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近代史
扎兰屯概况

扎兰屯概况地理位置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端,东邻阿荣旗,南接黑龙江省的甘南、龙江二县和兴安盟的扎赉特旗,西连兴安盟的阿尔山市和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北携牙克石市。
扎兰屯市处于祖国西部和东北部之间的交汇地带,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按行政区划属于西部大开发范畴,按经济区划又是东北经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是俄蒙商品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满洲里口岸辐射全国各地的潜在中心。
行政区划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6万人。
其中包括:兴华街道、正阳街道、繁荣街道、向阳街道、铁东街道、河西街道、高台子街道、磨菇气镇、浩饶山镇、卧牛河镇、成吉思汗镇、大河湾镇、洼堤镇、达斡尔民族乡、鄂伦春民族乡、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
发展状况扎兰屯市产业门类齐全,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全市正在全力构建两条绿色产业主线,即构建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体系,构建以旅游商贸为核心的特色服务业体系。
新型工业体系特色鲜明,基础雄厚。
以农牧业产业化和绿色农畜林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拥有乳品、浆纸、酒精、油脂、制糖、食品、淀粉、农药、医药、化工、建材等主导产业。
旅游业发展迅速,知名度不断提高。
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大品牌,突出山水风光和避暑度假等经典旅游产品,着力发展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全力打造避暑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全年接待游客达到15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8亿元;;蒙东系列专业市场交易额增长20%,达到12亿元。
商贸物流繁荣活跃,区域节点城市的地位日益显现。
充分利用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全力建设呼伦贝尔区域性节点商贸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农资、大豆、马铃薯、牲畜、农机具、木材、煤炭等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平台年交易额达7亿元。
目前,正在启动辐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扎兰屯绿色食品城建设,以引领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抢占国内外农畜林产品高端市场,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初见端倪。
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红色记忆之革命老区中和镇红星村人民群众抗日历史

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红色记忆之革命老区中和镇红星村人民群众抗日历史日伪统治时期,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土匪很多,为非作歹,残害百姓。
在日本侵略者的白色恐怖下,全旗各地都有抗日组织,有秘密党小组领导抗日斗争。
民国30年(1941年)春天,在共产党员翁皮山(其抗日游击队驻地在光荣村)的组织下,红星村也成立了以邹有安绰号”邹大愣”等青年人为主的抗日小分队,负责开展红星村周边的抗日活动,打击土匪胡子。
抗日小分队既是一支游击队伍,同时也是一个党的组织,虽然力量薄弱,但是已燃起星星之火,领导着红星村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给了人们希望。
为扩大武装力量,抗日游击队决定袭击日本开拓团团部,抢夺枪支,武装自己。
翁皮山将行动计划告诉了红星村邹有安抗日小分队,他们决定联合行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当时两个村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只有几支枪,大多数队员都是手持大刀。
5月初的一天凌晨,天还未亮,在翁皮山带领下,抗日游击队悄悄摸到日本开拓团雅尔根楚分部的驻地,此时屋内共有4个日本人。
木板门的响声,惊动了睡梦中的日本人,翁皮山等人立即冲进屋内,抱住一个头目模样的日本人,其他人将另外3个日本人按在床上,邹有安抡起大刀就砍死了其中一个鬼子。
翁皮山抱住正在掏枪的日本头目,腾出手掏出匣子枪,抬手就是一枪,仇恨的子弹击中日本头目的头部,日本头目连哼都没哼一声,仰天倒下。
翁皮山一声长哨,其他几个人迅速解决了另外两个日本兵,迅速撤离,霎时消失在夜幕之中。
这次偷袭战首战成功,杀死日军头目1人,夺得短枪1支,长枪3支,子弹200余发。
这次偷袭后,更大地激发了红星抗日小分队的勇气,他们经常趁鬼子不备时进行偷袭,由于小分队力量小,从来不在正面跟鬼子进行战斗,而是采用游击战术,弄得鬼子也摸不着头脑,从而给鬼子以沉重打击,小分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他们的敌后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队伍更加壮大了,开始了打击土匪恶霸的斗争。
红星村也组织成立了农会组织,以小分队成员为主,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在全盟土改工作队配合下,红星村彻底实现了解放,农民分到了田地,地主阶级不再存在。
秀美山水靓兴安 绿色经济谱扎兰——内蒙古扎兰屯市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笔

,
扎兰屯
.
