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 (公开课课件)
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课题】长恨歌【课时】1课时【设计理念】【教材分析】《长恨歌》是《大学语文》的一首诗。
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酒店管理2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他们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发。
学生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是中职学生,古诗文的底蕴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1 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对诗歌主题的把握【教学思路】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也感受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背叛;我们感受过“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热烈,也感受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
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缠绵深切。
二、课文结构的梳理杨妃专宠——马嵬兵变——玄宗思妃——仙境寻人,寄物传情三、人物形象分析:1、唐玄宗:重色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情男?2、杨贵妃:祸国殃民的红颜?忠于爱情的痴心女?(自主学习,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3、中职生应拒绝早恋四、主题探究1、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1)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长恨歌》公开课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哥不哥早→朝。殿中少监 承后金欢宫屋侍佳妆宴丽成无三娇闲千侍暇人夜,,,春三玉从千楼春宠宴游爱罢堂叔夜在醉叔哥一和专杨杨身春夜。。。玄国忠珪→→光右禄丞卿相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谁恨
恨什么
为何恨
李隆基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 恨江河破碎权已倾。
唐玄宗的荒 淫误国引来了政
杨贵妃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
治悲剧,反过来 又导致了他们的
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爱情悲剧。悲剧
的制造者最后成
白居易
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为悲剧的主人公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 。
寓讽刺于叙事之中:讽刺唐玄宗沉 迷美色,不理朝政,自食其果。
单元 指导
壹 以意逆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却在《李白与杜 甫》一书中挑剔挖苦说:“那样的‘ 广厦’要有‘千万间’,不知要费多 大的劳役,诗人恐怕没有梦想到吧? 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 那样在一夜间涌现,诗人岂不早就住 进去了,那里还会冻死呢?”他为了 迎合“扬李抑杜”的需要,违心曲解 了杜甫的本意,这不是“以意逆志” ,而是“以辞害志”。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回宫苦思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长恨歌》教案一一、教学要求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内容提示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
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三、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13《唐诗五首》第3课时教学课件PPT初二公开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第3课时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有“诗魔”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文:从孤山寺以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向阳的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文: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衔草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纷繁的花将要,快要使人眼花缭乱。
迷,使……迷乱刚,仅遮没译文: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游玩不够译文: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游玩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1.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颔联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示例1:“早莺”。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季节特征。
长恨歌公开课紫荆奖PPT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使得天下的父母,个个改变了心愿; 谁都看轻生男孩,只图生个小千金。
诗歌意象
表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 的穷奢极欲,为后文的
生离死别做铺垫。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 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 的愁苦凄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龙武军和羽林军,六军不走无奈何; 缠绵委屈的美人,最终马前丧了生。
贵妃头上装饰品,抛撒满地无人问; 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行宫之内见月色,总是伤心怀悲恨; 夜雨当中闻铃声,声声催断肝肠情。
天旋地转战乱平,君王起驾回京城; 到了马嵬车踌躇,不忍离去断肠人。
萋萋马嵬山坡下,荒凉黄土坟冢中, 美人颜容再不见,地上只有其孤坟。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2.3、长恨歌》教案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 、李商隐《马嵬》、 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 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 (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75 岁。
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
诗 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 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 “放 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 “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 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 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 “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 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
如何?”乐天因为《长 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焉。
世所不 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
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
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鸿《长恨歌传》)三、赏析诗歌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 逃难途中, 乱后回京, 道士施法, 玉环送钗,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1、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隆基宠爱: 玉环被杀: 痛思玉环: 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 ....梨花一枝春带雨 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 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琵琶行》(最新)62621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惨”!(离愁、沦落)
侧面衬托:音乐美 琴技高超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26/4别2 )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 裳》 《绿腰》(详写)
• 琵琶女自叙身世 •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衬托
34/42
《明湖居听书》中也利用了这种手法。写白
妞开始(唱)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 有说不出来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 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二者相较,你认为哪处 更胜一筹?
