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优质课教案
长恨歌优质课教案

长恨歌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感受爱情的美好与悲剧。
二、教学重点1. 《长恨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2. 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用语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诗歌深层次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长恨歌》与其他诗歌的差异。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长恨歌》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长恨歌》的背景资料、学术论文、相关诗歌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还需要更多信息来完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诗歌: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分享成果: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提升:对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翻译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熟读《长恨歌》,加强记忆。
2. 选择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似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爱情主题的理解。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翻译和赏析文章,检验学习效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长恨歌》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恨歌》全文,着重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背景、结构及诗意,培养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认识。
3. 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长恨歌》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白居易及《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3. 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理解诗意。
4. 意境分析:讲解诗歌中的意境,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
5.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诗歌中的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6. 情感表达分析:讨论作者对杨贵妃的爱情、友情、同情等多重情感表达。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恨歌》的鉴赏题,讲解解题思路。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解答类似的诗歌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长恨歌》起承转合结构图。
2.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情感表达:爱情、友情、同情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答案示例:答案应包括对诗句的理解、意境描绘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组织一次诗歌鉴赏比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结构分析2. 修辞手法讲解3. 情感表达分析4. 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一、诗歌结构分析1. 起:诗歌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揭示故事背景,引发读者兴趣。
长恨歌优质课程比赛教案

长恨歌优质课程比赛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恨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通过研究《长恨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 研究《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介绍《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分析《长恨歌》的情感描写和艺术特点- 分析《长恨歌》中的情感描写,包括爱情、离别、欢欣等;- 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点,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
3. 进行《长恨歌》的朗读与解读- 学生分组朗读《长恨歌》的选段,并进行解读和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长恨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并发表个人见解。
4. 创作与表达- 学生进行相关创作,如书写对《长恨歌》的反思、演绎《长恨歌》中的情节等;-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写作交流,分享各自的作品和见解。
三、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朗读和解读,促进合作研究和知识分享;- 学生小组展示和写作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 探究式研究-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长恨歌》的情感描写和艺术特点,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就文本中隐含的意象和隐喻进行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
3. 演讲表达- 学生进行《长恨歌》解读和创作成果的演讲,提高演讲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的朗读和解读表现;-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成果;- 学生在小组展示和交流中的参与程度。
五、教学资源- 电子版《长恨歌》文本;- 有关《长恨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学生创作和表达所需的书写材料和展示工具。
六、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的教学时间预计为4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周:分析《长恨歌》的情感描写和艺术特点;- 第三周:进行《长恨歌》的朗读与解读;- 第四周:创作与表达,学生展示和交流。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包括对诗歌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探讨诗歌的主题,如爱情主题与政治批判主题的交织。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分析诗歌的词句、结构和主题。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思维碰撞。
3、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或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这段历史故事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长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特点。
讲述《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当时的影响。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声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正音,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诗歌的情节发展。
4、精读诗歌,分析人物形象分组讨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特点。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描写语句入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分析杨贵妃的美貌和唐玄宗的沉迷。
探讨两人爱情的真挚之处以及在政治背景下的无奈。
5、探究诗歌主题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是单纯的爱情悲剧还是包含了对政治的批判。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诗句所反映的社会动荡。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2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能够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恨歌》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理解爱情的美好与悲剧;(2)体会作者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3)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对爱情主题的深入理解;(3)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恨歌》的背景、诗歌形式及艺术特色;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读《长恨歌》的爱情主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 课堂讲解:讲解《长恨歌》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及爱情主题;4. 分组讨论:分组合作探讨,《长恨歌》中爱情主题的表现及意义;5.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及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长恨歌》的内容,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分析其意象和象征手法;3. 写一篇关于《长恨歌》的短文,可以从爱情、人生、社会等角度进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程度及文学鉴赏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探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
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要完成这个题,得先看诗,读诗,品诗。
看诗,读诗,品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整体感知的过程。
把学生直接引导到作品的面前,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也一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品读。
二、导入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流传甚广。
一千多年后,它们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们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对真情的向往和追求。
也许,唯有这绵绵“长恨”,才是真正的永远。
三、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跟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1.我们要求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现在就请大家秀秀自己的风采。
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展现了他自创的画作,有同学来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同学自编自唱了一首歌。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长恨歌》全文。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3.感受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意象分析、情感理解。
2.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
(2)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诗歌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加强记忆。
(3)学生自主背诵,检查记忆效果。
3.诗歌内容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如“汉宫”、“长恨”、“夜雨”等。
(3)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如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等。
4.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
(2)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3)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长恨”象征人生的无常和遗憾。
5.情感体验与讨论(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如对爱情的执着、对人生的感慨等。
(2)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有何启示和感悟。
6.拓展延伸(1)介绍与《长恨歌》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2)推荐其他与《长恨歌》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长生殿》、《红楼梦》等。
7.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读《长恨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长恨歌》全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长恨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诗歌中一些难懂的句子解释不够透彻,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歌鉴赏》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八百余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
3. 分析并评价《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教学重点:诗歌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宫廷画《长恨歌图》,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背景故事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恨歌》。
2. 诵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似的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注释,分析并评价《长恨歌》中的名句,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恨歌》2. 诗人:白居易3. 故事情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4. 人物形象:唐玄宗、杨玉环、宫女、太监等5. 艺术特色:韵律美、意象丰富、对比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韵律美的感悟尚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如《琵琶行》、《问刘十九》等,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优质课教案白居易的《长恨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吟咏至今,久传不衰。
一、导入新课历史上帝王与妃子的风流情事往往没有好的结局。
比如纣王与妲姬,幽王与褒姒,他们的故事甚至是遭人唾弃,成为千年的反面教材。
另一类虽然得到了千古美名,却也成了当事人的终身遗憾。
如项羽与虞姬,李煜与周嘉敏。
还有一类,他们在世时就已倍受争议,他们不在时,更给后人留下无数谈资,供一辈一辈的文人、歌者、演员诸多揣摩、演绎,比如李隆基与杨玉环。
他们从父夺子妇的不伦之情,到相隔十八的忘年之恋,再到一骑红尘的旷世之爱,直至魂断马嵬的千年离恨,无数的争议、无数的猜测围绕着这对帝王与妃子。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情愫。
二、讲授新课《长恨歌》1.关于杨贵妃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证: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
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已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天香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
并追赠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叔杨玄珪擢升光禄卿,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钊为右丞相,赐名国忠。
杨氏一门出入宫廷,执掌朝政,势焰熏天。
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2。
关于李隆基: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
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
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
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
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
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
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
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
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
改元开元。
唐代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英明果断。
他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
开元四年(716)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
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
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及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
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
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
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
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
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蒙蔽,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直逼长安。
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
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
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
至德二载,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
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
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自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
玄宗晚年忧郁寡欢,去世后,葬于泰陵。
3.关于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白居易自幼聪慧,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
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
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
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今陕西周至),作《观刈麦》,《长恨歌》。
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
但由于朝政日趋腐化,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
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
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
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
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
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
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
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
两年后病终。
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
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4.白居易的诗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唐段成式记载,荆州有个街卒葛清,可能是个文学爱好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且配以图。
比方白诗有“不是此花偏爱菊”,他就在诗之旁刺一人持杯临菊丛;白诗又有“黄来缬林寒有叶”,则刺一树上挂缬。
如此等等,在葛清全身上下一共有20几处,人们因此把他叫做“白舍人行诗图”。
白居易诗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
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
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5.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6.题解《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
7.层次结构《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