的五 大 战 略
把扎
求美丽 与发展 双 赢
这里 门
”
—
区 生 产 总值 从 1 3
亿 元 增 加 到6 6 5
亿
伦 贝 尔市 的新 型 工 业 基
加工 基地
、
。
就 是 呼 伦 贝 尔市 的
。
南大
元
。
财 政 收入 从 1 2 5 3 万 元 增 ~ N 2 0 0 8 年 突
。
旅 游 休 闲地
发展
。
国 家产 粮 大 县
”
”
国 家 绿 色农 业 示 范
。
区
等金 字招牌 于
一
身的塞 上 名城
成 就 令 人 振奋
,
挑 战令 人 清 醒
。
面对
走进 扎 兰 屯
,
能让
6 8
I 中 国 经 济 信息
2 10 /0 0 9
觚
a Ec n 经 济 & 域 o mi c o
区
.
的 山水 美 景 ,感 受塞 外 苏 杭 的 多 彩风 情 ,
工。淳江油脂1 万吨大豆浓缩蛋白、鑫难 . 5
集成材等新建项 目建成投产 ,北疆水泥 、 嵩天薯业等项 目进展顺利 ,吉安化 工改性 炸药生产线通过 国家验收。饮品工业快速
万吨白瓜籽 、成茂木业5 万立方米 追寻 改革开放的坚实步履 ,聆听科 学发展 公司 12
的时 代 强音 J
要途径 ,整合优势资源 ,统筹城 乡发展 ,
坚 持 走 以工 促 农 、工 农互 补 之 路 ,构 筑 了 支 农 、支 牧 、 支林 工 业 体 系 。 紧 密 三 次
积 达 到 1 6 亩 。创 建 “ 国绿 色食 品 原 万 6 全
扎兰屯市自然概况

扎兰屯市自然概况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南端,北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5′40″~48°36′34″,东以音河为界与阿荣旗为邻,东南及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龙江二县及兴安盟扎赉特旗接壤,西及西北以哈玛尔山和莫克河为界与科尔沁右翼前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相连,北以阿木牛河为界与牙克石市为伴。
市境东西宽210公里,南北长160公里,全市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431013 人,男性221376人,其中市区人口15万,乡村人口293903人,居住着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汉族等共22个民族。
滨洲铁路纵贯市境。
距海拉尔333公里。
邮编:162650 代码:150783 区号:0470 拼音:Zhalantun Shi 【行政区划】扎兰屯市辖7个街道、6个镇、3个民族乡:兴华街道、正阳街道、繁荣街道、向阳街道、铁东街道、河西街道、高台子街道、磨菇气镇、浩饶山镇、洼堤镇、卧牛河镇、成吉思汗镇、大河湾镇、达斡尔民族乡、鄂伦春民族乡、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
126个村委会,51个居委会。
境内有:大河湾农场、绰尔河农场、扎兰屯马场、成吉思汗监狱农场、公安部后勤供应处农场。
【历史沿革】扎兰屯市历史悠久。
“扎兰”系满语,即汉语“佐领、参领”之意,为清代官职名,扎兰屯是满汉混合语。
据专家考证,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雅鲁河、绰尔河流域即有人类活动。
清代,属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
民国初期归黑龙江省龙江道管辖。
1916年3月和7月,先后设济沁河稽垦局和扎兰屯稽垦局。
1925年12月1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将扎兰屯、济沁河二稽垦局所属地区合并,设置雅鲁设治局。
翌年2月,正式委官设局,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1929年1月,将雅鲁设治局升改雅鲁县,原为雅鲁县, 雅鲁,满语“田边”、蒙古语“河边”之意。
扎兰屯

兰
屯
市
中文名称:扎兰屯 外文名称:Zha lantun 别 名:塞外苏杭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地理位置:内蒙古东北部 面 积:16800平方公里 方 言:东北口音 气候条件: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 风气候 获得荣誉: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
九· 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1932年3月1日, 伪满洲国宣布成立。1932年11月30日,扎兰屯被日军占领。1933年l 月19日撤消雅鲁县建制,在其行政区域建立布特哈旗,旗行政公署 驻扎兰屯。同年1月22日建立兴安东分省,行政公署驻扎兰屯。布 特哈旗为兴安东分省辖境。1934年3月I日,兴安东分省改建制为兴 安东省。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在 中国战场节节败退。8月16日下午,苏联红军第7军602师进驻扎兰 屯,日军投降,扎兰屯的各级日伪政权彻底崩溃。
扎 兰 屯 的 秀 美 风 光
清澈的雅鲁河
美丽的自然景观
如今的蒙古包更多的用 来作为特色景观 很少有人居住了
呼 伦 贝 尔 大 草 原
丰富多彩的草原生活
白雪皑皑
每年从12月份开始,扎兰屯就开始了冰灯节 这独特的风景也让寒冷的冬天温暖了起来
