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背景。
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展示《长恨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简介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提问:同学们对《长恨歌》有什么了解和期待?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
第二章:《长恨歌》第一段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一段。
分析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一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一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一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一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三章:《长恨歌》第二段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二段。
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二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二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二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二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二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二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四章:《长恨歌》第三段讲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三段。
分析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4.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三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三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三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三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三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三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拓展知识。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长恨歌》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恨歌》全文,着重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背景、结构及诗意,培养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认识。
3. 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长恨歌》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白居易及《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3. 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理解诗意。
4. 意境分析:讲解诗歌中的意境,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
5.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诗歌中的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6. 情感表达分析:讨论作者对杨贵妃的爱情、友情、同情等多重情感表达。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恨歌》的鉴赏题,讲解解题思路。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解答类似的诗歌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长恨歌》起承转合结构图。
2.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情感表达:爱情、友情、同情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答案示例:答案应包括对诗句的理解、意境描绘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组织一次诗歌鉴赏比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结构分析2. 修辞手法讲解3. 情感表达分析4. 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一、诗歌结构分析1. 起:诗歌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揭示故事背景,引发读者兴趣。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2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能够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恨歌》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理解爱情的美好与悲剧;(2)体会作者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3)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对爱情主题的深入理解;(3)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恨歌》的背景、诗歌形式及艺术特色;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读《长恨歌》的爱情主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 课堂讲解:讲解《长恨歌》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及爱情主题;4. 分组讨论:分组合作探讨,《长恨歌》中爱情主题的表现及意义;5.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及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长恨歌》的内容,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分析其意象和象征手法;3. 写一篇关于《长恨歌》的短文,可以从爱情、人生、社会等角度进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程度及文学鉴赏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探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2. 掌握《长恨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梗概;3.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看相关视频或播放适合的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白居易的作品。
2. 课堂讲解:(1)《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唐朝盛世和《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让学生了解到《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其悲痛失望的情感中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长安城陷落和杨贵妃悲惨遭遇的悲愤之情。
(2)《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梗概具体讲解《长恨歌》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其中的主旨和情感。
(3)《长恨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通过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点,如辞章婉约、意境深远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讲解《长恨歌》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
3. 深化学习:(1)阅读原文:要求学生阅读《长恨歌》的原文,理解其中的词句和意义。
可以提供适当的词语解释和注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长恨歌》中的某个细节或观点,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1)《长恨歌》通过怎样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情感?(2)《长恨歌》有何特点和价值?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其他白居易的作品,拓展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方面开展创作,通过模仿古人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
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要完成这个题,得先看诗,读诗,品诗。
看诗,读诗,品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整体感知的过程。
把学生直接引导到作品的面前,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也一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品读。
二、导入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流传甚广。
一千多年后,它们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们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对真情的向往和追求。
也许,唯有这绵绵“长恨”,才是真正的永远。
三、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跟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1.我们要求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现在就请大家秀秀自己的风采。
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展现了他自创的画作,有同学来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同学自编自唱了一首歌。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3)能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3)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和领悟;(3)对古代文化和礼仪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2)概述《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的大意;(2)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生僻词语;(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讨;(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3)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3)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诗文的背诵和理解;(2)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3)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长恨歌》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有关《长恨歌》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长恨歌》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长恨歌》全文,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爱情、历史的独特见解。
2. 掌握《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3. 课文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讲解诗人的观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主题:《长恨歌》——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2. 艺术特色:对仗、用典、象征、隐喻3. 历史背景:唐朝安史之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表现爱情主题的诗句,并说明其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表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
