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说课稿
接下来,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 知道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 制作橡皮泥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根据目标创设疑问,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并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并引出新概念,例如排开的水量。

最后,归纳总结出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这个结论。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导入采用一张钢铁沉在水底的图片和一张轮船在水面行驶的图片,并提问: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为什么由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够浮在水面上?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学生相互间的质疑猜测中,修正他们的前概念,最终总结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前概念。

最后,活动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入手研究,而后动手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最后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体验物质科学的发展。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分析引言:《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的一篇教材,通过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密度和浮力之间的干系。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这篇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掌握物体的密度和浮力之间的干系。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的观点:介绍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浮力的观点:介绍浮力的产生原理和作用。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通过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引导学生探究橡皮泥的密度和浮力之间的干系。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 演示法: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展示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让学生猜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讨论总结: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橡皮泥的密度和浮力之间的干系,得出结论。

4.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拓展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密度和浮力的理解。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材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密度和浮力的观点,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他们今后的进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作业设计方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作业设计方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原理;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原理;2.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3.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橡皮泥、水杯、水、尺子、天对等;2. 实验器械:玻璃容器、勺子、手套等;3. 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一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一些会沉下去;2. 实验设计: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并记录实验步骤和数据;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表现,并记录数据;4. 数据分析: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并展示实验结果;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原理,并提出问题和思考。

五、教学评判1.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备性;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3.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水中的应用和意义;3.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和探讨,拓展物理科学知识。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原理,培养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为他们的科学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次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橡皮泥的特性和用途。

2. 引入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质地和颜色。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橡皮泥在水中会是什么样子呢?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3. 让学生预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说明理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橡皮泥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评估学生的预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验观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活动:1. 准备实验材料:橡皮泥、水、容器。

2. 将橡皮泥放入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 让学生多次实验,记录不同条件下橡皮泥的沉浮情况。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橡皮泥沉浮的关键因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评估学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沉浮原理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探讨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泥沉浮的原理,如密度、浮力等。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 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解释。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2. 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2.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橡皮泥船只、浮力计等。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泥的沉浮现象2. 浮力的概念3. 影响浮力的因素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橡皮泥2. 容器3. 清水4. 实验记录表5. 科学知识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皮泥能在水中浮起来。

2.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橡皮泥的沉浮现象,探讨影响浮力的因素。

4. 知识拓展:介绍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验现象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验和所学知识,完成课后思考题。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评估其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3. 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安全与环保:1. 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容器时造成伤害。

2. 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实验后要将水资源充分利用。

3. 提醒学生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保护环境。

八、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课堂分享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设施,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开展课后科学小研究,鼓励学生探索浮力在其他液体中的表现。

九、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教科小学科学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4)

教科小学科学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4)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活动一:让学生明白把同一块橡皮泥作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之后,它的重量没有变,体积没有变,那么它在水中的沉浮也不会发生改变。

这个实验活动涉及到测量橡皮泥的体积,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学生通过测量五种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量,并从测量的数据中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浮的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

从而得出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大。

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小组得出结论的数据就是浮的两边的水量比浮的两边的水量小,这就是什么原因呢?我使测出这样数据的小组再次测量。

我辨认出:第一,这些小组的橡皮泥放进水中有一部分就化了,当他们再用这块橡皮泥做实验时,橡皮泥的重量已经发生变化了;第二,每次把橡皮泥抽出,存有一部分水会被拎出,这就影响下次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用来测量的.刻度杯上的刻度不是很精确,学生读出的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

以上因素都会得出不科学的数据。

1、大部分学生上新课前指出橡皮泥在水中只可以浮或者沉,因此本课的积极开展存有必要的。

2、做成空心的形状的橡皮泥未必浮,尤其是饺子的形状学生很难做出,教师要及时指出空心形状的空心含量高才会使橡皮泥浮起来。

3、学生会把两边的水量seasonal排水量。

老师必须表示两边的水量所指的就是两边的水的体积,而排水量所指的就是两边的水的质量。

无法插进排水量。

4、排开的水量的测量如果按照教材中的装置测量会出现测量不准确以及只能测量小体积的物体的排开的水量。

因此对教材中的装置教师要进行改进,选择水槽做实验可以测量好多物体的排开的水量,同时用电脑做出很多细线表格能准确测出物体的排开的水量。

5、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最后回答:铁块在水中就是浮的,而钢铁所造的大轮船能够沉在水面上,这就是为什么呢?你可以表述了吗?如果用一定量的橡皮泥所造一艘小船,怎样造能打造出一艘装载量比较小的船呢?。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表格式)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表格式)
二、科学实践2——感受浮力
1.感知浮力:学生体验将小球按入水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预设:像有个力往上托着一样。
出示浮力概念,学生认识浮力。
2.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中的浮力作用
出示学习任务3:先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下橡皮泥球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把橡皮泥球放进水里测一下,对比两次测得的数据,可以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沉浮现象,通过观察,提出有关物体沉浮规律的猜想。
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让学生明确物体在水中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体积)和重量有关,大小(体积)相同,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
通过感知沉浮现象,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三、拓展与应用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怎样验证我们的推测?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指导及预设学生生成)
设计意图(写明本环节要达成教学目标要点)
一、情景引入
(2分钟)
出示图片
1.提问:将橡皮泥放入水中,会沉还是浮?
2.学生展开讨论,进行猜测,并说出依据。
预设1:我认为橡皮泥会沉入水底,因为它重。
预设2:我认为不一定,因为它形状不一样,沉浮就不一样。。。。。。
引导学生关注有的物体会沉,而有的物体会浮。
3.总结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预设1:大小不同,材质相同的物体,沉浮情况一样。
预设2:相同大小的小瓶,里边放的沙子较多时则沉,里边放的沙子较少时则浮。
预设3:装有沙子的被吹起来的气球会浮起来,没吹起来的气球沉下去。
4.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想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第四单元学习用品中的科学
第14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学习用品中的科学
第14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有些物体在水中沉,有些物体在水中浮。

2.知道物体在水中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体积)和重量有关,大小(体积)相同,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

3.知道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2.能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科学态度:
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物体的沉浮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水,橡皮,橡皮泥,气球,小瓶,沙,玻璃珠,泡沫块,鸡蛋,弹簧测力计等。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