沙 果 树
沙果具有 止渴生津、 消食化滞、 涩精的功 效,主治 津伤口渴, 消渴,泻 痢,遗精 等病症。
1905年,驻扎兰屯的俄国人在扎兰 屯街北部密林中的雅鲁河支流上建 起一座吊桥。横跨小河东西两岸的 吊桥长47. 9米,宽4米,由悬索桥 和桁桥组成。四尊高人的汉白玉圆 柱高高屹立在悬索桥两端,两条粗 大的索链从其顶端孔口穿过,牢系 在深插于地下的铁环上。悬索中部 呈弧形,上面系有42根细铁索,将 一座乳自色雕花栏杆木板吊桥悬于 碧波之上,造型别致而壮观。行人 往来桥上,桥身悠悠晃晃,如腾云 驾雾,飘飘欲仙。与悬索桥相连的 是座由12根钢筋吊起的拱形桁桥。 桁桥与悬索桥形体不同,风格各异, 二桥相连,统称吊桥。同时在吊桥 西侧建造了俄式凉亭和舞厅。 在吊桥南侧约300米处,与吊 桥同期的建筑是中东铁路俱乐部。 这是一座南斯拉夫风格的砖木结构 的一层小楼,为中东铁路沙俄贵族 消遣娱乐的场所。
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
蒙古族传奇英雄
01 人物生平
03 大事年表
目录
02 历史评价
嘎达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蒙古族, 姓莫勒特图(汉译姓孟),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 又名业喜,蒙古族传奇英雄。
1893年,嘎达梅林出生在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腰茫哈苏木(今舍 伯吐镇)塔木扎兰屯(今塔本扎兰嘎查)。 16岁到达尔罕旗卫队当兵服役,历任旗卫队章京、昆都、扎兰、梅 林(皆为官职名),掌管全旗130名的骑兵卫队,后因反对达尔罕王和军阀开垦草原而被捕入狱。被妻子牡丹搭 救越狱后,嘎达梅林于1929年冬至1931年春率众起义,举行武装反垦暴动,转战于科尔沁草原,最后战死在黄 花敖包脚下的乌力吉木红河(新开河),终年38岁。
嘎达梅林纪念碑Leabharlann 张作霖与常住奉天(沈阳)的那木济勒色楞王爷商定开垦该旗的大片草原为农耕地,到 1928年达尔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垦,牧场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引起当地牧民的不满。嘎达梅林多次到 垦务局反对开垦,被免职。
1929年初,“东北易帜”后不久,张学良继续开垦蒙旗土地的计划。嘎达梅林等人发起“独贵龙运动”, 即所有请愿的人在纸上围着一个圆圈签名以隐藏领头人,去沈阳向那木济勒色楞请愿。7月26日请愿代表色仁尼 玛 、 赵 舍 旺 、 僧 格 嘎 如 布 和 嘎 达 梅 林 被 捕 , 被 押 回 本 旗 投 入 监 牢 。 11 月 1 3 日 夜 嘎 达 梅 林 的 妻 子 牡 丹 其 其 格 伙 同 一 些人劫牢反狱,将嘎达梅林救出。于是嘎达梅林组织起义,领导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垦军队,提出了“打倒测量 局,不许抢掠民财”的口号,袭击垦务局和垦荒军,驱逐测量队,转战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带。
扎兰屯吊桥公园题词

扎兰屯吊桥公园题词
(原创版)
目录
1.扎兰屯吊桥公园简介
2.扎兰屯吊桥公园的历史
3.扎兰屯吊桥公园的景点
4.扎兰屯吊桥公园的题词
正文
扎兰屯吊桥公园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以扎兰屯吊桥为核心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扎兰屯吊桥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
当时,为了连接扎兰屯市区南北两岸,当地民众集资修建了这座吊桥。
经过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吊桥几经修建,如今已成为扎兰屯市的地标性建筑。
扎兰屯吊桥公园的景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扎兰屯吊桥。
这座吊桥横跨扎兰屯市区的南北两岸,全长约 200 米,宽约 5 米。
吊桥采用钢索悬吊结构,桥面铺设木板,两侧设有钢丝绳护栏。
站在吊桥上,可以俯瞰扎兰屯市区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扎兰屯吊桥公园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景观,如清代古建筑、名人题词碑刻等。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题词是著名文学家鲁迅所题写的“吊桥公园”。
这幅题词苍劲有力,既体现了鲁迅独特的书法风格,也为扎兰屯吊桥公园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扎兰屯吊桥公园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第1页共1页。
扎兰屯市简介

扎兰屯市简介扎兰屯市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呼伦贝尔岭东区域中心城市、呼伦贝尔副中心城市。
