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第八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论cee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课件整理

西方文论课件整理

西方文论绪论一、什么是“西方”?有选择的地理概念,即欧洲、北美。

特定类型系统的文化概念,即发源于古希腊与古希伯来文明的欧洲文化。

“西方”的所指范围是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遗留物;经济与政治的强权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的体现二、何谓“西方文论”?文论,亦称文艺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的性质、特征、效应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加以探讨的学问。

“西方文论”:以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形态,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三、西方文论与西方文化西方文论的开端扎根于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明”西方文化中信仰与求知的精神特质为西方文论提供思想文化氛围西方社会文化的近现代转型都推动了西方文论的相应变化西方文论可以作为透视西方文化及其形态的一个途径四、西方文论的分期古典文论:古希腊~17世纪近代文论:18世纪~19世纪后期现代文论: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当代文论(后现代文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部分古希腊文论一、古希腊社会文化概论地域时间跨度:前3000~前30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普通人智者二、柏拉图生平经历重点:苏格拉底之死作品:对话《大希庇阿斯》、《伊安》、《斐多》、《会饮》、《国家》、《法律》等对话体思想家柏拉图思想的入口:理想国柏拉图文论思想的入口:理想国里不需要文艺为何需要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求知与哲学王的统治为何理想国里不要文艺?——文艺与感性的天然关系——古希腊宗教信仰——感性对人的品质的败坏,一如文艺对国家正义的破坏柏拉图的文艺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实质:理式世界的仿制品伪真文艺的实质:现实世界的摹仿物更伪伪用摹仿来说明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是古希腊人思考与表述的习惯。

理式(Idea)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存在;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又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现实世界按照理式世界的样子被创造;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可以创造一切,即创世主,柏拉图称为“事物原型”、“绝对真理”;凡人只有抛弃感觉、依赖理智与领悟,方能领略理式世界之一端。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梁工内容提要:西方文论发展和嬗变的历史上交织着纷繁复杂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学说,粗略划分,可分出三个主要阶段,依次是从古典时代到16世纪、从17世纪到19世纪,以及20世纪。

这三个阶段各有其主导性的文论形态,分别是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和语言学文论。

从本体论文论过渡到认识论文论,以及从认识论文论过渡到语言学文论,构成西方文论形态的两次重大转型。

关键词:西方文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转型作者简介:梁工,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圣经文学、比较文学。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多元文论与圣经批评的关系研究”(编号07 BZW004)的阶段性成果。

Title:Three Patterns and Two Transforms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Abstract: There are complicated literary ideas and theori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westem literary theory.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ccessively: classical times to the 16th century, the 17th t0 19th century, and the 20th century. The three stages have their dominant literary theories which are separately concemed with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linguistics. Two great transform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re the change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 and the change from episte- mology to linguistics.Key words: westem literary theory ontology epistemology linguistics transform Athor: Liang Gong is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Henan Uni- vercity. His research area is Bibl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hdlianggong@ 263. net.一、本体论文论西方文论发端于古希腊,以古希腊哲学为根基。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导言1、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期划分的标准: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

(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2)近代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3)现代文论时期: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心理分析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存在主义、英美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4)当代文论时期(后现代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读者接受文论、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1、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2、古希腊文论大致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达到高峰。

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2)赫拉克利特、(3)德谟克利特(“艺术是模仿自然的产物。

”)、(4)苏格拉底(时代的分界点。

将模仿论具体化。

“艺术需要再现肉体和精神都美的人”“艺术家不仅应该模仿对象的外形,还要模仿对象的心灵。

”)3、柏拉图代表作《伊安篇》《会饮篇》《理想国》。

4、理念与模仿(柏拉图的模仿论)(1)、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2)、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3)、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范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5、文艺的社会作用(1)、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哲学家,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文学艺术必须为完善公民的品德服务,进而为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服务。

(2)、鉴于模仿文艺的巨大危害,柏拉图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

6、诗的迷狂7、柏拉图认为,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也不同于工匠型诗人,真正的诗人在神灵感发的迷狂状态中,不靠模仿的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8、柏拉图是西方文论史上最早对灵感与迷狂现象做出生动描绘和系统研究的人。

