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陶瓷教学大纲
陶瓷专业课 教学大纲

陶瓷专业课教学大纲陶瓷专业课教学大纲在当今社会中,陶瓷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为了培养陶瓷专业人才,各大学纷纷开设陶瓷专业课程。
本文将探讨陶瓷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陶瓷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应包含对陶瓷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这包括陶瓷的历史渊源、分类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对陶瓷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教学大纲还应包括对陶瓷材料的介绍。
陶瓷制作的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陶瓷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例如,瓷土、瓷石、釉料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掌握这些知识。
第三,教学大纲还应包括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的培养。
陶瓷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教学大纲可以包括陶瓷的造型、制胎、修整、上釉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除了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学大纲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教学大纲可以包括一些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出独具个性的陶瓷作品。
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将来的陶瓷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最后,教学大纲还应包括对陶瓷艺术的欣赏与鉴赏。
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陶瓷作品,了解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陶瓷艺术特点,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大纲中,可以包括对一些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和作品的介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综上所述,陶瓷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应包含陶瓷的基础知识、材料介绍、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以及陶瓷艺术的欣赏与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全面掌握陶瓷制作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陶瓷教学大纲

陶瓷教学大纲陶瓷教学大纲陶瓷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手工艺术。
它以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和创作方式,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陶瓷艺术,制定一份全面而实用的陶瓷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一、陶瓷的基础知识陶瓷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是陶瓷的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陶瓷的历史渊源、材料特性、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陶瓷的起源和发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陶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了解陶瓷的材料特性和工艺流程,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创作中更加熟练和自如地运用相关技巧。
二、陶瓷的造型与设计陶瓷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应该是陶瓷的造型与设计。
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设计是其艺术性的核心所在。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基本的造型技法和设计原则,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在造型方面,可以包括手捏、拉坯、模具等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在设计方面,可以包括构图、比例、线条等元素的运用。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三、陶瓷的装饰与表面处理陶瓷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应该是陶瓷的装饰与表面处理。
陶瓷作品的装饰和表面处理是其美感的重要体现。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装饰技法,如刻画、贴花、彩绘等,以及各种表面处理方法,如釉面、烧制等。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不同装饰技法和表面处理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语言和表达方式。
四、陶瓷的窑炉与烧制陶瓷教学大纲的第四部分应该是陶瓷的窑炉与烧制。
陶瓷作品的窑炉与烧制是其成品质量的决定因素。
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类型的窑炉和烧制方法,了解不同温度和气氛对陶瓷作品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烧制过程中的控温、保温和冷却等技术,以确保作品的成功烧制。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烧制技术,保证作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五、陶瓷的艺术欣赏与鉴赏陶瓷教学大纲的第五部分应该是陶瓷的艺术欣赏与鉴赏。
学生需要学习欣赏和鉴赏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陶瓷作品,了解不同时期和地域的陶瓷艺术特点。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特种陶瓷》课程教学大纲