全市辖8镇4乡、7个街道办事处,幅员1.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扎兰屯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先后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畜牧业生产大县、全国科普示范市、自治区级园林城市、中国根艺之乡、革命老区等荣誉称号。
农业资源富集。
现有耕地359万亩,天然草场506万亩,森林1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04%,河流47条,水资源总量约25亿立方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7亿斤以上。
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规模居内蒙古之首。
农产品获“三品”认证45个,扎兰屯榛子、黑木耳、沙果、大米、葵花、白瓜子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地标数量在全国县级地区排名第一。
工业体系完善。
以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集群为主体、以食品工业为主角、以其它优势产业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发展壮大,拥有乳品、浆纸、酒精、淀粉、农药、医药、化工、建材等大批主导产业。
松鹿制药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吊桥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域内自治区级岭东工业开发区作为承接新兴产业的优质载体,集聚了阜丰集团、金丝猴集团、北疆集团、嵩天集团等一批大企业,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为工业振兴增添了强大动力。
交通条件便利。
距齐齐哈尔机场185公里,距乌兰浩特机场263公里,距满洲里口岸590公里,阿—海省际大通道和正在筹建的碾子山—博克图一级路、扎兰屯—乌兰浩特高速公路纵横交汇,扎—阿铁路在此中转,民航支线机场建设进入国家论证,贯穿扎兰屯的高铁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立体交通网络格局雏形初步显现,区域性商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基础进一步夯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城市要想获得更高的认识度和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现代城市不能是缺乏个性的华丽外表,应当有着深刻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扎兰屯市,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城市景观,突出什么样的城市特色?我的回答是:蕴山水灵气,构绿色佳境;凝历史精华,建文化名城。
扎兰屯城市景观建设应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城市景观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风貌,保护城市近郊风景区和天拜山、雅鲁河等城市周围自然地域,强化其自然山水的景观价值,同时又要反映时代精神,创造现代化新型城市的建筑环境景观。
扎兰屯的历史演变清朝以前,扎兰屯地区荒无人烟。
清初,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北岸广大地区,世代生活在那里的索伦(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被迫迁往嫩江流域广大地区,建立了许多以氏族姓氏聚居的大小村落。
清政府为了加强管理,按地域将达斡尔人编为3个扎兰(也称"甲喇",满语),将索伦(鄂温克)人编为5个阿巴(鄂温克语"围猎场"之意),其中雅鲁、济沁、托信3个阿巴在今扎兰屯市境内。
1691年,在3个扎兰、5个阿巴的基础上建立布特哈(满语,"打牲部落"之意)八旗,在嫩江西岸的宜卧奇设总管衙门。
雅鲁河、济沁河一带的索伦(鄂温克)人被分别编入镶红旗和正蓝旗。
1727年,布特哈总管衙门派扎兰章京(满语,"参领")驻守扎兰屯,管理镶红、正蓝两旗旗务。
索伦(鄂温克)人以打猎为生,成人壮丁向清廷岁贡一张貂皮已成定例。
那时,扎兰屯一带山水绵延,林木蔚然,鸟兽成群,鄂温克人使用鹿笛、狍哨等方法诱打猎物,常常是箭无虚发。
据186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抄本《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记载,当时"布特哈总管衙门西南四百七十五里许,扎兰屯,二十一户。
"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壮丁平时打猎,战时从征,布特哈八旗兵是清朝军队的一支劲旅。
除承担戍边守卡等军事重任外,布特哈八旗兵先后被征调参加60多次大小战役,数百次战斗,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及现缅甸、尼泊尔、越南、蒙古等国。
在历次战斗中,鄂温克族官兵晓勇善战、血染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涌现出海兰察,博尔奔察等将军、都统级英雄人物。