9、著作《诗学》《修辞学》10、模仿论(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2)文艺模仿对象是现实人生。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第八讲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第八讲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基于以上说法,基本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 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 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 后与母体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 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50年代 末至60年达前期。其声势夺人并震慑思想界是在70年代 和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大师级 之间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 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 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 “后”(post)的含义具有双关性,体现了对待“现代”和 “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
• 在一种意义上,“后”意味着一种“非”,即要与所有现 代性的理论、文化、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决裂,从旧的限 制和压迫中解放出来。
• 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可以理解为一种“超级现代” (hyper-modern),它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 主义只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张新面孔或一种新发展。
底解构,就成了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根本旨趣。
• 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等级关系,世界是一个充满 等级的立体的金字塔形的世界。
• 本质——现象,思想——语言——文字,意义— —声音,能指——所指,哲学——其他学科
• 声音——书写,国王——臣民,理念——幻象, 主体——客体,自我——他者,西方——非西方
解构的结果
1)解构了世界的本源
2)解构了主体
3)解构了哲学、解构了欧洲中心主义
4)能指不再不断地返回所指,而是指向一连串的能 指链。文字符号不再是向着原有记忆还原,而是 向着自身,向着文字符号本身,向着代替的代替,向 着补充的补充自我生成。
5)一个取消等级的、差异的、开裂的、平面化的世 界

20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

依照男权文化的定义,男性是伟岸、坚强、充满阳刚美的大丈夫,是柔弱女性的庇护神,而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庸、私有物。

在几千年的男权文化延续中,这种性别角色分配将女性长期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下,并在人们心中形成集体无意识,成为行为抉择的潜意识心理基础。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 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西方文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PPT课件

西方文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PPT课件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4
巴尔扎克以“当代社会性风俗史家” 自命,1829 年, 他首次用真名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朱安党人》,此后二 十 年间创作了90 部小说,共命名为《人间喜剧》。
“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 卓
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拿破仑用剑来征服世界,我用笔来征服世界
13
《人间喜剧》 序言中的现实主义文论思想:
艺术产生的四个阶段:
首先是总的形势;总的形势产生特殊的倾向和才能;这些倾向和 才能占据了优势后造成了一个中心人物(时代典型 );最后是声音形 式色彩等,把中心人物变成形象。
17
2、艺术要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艺术要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指表现事物的 本质。艺术要模仿生活现实,但不是单纯的复制,而 是要模仿事物之间的关系,把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 各种关系表现出来。
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
1
一、社会背景和艺术创作情况
1、功利务实的时代精神
资产阶级的政权确立,理想、热情、英雄主义、原则等过去引以为崇 高的东西消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充满了黑暗和丑恶,金钱成为社会 权力的第一杠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犯罪普遍。失望与冷静务实之风 汇合,转化成为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
14
2、艺术的使命是创造伟大的典型。
艺术要严格摹写生活,但决不是自然的照搬。典型是一类 人的代表,具有普遍的共性。
如何塑造典型?小说家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作为目标, 根据理想,对所描写的人和事物有所抉择。文学典型经过了作 家理想和愿望的参与,比现实生活的人物更高、更理想、更丰 富,所以更具有真实集中性。
2、自然科学发展的科学精神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进化论等三大成就,使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 识发生了一次飞跃。加强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倾向,使人们意识活 动的关注中心转向现在的“认识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驱者
•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在《诗歌创作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 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则可以看作是第一 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用肉感的笔调 描写病态的性爱,歌颂‚心灵与官能的热狂‛,但也表达对光明和理想 的追求。在文学史上,《恶之花》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 的过渡作品,仍然袭用传统的诗歌韵律,仍然依靠修辞的作用。但这却 是第一部以城市和社会中的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诗作,表达了现 代人在社会丑恶中焦虑、烦躁的状态。
《蓝色与金色的夜曲:巴特西老桥》
《黑色与金色下的夜曲:下坠的烟火》
奥斯卡· 王尔德 - 英国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
▼他成名靠的是奇装异服
奥斯卡· 王尔德是不是个美男子?这很难回答,说美吧,长 相只能算还行,说不美吧,可他的女粉丝众多;说男吧, 他又不是一个直男,说不男吧,他长得又很齐全。传记作 者理查德· 艾尔曼在《奥斯卡· 王尔德传》中提到他的长相: “高大,1米93,一直有发胖的趋势,走起来大摇大摆、拖 拖拉拉、懒洋洋的。他面色苍白,有月亮一样的脸庞,也 像月亮一样,有浅色的大雀斑。眼睛是瓷蓝色的,热切的 大眼睛熠熠生辉,弥补了长相上的不足。而一口龅牙是绿 而近黑的,估计是用水银治疗梅毒病所致。他说话速度很 快,嗓音很低,语调圆润柔和。”
第八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论
CONTENT
01/
02/
实证主义:圣伯夫、丹纳、朗松
唯美主义:王尔德 象征主义: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
03/ 04/
直觉主义:尼采
1\ 实证主义
圣伯夫、丹纳、朗松
2\
唯美主义
王尔德
•唯美的意思是追求绝对的美,但真正意义上的唯美并不存在于这 个世界。 •唯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 美和艺术技巧。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 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它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通常, 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 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 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 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

