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

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

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把施工进程与地质勘探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地质灾害防护意识,保证公路施工质量。

一、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1.山体滑坡。

这个地质灾害在公路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沿着山脚进行公路的铺设,假如没有谨慎对待山体滑坡,使滑坡造成一系列破坏,边坡坡地能够沿着那些不利的结构面或者一些比较软弱的夹层来进行整体的滑动,从而破坏公路的基面,对公路施工产生危害。

2.山体崩塌。

一部分岩石在雨水作用下沿着破裂的层面从山上崩塌下来,从而在路面上堆积起来,这样就造成了路面的破坏,交通中断也不可避免。

这样的崩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质,危害是比较大的。

3.地面坍塌。

在进行公路施工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地形地貌进行很好的勘探,在边坡的表层松散的部位或者是经过风化形成的破碎层,经过强降雨的冲刷或者地下水渗透条件的变化,坡脚的土体被软化,从而降低了强度,上边坡不稳定。

在适当条件下,坍塌还会发展成坡体的整体滑动。

比较常见的是坍塌和滑坡,这两种类型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

4.泥石流。

主要是因为强降雨导致泥沙从山体进行下滑,形成如洪水一般的泥石流,造成公路的破坏或者掩埋。

5.采空塌陷。

主要是在进行公路修建的时候,经过一些矿区,如果对矿产的开采不是特别规范,就容易导致地表结构受到损害,导致地面的塌陷。

二、公路施工中地质灾害勘探方法和内容1.勘探方法。

利用一些卫星资料,开展一些地质勘查与地质测绘工作,这样都是基础性的地质勘查,主要查明一些具有控制作用的路线的地质问题,比如,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活动性断裂和崩坍等,结合相关的评估,对那些严重不良的路段尽量采用绕行的方式。

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勘探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埋桩法。

在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勘探的方法就是埋桩法。

通过这个方法就是能够最陕时间内查看到公路施工周边的山体是不是有出现山体崩塌和滑坡的征兆,在发现异常的时候可以进行紧急应急方案的调整,短时间内安排施工人员离开,也可以紧急进行公路的抢修。

6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6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落石——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 体向下坠落的现象。 山崩——规模巨大的山区崩塌。
盐池河崩塌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二、崩塌产生的条件 1.岩性条件:一般发生于厚层坚硬岩体中,这类岩体常能 形成高陡斜坡。 2.地形地貌条件:一般发生于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角 大于45度,高度大于30米,坡面不平整,上陡下缓。 3.构造条件:在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节理、裂隙、岩 层层面、断层等)组合处易发生崩塌。 4.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季节变化促使岩石风化。 5.水文地质条件: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软弱 面,水的渗透力。 6.其它:地震及人类活动中的爆破、开挖高边坡破坏山体 平衡。
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 面等。另外,岩层的产状也影响滑坡的发育。如果岩层向斜 坡内部倾斜,斜坡比较稳定;如果岩层的倾向和斜坡坡向相 同,就有利于滑坡发育,特别是当倾斜岩层中有含水层存在
时,滑坡最易形成。

地下水 绝大多数滑坡的发生发育都有地下水的参与。 因为地
下水进入滑动体,到达滑动面,会使滑动体自重增大,使滑
崩塌支护加固措施
拦石网
对于大型崩塌,可采用棚洞或明洞等防护工程。
若各种方法均不能 解决问题时,只能采
取绕避方案:或将线
路内移作隧;或将线 路改移到河对岸。
防崩塌明洞
6.3滑坡 6.3.1 滑坡及其形态特征 6.3.2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6.3.3 滑坡分类 6.3.4 滑坡防治
滑坡及其形态特征 滑坡
土木工程地质学
Ge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6.1斜坡变形 6.2崩塌
6.3滑坡
6.4泥石流 6.5地面塌陷

工程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工程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第一节 崩塌、落石与岩堆一、崩塌:1、崩塌定义:陡峻斜坡上的巨大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发生崩落和倒塌的现象。