1894年,布特哈副都统衙门(驻博尔多,今讷河市)在扎兰屯设立官庄,负责收容从关内流入的人口和屯田事宜。
1897年,沙俄开始修筑中东铁路,从直隶、山东等地招募的民工进入扎兰屯地区。
1902年,中东铁路滨洲线通车,建扎兰屯车站。
由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和大批关内人口的涌入,致使鄂温克人的猎场遭受破坏。
包括扎兰屯在内的雅鲁河沿岸的17个鄂温克族村屯,全部迁往他处。
1906年,扎兰衙门废止。
中东铁路通车营运后,俄国铁路职工、家属、工商业者等沙俄移民以及护路队,便在铁路沿线"蜂屯蚁聚",据中东铁路局1907年统计,扎兰屯有俄国居民1643人。
扎兰屯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
俄罗斯人最早对扎兰屯进行了街区规划。
火车站前面是占地3万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两侧南北向道路主要有3条,分别为一道街(今沿铁路)、二道街(今扎兰路)、三道街(今布特哈北路);东西向道路有4条,分别为今新华街、铁小街、站前街、水塔街。
俄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一道街西侧和二道街两侧,每3至5栋为一组,每栋住宅都建有花园,如今保存下来的俄式住宅有32栋。
俄式住宅的特点是外型敦实厚重,每栋住宅入口不注重朝向,而是根据住宅布局来设置。
入口处一般建木结构凉亭,檐口雕饰花纹。
住宅外墙转角处饰有砖跺,屋顶多为四坡水。
此外,沙俄中东铁路公司于1905年建成秋林商场(今铁路职工俱乐部);于1906年建成扎兰屯铁道学校(今扎兰屯铁路小学);于1908年建造了铁路5号楼(今乘务员公寓);1915年,居住在扎兰屯的俄侨集资修建了东正教堂(今职业高中院内)。
这一时期的俄式建筑还有医院、监狱(俗称石头房)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吊桥。
1905年,沙俄中东铁路公司把扎兰屯作为避暑、游览、娱乐之地,在其北部密林中的雅鲁河支流上建造一座铁索牵引的吊桥。
桥长47.9米,宽4米,造型美观别致,富有异国风情。
与吊桥同期的建筑还有日光浴场和中东铁路俱乐部,皆为沙俄贵族消遣娱乐的场所。
自扎兰屯被辟为避暑胜地以后,每年都有欧洲国家及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达官贵人来扎兰屯避暑游玩,据1927年统计,扎兰屯年接待游客达3000人次。
1952年12月31日,驻扎兰屯的苏方铁路员工回国。
1954年,居住在扎兰屯境内的435名苏侨回国,大量的俄式建筑留在了扎兰屯。
在外族文化占领扎兰屯的同时,以半农半商为特征的关内文化也在扎兰屯渐成气候。
扎兰屯通车建站后,原部分筑路劳工滞留扎兰屯,同时又有大批农民和商人流入扎兰屯,在扎兰屯从事耕种和商业活动。
1910年,扎兰屯已有人口近3000人,逐渐形成集镇。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6年,为管理自行流入的垦荒农民和发展招垦事业,黑龙江省在扎兰屯设置稽垦局。
1926年12月1日合并济沁稽垦局设置雅鲁设治局。
1929年1月,雅鲁设治局改升为雅鲁县,首任县长万锡章。
1918年,扎兰屯街第一家私营商业店铺"德盛功',开张营业,揭开扎兰屯商业发展的序幕。
此后20年间,关内商人纷纷涌入扎兰屯兴办商业,各类店铺、作坊达150多家,主要集中在葛根街,狭长的葛根街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葛根街的店铺建筑多采用前店后居形式,建筑材料以土坯、草杈为主,有的店铺用砖砌成门脸,或修筑女儿墙。
因年久失修,这些店铺大多没能保存下来,剩下的也在旧城改造时拆除了。
满洲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东三省,1932年11月30日,扎兰屯沦陷。
伪满洲国成立后,扎兰屯成为伪布特哈旗公署和伪兴安东省公署驻地。
由于扎兰屯成为岭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长很快,街区不断扩展。
据1939年统计,仅在扎兰屯的日本人就有1850人。
人口的猛增带来建筑业的兴旺,沦陷时期扎兰屯有建筑施工企业10家,主要建造一些砖木结构的平房和部分低层楼房。
伪满时期扎兰屯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建筑有:修建于1933年的日军守备队大青楼(现已拆除)、修建于1935年的伪兴安东省公署办公楼(位于今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院内)、伪省长额勒春公馆(位于今市医院院内)、六国饭店(今扎兰屯铁路小学对面)、修建于1936年的满铁医院大楼(今扎兰屯铁路中学教学楼北)、日本开拓团办公楼(现已拆除)、修建于1941年的亚麻株式会社厂房(1952年发生重大火灾被毁)。
1941年7月,雅鲁河发生大洪水,当时洪水涌入扎兰屯街内,包围了伪兴安东省公署并漫延到伪警察派出所(现金三角广场附近)。
这次洪水引起当时伪政府的重视,便责成省公署土木科进行治理,修建一条北起铁路路基,南至亚麻厂(现二轻造纸厂附近),全长5.39公里的防洪堤。
这段防洪堤是扎兰屯历史上最早的防洪工程,也是今明月堤的雏形。
1945年8月16日,苏联红军第7军602师解放扎兰屯。
驻扎兰屯地区的日军被解除武装后,其俘虏及日本人官吏全部被押送到苏联境内,扎兰屯地区的日本开拓团成员、商人等日本侨民则被收容到扎兰屯日侨管理所。
一年后,948名日侨被集体遣送回国。
