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ppt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与中国-优质课件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导 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反映了以科技为先导, 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成熟。 评价: ①一定程度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适应了资本主 义大生产的要求,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原有的掠夺性、剥削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 潮,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二轮复习(阶段特征)
中国与世界
(19世纪末-1919年)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18世纪中——1917)
19世纪后期到1917年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资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中国(近代化全面启动)
经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义国家过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一战 济 渡到垄断资义,资义世界体系最终 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系 盾斗争激烈。
并形成宰割中国同盟,民
族危机空前加剧
科 科技发展、现实主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 西学东渐、思想启蒙
思 文 生
义画派、印象主义 画派、现实主义文 学;列宁主义
进 层 思入面 想“, 解制促 放度进”思、想“启思蒙想和”社 正会 式生进活入,“世中俗西文合化璧方”面阶
段
概念解析
1C.②③
D.③④
2、四大美术流派及特点
例1:19世纪上半叶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 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 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结合题中时间(19世纪上半叶)和诗人的主张(否定文学反 映现实的社会作用、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这正与浪漫主义 文学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麦的主持下, 举行了柏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 个国家。会议签署了包括36条的总议定书。会议确认比利时国王利 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今扎伊尔),包括刚 果河河口地带。会议规定:贸易自由和刚果河航行自由;任何国家 以后在非洲取得领土必须是“实际有效的占领”,而且要通知各缔
柏林会议是 一次赤裸裸地瓜 分非洲的会议, 是列强争夺非洲 的新起点。柏林 会议之后,根据 “有效占领”的 原则,列强对非 洲人民进行残暴 的武力征服;根 据领土占有必须 通知各缔约国的 协议,签订了一 系列双边协议, 划分了势力范围。
―有效占领”规定, 任何国家在非洲占 领土地时,必须通 知其他国家,且证 明其占领“有效”, 否则不予承认。列 强在划分领地时, 这些国家通常的做 法是,先在地图上 画好边界线,然后 派军队沿途插上本 国国旗。据统计, 非洲的国界44%都 由经线或纬线划分, 30%的国界是用直 线或曲线的几何方 法划分,仅26%的 国界是自然边界。 划分的这种随意性 严重损害了非洲的 发展,不仅引发了 极为复杂的民族问 题,还酿成非洲国 家间此起彼伏的边 界冲突与战争。
日本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避 免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维护了民族独立。 (2)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迅速实现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3)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政治格局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竞争 者,扩大了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范围。 (4)崛起的日本确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天皇制, 给东亚和世界带来不稳定因素。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与大西洋, 又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

进步 意义: 意义:
改良社会经济,同情劳动人民. 改良社会经济,同情劳动人民.
缺陷: 缺陷:
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来实现土地国有 是做不到的. 是做不到的.
“三民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民族主义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
前提 (民族革命) 民族革命)
关系: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翻封建帝制,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可能性 必要性 时间 地点 领国同盟会的建立
可能性 必要性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政治纲领 机关刊物 性质 意义
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思想基础、组织基础、阶级基础 从起义实践中认识到 1905年8月 年 月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与黄兴(职务) 孙中山与黄兴(职务) 十六字 民报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2、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民族主义)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民族主义) ( 3、在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背景下, 反映了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民权、民生主义) 反映了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民权、民生主义) (
两次论战的比较
• 相同: 相同: 民主政治 作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 不同: 不同: 双方阶级 具体内容
思考题四
•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在反封建方面有哪些相同与 不同点? 不同点? • 相同: 相同: 1、采用西方的政治学说 、 2、反封建思想不彻底 、反封建思想不彻底 不同: 不同: 1、对清的态度 、 2、思想来源 、 3、具体斗争的方式与目标 、
中国近代史总结ppt课件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 壮大,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经历了计划经济 和改革开放两个重要阶段。
。
革命与改革运动
01
02
03
04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 试图推翻清朝统治,但最终失
败。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反对 西方列强侵略,引发了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 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
。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倡导 科学、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
中国近代史总结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
• 引言 • 中国近代史概述 • 政治变革 • 经济社会发展 • 文化思潮与艺术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研究背景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 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转变,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助于深入了解中 国历史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社会的 特点和规律,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 历史借鉴。
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培养了大 量人才。
科技发展的突破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特别是在航天、高铁等 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文化事业的繁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文化事业逐渐繁荣,文化产业 快速发展。
05
文化思潮与艺术
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与中国

2.思想近代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学西方、求变革) 材料二:19世纪末以严复为代表的翻译家出版了《法意》(又 译作《论法的精神》)和《天演论》等书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主义理论以空前的规模在中国得到系统的传播。 (2)结合所学简述西方的进步思想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 影响。(6分) 启蒙思想推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3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 合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3分)
色彩变化。代表作---凡高的《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 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 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提示:(1)印象画派与立体画派是从绘画的技艺上区别,立体画 派是属于现代主义。 (2)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但在表现手法上, 印象画派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概念解析
1、垄断组织
(2012年绍兴二模文综)马克思曾指出:到资本主义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 的劳动比 比皆是”。历史上,这种“分离”“比比皆是”的原因有①通用部 件标准化生产的出现②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③国际劳动分工 向广度和深度发展④西方普遍采用国有化形式干预经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垄断产生的原因、实质、评价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导 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反映了以科技为先导, 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成熟。 评价: ①一定程度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适应了资本主 义大生产的要求,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原有的掠夺性、剥削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 潮,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题深化】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 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 存行列。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 (一)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背景: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 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中 华民族于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 最主要的矛盾 。 (2)山东在19世纪中期以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 焦点 , 洋教 遍地。 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 扶清灭洋 ”,具有抗击侵略的 爱国性 与对先进文明的 排他性 。 3、意义:
①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 经 济 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 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1912—1919年中国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例4: (2011· 新课标全国卷文综· 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 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 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 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 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汪美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

❖ “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
动
上述事件之间关系任何?❖请马用克叙思述主的义方与法“五来四说运明动。”
❖举例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历史 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任举 一列即可例辛亥革命的影响)
思考:
❖ 上述史实直接引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社会哪些变化?
❖ 同学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等方面去归纳整理
❖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 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 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 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 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锺而来的 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
近内代在中,国推社动会民的族冲新突旧和更阶替级的对根抗本,原表现因为是一个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 ❖政治:君主专制集权 ❖文化:文化专制主义与理学盛行 ❖观念:等级观与华夷观 ❖外交:朝贡贸易与闭关锁国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值得关注。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
工业文明从内外两个层面冲击传统中国。
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沦的同时,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得到升华。
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这也为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
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民国建立、约法颁布,但是仍然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一再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主科学日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但专制独裁、愚昧落后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呈现中西合辟、土样并存的局面。
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2.依据:从现实热点看,今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
国共两党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从当今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突破与变革。
百年前清朝与民国政府的治乱得失,对现实中国很多启示。
从命题人角度看,丁贤勇教授对江南区域史、民国浙江史、近代交通史颇有研究。
李学功教授对孙中山思想、南浔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州有研究。
陶水木教授对浙江商帮与近代金融、辛亥革命、康有为对外开放思想、自治运动、浙江地方史等有研究。
从教材角度看,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必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时期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和选修四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