⎪⎪⎪⎪⎩⎪⎪⎪⎪⎨⎧︒︒地震坡脚)人为因素(爆破、开挖水的作用倾向坡外的结构面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岩性最易崩塌)-陡峻的斜坡(、崩塌的形成条件:75552⎪⎪⎪⎩⎪⎪⎪⎨⎧错断-崩塌拉裂-崩塌鼓胀-崩塌滑移-崩塌倾倒-崩塌、崩塌的类型:34、崩塌防治措施: (1)大型崩塌:绕避 (2)中型崩塌:明洞、棚洞⎪⎪⎩⎪⎪⎨⎧清除危岩支护、镶补、插别拦石墙、拦石桩线路外移)小型崩塌:(3(4)排水:天沟、封堵裂缝二、落石:斜坡上个别岩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坡体掉落的现象。

三、岩堆:1、岩堆定义:陡峻斜坡上,因崩塌、落石、剥落等原因形成的岩块和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坡脚平缓处堆积而成的锥体。

⎪⎪⎩⎪⎪⎨⎧形态上多为锥形易沿原地面产生滑动表面坡角为天然休止角为松散堆积体、岩堆的特点:23、岩堆防治原则;(1)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绕避 (2)对于停止发展的岩堆:⎪⎩⎪⎨⎧⎭⎬⎫⎩⎨⎧过均可用上、下挡土墙通薄层岩堆:任意位置:注意排水下部:允许通过路堤上部:允许通过路堑厚层岩堆:第二节 滑坡一、滑坡概述1、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内某一滑动面(或带)作整体下滑的过程。

2、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体: 滑动面: 滑床: 滑坡周界: 滑坡壁: 滑坡台阶: 封闭洼地: 滑坡舌: 滑坡鼓丘: 主裂缝: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鼓张裂缝: 扇形张裂缝:⎪⎪⎩⎪⎪⎨⎧马刀树:醉林:双沟同源:圈椅型构造:其它特征:二、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形成条件: (1)有贯通的滑动面 (2)下滑力大于抗滑力 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如下:已知:γϕβα、、、、、c BC AB ⋅因:)sin(αβ-⋅AB BD =βsin ⋅=AB CEαsin CEAC =所以:BD AC ABC ⋅=∆21\γ⋅⋅⋅=⋅∆=BD AC r ABC W 21αsin ⋅=W T αcos ⋅=W N⎪⎩⎪⎨⎧<>⋅⋅+⋅⋅=,不稳定,极限平衡=,稳定=下滑力抗滑力稳定性系数111sin cos αϕαW AC c tg W K2、影响因素⎩⎨⎧,越易产生滑坡。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主要包括软土、黏土、泥岩、岩溶、滑坡、崩塌等。

这些地质现象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导
致工程延误或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方法来应
对这些问题。

对于软土,可采取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上加设加筋混凝土板、挖
沟排水、注浆加固等。

在地层中存在黏土时,要加强对黏土的试验、
分析,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如加水稳定法、加浆强化法等。

泥岩是
一种水分含量很高的软岩,对施工影响很大,可以采取喷涂加固等措
施进行处理。

对于岩溶地质,需要对地质条件加以了解,并采取适当
的治理措施,如填充、固结、注浆等。

滑坡和崩塌是公路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速度和力量十分
惊人。

在治理中要做好“三防”,包括预防、监测和防治。

采用加固、改道、支挡等措施来避免和减缓滑坡崩塌的危害,保障公路正常施工
和运营。

总之,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给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需要进
行有效的处理措施来应对。

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监测和预防,确保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2020/1/14
图7-1 岩性、节理与崩塌的关系
山东理工大学 木工程系
二、崩塌的形成机理
崩塌的规模大小、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活动方式、运动途径、堆 积情况、破坏能力等千差万别,但形成机理是有规律的。常见的有五种
1. 倾倒-崩塌 2. 滑移-崩塌 3. 鼓胀-崩塌 4. 拉裂-崩塌 5. 错断-崩塌
边 石 坝三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石幔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石柱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柱贵 州 神 仙 洞 石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白岩脚洞内石林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石 笋
2020/1/14
2020/1/14
黑龙江镜泊湖火山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 滑坡和泥石流 一、滑坡
(一)概念及其分类 是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在重力作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组成滑坡的主要 要素有三个,即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坡床(见图)。
滑坡的分类见下表。 (二)分布及危害
山区。毁坏或淹埋农田、建筑物、道路。 (三)滑坡形成的条件
。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 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
分布; (5) 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 防治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 防治

及其防治崩塌: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 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

