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生理与病理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

1
第三章 藏 象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和生理联系。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气 之间的整体联系。
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生理功能 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主要病理变化。
藏象学说概论
与六腑构成阴阳表里关系, 与形体官窍取得联结; 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与精神情志活动相关, 形成人体五大系统。 这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在形态上密不可分,在 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体现了结构 与生理、病理的统一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但是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与自然 环境保持着统一性。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 象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学
说 的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形
成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基
础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藏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象
学
察
取
整
说
外
象
体
知
类
观
内
比
察
的 形
成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 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2.精化为气 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 生五脏之气,五脏 之气分为五脏之阴 和五脏之阳。
气分阴阳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循证经验为基础,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以治疗疾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医学的概念、理论和应用。
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是指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代谢学说、脏腑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学科。
中医学将健康视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状态,而疾病则是这种协调被打破所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这种联系与平衡受到干扰时,疾病就会出现。
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矛盾但不可分割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将宇宙的变化与人体生理联系起来,分别象征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体内传导。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的气血、津液平衡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学应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和食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使用从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来调理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气血流动,以治疗疾病。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调节气血流动,消除疼痛。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以达到平衡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食疗则是通过调理饮食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
许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疼痛。
中药治疗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中药被用于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中医概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用来介绍和总结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
它涵盖了中医学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梳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远古时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包括古代医家的贡献和创新、中医学的典籍形成以及现代中医学的发展等。
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二元对立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也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相互关联。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理因素传播的途径。
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状况,可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4.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情况,可以调节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脏器和组织是协调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6.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通过探索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这些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及倾听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音等,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中医学 大专 主要课程

中医学大专主要课程一、引言中医学大专教育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素养、临床实践能力和现代医学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本文将对中医学大专的主要课程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
二、中医学大专主要课程概述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概论、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中医药理学等课程,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2.中医诊断学:培养学生掌握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中医诊断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3.中医临床课程:涵盖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个临床科室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4.现代医学课程:学习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以适应中西医结合的医疗需求。
5.医学伦理与法律法规:培养具有良好医学伦理素养和依法行医能力的医务人员。
6.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临床实习、针灸实验、中草药种植与鉴定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课程设置的意义与实用性1.培养中医人才:中医学大专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全面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的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传承与发展中医文化:通过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经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医学文化。
3.提升中医临床能力: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治能力。
4.适应现代医疗体系需求:兼顾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医疗体系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四、结语中医学大专课程设置立足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中医人才,既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底蕴,又能适应现代医疗体系的需求。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课程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开端,为学生们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下面将对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分支,它以人体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中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其防治的方法。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理论,描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健康。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将万物按照五个基本元素分类,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反映了人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体质理论体质是人体先天的特性和脏腑功能状态的综合表现。
中医学中有四种体质分类方法: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方面功能正常、相对平衡的状态;气虚体质是指气血不足、抵抗力较弱的体质;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寒凉喜热、抵抗力下降的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血不足、干燥热痒、抵抗力较弱的体质。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中医学会采取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平衡和健康。
三、中药学基础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草药的种植、收获、质量控制、药效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的药材种类繁多,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用途。
中药主要通过药物成分的作用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药性味归经是中药学中的重要概念,即中药的性质、味道和作用分布于人体的经络之中。
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中药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这取决于中药的性味和归经特点。
四、针灸基础知识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主要研究经络、穴位和针刺技术。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1)藏象学说“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藏”是居藏于体内的五脏六腑;“象”是表现于外的生命活动征象。
它的研究内容是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胆等)之间,及与外在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并将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进行有机的联系。
如《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明则下安。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包(亦称心包络)为其外围。
意思是说心在脏腑中至为重要,相当于一国之君。
神,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
心主神明是说心为精神之所会,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脉为血之府,为血液通行的隧道。
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动的作用,故说“心主血脉”。
面部血管丰富,最能反映心气的盛衰;面部表情丰富,最能反映情志、精神的变化,故说“其华在面”。
心经别络(别络为本经别走邻经之络脉)上行于舌,所以心的生理变化,病理变化均能反映在舌体。
心脏功能(神明、血脉)如此重要,所以说“主(主宰之义,指心)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指各脏、腑,各司其职,故以官职比喻。
如肺为相傅之官,出治节;肝为将军之官,出谋虑等)危。
”以上以心为例,说明藏象学说对本脏(腑)功能的解释。
藏象学说的形成是与古代医家长期的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及当时具有的简单的解剖知识分不开的,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过头来指导医疗实践。
如人生气、着急、上火眼睛就会发红疼痛,而“怒”的情态变化与肝有关,通过泻肝火的药物治疗后会好转,因而推论出“肝开窍于目”。
又如脾胃虚弱的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腹泻,四肢水肿,乏力消瘦,也就总结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升提清阳之气,有利于水谷精微为身体所利用)”等生理功能。
限于古代的解剖学水平,中医主要着眼于对活着的、运动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动态的观察。
经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研究方法与解剖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同,它具有整体观念,同时也是中医和西医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脏生理病理详述