《特种陶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中/英文):特种陶瓷/Special Ceramics课程类别:专业方向特色课程学分:1总学时:16理论学时:16实验/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技术;无机材料物理性能;陶瓷工艺学等。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课程简介1.课程任务与目的《特种陶瓷》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主要研究特种陶瓷粉体物理特性及常用制备、成型方法、烧结方法及目前代表性特种陶瓷实例。
在本课程教学环节,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种陶瓷领域取得的典型发展成果介绍,以及在我国特种陶瓷科学与技术发展中的突出贡献人物与代表性企事业单位介绍,激发学生投身祖国科学技术发展大业的激情与使命感。
2.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特种陶瓷的原料及生产技术,掌握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代表性特种陶瓷的特性、制备及应用,具备识别、分析、解决特种陶瓷产品制备与生产过程中工程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三、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对应与毕业生的毕业要求7、10,具体指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特种陶瓷的种类、性能特点以及典型特种陶瓷粉体制备、成型方法、烧结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特种陶瓷制备相关技术工艺原理及设备原理等知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7.3。
教学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的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代表性特种陶瓷的特性、制备及应用;并初步具备根据应用工况选择合适的特种陶瓷种类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7.3、10.2。
教学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的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代表性特种陶瓷的主要生产工艺及工艺参数对各向性能指标的影响;使学生具备根据产品性能指标选择恰当的粉末原料及制定相关制备工艺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0.2。
特种陶瓷

《特种陶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特种陶瓷参考学时:30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新型特种陶瓷材料的结构、工艺与应用情况。
使学生掌握多孔陶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及生物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瓷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与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课程教学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特种陶瓷材料目前的研究范围和进展趋势,掌握特种陶瓷材料的含义、特点及常见特种陶瓷材料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类特种陶瓷材料的组成、性能和应用。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知识点多和应用领域较广,包括多孔陶瓷、高温结构陶瓷、超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生物陶瓷、介电陶瓷、铁电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超导陶瓷等先进陶瓷材料。
课堂讲授上,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目前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大学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陶瓷工艺学、材料物理性能等。
5.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本课程所涉及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及实践教学大纲均单独设课。
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贯穿重点、难点突出的原则,抓住“组成-结构-性能-应用”这一主线,使学生对本课程能全面的掌握,采用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复合式的教学手段,并适时配以其他教学手段。
6.总学时数课程总学时数:40其中,课堂讲授:40;实验:单独设课;作业:自行设题;课程设计:单独设课;课外教学:单独设课。
7.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王零森.特种陶瓷.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2].张长瑞, 郝元恺.陶瓷基复合材料.国防科大出版社.2001.[3].俞耀庭, 张兴栋.生物医用材料.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邓世均.高性能陶瓷涂层.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5].刘培生.多孔材料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6].崔福斋.冯庆玲.生物材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其它二、正文部分第一章概述一、教学要求和内容(一)教学要求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研究范围和进展趋势;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组成、性能、制备及应用的相互影响机理;掌握特种陶瓷材料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特种陶瓷教学大纲

《陶瓷工艺学》教学大纲的物理化学变化。
本章难点:配方计算包括由化学组成计算配方,由实验公式计算配方,由矿物组成计算配方,由分子式计算配方,以及更换原料时的重配计算。
可塑泥团的流变特性,陶瓷泥浆的流变特性及影响因素。
矿物煅烧时的变化。
第三章釉层的工艺基础(6学时)3.1 釉料的组成3.1.1 釉的分类3.1.2 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3.1.3 釉料配方的计算3.2 釉层的形成3.2.1 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3.2.2 釉料与坯体的作用3.2.3 釉层的显微结构3.3 釉层的性质3.3.1 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3.3.2 坯-釉适应性3.3.3 釉的析晶本章重点:铅釉,石灰釉,长石釉的主要特性,釉料成分的种类,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釉料冷却过程的变化,釉的熔融温度范围,釉的粘度与表面张力,釉的化学稳定性,坯釉适应性,釉熔体的析晶过程,影响釉熔体析晶的因素,析晶对釉面光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难点:釉料加热过程的变化,釉层中气泡的产生,釉料与坯体的作用,长石质透明釉,乳浊釉的显微结构,釉的热膨胀性,釉的弹性,釉的硬度,釉的介电性质。
