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

【课题】长恨歌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长恨歌》是《大学语文》的一首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

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

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

【学情分析】酒店管理2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他

们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发。学生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

张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是中职学生,古诗文的底蕴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教学思路】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

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弓I导学生理

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

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

念,也感受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背叛;我们感受过“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热

烈,也感受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缠绵深切。

二、课文结构的梳理

杨妃专宠一一马嵬兵变一一玄宗思妃一一仙境寻人,寄物传情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唐玄宗:

重色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情男?

2、杨贵妃:

祸国殃民的红颜?

忠于爱情的痴心女?

(自主学习,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

3、中职生应拒绝早恋

四、主题探究

1、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 )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

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

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2、白居易生平

3、创作背景

4主题探究:

――爱情说

——讽喻说

――双重主题说

5教师小结

五、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

【教学反思】

长恨歌》这首诗内容比较长,但字词较为浅显,学生在认真的预习之后能够理解字面意思,

因此,第一课时除了导入及点拨字词之外,我把重点放在了概述诗歌内容并划分结构上,因为长,所以不宜在课堂中全文朗读(可以利用早读让学生朗读全文),于是先设计了自读,在

学生理解了内容并划分结构之后,再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也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爱好。鉴赏诗歌的重点是以意逆志,即通过对诗局、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两个课时的安排这是体现了这一思路。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第二课时

探讨主题。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把握诗歌主旨。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 ddi ng by the fire, take dow 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 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 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 n beside the glow 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The furthest dista ne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 n life and death But whe n I sta 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 ne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 n I sta 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 n un 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 ne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 n I pla 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 ning

Yet prete nding you have n ever bee 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 ne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 ng aga 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 e's in differe nt heart

To dig an un 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

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在一个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在这流转的岁月里,有着流转的四季,还有一颗流转的心,亘古不变的心。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1、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3、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长恨歌优质课教案

长恨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的《长恨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吟咏至今,久传不衰。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帝王与妃子的风流情事往往没有好的结局。比如纣王与妲姬,幽王与褒姒,他们的故事甚至是遭人唾弃,成为千年的反面教材。另一类虽然得到了千古美名,却也成了当事人的终身遗憾。如项羽与虞姬,李煜与周嘉敏。还有一类,他们在世时就已倍受争议,他们不在时,更给后人留下无数谈资,供一辈一辈的文人、歌者、演员诸多揣摩、演绎,比如李隆基与杨玉环。他们从父夺子妇的不伦之情,到相隔十八的忘年之恋,再到一骑红尘的旷世之爱,直至魂断马嵬的千年离恨,无数的争议、无数的猜测围绕着这对帝王与妃子。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情愫。 二、讲授新课《长恨歌》 1.关于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 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杨玉环天生丽质,(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有证: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已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天香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并追赠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叔杨玄珪擢升光禄卿,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钊为右丞相,赐名国忠。杨氏一门出入宫廷,执掌朝政,势焰熏天。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2。关于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 月日第周时数课型新授课题长恨歌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体会文中语言之美。能力目标: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领悟作者情怀。教案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教案难点诗歌的主题。教案资源课本、教参及ppt教法与学法教法:研讨教案法、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实复杂的现实艺术化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激发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对爱情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板书设计教后记教案程序和教案内容(包括课外作业和板书设计)师生活动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

诗《长恨歌》。唐宣宗写过一首《吊白居易》,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说他这两首诗的广泛影响。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由来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参看练习册补充。

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 【课题】长恨歌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长恨歌》是《大学语文》的一首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 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 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 【学情分析】酒店管理2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他 们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发。学生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 张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是中职学生,古诗文的底蕴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教学思路】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 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弓I导学生理 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 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 念,也感受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背叛;我们感受过“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热 烈,也感受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缠绵深切。 二、课文结构的梳理 杨妃专宠一一马嵬兵变一一玄宗思妃一一仙境寻人,寄物传情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唐玄宗:

人教版《长恨歌》教案

高二人教版《长恨歌》教学案 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听名家诵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播放视频等活动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检查预习情况(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完整版)长恨歌优秀教案课堂实录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导课: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不计其数,但最著名的却只有四位,这四位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为什么只有这四位美得这样深入人心而名垂青史呢?大概是因为她们身上都凝聚了浓浓的政治悲情色彩。西施为越国忍辱负重,乃忠义之女;昭君为和平远嫁匈奴,乃大义之女;貂蝉为除董卓巧计离间,乃正义之女;这三位虽身为巾帼却做出了不让须眉的历史贡献,人生可谓悲壮!而杨贵妃杨玉环呢,她简单而多情,结局悲惨,一场倾国恋,一曲长恨歌,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忧伤和缠绵。都说人生长恨水长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作——《长恨歌》。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述一下你所知道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呢? (杨玉环16岁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师:非常好!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正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他们的爱情人生中的所感所思!回顾唐玄宗好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在杨贵妃受宠时,两人的心情如何?(乐) 安史之乱爆发,最终使得杨贵妃惨死是,唐玄宗是何心情?(悲)悲伤之中又对杨贵妃产生了浓浓的思念。(思念) 乐极生悲,悲后苦思,思中余恨,哪一种感情贯穿了全诗呢?(生答:恨!)大屏幕显示“恨”字 “恨”在此为何意?是仇恨、怨恨吗?(生答:是遗憾、是悔、是痛)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恨、歌恨、悟恨,全诗表现了几个人的恨? (三个人的恨,分别时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的恨。) 三个人的恨,必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表现唐玄宗“恨”的诗句。互相交流朗读。请学生读。师: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叶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可见唐玄宗既恨君王不能保红颜,又恨晚年孤苦无知己呀! 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有思念有遗憾之痛,那么死去的杨贵妃呢?诗人用大胆的联想、想象表现了杨贵妃之恨,同样请同学们找到相应诗句并互相交流朗读。 师: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杨贵妃百感交集,杨贵妃在闻道汉家天子使后都有哪些心情呢? (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期待等等的百般感触.) 是啊,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期待交融着,才会说出“但令心似金……会相见”的话,这比说爱你一万年有味道多了吧?也说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私语时”的约定! 从这一系列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杨贵妃既恨天生丽质终被弃又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师:面对这样两位遗恨终身的主人公,白居易也产生了长长的恨!请找出表现白居易长恨的诗句来。 (“汉皇”“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在天……无绝期”)师: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出了白居易既恨大唐江山好色误又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看看大屏幕,我们可以从谁的身上得出长恨歌的主题?(白居易) 从恨大唐江山好色误这个角度来看,本诗的主题是什么?(讽喻)