《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 ,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不满。 《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美妙, 无弦外之音。二者相较,我认为《琵琶行》 胜过一筹。
恨
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须曾相识
16/42
•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17/42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7/42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动提倡新 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要 写下了不少感叹 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 时世、反应人民疾苦诗篇,对 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 上相当主要诗人。
8/42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 疾苦,写了大量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 罪了权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 (1)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把“铺”换成“照”、“射”好不好? 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 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 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 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mù
sè
暮色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瑟瑟
暮色
瑟瑟
mù
sè
暮 瑟 日暮 朝思暮想
瑟索 瑟瑟发抖
【吟】 【瑟瑟】 【可怜】 【真珠】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珍珠 可爱。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 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 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 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 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 大而均匀。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露水、月亮。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 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 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yuán
缘故 缘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纟
书写指导:右上边撇折和横
组词:缘由 无缘无故
撇相接,下边弯钩从“豕”
造句:因为下雨的缘故,道路很滑。
首撇中点起笔,最后两笔撇、 捺相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题结篇
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动作描写,对比手法
“梨花一枝春带雨” -----写出她的凄美、哀怨
清平调三首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
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长恨之原因: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 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 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 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思考与练习
1.如何评价《长恨歌》的主题?为什么? 2.你认为此诗最美在那些方面?为什么? 3 .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 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解题
长恨歌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怎么表现恨?
第一部分: 淫欢倾国
思得倾国
玉环入选
第二部分: 妃死恨生
弃都避难
别生离死
第三部分: 思恨无期
生者相思
(马嵬徘徊、 睹物思人、 孤灯难眠)
道士觅魂
(遍求不见 忽闻太真)
沉溺欢爱
酿成倾国
(春寒赐浴、淫欢忘政、
杨妃专宠、兄妹列土)
征途肠断
死者相思
(金阙魂惊 仙山寄词)
内容小结
谁恨: 唐玄宗和杨贵妃 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 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
1.“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
女之美貌、娇媚,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
列土”。——恨之内因(政治荒废)
2. “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
背景知识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 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 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 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 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苦果。唐玄宗、杨贵妃 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 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 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 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 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导入新课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 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 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 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 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 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 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 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 一个“情”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 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第二首运用 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这组诗 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
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的句子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怎样表现恨?
入蜀道路上 归途的思念 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赏析艺术手法
1.情节曲折多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 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2.刻画人物生动细腻: 唐玄宗:一方面贪求美色、贪图淫乐、穷奢极欲,另一 方面,他的悲剧命运又是令人同情的。 对杨贵妃的描绘、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 的美貌,一是她对唐玄宗的忠贞。
白居易: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 (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 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 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 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 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 《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 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 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 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颂。对第二个悲剧的描写,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力度上,显然 都超过了前者. 2.从作者在诗歌中投入的感情来看,开始虽无疑含有一定的讽 喻,但最感人的部分是对李杨爱情的歌颂与同情。
3.从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评价来看,白居易对自己 的诗歌分类时,将《长恨歌》归入了感伤类,而不是讽 喻类。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4.从白居易个人经历来看,有可能是爱情悲剧触发了他的 伤感思念之情。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 《冬至夜怀湘灵》
3.熔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 叙事、绘景、写人、抒情完美结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叙事:虚实相间,曲折婉转; 绘景:随物赋形,借景寄情; 写人:情貌写意,富于个性; 抒情:爱恨交织,曲尽情致。 4.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 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主题探究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比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李、杨作为爱情的承受者,作者对他们是深 表同情的;而李、杨作为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作 者对他们又是有所谴责的。
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 歌颂。
1.从作品描写的事件来看,写了两个互为因果的悲剧: △政治悲剧;作者是持有讽喻态度 △爱情悲剧:作者对李杨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对真挚爱情的赞
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3.“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唐玄宗
天 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
伤,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
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人
永 4.“闻道汉家天子使”至“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