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德性的上海人,讨厌的上海话

合集下载

上海方言中的3字形容词

上海方言中的3字形容词

上海方言中的3字形容词
以下是上海方言中的一些常见的3字形容词:
1. 娘娘腔:形容男人说话或举止女性化。

2. 邋遢鬼:形容人很脏或环境很脏。

3. 戆大瓜:形容人愚蠢或傻瓜。

4. 十三点:形容人行为或语言有点疯癫或荒谬。

5. 老油条:形容人经验丰富,处事圆滑。

6. 赤佬:形容人很无赖或调皮捣蛋。

7. 戆巴子:形容人很傻或愚蠢。

8. 老法师:形容经验丰富,处事老练的人。

9. 邋遢遢:形容不整洁或脏乱。

10. 娘娘腔:形容男人说话或举止女性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上海方言3字形容词,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容词,每个地区和群体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和表达方式。

骂上海人的顺口溜

骂上海人的顺口溜

骂上海人的顺口溜
(实用版)
目录
1.概论:探讨顺口溜的起源和演变
2.顺口溜的内容:分析骂上海人的顺口溜
3.社会影响:讨论顺口溜对社会的影响
4.应对策略:提出应对骂上海人的顺口溜的方法
5.结论:总结全文,提出建议
正文
1.概论
顺口溜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起源于古代,流传至今。

它是一种口头创作,通常以简短、押韵、幽默、讽刺等手法表现,因其易于传唱,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顺口溜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其中有些顺口溜带有侮辱性质,如骂上海人的顺口溜。

2.顺口溜的内容
骂上海人的顺口溜主要涉及对上海人的地域歧视、侮辱和攻击。

这类顺口溜通常采用贬损、侮辱性的语言,将上海人描述成贪婪、傲慢、自大等负面形象,给上海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社会影响
骂上海人的顺口溜不仅损害了上海人的形象,而且助长了地域歧视的风气。

这种顺口溜容易引起不同地域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

另外,对于上海人本身,这种顺口溜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羞愧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4.应对策略
针对骂上海人的顺口溜,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除地域歧视。

(2)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这类顺口溜的监管力度,对涉及侮辱、诽谤等违法行为的顺口溜进行查处,净化网络环境。

(3) 上海人自身要树立自信,不要受到这类顺口溜的影响,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示上海人的优秀品质,为上海人正名。

上海话口头禅

上海话口头禅

上海话口头禅
上海话作为上海方言,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种语言。

在上海话中,有许多独特的口头禅,这些口头禅不仅是上海人的语言习惯,也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和生活态度。

在上海话中,最常听到的口头禅之一就是“嘎嘎”。

这个词一般是用来表示“好”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同意、肯定等。

上海人常常用“嘎嘎”来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表示满意。

比如,当你问上海人一个问题,他会回答:“嘎嘎”,表示同意或肯定你的问题。

另一个常用的口头禅是“挨逼”。

这个词用来形容受到委屈或被欺负,常用来表达上海人对不公正待遇的不满。

比如,当一个人感到被冤枉或被欺负时,他会说:“我挨逼了!”表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还有一个很常见的口头禅是“哎哟喂”。

这个词用于各种情况,有时表示惊讶,有时表示不满,有时还表示安抚或安慰。

比如,当一个人摔倒了,他会用“哎哟喂”来表示疼痛或惊讶;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或不顺心时,他也会用“哎哟喂”来表示不满或无奈。

上海话中还有一些带有幽默意味的口头禅。

比如,当一个人在说笑或开玩笑时,他会说:“逗趣!”表示自己有趣或幽默;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说了一句搞笑的话时,他会说:“撒玩儿!”表示对方的话很有趣。

上海话中还有一些常用的口头禅,如“嘛啊、嘛咧、哪个、挨、酱紫”等等。

这些口头禅体现了上海人的直率、豪爽和幽默的性格特点,也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

总之,上海话口头禅是上海人特有的语言习惯,这些口头禅不仅丰富了上海话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和生活态度。

通过了解这些口头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上海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也能更好地与上海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为什么都讨厌上海人

为什么都讨厌上海人

为什么都讨厌上海人问题一:上海人为什么那么讨厌?那里都有好人坏人,不可一概而论贴标签,虽然我不是上海人,但也感觉不妥,只能说上海的某些人,他们生活优越,没吃过苦,天生有种优越感。