第四章生产过程(16学时)4.1 原料的处理4.1.1 原料的精选4.1.2 原料的预烧4.1.3 原料的合成4.2 坯料的制备4.2.1 坯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4.2.2 原料的细粉碎4.2.3 泥浆的脱水4.2.4 造粒及陈腐和真空处理4.3 陶瓷成型方法与模具4.4 生坯的干燥4.4.1 干燥的工艺问题4.4.2 干燥制度确定4.4.3 干燥方法4.5 施釉4.5.1 釉浆的制备4.5.2 施釉4.6 烧成4.6.1 烧成制度的制订4.6.2 低温烧成与快速烧成4.6.3 烧成新方法执笔人:吴任平审核人:李湘祁《特种陶瓷》教学大纲四年制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用36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特种陶瓷》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制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主要包括特种陶瓷生产工艺原理、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三大部分。
陶艺课堂教学大纲(二)(2024)

陶艺课堂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陶艺课堂教学大纲(二)是针对学生在初级陶艺课程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而设计的。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陶艺的技术和艺术要素,提升其陶艺创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课堂教学大纲,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具进行陶艺创作,并深入探索陶艺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正文内容:一、技术掌握与实践1.陶艺工具的选择与使用a.介绍不同类型的陶艺工具及其用途b.演示正确的工具使用方法c.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熟悉并掌握陶艺工具的使用技巧2.手法的综合应用a.介绍常见的陶艺手法,如拉坯、揉捏和轮盘等b.实践演示如何将不同手法结合运用于陶艺创作中c.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练习掌握不同手法的技巧3.色彩与釉料的运用a.介绍不同陶艺釉料的特点和用途b.示范如何运用不同色彩和釉料进行装饰和表达c.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效果二、陶艺的文化与历史1.古代陶器的发展与演变a.回顾古代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b.分析古代陶器在艺术表现和功能应用上的特点c.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代陶器风格和意义2.当代陶艺的流派与创新a.介绍当代陶艺界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b.分析不同流派的陶艺风格和表现手法c.引导学生开展陶艺创新实践,发展独特的陶艺风格3.陶艺与当代社会的关系a.探讨陶艺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b.分析陶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c.引导学生思考陶艺与现代艺术、设计和生活的结合方式三、陶艺的构思与创作1.创作主题与表达意图a.引导学生思考创作主题的选择和意义b.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创作意图的能力c.鼓励学生在陶艺创作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2.形态与结构的设计a.讲解陶艺作品的形态构成和结构原理b.示范如何设计富有创意和艺术效果的作品c.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设计实现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装饰与表现形式的选择a.分析陶艺作品装饰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b.鼓励学生在装饰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个性化设计c.引导学生通过装饰和表现形式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达效果四、陶艺作品的鉴赏与评价1.鉴赏陶艺作品的方法与技巧a.介绍鉴赏陶艺作品时应注意的细节和技巧b.分析陶艺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c.引导学生进行陶艺作品的鉴赏和评价2.陶艺作品评价的标准与方法a.提出评价陶艺作品的准则和标准b.培养学生独立评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c.学生实践评价陶艺作品,提出个人观点和评价意见3.陶艺作品展示与分享a.指导学生进行陶艺作品的展示和讲解b.培养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c.通过作品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总结:通过陶艺课堂教学大纲(二),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和实践陶艺的技术和艺术要素,进一步发展其陶艺创作和表达能力。
特种陶瓷双语教学大纲

特种陶瓷双语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特种陶瓷》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教育课程,它是陶瓷技术及应用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以具有特殊功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陶瓷)的性质、结构、工艺之间的关系为线索,讲述结构陶瓷以及具有光、电、磁、生物、敏感等特性的功能陶瓷的性能特点、构效关系、应用领域及前景,并综合归纳介绍国内外特种陶瓷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特种陶瓷相关基础知识,进一步拓宽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知识视野,使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知识体系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IntroductionAdvanced Ceramics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inorganic nonmetal material engineering. Baring in mind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properties, structures and preparative procedures of special ceramic, the course introduces knowledge about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structureperformances relationship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tructure ceramics and/or other functional ceramics with optical, electronic, magnetic, biological or sensitive functions, etc. Furthermore, the curre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special ceramics will be comprehensive summarized and taught.