1945年10月,为纪念解放扎兰屯时牺牲的5位苏联红军官兵,当地各界人士在站前广场修建了苏联红军烈士墓。
1957年夏,将烈士遗骨移入吊桥公园内,修建了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扎兰屯光复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时局混乱,扎兰屯城市建设处于停滞时期。
这一时期中共党员夏辅仁等到扎兰屯开辟工作,清末民初及日伪时期的一些建筑,成为共产党人及民族进步人士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
如:铁路5号楼作为中共纳文慕仁盟工委办公机关,党的负责人夏辅仁在这里领导建党建政、土地改革、剿匪和支前工作;六国饭店成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5师司令部;1948年3月至4月,内蒙古自治区主席鸟兰夫来扎兰屯,筹备召开旗县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工作、下榻于原额勒春公馆,约一个多月。
后来,这些建筑成为革命文物。
1949年,扎兰屯城区占地面积4.25平方公里,人口20705人。
由于无城区建设规划,也无专门管理机构,扎兰屯城区建设一直呈自然发展状态。
1972年,扎兰屯始有城市建设专门管理机构。
1983年10月10日撤旗设市后,扎兰屯进行城市规划。
扎兰屯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历经变迁的城市遗存,到今天仍然风采依旧的是少数,更多的往往是陈旧、残破甚至是即将消失。
在日益强调城市形象的今天,人们很容易在对待文化遗存的问题上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以新旧论美丑,不能充分地认识、利用、进而开发出旧的城市遗存在今天城市环境中的美学价值,认为只有新的才是美的,才能够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
受这种错误观念影响,一些不可多得的古老建筑,遭受冷落,至于显得破旧的传统街区就更被视为灰暗地带,而急于从城市版图中清除,其结果是历史文化信息的流失和城市传统风貌的破坏。
扎兰屯的历史并不悠久,如果从1691年索伦(鄂温克族)猎民在此定居建村起算,也不过300多年的历史。
在这300多年中,扎兰屯却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伪满洲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时期的风雨沧桑。
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满、汉以及俄罗斯、日本等多个民族或聚或散,或去或留,或喜或悲,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大剧,缔造了扎兰屯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许多历史风貌建筑。
这些历史风貌建筑汇集了中外典型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代表了扎兰屯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扎兰屯市已列入或待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建筑有:吊桥、日光浴场、中东铁路俱乐部、铁路5号楼、中东铁路公司秋林商场、东正教堂及南侧欧式平房、扎兰屯车站老办公楼、欧式水塔、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沙俄石头房、铁路小学建筑群(10栋)、骑兵5师司令部、满铁医院及附属房、兴安东省公署机关旧址、乌兰夫办公旧址、明月堤、垦石园、革命烈士纪念碑、抗洪胜利纪念塔等。
历史风貌建筑区有:沿铁路、扎兰路俄侨住宅区(其中沿铁路10栋、扎兰路20栋)、铁路疗养院建筑群。
对上述历史风貌建筑,应该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情况,分别建档立卡,区分等级,挂牌保护。
下面,我想重点谈一谈关于沿铁路、扎兰路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沿铁路、扎兰路即扎兰屯建站初期的一道街、二道街,是扎兰屯最早的城市街道,也是保存基本完好、且有开发价值的历史风貌建筑区。
这一区域具备特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集中体现了扎兰屯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的多元文化特征。
沿铁路、扎兰路现存的历史环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根。
这一传统街区既是一片完整的历史环境,也是两条连续的景观轴线,必须重点保护。
制订保护措施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整体保护与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沿铁路、扎兰路历史风貌街区现有的实际情况,在总体指导思想上,实行全面和整体保护,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