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

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与外界的诱发因素: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1) 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

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

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 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50-60米) 天沟;(间距 侧沟; 排地表水: 坡面排水沟:(树枝状 ,支沟20-30米一条, 主沟与支沟夹角 30) (1)排水 支撑盲沟; 盲沟: 截水盲沟; 排地下水: 盲洞; 平孔、砂井;

(一)地质构造与岩层产状对隧道稳定的影响


1.岩层产状与隧道稳定性的关系
①水平岩层中,由于洞室开挖失去支撑,常常发生拱顶坍塌 掉块。穿越水平岩层的隧道,应选择在坚硬、完整的岩层中
。在软硬相间的情况下,隧道拱部应尽量设置在硬岩中。

②倾斜岩层中,沿岩层走向布置隧道一般是不利的,易产 生偏压,施工中还易产生顺层滑动和塌方。隧道沿岩层走向
拦挡工程
主要用于上游形成区的后缘,主要建筑物是各种 形式的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滞流和护床固坡。
拦挡墙
格栅坝
第四节 岩溶
一. 定义: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地质作用 下形成的各种溶蚀现象。又叫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岩石具透水性 二、岩溶的形成条件: 水具有溶蚀能力 侵蚀性CO2 水处于运动状态
按发生年代分类
滑坡按发生年代可分为:
1、新滑坡(近50年内)
2、老滑坡(大于50年的全新世) 3、古滑坡(晚更新世及其以前)
按厚度分类
滑坡按厚度可分为:
1、浅层滑坡(滑体厚度h≤6m);
2、中层滑坡(6m<h≤20m);
3、深层滑坡(h>20m);
四.滑坡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1. 原则:在符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针对引起滑坡滑动 的因素,采取相应工程措施,阻止滑坡滑动。 2. 措施:“一排、二挡、三减、四固”。
三.滑坡的分类
堆积层滑坡 黄土滑坡 1、按滑坡体的主要 粘土滑坡 物质组成分类: 顺层滑坡 基岩滑坡 切层滑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1.什么是滑坡?野外识别和防治措施?答:斜坡上大量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野外识别:(1)地形地物标志。

如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醉林和马刀树等。

(2)地层构造标志。

滑坡范围内的地层整体性常因滑动而破坏,有扰乱松动现象;层位不连续;岩层产状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不连续等。

(3)水文地质标志。

如潜水位不规则、无一定流向,斜坡下部有成排泉水溢出等。

防治措施:(1)排水(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

(2)力学平衡法(如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片石垛、抗滑桩等)。

(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如焙烧、电渗排水、压浆及化学加固等)。

2.简述影响滑坡的因素。

答:影响滑坡的因素:岩性、构造、水、风化作用、降雨、人类不合理的切坡或坡顶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以及地震等。

3.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流域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1)地质条件,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地方,都是岩性较弱,风化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平繁的地区;(2)地形条件,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大;(3)水文气象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泥石流活动的基本动力和触发条件;(4)人类活动的影响,良好的植被可减弱剥蚀的过程,延缓迳流汇集,防止冲刷,保护坡面。

相反,乱砍滥伐、矿山剥土、工程废渣处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简述泥石流的发育特点及基本防治措施。

答:发育特点:(1)周期性;(2)区域性。

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2)跨越(3)排导(4)滞流与拦截。

5.何谓岩溶?岩溶作用的发生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及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

