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

合集下载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赠从弟·其二》为魏朝词人刘桢所著。

《赠从弟》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原文及赏析赠从弟朝代:魏晋作者:刘桢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弟:堂弟。

鉴赏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赠从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赠从弟》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原文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赠从弟》诗歌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着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

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

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

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

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赠从弟》刘桢

《赠从弟》刘桢

赠从弟
体裁: 五言诗
刘桢
zhēn
作者信息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曹丕《典 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 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为“七子”(建安七子/邺中 七子)。刘勰《文心雕龙》称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诗歌资料
从弟,堂弟。刘桢有《赠从弟》三 首,都用比兴,分别以苹藻、松柏、 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这是第 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 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 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 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文体知识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 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 (1)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 (2)律诗,每首八句。 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 格而得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长律)三 种,其中每句有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 有七个字的称为七律。通常律诗都有八句, 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 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 是对偶句。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诗文详解
《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 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 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 “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冰霜的严酷衬 托松柏的“端正”,在一问答中,突出松柏 傲雪凌霜的美妤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 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全诗 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文化长廊
诗 歌 类 型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赠从弟》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赠从弟》原文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三、《赠从弟》作者介绍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

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

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
俗,长于比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翻译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

泛泛:水流貌。

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华叶:花与叶。

羞:通“馐”。

嘉客:佳客,贵宾。

懿:美好。

赏析这首诗,咏的是“苹藻”。

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

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

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

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

”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

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

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

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

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

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2《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作品介绍《赠从弟司库员外絿》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11首。

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文言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语文技能,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一、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三、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四、作品鉴赏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

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一首写法,与咏苹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写背景,后写主体,而是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

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

诗人也许觉得,与谷风相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志节,所以接着又加以“冰霜”的进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

《礼记》说:“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

”正可拿来作“端正”的注脚。

这两句描摹冰霜,辞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态从容。

松柏的坚贞志节,正显现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

《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作者】刘桢(?-217),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背景】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主旨】这首诗通篇以松柏而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诗人将此诗赠与他的堂弟,目的是为了让堂弟像松一样,不畏严寒,屹立不倒。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人的火花。』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 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 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 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刘桢
赠 从 弟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东 平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 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 “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建安二 十二年(217年),刘桢去世。他的 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
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 凤凰作喻,“初言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 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 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元代刘履 《选诗补注》卷二)。此为其二,作者勉 励他的堂弟要具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 品性,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的自勉。
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 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 凛冽、严酷。 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 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 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 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 明。通过冰霜的残酷再 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 寒与高洁傲骨的可贵精 神。
同时这 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 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 大家能明白这是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吗?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 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 『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
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
松柏有本性。
以有力的一问一答 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 遭受 表层到深层,把读 者眼光从“亭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亭”“端正”的外 貌透视到松树内在 的本性,以此表明 松树之所以不畏狂 风严寒,是因为有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坚贞不屈的高风亮 节。
岂不罹凝寒,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前面四句主要 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 格,使得松树的形象得到完整的表现。反复咏歌,却不平 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 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本质。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雄伟挺拔,刚正坚 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惧怕任何恶 劣严酷的环境,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 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用“亭亭”标示松 的傲岸姿态,用 “瑟瑟”摹拟刺骨 高耸的样子 的风声。绘影绘声,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 简洁生动。又以 “谷中”映衬“山 上”,更突出了位 居全诗中心的青松 的傲骨。高耸挺拔, 形容寒风的声音 立于高山之上,不 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向严寒低头,不在 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 恶势力下弯腰,高 俊雄伟,傲骨铮铮。 声逼人警觉。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多么
风声是多么的烈,
松枝一何劲。
而松枝是多么的刚劲。
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 冲突顿起,描写松柏 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 现的情状,突出了松 柏树的可贵品格。 两个“一何”强调诗 人感受的强烈,一 “盛”一“劲”表现 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 感情倾向。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