欣赏文物,不再受到地理和时间的限制。

同时,数字化展示还可以实现文物的虚拟还原,将损毁的文物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

比如,在数字化展示中,观众可以通过3D技术来欣赏历史建筑的全貌,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欣赏的角度和细节。

二、互动技术互动技术是指观众可以通过与展示设备进行互动来参与到文物展示中去。

互动技术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感和探索感,使得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观看,而是可以主动地与文物进行互动。

通过互动技术,观众可以触摸展柜上的虚拟按钮,查看文物的内部结构;可以使用手势控制屏幕上的影像,实现对文物的放大、旋转等操作;还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现实场景中虚拟出文物的显影。

互动技术的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多样的体验方式,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

三、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的价值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的应用给文物保护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首先,通过数字化展示和互动技术,文物可以被精确地复制和传播,使得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

其次,数字化展示和互动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文物,使得文物得以保存,并可允许观众对文物进行互动式学习和理解。

此外,数字化展示和互动技术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广泛的文化体验,增加观众的参与感,提高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知。

四、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的挑战与展望虽然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在文物保护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谈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互动性体验

谈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互动性体验

谈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互动性体验一、互动性体验的概念及意义互动性体验是指观众在博物馆展示中不仅被 passively 观看,而是可以 actively参与通过与展品进行亲密接触、参与游戏、体验场景、交流互动等方式进行全面的体验。

互动性体验使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展示中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文化和历史。

互动性体验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亲近感。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往往是观众被动地观看展品,很难激发出观众的积极性。

互动性体验则可以通过让观众参与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亲近感,使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互动性体验可以提高观众的学习效果。

通过互动性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身体和感官的参与,更加深刻地理解展览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互动性体验可以增加观众的留存时间。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并提前离开,而互动性体验可以使参观者更加愿意留下来,从而提高观众的留存时间。

1. 融入故事情节互动性体验的设计应该融入一个具有情节和故事性的体验中。

通过设置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受。

2. 结合多种感官互动性体验应该结合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使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到展示中去,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受。

3. 引导式设计互动性体验的设计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不仅使观众参与还可以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展示内容。

通过设计引导,可以使观众更加有目的地进行互动体验,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可持续性体验互动性体验的设计应该是可持续的体验。

观众不仅是一次性地参与,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中进行持续的互动体验,从而更加深度地了解展示内容。

5. 反馈机制互动性体验的设计应该具有反馈机制,使观众可以及时地获取反馈,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互动体验。

通过反馈机制,可以调整和优化互动性体验的设计,使效果更加理想。

1. 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是一个集展示、教育和研究为一体的博物馆,拥有大量的与海洋相关的文物和展品。

博物馆的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

博物馆的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

博物馆的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在传统展览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引入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

本文将探讨博物馆的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在展览中的应用,旨在展示其为观众提供的丰富、生动、有趣的展览体验。

一、互动技术互动技术的引入为博物馆观展增添了互动性和参与感。

传统的静态展品逐渐让位于形式多样的互动装置。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声光电等互动设备,与展品进行“亲密接触”,了解展品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观众可以亲自操作仿真仪器、参与科学实验,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这种互动形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展览体验。

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变迁、自然的奇观。

比如,观众可以穿越时空,来到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景,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互动。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实现观众的全息投影,使其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观众可以自己选择角度和视角,探索展品的细节并进行互动。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更加投入、参与,并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获得乐趣与知识。

三、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的融合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的融合为博物馆的展览提供了更加全面、多样的方式。

观众可以在展览中通过互动装置与虚拟人物进行对话、参与角色扮演等,进一步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在这种融合中,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决策,改变展览的展示路径和结局,并获得与众不同的参观体验。

这种交互式的展览形式培养了观众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展览体验。

通过互动装置的引入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观众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展览,感受到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魅力。

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的融合为展览带来了更多元、更多样的展示方式,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和艺术体验。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新兴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博物馆的展览带来更多惊喜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构,其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是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进行探究。

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最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环节。

通过互动体验,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加参观者与展品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同时也有助于向参观者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展示设计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和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声音和光影等。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触摸屏、投影仪等设备,让参观者在虚拟环境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美感;通过声音和光影,可以为参观者创造出具有强烈感官冲击力和艺术性的体验。

互动体验展示设计还可以通过设计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展示方式,增加参观者与展品的互动。

可以设置互动游戏和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工艺,从而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

还可以设置互动导览系统,让参观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个性化的参观路线和内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展示设计中,考虑到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和兴趣的参观者,应设计适合不同群体参与的互动体验项目。