问题二:为什么很多人讨厌上海人?其实标准答案就是外地人 ... ,无论上处人怎么把外地人当狗一样骂,外地人还是要来上海的。

有点骨气回家建设家乡去。

问题三:为什么人们都不喜欢上海?我作为与上海不相干的一个外地人,对上海总有一种莫名的喜欢。

我认为只有长期了解上海,或和上海朝夕相处,才能真实感受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和感染力,如果能与上海零距离接触,如果能有机会充分地融入上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才能体会到现代化的上海前进的步伐和跃动的脉搏。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吃一吃”。

问题四:上海人为什么最讨厌北京人?全国都讨厌北京已是事实。

问题五:为什么很多地方的人都讨厌上海人?怎们说呢,说说自己的主观看法。

不能说全部,只是说某方面不受众人认可的观念比例稍稍大一点点。

其实哪个地方都一样,民风民俗、所受影响不一样,人性的优劣都会有自己的地域凸显。

上海是一个发达城市,流动人口比较复杂,被外人所知的也就多一点,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嘛,就是这样,影响也就大了些。

发小一家上海土著,我觉得挺好的。

做人嘛,讲究个将心比心,也就没有那么多喜欢和讨厌的分化了。

问题六: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上海人上海人爱面子,尖酸刻薄,斤斤计较,瞧不起人,总觉得他多么高贵,别人都是下里巴人,因此多数人都不喜欢上海人。

其实换个角度看上海人精细认真,会做买卖,也很勤劳,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问题七:为什么杭州人讨厌上海人哇哈哈,我也讨厌上海人杭州人确实是从来看不起上海人的,甚至我们小时候就有童谣是讽刺上海人的,至今我还记得一些。

虽然这样是不好的,但是上海人在全国确实是被很多人不喜欢的(不仅杭州),这是事实。

也许是因为上海人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吧,一方水土一方人。

其实上海人本身也是经常看不起其他地方人的。

上海话俗语

上海话俗语

上海话俗语上海话俗语 11、闷特想不通(胸闷的意思)2、吃生活挨揍(武力解决的代名词)3、嘎梁眼镜(意思就是鼻子上的梁子)4、寿头傻子(形容脑子少根筋的人)5、夜壶水尿壶水(形容玩世不恭的人)6、笑伐动笑不动(笑到筋疲力尽)7、小赤佬小毛孩(对小孩子的称呼)8、龙头阿三装酷混混(混混中的老大)9、空麻袋背米空袋子装米(形容不出本钱白捞好处的.人)10、姆删门吵相(用脏话对骂)11、狠三狠四蛮横无理(形容不讲道理的人)12、戳鸡吃饭(其实是宁波人的方言,现演变成上海话)13、老家尚老家伙(形容老资格)14、老三老四目中无人(轻浮自傲目中无人的意思)15、神之胡之无法无天(形容做事没有边际无自我约束力)16、斗五斗六没头没脑(形容做事鲁莽、冲动、不加思索)17、一天世界一塌糊涂(形容混乱一团糟)18、翘边翘边(煽风点火)19、奥斯两掰开(小时候玩的时候常说)一刀两断(就是划清界限再无瓜葛的意思)20、猜东里猜石头、剪刀、布(小时候玩的一种猜拳游戏)21、装胡样装样子(心里很明白却假装不知道)22、猪头三猪头阿三(一种骂人的俗语)23、涅昏昏头(处事不妥,不用脑子的意思)24、港币样子傻子(字面翻译就是傻妈妈养的儿子)25、宁来疯人来疯(越是人多越喜欢自我表现的意思)26、我帮侬搞搞路子我帮你理理思路(对别人施教的意思)27、认的侬算我路道粗认识你算我能耐大(表达不满的意思)28、辣手厉害(就是厉害的意思)29、切嘎中道(挨了拌子,中了圈套的意思)30、妖泥国落死角(不容易被发现的角落)31、恩斤狠落斤五斤狠六斤(一个比一个凶的意思)32、洋盘没见事(形容没见过世面的人)33、弄松恶搞(恶作剧的意思)34、胸闷胸闷(想不通,专牛角)35、头皮桥头皮翘(形容不听教诲自以为是的人)36、化令子甩暗号(提示的意思)37、拐倒摔倒(意思形容站不稳)38、阿无乱冒充金刚转小混混充老大(形容不懂装懂)39、相无宁乡下人(形容外地来的人)40、洋泾浜洋泾浜(形容说话口音不标准)41、莫子莫国后知后觉(思维缓慢理解能力差)42、步分赚钱(就是通过劳动获得金钱的意思)43、额锅头浜着体户办额头碰到天花板(形容运气好)44、饭泡粥饭泡粥(用来形容话多烦人,纠缠不清)45、冈巴兹戆巴子(形容傻里傻气的人)上海话俗语 2一丈不到,万丈无功;三岁定八岁,八岁定终身;一代净钢,三代白铁;苍蝇飞过,晓得雌雄勿识字有饭吃,勿识人头饿煞吃尽天边盐好,走尽天边娘好廊檐下滴水,滴滴不错分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床底下放鹞子(风筝),大高而不妙铜钿眼里穿跟斗城头浪出棺材,远兜远转急惊风碰着慢郎中两只肩胛扛子个头日图三顿,夜图一忽头颈绝细,独想触祭聪明面孔笨肚肠鞋子勿着落个样良心拨辣狗吃脱夹忙头里膀牵筋螺丝壳里做道场番瓜(南瓜)生辣甏里蜡烛勿点勿亮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我看上海话六年级作文

