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包括:北伐战争的背景、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进程、北伐战争的影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伐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北伐战争。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类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对北伐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北伐战争的教案

北伐战争的教案

北伐战争的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了解北伐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北伐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北伐战争的主线和关键点。

2.如何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2.讲解法3.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北伐战争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并讨论。

第二步: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记录。

第三步:小组讨论(2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北伐战争的主要进程、北伐战争的关键战役等。

2.教师适时地提问和引导。

第四步:总结回顾(10分钟)1.教师总结北伐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2.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

第五步:小结(5分钟)1.学生归纳总结北伐战争的背景、原因、进程和结果。

2.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小结。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相关资料。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答、讲解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原因、进程和结果。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需要改进的是,在小组讨论环节,存在着一部分学生不够积极参与的问题,下节课需要设置更具吸引力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特点和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初二历史《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合集5篇]

初二历史《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合集5篇]

初二历史《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初二历史《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初二历史《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基本技能。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资源】①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第一章:北伐战争的背景1.1 引入话题:了解学生对北伐战争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背景。

1.2 教学内容:1.2.1 分析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了解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民众对统一的渴望。

1.2.2 讲解国共合作的形成,强调共产党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1.3 教学活动:1.3.1 观看北伐战争背景的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北伐战争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北伐战争的爆发2.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北伐战争的爆发。

2.2 教学内容:2.2.1 详细讲解北伐战争的过程,包括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2.2.2 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国共合作、民众支持等。

2.3 教学活动:2.3.1 观看北伐战争爆发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

2.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北伐战争爆发和胜利原因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北伐战争的影响3.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北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2.1 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3.2.2 讲解北伐战争对国共关系的影响,如国民党的“清党”行动。

3.3 教学活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伐战争对中国各方面的具体影响。

3.3.2 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加深学生对北伐战争影响的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北伐战争影响的认第四章: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人物4.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在北伐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4.2 教学内容:4.2.1 介绍北伐战争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等。

4.2.2 分析这些人物在战争中的贡献和影响。

4.3 教学活动:4.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这些人物在北伐战争中的作用。

《北伐战争》教案

《北伐战争》教案

《北伐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北伐战争;2. 掌握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3. 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

三、教学内容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一系列武装斗争。

北伐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北洋政府自袁世凯时期开始就陷入了腐败和无能的境地,无法有效地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2. 国民党的崛起。

国民党作为代表中国民族利益的政党逐渐崛起,成为了北洋政府的主要对手。

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

中国当时正面临着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需要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北伐战争的进行北伐战争经历了多次战役和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伐战争的进行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广州起义。

1924年,广州起义爆发,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开始。

2. 第一次直奉战争。

国民党决定先消灭直系军阀,于1926年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国民党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3. 第二次直奉战争。

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决定向北方发动进攻。

1927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三、北伐战争的结果北伐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北伐战争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王朝正式结束。

2. 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后,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3.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崛起。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1. 课堂讲授:30分钟2. 图片和影像展示:20分钟3. 学生提问与解答:20分钟4. 小组讨论:20分钟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课堂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漫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再革命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三、再革命之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一幅漫画导入新课《民众的力量》观察漫画,回答问题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1.解释国民革命的概念,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关系,引用材料说明“再革命”这一主题的由来。

(一)国共合作的原因2.讲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二)国共合作的建立3. 讲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意义。

(三)国共合作的成果4.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创立的历史意义。

1.阅读教材和PPT的材料,掌握国民革命的概念,理解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关系。

2.阅读PPT的图文材料,理解国共合作的原因,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意义。

掌握相关的概念、史实,理解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落实教学目标1。

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一)北伐战争的经过1.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让学生完成。

任务一:认真观察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表格。

(二)北伐战争的影响2.展示历史漫画、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任务二:根据PPT的材料9—11和学案的材料2—4,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三)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3. 展示历史漫画、文字材料并对一些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读,引导学生结合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任务三:(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民众,你会支持哪一方?结合PPT的材料12—27及学案的材料5—7说说你的理由。

1.观察形势图,完成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

2.能力训练
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

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国民革命歌》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出示:黄埔军校图片以及门上的对联,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再出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让学生体会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学生回答后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背景导入:黄埔军校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由国民党创办的。

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成立的。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情况。

读《黄埔军校第一至第六期毕业人数》,归纳创办黄埔军校的意义。

过渡: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过程、结局怎样,这是我们这一节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大问题——北伐胜利进军。

二、北伐胜利进军
学生自学课文,回答北伐的目的(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主要对象。

介绍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军阀的实力,使学生认识到这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首当其冲要消灭的对象。

出示《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图
出示视频资料《北伐战争》,了解北伐战争情况。

出示《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图,渲染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武昌战役前独立团一营战士的请战情况,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强调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史实。

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另一方面发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过渡: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南方革命阵营的分裂趋势也在不断增加。

1926年11月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这种趋势日趋明朗并最终导致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出示视频资料和图片《四一二政变》,了解蒋介石叛变革命的情况。

介绍:继上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单广东一地,被捕杀的就达二千多人。

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刘湘在四川也纷纷举行“清党”,并表示拥护蒋介石政府。

与此同时,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李大钊就是在这时被杀害的。

大革命受到了严重挫折。

同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

并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

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那么,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讨论1: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从客观上来看,一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采取突然袭击。

从主观上来看,一是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二是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过渡: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同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

那么,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着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的局势怎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前景怎样?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引导学生看书,把本目中的一些知识要点找出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后来统治了全国。


指出: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交代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后曾经迁都的情况,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中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政府被推翻。

引导学生讨论: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

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

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