“发掘恶中之美”
A.“现代诗意的最切体的诗意表述” B. 恶中美和丑中美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最具有代表性的审美范畴。
2、感应系统理论 ������
《应和》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 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回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物,
王尔德论形式就是一切
• • • • • 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摹仿自然,而是自然摹仿艺术” 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摹仿人生 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 艺术与道德:艺术与道德无关 艺术以追求“形式”为目标
“生活艺术化”
• “在 1880 年代到1890 年代,唯美主义观念实际上在市民中相当普及, 一大批不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工艺美术工作者、新闻工作者都在极 力宣扬和倡导唯美主义的生活方式。他们感兴趣的不仅是一种审美态度, 而且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实践。他们从服装、家居、娱乐、谈吐 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大规模的审美尝试,以至于在 1880 年代 的英国,唯美主义被看做是一种时尚、一种生活观念的更新、一种新潮 的生活方式。”
1、发掘恶中之美
•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 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 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 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 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 判罚。】
• 当艺术不再是宫廷和贵族的附庸之后,面对市场是唯一的选择。 • 德波认为,资本积累的结果就是形成形象或景观。 物品以外表征服观 众,商品的形象化正是生活艺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象征主义
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
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 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 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 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 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1886年诗人莫洛阿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 提出这个名称。
征主义从法国扩及英、美、德、意、俄等 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国际性文学思潮,并 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象征主义理念 和各国的文学传统和创作风格结合,显得 复杂起来。法国仍然是象征主义的中心。 主要代表是保尔〃瓦雷里,他继承了马拉 美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中融入了关于生 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哲学上 的思索。
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
• 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 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忧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 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 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对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 《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 年的激动和忧愁‛。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 《应和》——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概括表现,我们就会发现诗中包 含了关于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原则,涉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创 作中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处理,艺术家观察自然和表现自己主观内 心境界的态度和方法,艺术表现形式等。 • “应和”的观念是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并从这个基础出 发探索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建立一种对文学艺术本质的全新认识。
“为艺术而艺术”
• 唯美主义兴起于法国,再波及英国、美国并影响到全世界的文艺 理论思潮。作为一种思潮涉及到绘画、诗歌、小说等几乎全部艺 术领域,文学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唯美主义向英国、美国扩 展,爱伦坡和王尔德的出现,惠斯勒与罗斯金诉讼案的胜利,是 唯美主义上升期和全盛期,而王尔德与昆斯伯里诉讼案的失败则 标志了唯美主义的衰落。
•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 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 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 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 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把文学的内容从呈现自然世界的真实转向对超验世界至美 的探寻, 便文学的再现方法为暗示象征。
夏尔〃波德莱尔
• 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 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 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 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作品有《恶之花》、《巴 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 文学批评论文结集为《浪漫派的艺术》,艺术批评论文结 集为《美学珍玩》,此外,许多文艺批评观点散见于大量 的书信中。
“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
• 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 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 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 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恶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 写恶,从中‚发掘恶中之美‛。 • 他指出美包含着热忱、愁思、忧郁、不幸、神秘及叛逆精神,自 觉地把发掘恶中之美当做了诗人的使命:‚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 化而为美......这是艺术奇妙的特权之一。‛
• 继波德莱尔之后,象征主义理论于19世纪70、80年在保尔〃魏尔 兰(1844-1896)、兰波、马拉美文论中臻于完善,象征主义诗 歌也在他们的创作中达到成熟。80年代,法国象征主义掀起声势 浩大的文学运动,1886年诗人莫洛阿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 正式为这个运动命名。
后象征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
• "世纪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孕育于18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
形象,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 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 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 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 中消磨生命。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失望,在现实生活中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 神状态。
• 王尔德无疑是个性情中人。他持才傲物,即便身陷囹圄,跌入人生的最底点,还 不忘表现自己,说他自己是“时代的文化和艺术象征性关系上的人
物… …天神几乎给了我一切。给了我天才,我独特的名字、很高 的社会地位、辉煌和理性的勇敢;我使艺术成为哲学,使哲学成为 艺术;我改变了人的思想和事物的色彩;我所说所干的一切从未令 人怀疑;… …戏剧、小说、韵律诗、散文诗、精妙或奇异的对话, 笔触所及我无不用一种新的美的方式使其变美。… …我视艺术为 最高的真实,把生活只看作一种虚构的形式。我唤醒了本世纪的想 象力,便于它创造我周围的神话和传说;我把一切体系概括为一句 格言,把一切存在概括为一句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