答: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褶皱影响 褶皱核部等部位因岩层弯曲,坚硬岩易形成潜在崩落体。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4)降雨条件
• 5)地下水条件 A、控制崩塌体边界裂隙充满流动水时,对其产生静
水和动水压力; B、地下水对控制裂隙面抗剪强度的降低。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6)地震条件
地震振动效应:使边坡岩体中结构面强度及其稳定性降低。
出现雁行 羽状剪切 裂缝
有裂缝及少量沉陷 等异常现象
滑 动
阶 段
整个滑坡滑动带已全 面形成,滑带土特征 明显且新鲜,绝大多 数探井及钻孔发现滑 动带有镜面、擦痕及 搓揉现象,滑带土含 水量常较高
出现明显的剪出口并经 常错出,剪出口附近湿 地明显,有一个或多个 泉点,有时形成了滑坡 舌,滑坡舌常明显伸出, 鼓张及发射状裂缝加剧 并常伴有坍塌
无明显异常
蠕 动
阶 段
主滑段滑动带已基本 形成,滑体局部沿滑 动带位移,滑带土特 征明显,多数探井及 钻孔发现滑动带有镜 面、擦痕及搓揉现象
常有隆起,有放射状裂 缝或大体垂直等高线的 压致张裂裂缝,有时有 局部坍塌现象或出现湿 地或有泉水溢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表或建(构)筑 物拉张裂缝,多而 宽,且贯通,外侧 下错
张裂缝与滑坡两侧 羽状裂缝连通,常 出现多个阶坎或地 堑式沉陷带,滑坡 壁常较明显
羽状裂缝 与滑坡后 缘张裂缝 连通,滑 坡周界明 显
有差异运动形成的 纵向裂缝,中、后 部水塘、水沟或水 田渗漏,不少树木 成醉树,滑坡体整 体位移
稳 定
阶 段
滑体不再沿滑动带位 移,滑带土含水量降 低,进入固结阶段
滑坡舌伸出,覆盖于原 地表面上或到达前方阻 挡体而壅高,前缘湿地 明显,鼓丘不在发展
8.2 崩塌与滑坡
1.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分类
崩塌:即陡坡上的岩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崩 落的现象。
• 2. 崩塌的特点
1) 崩塌速度快、发生猛烈; 2)崩塌体运动不沿固定的面或带发生; 3)崩塌体在运动后,其原有整体性遭到 4)崩塌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完全破坏;
• 3.崩塌的危害
1)造成行车事故与人身伤亡 2)破坏线路和其他设施 3)增加大量基建投资
发育
阶段 滑动带及滑动面
滑坡前缘
滑坡后缘
滑坡两侧
滑坡体
变 形
阶 段
主滑段滑动带在蠕动 变形,但滑体尚未沿 滑动带位移,少数探 井及钻孔发现新滑动 面
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新 的泉点
地表或建(构)筑 物出现一条或数条 与地形等高线大体 平行的拉张裂缝, 裂缝断续分布,多 成弧形向内侧突出
无明显裂 缝,边界 不明显
主要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 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 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堆载、爆破、水库 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此外,还有 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许多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力学分析
K

总抗滑力 总下滑力

F T
滑坡发育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2)地质构造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 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 直斜坡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 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 公路和工程建筑物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 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1)地形地貌条件
常发生崩塌落石地段: 1)峡谷陡坡段 2)河流凹岸部位 3)山区冲沟岸坡、山坡陡崖地段 4)铁路、公路等路堑高边坡地段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2)地层岩性条件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3)地质构造条件
①断裂构造的影响 数组断裂交汇的峡谷区,常形成大型崩塌。
裂缝不再增多,不 再扩大,滑坡壁明 显
羽状裂缝 不再扩大, 不再增多 甚至闭合
滑体变形不再发展, 原始地形总体坡度 显著变小,裂缝不 再扩大,不再增多, 甚至闭合
有关因素
滑体 厚度
力学 条件
发生

原因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主 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 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坡(带) 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作用最突出。
2、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 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 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5. 崩塌的防治措施
① 绕避 ② 清除危岩 ③ 危岩加固 ④ 拦挡、防御 ⑤ 排水措施
8.2 滑坡
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 (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
1)岩性条件: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 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 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凝灰 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故在天然状态下,崩 塌落石一般均发生在边坡 的浅表部。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8)人为因素作用 人为因素对崩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勘测设计不合理和施工处理
不当两方面。具体有: 1)交通线路未能绕避可能发生严重崩塌段; 2)交通线路等路堑边坡设计过高过陡; 3)未设防崩建筑物或防崩建筑物设计不够彻底; 4)不适宜地采用大爆破施工; 5)施工方法不当,如不按规程自上而下开挖,而先挖下部等。
据对云南昭通地震调查,地震会导致崩塌更多集中于坡度 大于50°地区。
山坡坡度 < 50°
崩塌数
3
百分比(%) 7.7
51~
60° 8
20.5
61~70° >70° 合计
19 48.7
9 39 23.1 100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7)风化卸荷作用
边坡岩体在各种风化 卸荷营力作用下,其强度 和稳定性不断降低,最后 导致崩塌等现象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