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背景。

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展示《长恨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简介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提问:同学们对《长恨歌》有什么了解和期待?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

第二章:《长恨歌》第一段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一段。

分析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一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一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一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一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三章:《长恨歌》第二段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二段。

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二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二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二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二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二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二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四章:《长恨歌》第三段讲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三段。

分析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4.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三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三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三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三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三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三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拓展知识。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长恨歌》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恨歌》全文,着重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背景、结构及诗意,培养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认识。

3. 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长恨歌》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白居易及《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3. 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理解诗意。

4. 意境分析:讲解诗歌中的意境,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

5.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诗歌中的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6. 情感表达分析:讨论作者对杨贵妃的爱情、友情、同情等多重情感表达。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恨歌》的鉴赏题,讲解解题思路。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解答类似的诗歌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长恨歌》起承转合结构图。

2.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情感表达:爱情、友情、同情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答案示例:答案应包括对诗句的理解、意境描绘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组织一次诗歌鉴赏比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结构分析2. 修辞手法讲解3. 情感表达分析4. 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一、诗歌结构分析1. 起:诗歌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揭示故事背景,引发读者兴趣。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2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2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能够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恨歌》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理解爱情的美好与悲剧;(2)体会作者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3)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对爱情主题的深入理解;(3)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恨歌》的背景、诗歌形式及艺术特色;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读《长恨歌》的爱情主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 课堂讲解:讲解《长恨歌》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及爱情主题;4. 分组讨论:分组合作探讨,《长恨歌》中爱情主题的表现及意义;5.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及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长恨歌》的内容,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分析其意象和象征手法;3. 写一篇关于《长恨歌》的短文,可以从爱情、人生、社会等角度进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程度及文学鉴赏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探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2. 掌握《长恨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梗概;3.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看相关视频或播放适合的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白居易的作品。

2. 课堂讲解:(1)《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唐朝盛世和《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让学生了解到《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其悲痛失望的情感中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长安城陷落和杨贵妃悲惨遭遇的悲愤之情。

(2)《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梗概具体讲解《长恨歌》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其中的主旨和情感。

(3)《长恨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通过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点,如辞章婉约、意境深远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讲解《长恨歌》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

3. 深化学习:(1)阅读原文:要求学生阅读《长恨歌》的原文,理解其中的词句和意义。

可以提供适当的词语解释和注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长恨歌》中的某个细节或观点,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1)《长恨歌》通过怎样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情感?(2)《长恨歌》有何特点和价值?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其他白居易的作品,拓展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方面开展创作,通过模仿古人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

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要完成这个题,得先看诗,读诗,品诗。

看诗,读诗,品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整体感知的过程。

把学生直接引导到作品的面前,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也一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品读。

二、导入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流传甚广。

一千多年后,它们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们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对真情的向往和追求。

也许,唯有这绵绵“长恨”,才是真正的永远。

三、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跟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1.我们要求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现在就请大家秀秀自己的风采。

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展现了他自创的画作,有同学来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同学自编自唱了一首歌。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长恨歌》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长恨歌》全文,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爱情、历史的独特见解。

2. 掌握《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3. 课文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讲解诗人的观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主题:《长恨歌》——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2. 艺术特色:对仗、用典、象征、隐喻3. 历史背景:唐朝安史之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表现爱情主题的诗句,并说明其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表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

艺术特色:通过对仗、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感慨。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有关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文学作品,比较其与《长恨歌》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存在困难,今后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历史背景;(2)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4)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人生的独特见解;(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4)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爱情、人生观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长恨歌》的背景及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2)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长恨歌》;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爱情、人生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回顾课堂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3.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单元《唐诗》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本节课将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

详细内容:1. 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美丽与奢华。

2. 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往四川,途中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了解唐代历史及诗歌创作特点。

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体会诗人白居易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3. 诗歌解析: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解读诗歌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短篇唐诗,分析其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长恨歌》中的某一小节。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背景及作者2. 诗歌结构分析3. 重点词汇解释4. 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你最喜欢的一节,阐述理由。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诗歌内容、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次教学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结构分析2. 诗歌韵律与节奏3. 历史背景的理解4. 课后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结构分析1. 诗歌的起承转合:起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总领全诗,点明主题;承句详细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转句“渔阳鼙鼓动地来”,转入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迫自缢的悲剧;合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抒发诗人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篇长恨有风情”
四、李隆基与杨玉环:公元737年,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玄宗很悲痛,感情的空缺使他感到十分孤独,精神萎靡。心腹宦官高力士洞察其心思,到处寻找后终于物色到玄宗子寿王瑁的妻子杨玉环通晓音律,能歌善舞,美貌超群,且貌似武惠妃。唐玄宗见到杨玉环果然很高兴,但公开将儿媳据为己有似乎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赐杨玉环道号“太真”,留居宫中时刻相会,是时740年。到745年,正式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真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杨氏家族也飞黄腾达,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族兄杨国忠更居宰相。但由于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纵容外戚专权,唐朝政治腐败,终于酿成一场灭顶之灾——安史之乱,最后结果谁都知道,马嵬坡兵变中杨贵妃被缢杀,浪漫的爱情最终成为悲剧。
十二、马嵬之变:天宝十四载(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讨伐杨氏以清君侧,陕西马嵬驿,保护皇帝的禁卫军请杀杨氏兄妹发生兵变。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唐玄宗“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十三:思考:
1、谁长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2、长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荒淫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虽是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却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
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唐·鱼玄机
杨贵妃:不仅是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还是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美貌和忠贞)
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3、造成长恨的原因是什么?
恨:内因——荒淫逸乐(重色求色)
直因——安史之乱(杨女之死)
荒淫误国——政治悲剧——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
为什么恨?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十五、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唐玄宗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其好色
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表现其贪色荒政
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揪心的恨。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京路上—旧地重过,玉颜不见,踌躇不去,勾起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回宫之后—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江水碧蜀山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男痴女,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那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绝唱“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万般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十六、侧面衬托,虚处着笔:
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宋玉:“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西部歌王”王洛滨《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
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是-----长恨歌
二、白居易简介:知人论世:白居易(“诗魔”“诗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教学后记:
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极度的乐——极度的恨
十一、重墨渲染杨玉环受到的专宠: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姊妹弟兄皆列土,”——失度荒唐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艺术夸张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五、预习检测:
六、理解题目:
长恨歌:长—长久恨—遗憾歌—古诗体的一种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七、朗读诗歌
思考:
1、谁长恨?2、长恨什么?3、为什么“长恨”?
4、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5、怎么表现长恨?
八、结构梳理:
内容
备注
课题:长恨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5、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
《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讽喻主题;爱情主题;双重主题。
讽喻主题: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主题: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双重主题: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十四、“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华清赐浴、不理朝政、专宠贵妃、兄弟列土、骊宫歌舞。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唐玄宗重色轻国乐极生悲。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安史乱起、马嵬兵变、逃难蜀中.也造成了李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行文线索: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盟誓
第二课时
九、杨家显贵:
父亲→齐国公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guó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
京城歌谣:“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
十、专宠纵情:
无闲暇,夜专夜形影不离
三千宠爱在一身被宠的程度夸张
金屋藏娇典故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新乐府》、《秦中吟》)、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代表作品:《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三、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歌传》。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4、诗人是如景色烘托人物悲思。(融情入景)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在蜀地—透过美景写哀情。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借景抒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在行宫—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触景伤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