艺术特色:通过对仗、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感慨。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有关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文学作品,比较其与《长恨歌》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存在困难,今后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历史背景;(2)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4)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人生的独特见解;(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4)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爱情、人生观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长恨歌》的背景及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2)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长恨歌》;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爱情、人生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回顾课堂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3.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 赏析。(6分)
❖
❖ 【参考答案】
❖ 19.采地黄 卖地黄 ❖ 20.(6分) ❖ 叙述:
❖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 来却愈觉辛酸。
❖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 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 中找不到,就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 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 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 术的感染力。
艺术手法小结
❖ 1、借景抒情 ❖ 2、反衬烘托 ❖ 3、乐景写哀情 ❖ 4、层层渲染,回环往复
探究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 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 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
词中有誓两心知 .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叙事见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 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 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 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 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 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长 恨 歌
对比、反衬、夸张
政
)
侧面烘托
治
悲
借景抒情
剧
思
乐景写哀情、层层渲染
爱 情 悲
)
剧
浪漫主义手法
思:
浪漫主义手法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 的见证,恨是遗憾,也是悔恨,是沉重的遗憾,代 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 憾与悔恨。
❖ 一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 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触景生情。黄昏
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 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 彻夜相思。叙事见情
闻到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回, 珠箔银屏逦迤开。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 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 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不辞劳苦,孔繁森的一心为公。这方忠情的土啊,催生出了岳飞的精忠报国,戚
继光的横扫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方土,深厚、凝
重。
❖ 西施说:“爱情是工具,我之所以能备受夫差宠幸就 因为我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工具,让夫差围着我团团转,不 思朝政,最终导致国破身亡,要是我不会使用爱情这个工 具,我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了” 昭君说:“爱情是手段,呼韩邪单于如果不喜欢我, 不爱我,他就不会那么多年一直服服帖帖地称臣于汉朝, 所以,我出塞完全是汉人外交的手段而已,若论爱情还谈 什么呢?” 貂婵说:“爱情是计谋,王司徒把我许配吕布后赠与 董卓是条连环计。我就凭我的容貌博得这两个男人的爱, 让他们父子相残,所以,女人如果能处心积虑的运用爱情, 不但可以征服男人而且还能征服世界” 杨玉环说:“爱情!爱情?什么爱情!爱情只不过是 恨的表面现象,爱就是恨。想当年,皇上对我如此宠爱, 七月七日还在长生殿对我发誓:“愿朕与爱妃生生世世都 做夫妻!”那时我真真正正感受到爱情是甜蜜的,我是世 上最幸福的女人,可是到了最后他竟然命令高力士将我勒 死,我尸体尚温,就被草草埋入黄土中,昔日长生殿的誓 言,此时此刻被他忘的一干而净!我真是恨透了他,天长 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表现手法:1、衬托(正反) 8、渲染 烘托 9、 曲笔
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乐景衬哀情
2、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5、动静结合 6、远近结合 7、诸觉结合
6、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等等
修辞手法:1、比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6、用典 7、设问、反问和反语 8、想象 联想 9、象征
❖ 二是作者和百姓在恨。恨李隆基不理朝政,重色误 己、误民、误国。
❖ 三是后人在恨。后朝多少皇帝不以之为戒却重蹈覆 辙,终成千古之恨。
概括主旨
诗的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 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
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 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 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 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 恨正文)。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 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 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 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 作用。
第二课时
❖ 诗文赏析
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 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回头顾盼,秋波流转。嫣然一笑,有千种娇 态,万种风情。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 美貌。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 从此君王不早朝 ❖ 三千宠爱在一身 ❖ 姊妹弟兄皆列土 ❖ 不重生男重生女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 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 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 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 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 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夸张 侧面
唐玄宗时歌谣:“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 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楣”,门户上的横木,古时 显贵人家门户高大,因以门楣称门第。
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 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 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 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 圣驾归来,从昼到夜,从春到秋,处处触景 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 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焦急与迫切
风吹仙袂飘摇举, 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痛苦、委屈、感激
梨花一枝春带雨。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惟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
钗留一股合一扇, 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
钗擘黄金合分钿。 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
但令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元好问一问问千古。
❖
是呀,“情”是何物?
❖
情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
出了华夏大地的众生芸芸。
情是一朵动人的花。在这朵花里,充盈了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下的呻吟,遥 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舞双双。这朵爱情的花,凝聚了李清 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无语凝噎”,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南国 红豆”。这朵花呀,凄美哀婉。
❖
情是一棵感人的树。这棵树里,充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
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励。这棵友情的树,深藏着王勃的“无
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泪襟比散丝”;高适的“莫
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棵树啊,浓郁,隽秀。
❖
情是一方温馨的土。这方土地中,培育出了周恩来的鞠躬尽瘁,焦裕禄的
鉴赏写作手法
本诗是叙事长诗,但有浓烈的 抒情色彩,更好地突出了诗歌主旨。 试分析本诗抒情特点。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 峨嵋山下少人行, 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 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 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 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 通人的真情。
2、诗人笔下的杨贵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她的 态度又如何?
❖ 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 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
❖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 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 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 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 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 有冻死囚。
❖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 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 (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 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 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 女子形象。
❖ 是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
2、读完本诗,你对“情是什么”有那些 感悟?请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段话。
3、思考:你认为唐明皇可以避免这 种“长恨”吗?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 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 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 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杜牧 【作品】:过华清宫 【内容】: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