五脏生理病理详述一、论心之生理病理祖国医学将心分为神明之心和血肉之心。
前者是指脑神经而言,后者指心脏而言。
心位于“肺下肝上”、“形如未开莲花”。
“心为诸经之主……而血脉,脉气流于诸经”。
“此一主者,气血之根,生化之本,十二经之网维”。
“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
所谓肺下肝上,是指心脏居胸腔,大如拳。
“左右有肺”,“心尖略向左”,“色赤而鲜”,“体外圆滑,内腔如囊,中有横直膈膜相隔如户如房”,心脏主持血液循环。
以肝的疏泄阳气,肾脏的阴精上交于心,借着自然界的诸阳之气渗透于中,转化为心气,在心气的鼓动和神明的调节下,使心脏不断地发生节奏性跳动,将血液输入血脉,循环于机体,然后由全身各处汇集的“各经之血,无不上会于肺”,从而构成机体的大小循环,担负着“食气入胃,浊气(精气)归心,淫经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主呼吸,司清浊之运化”的任务,保证了人的正常的生理活动。
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心与肺心肺为阳,同居于胸中膈上,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相依,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构成气得以濡之,血得以煦之的生理活动。
气机所动受血液滋养而不亢不燥,推行血液循环于全身,内濡脏腑,外养四肢百骸;血赖气的熏蒸而动,循行不息,从而形成肺主气,以呼吸清浊,推行营卫,施布津液;心主血,以运行营养物质,供机体生理之用,此谓:“心主血,肺主气,血为营,气为卫。
相随上下,调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人心肺在膈上也。
”广告去逛逛心与脾心居胸上处于上焦,脾居于腹处于中焦,以募原和脾支脉构成气化机能之用。
心阳和营精下济于脾,则脾气得充,阴精得助,阴阳相交则转化为元气。
元气生,则中轴得定,运化之机得畅,胃气得行,升降机能得以斡旋于上下。
水谷得化,津液以布脾血得以统运,营气以行,上布于心,心营得资,心体得养,则神气安宁,血气乃和,此谓“心之脾胃”之用的机理。
心与肝心与肝的生理关系是以气血为用的,因肝脉的分支络于肺,吻合于心脉,则成“心肝气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男子
•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 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 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 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 八,则齿发去。
• 女子 •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 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 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 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 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 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 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
人体小宇宙 ——天地(一分为二 )
• 1、腑、脏——天地
• 腑——天
中医生理与病理
一、健康定义
•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 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 健:强有力也(《增韵》);气足有力(形) • 康:五个方向道路都通畅;经络通畅顺达(神)
二、正常人体标准(平人)
• 1、阴平阳秘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 中——地
• 下焦——人
• 2、膈、脐——天、地、人 • 心、肺——天 • 脾、胃——地 • 肝、肾——人
• 3、神、气、精——天、地 、人 • 神——天 • 气——地 • 精——人
•
生理状态
• 上虚下实
• 上清下浊 •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 上寒下热
• 不倒翁,等腰三角
四、人体发育生理节律
• 男女
•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 走;
•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 而不能满也。
• 脏——地
• 五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 2、膈——天地
• 6.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 • 8.牙齿清洁,无龋齿,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三、如何认识正常人体——以天道 论人道
• 天人合一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 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 之本也。(《素问 生气通天论 》)
•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 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素问 》)
1、天道运行规律
• 日、月、五星运行 • 春、夏、秋、冬——生、长、收、藏 • 朔、望、晦 • 昼、夜 •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
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 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 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 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 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 也。
2、人体的天地(小宇宙)
•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 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 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2、上虚下实 •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
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 3、左升右降
•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 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 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 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 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 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
• 心、肺——天
• 脾、肝、肾——地
• 3、口鼻——天地 •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 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4、神形——天地
•
人体中天、地、 人(涵三为一)
• 1、三焦——天、地 、人
• 上焦——天
• 第五个:一年四季,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你在哪里,在阿拉 斯加,在佛罗里达,还是在加州,永远都是头面身体冷,手 脚温热。
• 第六个:男人女人都有,叫做早上的阳反应,女人早上起来 的时候,乳房很敏感,男人阴茎会勃起。(倪海厦医师)
标准(二) • 1.有充沛精力,能从容不迫地负担起日常繁忙工作。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 •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 5.能抵抗各种传染病。 •
•
标准(一)
• 第一个:一觉到天亮,当然有些事情烦恼你,比如你和你先 生吵架闹离婚,那当然睡不着觉,这是正常的。
• 第二个:是胃口正常,所谓正常的胃口不是暴饮暴食,是很 正常的量吃下去很满,不是吃很多,还不行,还要再吃。
• 第三个:是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大便上厕所,上完 厕所才吃早餐。
• 第四个:是一天五到七次小便,小便的量大,颜色要淡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