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_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北伐战争》这课讲述的是1924—19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包括三个部分【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我主要是借助任务学习法,将每个部分都分解为基础知识和需探究问题两部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个解决本课问题。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权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1924—19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本课选取国民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事件----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

通过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

本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承上启下: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同时,北伐战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重要的一环。

所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

许多学生平时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2、八年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

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根据材料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概括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把本节所学内容运用其中,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小。

四、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够简述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简述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结合材料,能够分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简述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领导及意义。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第一章:北伐战争的背景1.1 引入话题:了解学生对北伐战争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背景。

1.2 教学内容:1.2.1 分析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了解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民众对统一的渴望。

1.2.2 讲解国共合作的形成,强调共产党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1.3 教学活动:1.3.1 观看北伐战争背景的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北伐战争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北伐战争的爆发2.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北伐战争的爆发。

2.2 教学内容:2.2.1 详细讲解北伐战争的过程,包括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2.2.2 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国共合作、民众支持等。

2.3 教学活动:2.3.1 观看北伐战争爆发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

2.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北伐战争爆发和胜利原因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北伐战争的影响3.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北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2.1 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3.2.2 讲解北伐战争对国共关系的影响,如国民党的“清党”行动。

3.3 教学活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伐战争对中国各方面的具体影响。

3.3.2 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加深学生对北伐战争影响的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北伐战争影响的认第四章: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人物4.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在北伐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4.2 教学内容:4.2.1 介绍北伐战争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等。

4.2.2 分析这些人物在战争中的贡献和影响。

4.3 教学活动:4.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这些人物在北伐战争中的作用。

《北伐战争》教案

《北伐战争》教案

《北伐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北伐战争;2. 掌握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3. 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

三、教学内容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一系列武装斗争。

北伐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北洋政府自袁世凯时期开始就陷入了腐败和无能的境地,无法有效地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2. 国民党的崛起。

国民党作为代表中国民族利益的政党逐渐崛起,成为了北洋政府的主要对手。

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

中国当时正面临着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需要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北伐战争的进行北伐战争经历了多次战役和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伐战争的进行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广州起义。

1924年,广州起义爆发,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开始。

2. 第一次直奉战争。

国民党决定先消灭直系军阀,于1926年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国民党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3. 第二次直奉战争。

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决定向北方发动进攻。

1927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三、北伐战争的结果北伐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北伐战争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王朝正式结束。

2. 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后,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3.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崛起。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1. 课堂讲授:30分钟2. 图片和影像展示:20分钟3. 学生提问与解答:20分钟4. 小组讨论:20分钟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课堂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北伐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成果。

(3)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

(2)利用资料卡片,了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成果。

3. 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 如何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2.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资料卡片。

3.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哪些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民大革命应运而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讲解北伐战争取得的成果。

(3)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总结拓展(1)总结北伐战争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北伐战争的精神,为实现民族振兴贡献力量?6. 布置作业(1)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北伐战争的小论文。

(2)让学生绘制一幅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图。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路线、主要战役及意义。

(2)掌握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3)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图,掌握北伐战争的路线和主要战役。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路线、主要战役及意义。

(2)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教学难点:(1)北伐战争中各阶级、各派势力的复杂关系。

(2)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北伐战争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时间、路线、主要战役。

(2)分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路线、主要战役。

(2)详细介绍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4. 互动环节:(1)提问学生,检验学习效果。

(2)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北伐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意识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北伐战争相关章节。

2. 视频:北伐战争相关视频资料。

3. 图片:北伐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

4. 地图:北伐战争路线图。

5. 资料:北伐战争相关历史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北伐战争时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一、背景
《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

它发生在1436年,当
时明朝统治者冒着庞大的死亡和破坏,将他们的军队带到了蒙古苏达游牧
民族的领土,以战胜其国家,维护明朝的尊严,为抗击元朝的结束而奋斗。

为了战胜蒙古苏达人,明朝军队以几乎惊人的勇气和忍耐力进行了激烈的
战斗,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使明朝的尊严得以维护。

二、教学设计
1、学生的能力分析:针对本次教学,学生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15岁
以下,主要以小学生为主,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学生年龄的不同,要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

2、课程内容的确定:本次课程主要介绍明朝“北伐战争”的背景、
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战略方针、当时明朝军队的策略和作战技巧、战
争的结果等。

这些内容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程时,要根据这些内
容和学生的年龄适当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战争的重要性和明朝
统治者的精神和智慧。

3、教学方法:对于这次的教学,应加强学生主体性参与,采用多元
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的形式,使学生更有趣的接受信息;采用更
多的实际操作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采用课堂游戏等,让学生从中受益,
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加感兴趣。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北伐战争》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难点:北伐战争的过程及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北伐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2. 运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经过。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国民大革命的原因。

2. 讲述北伐战争的原因:讲解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引出北伐战争的必要性。

3. 分析北伐战争的过程:让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成就。

4. 总结北伐战争的意义:强调北伐战争对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北伐战争原因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2. 讲述北伐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成就。

3. 分析国共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国共合作对北伐战争胜利的贡献。

4. 案例分析:以某一战役为例,让学生分析国共合作在战役中的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意义,分享各自观点。

6. 总结: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号召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史料,绘制一幅北伐战争形势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北伐战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4. 课堂小测:通过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北伐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精选22篇)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精选22篇)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精选22篇)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1本学期第六周我参加了片区优质课比赛,教学的内容是八年级第11课《北伐战争》,根据《能力要点标准》中的要点,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使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主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并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导学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2本课的三个子目:“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部都是课标中要求学生知道或了解的内容。

故此,三部分内容的活动设计都必须体现其重要的有效性。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结识黄埔人”小活动在课堂上,把黄埔军校的部分师生名单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党内比较重要的人物,或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

学生通过直接的了解,就能够得出黄埔军校在历史的卓越地位和对历史的贡献。

二、“北伐胜利进军”——“军情观察室”活动“军情观察室”是凤凰卫视中文台每逢周三的一档军事观察节目。

借用它的名字就是为了直接的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的兴趣。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被假设成为北伐军的指挥人员,参与北伐战略的总决策,让学生们自己去设计北伐的顺序。

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学习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读图识图能力,而且,也顺便学习了一些战争常识。

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找政府”活动这是一个帮助学生打破惯性思维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 通过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黄埔军校的大门及门上对联。

师: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

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
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那么,黄辅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有关黄埔军校的内容。

从中提炼出相关信息。

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作用)
2、生交流阅读成果,师归纳: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年5月广州黄埔。

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胜利进军
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展示:幻灯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生交流,师归纳: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
生交流,师归纳:通过这个实力表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可以看出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
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补充、渲染有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印象。

对武昌战役前独立团一营战士的请战情况,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

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小组代表交流,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师: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展示幻灯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师: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

展示:幻灯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展示幻灯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师: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师: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

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三、课堂小结
生梳理本课知识要点并识记
四、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我在设计和构思本课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着力于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提高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但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以至于学生活动的不够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