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basic knowledge of special ceramics, and to further broaden horizons to making them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knowledge system.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大纲1、课程目标CO1、掌握主要特种陶瓷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和性质性能的基本知识,掌握典型种类特种陶瓷的晶体化学特征、基本制备方法及用途。
特种陶瓷 课件 4章 陶瓷的金属化与封接(2009.11.13)

通过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特种陶瓷在工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 将深入探讨陶瓷的金属化与封接过程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特种陶瓷的介绍
特种陶瓷是一种具备特殊功能和性能的陶瓷材料,广泛用于高温、高压、耐 腐蚀和绝缘等特殊环境中的各种工程应用。
金属与陶瓷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如金属的导电性和强韧性与陶 瓷的耐高温和耐腐蚀性的结合,常见的金属与陶瓷的结合方式包括焊接、铆 接和粘接等。
封接技术的应用
封接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电子封装、飞机发动机部件、航天器材等。优化的封接过程可以提高 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特种陶瓷的发展趋势
特种陶瓷领域正朝着更高性能、更复杂结构和更广泛应用的方向发展。未来 的发展趋势包括功能性陶瓷材论和总结
陶瓷的金属化与封接技术为特种陶瓷的应用拓展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不断创 新和发展,特种陶瓷将继续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陶瓷的金属化
金属化是将陶瓷表面涂覆上一层金属材料,以提供导电性、增强耐磨性和改 善界面粘结等特性。常用的金属化方法包括热蒸镀、喷涂、浸涂和电镀。
陶瓷的封接
陶瓷的封接是将两个陶瓷部件或陶瓷与其他材料部件连接在一起,以实现更 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常见的封接技术包括焊接、粘接和烧结封接等。
金属与陶瓷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工艺学》教学大纲
的物理化学变化。
本章难点:配方计算包括由化学组成计算配方,由实验公式计算配方,由矿物组成计算配方,由分子式计算配方,以及更换原料时的重配计算。
可塑泥团的流变特性,陶瓷泥浆的流变特性及影响因素。
矿物煅烧时的变化。
第三章釉层的工艺基础(6学时)
3.1 釉料的组成
3.1.1 釉的分类
3.1.2 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
3.1.3 釉料配方的计算
3.2 釉层的形成
3.2.1 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
3.2.2 釉料与坯体的作用
3.2.3 釉层的显微结构
3.3 釉层的性质
3.3.1 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
3.3.2 坯-釉适应性
3.3.3 釉的析晶
本章重点:铅釉,石灰釉,长石釉的主要特性,釉料成分的种类,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釉料冷却过程的变化,釉的熔融温度范围,釉的粘度与表面张力,釉的化学稳定性,坯釉适应性,釉熔体的析晶过程,影响釉熔体析晶的因素,析晶对釉面光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难点:釉料加热过程的变化,釉层中气泡的产生,釉料与坯体的作用,长石质透明釉,乳浊釉的显微结构,釉的热膨胀性,釉的弹性,釉的硬度,釉的介电性质。
第四章生产过程(16学时)
4.1 原料的处理
4.1.1 原料的精选
4.1.2 原料的预烧
4.1.3 原料的合成
4.2 坯料的制备
4.2.1 坯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4.2.2 原料的细粉碎
4.2.3 泥浆的脱水
4.2.4 造粒及陈腐和真空处理
4.3 陶瓷成型方法与模具
4.4 生坯的干燥
4.4.1 干燥的工艺问题
4.4.2 干燥制度确定
4.4.3 干燥方法
4.5 施釉
4.5.1 釉浆的制备
4.5.2 施釉
4.6 烧成
4.6.1 烧成制度的制订
4.6.2 低温烧成与快速烧成
4.6.3 烧成新方法
执笔人:吴任平审核人:李湘祁
《特种陶瓷》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用
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特种陶瓷》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制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主要包括特种陶瓷生产工艺原理、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三大部分。
其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特性,掌握特种陶瓷的性能与组成、结构及制备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特种陶瓷主要生产过程及其原理,了解国内外特种陶瓷生产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掌握新材料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具备从事材料研究与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能力。
二、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所讲授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特种陶瓷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充分认识特种陶瓷在材料科学中的前沿地位,掌握特种陶瓷材料的主要生产工艺及其原理。