对于儿童来说,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体验项目,如绘画、手工制作等;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来说,可以设置更加深入和专业的互动体验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和实践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展示设计还应注意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和核心,而现代技术则为互动体验展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性。

在设计互动体验展示时,应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保留和传承,同时也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展示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旨在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亲身参与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以下将探究一种可能的展示设计。

展示设计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元素为切入点,通过模拟和互动方式展示,让观
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1. 声音体验区:在该区域,观众可以亲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歌唱或其
他声音表演。

设置一个演唱过程的互动设备,让观众可以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歌曲,然后
通过设备模拟演唱的过程。

观众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声音波形变化,并与之前录制的
专业歌手的声音进行对比。

这样的互动体验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
声音表演技巧。

3. 互动展示区:在该区域,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投影或其他互动方式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进行互动。

设置一个传统游戏展示区,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参与传统游戏的玩法,如象棋、围棋等。

观众还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了解游戏的规则和历史背景。

这样的互动
体验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游戏的乐趣和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展示设计,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好地了解
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这样的设计能够带给观众一种亲近和参与感,提升观众的
参观体验,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重视。

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在展示设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展示设计不仅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手段,更是传达文化精神、引导观众思考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互动,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

如何有效地运用互动体验技术,设计出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和观众需求的展示方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的相关问题,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性、互动体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的要素以及一些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方式,提高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研究互动体验展示设计,可以增加观众参与感和互动性,使展览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也有助于拓展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创新,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当前,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我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博物馆旨在展示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传统和历史,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应运而生。

而博物馆如何通过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来吸引游客,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的重要性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是以参观者为中心,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以及游客参与的方式,使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提高参观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展示设计可以有效地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参与度,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1. 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是通过影像、声音、互动等多种媒体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参观者。

通过视频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音频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互动游戏让参观者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等。

多媒体展示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使其通过视听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互动体验活动博物馆可以设计一些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体验活动,比如制作非遗手工艺品、学习非遗传统舞蹈、品尝非遗传统美食等。

通过参与互动体验活动,游客能够更加亲身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了解。

3. 触摸展品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触摸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比如传统手工艺品、传统音乐乐器等。

博物馆可以设计一些触摸展品的展示区域,让游客通过触摸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参与性互动体验展示设计要求游客能够参与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游客能够在参与中感受到乐趣和收获。

2. 教育性互动体验展示设计不仅要吸引游客,更要具有教育性。

通过互动体验展示,可以让游客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物保护作为维系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虽然文物保护由来已久,但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文物保护中与大众密切相关的文物展览部分,同时对其存在的弊端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也研究了基于互动沉浸与游戏化思维关于创新展览方式的问题。

关键词:文物展览;沉浸式体验;游戏化思维;文物保护
国内的文物保护概念由来已久,商周时期古人在青铜器就刻有铭文,如“子子孙孙永保用”,以此强调对物品保护的重要性。

近代文物保护于清末民初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对文物的保护也多是局限于调查、发现以及制定保护计划,真正付诸实施的文物修缮与呈现出的关于文物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近年来,受益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政府及民间不断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大众在该领域的相关认识与需求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1 在当前文物展览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当前整体的文物保护格局为以博物馆主导的阵地化保护模式为主。

这一模式有其形成的特定原因,一是所陈文物的价值相对较高,需要对其进行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保存和管理;二是所陈文物由于历经年久而相对容易受损,需要特定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线等)方可确保其整体形态具有可持续性。

在这一模式的主导下,确实有效地做到了对文物的保护,及时地抢救了一大批珍贵文物。

同时,得益于各地博物馆的建设,有效地形成了该地区自身的文化高地,从而提升了该地区的历史人文影响。

但在文物展览中,受制于多方面因素仍存在较多的实际问题,以下简要分析:
1.1 文物展览中出现的时空限制尴尬
博物馆是主导的固定区域固定形式的文物展览,也为大众获取相关信息制造了壁垒。

以近期备受热议的南昌“海昏候”墓为例,不少文物在出土后即被运至北京展出,而南昌本地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均遗憾未能亲见。

当文物跨越时空让当前的大众有机会接触它时,却又因时空的限制失去了与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样的尴尬现象实际远不止南昌一个案例。

换个角度,2015年3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拿破仑文物特展”,短短的展期内,大量市民集中来观展。

虽然这种形式获得了市民的高度赞扬,但仍有较多的市民未能如愿亲历各件珍贵的展品。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展品在运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较高的运输与保管成本。

同时,展品本身的实物不可复制性与运输过程的高风险也是很容易形成的矛盾。

1.2 文物展览中出现的情境异位尴尬
即便观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时,除慨叹文物的精美与文化内涵外,如细致追寻,也不难发现眼前文物的所处环境已与原先的环境相差甚远。

