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祯《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注释】1.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2.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3.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4.凝寒:严寒。
【翻译】山上高一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寒风中挺一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一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的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可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诗人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高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说,正当严寒、冰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仍然总是那么挺拔壮美。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赠从弟意思解释

赠从弟意思解释“赠从弟”的意思是赠与堂弟,”赠“即赠予,“从弟”就是堂弟。
一共三首,诗人刘桢在诗中运用比兴之法,分咏苹藻、松柏、凤凰三物,以其高洁、坚贞的品性、远大的怀抱,激励堂弟,亦以自勉。
下面是《《赠从弟》三首的原文及翻译:《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翻译: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翻译: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赠从弟·其三》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翻译: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
我的心不满足,不气馁,奋力地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
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
问我什么时候降临:到了明君临世的时候,我就将万里来归!。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从弟,堂弟。
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3)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4分)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⑵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意近即可)(3)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2分)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1分)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1分)(4)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1分)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2分)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
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寒风非常的凶猛,可是那些松柏依然不畏强暴,刚劲挺拔。
诗人所以扩展开来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寒风、冰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的时候,松柏树却仍然是那么挺拔壮美。
作品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第1篇: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文言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语文技能,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赠从弟朝代:魏晋作者:刘桢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决定的。
作品鉴赏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
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一首写法,与咏苹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写背景,后写主体,而是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
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赠从弟》是汉代刘祯所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赠从弟(其二)——[汉]刘桢刘桢《赠从弟(其二)》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
【注释】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s&egra一ve;):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凝寒:严寒。
【翻译】山上高一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寒风中挺一立。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赠从弟》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赠从弟》原文翻译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三、《赠从弟》作者介绍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
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
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赠孟浩然》原文,《赠孟浩然》原文翻译,《赠孟浩然》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赠孟浩然》原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赠孟浩然》原文翻译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三、《赠孟浩然》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刘桢《赠从弟》(其一、二、三)原文、译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刘桢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二)①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có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导读】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赠从弟文言文翻译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在郁郁葱葱的园中,青翠的葵花静静地等待着朝阳的升起。
温暖的春天播撒着仁爱的恩泽,万物都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我时常担心秋天的到来,那金黄色的叶子将逐渐枯萎。
百川奔腾东流入海,何时才能再次回流西方?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努力奋斗,等到年老时只会徒然感到悲伤。
这篇文言文《赠从弟》是唐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赠别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翻译和解读: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早晨,园中的葵花在朝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诗人用“青青”来形容葵花的颜色,表现出生命的活力;“朝露待日晞”则形象地描绘了葵花在等待太阳升起的过程中,露水逐渐蒸发的过程。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指的是春天,诗人用“布德泽”来形容春天带来的恩惠,万物因此得以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光辉”则是形容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担心秋天来临,万物凋零。
“焜黄华叶衰”用“焜黄”形容秋天的颜色,意味着叶子逐渐枯黄,预示着生命的衰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诗用“百川东到海”来比喻人生如流水般短暂,最终都要归于尽头。
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人生的意义何在?何时才能回到起点,重获新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两句诗是诗人对年轻一代的告诫,提醒他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如果年轻时不努力,等到年老时只会感到悔恨和悲伤。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人生态度。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赠从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
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赠从弟》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赠从弟》注释①
亭亭:耸立的样子。
②瑟瑟:寒风声。
③一何:多幺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
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1《赠从弟》原文翻译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
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
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
着耐寒的本性!
1《赠从弟》诗歌赏析赠从弟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
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
的风声。
绘影绘声,筒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
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赠从弟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
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
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赠从弟》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赠从弟》原文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三、《赠从弟》作者介绍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
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
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