高中语文_《长恨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 设计者: 【总体思路】 《长恨歌》这首长诗结构很清晰,诗的前半部分极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纵情声色的生活;后半部分由于两个人沉湎欢愉,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从作品的意脉上来看,作者无不围绕着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来展开。全诗的第一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既揭示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也暗含了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学习本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和悟,边读边悟,读悟结合。本课首先采用多种形式涵咏诵读,有学生试读,教师配乐诵读,有学生配乐展示,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来感受李、杨之间的绵绵长恨。接着以品味诗歌的语言为抓手,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最后当堂背诵这首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学习目标】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背诵诗中的名句。 ⑵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长恨歌》这首诗,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检测部分。 2、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创作背景 ⑴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⑵创作背景:

长恨歌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宁陕中学朱海鸥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梳理作品脉络,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一位三国人物: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前两句讲功绩,最后一句讲遗憾。而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为什么杜甫屡屡写到诸葛亮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解题 1、诗歌题目“蜀相”向我们暗示了哪些信息? (1)暗示了诗歌题材:怀古咏史诗 (诗人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暗示了吟咏的人物政治身份,传达了仰慕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齐读) 强调字音:柏(bǎi)好(hǎo) 2、朗读指导 (1)明确朗读节奏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明确感情基调 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学生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 思考: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明确:“寻”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四、品析诗句,把握主题 (一)涵咏字句(3分钟)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请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2、概括诗歌内容 首联: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颔联:描述景象凄凉冷落 颈联: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长恨歌教学

长恨歌教学 长恨歌教学模板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白居易?长恨歌 (二)解析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二)解析 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三、问题诊断分析

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学习难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吊白居易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获一等奖)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题名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人教版教材 时间:2009.5.15-17 地点:济源一中 讲课人:河南省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 (注:本优质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讲课重点:贞观之治与封建盛世 难点:武则天的评论、如何看待封建盛世 讲课方式:师生共主课堂,探究性学习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导课:(课前3分钟) 先放鸡蛋首页,后点击“唐朝印象”,播放唐朝滚动图片 师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愿意回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课前引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奠定整节课堂基调) 生:(如可让姓武、杨同学或较胖美女生回答) 师:许多学生选择“梦回唐朝”,讲女学生喜欢唐朝的两大理由:胖为美(举例:杨贵妃1.64M,138斤);欣赏一代女皇武则天女强人形象,男尊女卑思想压抑上千年的中国女子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当时不是女子半边天,而是一个女人一手遮天。看这唐朝印象,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唐流韵,盛唐气息,让我们感叹我中华文化泽被后世,恩波四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唐王朝,看那: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好,上课! 唐朝的开国 时间:2分钟(播放图片,师讲述为主) 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谐音记忆:“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 开创大唐盛世290余年伟业,对唐朝建立有开创之功,庙号“高祖”。 玄武门之变 师:概括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秦王破阵居功至伟,秦王府人才济济,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争夺皇位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政变在所难免!6月4日,玄武门,当秦王一箭封喉射向李建成的时候,分明听到了锁骨断裂的声音!当箭射出去的一霎那,骨肉亲情在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面前都已化为乌有,即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权力的颠峰,那年只有29岁。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即将开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 、学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讨论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二、自主学习(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展示,教师纠错补漏) 1、字音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lí)宫霓(ní)裳(cháng)临邛(qióng) 鼙(pí)鼓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 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教学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2. 3、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 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 、李商隐《马嵬》、 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 年 (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 (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75 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 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 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 “放 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 “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 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 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 “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 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 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 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 逃难途中, 乱后回京, 道士施法, 玉环送钗,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1、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隆基宠爱: 玉环被杀: 痛思玉环: 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 .... 梨花一枝春带雨 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 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长恨歌教 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 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按照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 都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赏析示例”从该章所 提出的学习重点进行实例分析。“自主赏析”,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其设计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发兴趣。 《长恨歌》是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除课下注释外,课后还有详细的鉴赏说明。怎么教,从哪个角度切入,教到什么程度,都是教学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最后决定抓住本单 元的学习重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训练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的灵活运用。教学完《长恨歌》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反思: 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 言的场。”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 歌感情、意境、的理解。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4、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充分地 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二>、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

《长恨歌》教案新部编本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长恨歌》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领悟作品中作者对李、杨二人爱情宽容的人性美,把握诗歌消解人心灵的文学美。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师引导、讲解,让学生从人性的角度认识那段爱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长恨歌组内公开课讲课稿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三、创作缘起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白居易一日与友人陈鸿、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文案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 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1、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3、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