虽然这一差距可以通过展览中布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限于场地与成本,完全展开文物当时的情境则显得非常困难。

集中陈设大量展品确实给人以丰富震撼的视觉体验,但展品本身相对孤立的周边环境,却很难将观众带入展品所处的真实情境,以致往往多数观众走马观花,很难真正建立起对展品的深度理解并形成记忆。

2 情境呈现与沉浸体验在保护与展览文物中的运用
静止的文物让人有庄严的视觉感受,但太过庄严的保护文物的环境也使普通大众很难对作品建立起深度的记忆。

部分展馆采用虚拟现实与沉浸的文物互动的方式,则成了当前保护文物的有效补充,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富有建设性的成效提供保障。

沉浸式的空间展示辅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通过光影效果营造氛围突显所展示物品的特征
这方面可以运用常见的立体成像、全息成像等方式配合实物进行展示。

例如,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2015年毕业设计作品《破.界》(如图1所示),采用贴膜立体成像技术,
将文物放置于由贴膜玻璃构建的梯形空间中,再辅以立体光影特效用于烘托文物的神秘感。

它还在其中穿插了与文物有关的特征图形,以动态的演绎的方式使其与文物交相辉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有机的整体,能够加强观众对文物的气质认识与记忆。

2.2 通过vr营造沉浸式观赏环境加强现场感
通过引入vr技术,以头戴式显示器为视觉载体设备可以构建完全沉浸式的视听环境。

目前此方面硬件除了“htc vive”“oculus”以及三星的“gear vr”等设备外,国内亦有多家企业提供各类解决方案。

值得确信的是,头戴式显示器的成本与性能将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进一步优化。

通过此方案实现的文物展示充分打破了局部空间限制的陈列式观赏模式,可以将观众直接代入还原文物历史、文化背景的实际场景中。

3 交互体验在保护与展览文物中的运用
趣味是引导主动性的最大动力源,上文中解决的是如何拓展呈现方式的问题,当引入了更多的数字化内容后,数字技术中核心的交互行为也必将作为重要的内容同时引入。

目前部分博物馆已经使用了内容交互,但主要集中在自身即科技类或科普类博物馆,如上海科技博物馆的恐龙展馆,当然也包括近年来新建的博物馆,如南京云锦博物馆、杭州运河博物馆等。

以南京云锦博物馆为例,其馆厅中设置了对云锦图案宣传讲解的一件互动展示作品,观众可以自行选择云锦的图案进行拼图(如图2所示)。

目前大部分展馆的交互应用也多与此相似,对展品的深度化呈现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当前成熟的交互技术为基础,结合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
3.1 空间营造下进行的还原情景并使用文物体验
不同的文物有其不同的使用情境,具体反映不同的历史年代、使用场景等。

特别是大部分文物与历史事件相关,若能真实还原彼时的人物、言谈举止,能过vr技术将观众带入其中,“亲历”并参与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样的体验必将使观众记忆深刻。

例如,博物馆中常见的陈列的秦汉时期的酒器,若将观众直接带到“鸿门宴”中,扮演一位宴客与刘邦项羽同席,通过具有位置传感的体感手柄直接举杯与项王互敬,必将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关于文物的认知。

3.2 基于制作原理参与抽象制作文物的过程
目前观众对文物的认知基本都是其成型后且历经多年风蚀保存下来的样子,且年代久远。

虽尚能发现当时的工艺破损的一部分,但这些让普通观众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

让大众参与基于虚拟交互的实际制作过程可以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当时的工艺水平,“亲历”文物的成型过程,大众更易得到情感化代入的系统认知。

这方面可以参见一款名为《pottery》的移动端游戏(如图3所示),在游戏中,玩家可以自己“亲手”通过陶土制作完一个个精美的陶瓷,并且支持对其上釉彩以及观看烧制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游戏,玩家可以切实地认知到陶瓷类文物的制作过程,如果在其中融入当时的(如哥窑、弟窑)烧制特征,加上一些特殊工艺(如金丝铁线)的制作方法,则更具有展示文物与普及传统文化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保护与展示文物的关注,此领域已经展现出极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融入新的展示技术与展示观念,相信可以探讨出更多的极富创意与实际应用价值的展示文物的形态。

通过对此方面的研究,在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参与体验的同时,也将为传承和保护文物积累更多的文创素材。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
[2] 曹永康.我们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3] 奚雪松,等.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j].人文地理,2013.
作者简介:严宝平(1981―),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