为学好本课程,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预习与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性能相关的光、电、磁、声、热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为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讲授各种特种陶瓷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工作原理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要求学生从深层次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性能与组成、结构及制备工艺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的难点是材料的显微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材料性能的因素分析。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特种陶瓷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在选修本门课之前,应对传统陶瓷工艺原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要求先修《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学》,《陶瓷工艺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篇特种陶瓷生产工艺原理(8学时)
第一章概述(2学时)
1.1 特种陶瓷的概念
1.2 特种陶瓷的分类
1.3 特种陶瓷的特性
1.4 特种陶瓷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本章重点:
特种陶瓷的概念,特种陶瓷与传统陶瓷的区别,特种陶瓷的分类,特种陶瓷的特性与主要用途。
本章难点:
特种陶瓷的特性与用途。
第二章特种陶瓷的坯料配方与粉体制备(2学时)
2.1 特种陶瓷原料
2.2 特种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
2.3 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
2.4 配料、混合与塑化
本章重点:
坯料组成表示法,粉体的基本物理性能,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塑化剂。
本章难点:
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特种陶瓷的成型方法(2学时)
3.1 热压铸成型
3.2 可塑法成型
3.3 干压成型
3.4 等静压成型
3.5 流延成型
3.6 其它成型方法
本章重点:
热压铸成型、可塑法成型、等静压成型。
本章难点:
各种成型方法的工艺原理与技术要求。
第四章特种陶瓷的烧结(2学时)
5.1 烧结机理
5.2 烧成制度
5.3 陶瓷的显微结构
5.4 影响烧结的主要因素
5.5 烧结方法
本章重点:
气氛烧结,热压烧结、反应烧结。
本章难点:
烧成制度及影响烧结的主要因素。
第二篇结构陶瓷(12学时)
第七章氧化物陶瓷(6学时)
7.1 氧化铝陶瓷
7.2 氧化锆陶瓷
7.3 氧化锆增韧陶瓷
7.4 氧化镁陶瓷
7.5 氧化铍陶瓷
本章重点:
氧化铝陶瓷的晶型,氧化铍和氧化镁陶瓷的主要特性,克服脆性的方法,氧化锆陶瓷的晶型转变及稳定化处理,氧化锆相变增韧机理,增韧氧化锆陶瓷材料及制备,。
本章难点:
氧化铝的晶型,氧化锆的晶型转化,氧化锆相变增韧机理。
第八章非氧化物陶瓷(4学时)
8.1 碳化物陶瓷
8.2 氮化物陶瓷
本章重点:
碳化硅的晶型,碳化硅原料的制备,碳化硅陶瓷的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碳化钛陶瓷,碳化硼陶瓷;氮化硅的主要晶型,氮化硅的烧结方法,氮化硅粉末的合成,埋粉的作用,氮化硅陶瓷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
碳化硅原料的制备,氮化硅粉末的合成,获得高密度烧结氮化硅的条件。
第九章纤维补强陶瓷(2学时)
9.1 陶瓷的断裂过程
9.2 纤维补强陶瓷的补强原理
9.3 陶瓷纤维的制备
9.4 纤维补强陶瓷复合材料及应用
本章重点:
硅酸铝纤维:碳纤维与石墨纤维;纤维补强陶瓷的机埋: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作要求;几种有希望的复合材料系统;
本章难点:
纤维补强陶瓷的制备与机埋。
第二篇功能陶瓷(16)
第十章电介质陶瓷(6学时)
10.1 装置陶瓷
10.2 铁电陶瓷
10.3 压电陶瓷
10.4 热释电陶瓷
本章重点:
铁电、压电、热释电陶瓷材料的特性,装置陶瓷、电容器陶瓷与热释电陶瓷的性能要求。
本章难点:
正逆压电效应,热释电效应。
第十一章半导体陶瓷(6学时)
11.1 预备知识
11.2 热敏陶瓷
11.3 气敏陶瓷
11.4 其他敏感陶瓷
本章重点:
半导体陶瓷的特点,各类敏感陶瓷(包括热敏陶瓷,气敏陶瓷,压敏陶瓷,湿敏陶瓷,光敏陶瓷)的分类与应用。
本章难点:
敏感陶瓷元件的工作原理。
第十二章磁性陶瓷(2学时)
12.1 磁性陶瓷的基本特性
12.2 铁氧体的制造工艺
12.3 铁氧体的种类与应用
本章重点:
磁性陶瓷的种类与用途,铁氧体的制造工艺。
本章难点:
软磁铁氧体,硬磁铁氧体。
第十七章其他功能陶瓷(2学时)
17.1 透明陶瓷
17.2 导电与超导陶瓷
2、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验
该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见实验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实验》、《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加工》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实验》中的相关内容。
3、课外作业(形式、次数及具体内容)
主要围绕下列内容完成课外作业:
(1)基本概念;
(2)配方与性能计算;
(3)特种陶瓷的制备方法与基本要求;
(4)生产工艺原理、技术要求与影响因素;
(5)各种特种陶瓷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用途;
(6)特种陶瓷展望。
四、使用大纲说明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以系统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实践性较强的生产工艺及其原理,通过实验课加以巩固和提高。
2、考核、考试方式与成绩结构
课外作业占30%,平时表现占10%,期末笔试占60%。
五、课程教学及主要参考书
1、教科书
李世普编.特种陶瓷工艺学.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2、主要参考书
[1] 王零森编著. 特种陶瓷.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 刘维量主编.先进陶瓷工艺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 殷声编著. 现代陶瓷及其应用.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 990
[4] 铁钦征骑主编. 新型陶瓷材料手册.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5] 坂野久夫著. 厉仁玉译.最新精密陶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6] 陈俊彦译. 最新精细陶瓷技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7] 李标荣编.电子陶瓷工艺原理.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8] 一濑升著.陈俊彦译.现代陶瓷问答.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