我看上海话六年级作文

我看上海话六年级作文我看上海话六年级作文我虽然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但是我非常喜欢上海,但更爱的是上海话。

每当我听到自己的干爸干妈在讲上海话是,我就会有一场亲切的感觉。

然而我对上海话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上海话十分好听。

所以我特地到超市去买了本书《学上海话》,我天天在家里读这本书,现在我的上海话并不是很标准,但是也时常挂在嘴边,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都会说。

不过,在我来到上海的这十年以来,经常听到有人要呼吁保卫上海话,但是也有人对上海人的方言壁垒深恶痛绝。

所以我要在这里说说我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应该提倡上海人就是要说上海话,有些上海的小孩子从小都是用普通话在讲,甚至都已经不会讲上海话了,这种小孩子很多,其实这对上海人很不利,上海虽然小,可是全球讲上海话的人并不少,我们上海人应该以讲上海话为荣,但是我看到有些上海人讲话都不象上海人了,看最权威的上海话节目《老娘舅》里有些上海话也还是很生硬的。

我们上海人只会说上海话,不会写上海话,这是最大的缺陷,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语言学家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呢?我们能把自己说的上海话写下来吗?大家看港片,看到有时是粤语字幕,为什么人家可以写得出来,我们就写不出来呢?看看网上现在有种现象,就是看不懂的上海话文字,各自表达的方式和字眼不同,但却在说同一个意思,那为什么没有语言学家来标准呢?如果用上海话写出来的剧本,我想《老娘舅》里的.演员会演起来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不要置疑上海人讲上海话,我看其实只是讲上海话还远远不够,我看上海应该专门成立一个沪语电视台,用沪语报新闻,拍沪语电视剧,沪语广告,甚至是教上海话的学习栏目等,能搞的东西很多,中央电视台还用粤语和闽南语来报新闻呢!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上海不能用专门的电视台播报上海话新闻呢?不错,是要提倡讲普通话,但这并不表示要损失上海话的开展和延续,老祖宗留下来的话不好好讲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历史。

我们现在已经有普通话电视台了,为什么不能有专门给上海人看的电视台呢?我爱上海话。

哪能办!你的上海话越来越蹩脚!影视剧里的上海话为何让人“勿适意”

哪能办!你的上海话越来越蹩脚!影视剧里的上海话为何让人“勿适意”

哪能办!你的上海话越来越蹩脚!影视剧里的上海话为何让人“勿适意”上海的80后、90后、00后小囡,从小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读的书、看的电影电视,说的、书写的都是普通话,同学之间交流也说普通话,所以从这一代人开始,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完全是普通话思维,而不像金宇澄这代人,还能感受到日常的上海话思维与书面写作时的普通话思维的冲突了。

让人最近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上映,获得颇多好评。

不过片中张到乐与上海后妈视频通话的一段,后妈一口貌似流利却有颇多硬伤的上海话,还是让不少上海观众感到一丝“勿适意”。

前几年有一部反映80后成家立业的电视剧《断奶》,特地推出了沪语版本,然而听上去总归觉得不对味。

事实上,最近几年的影视剧作品中,涉及到上海话,总给人一种“不贴”、“牵强”之感,有些甚至有明显发音错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想九十年代,《孽债》、《夺子战争》、《股疯》里的上海话,那可是相当标准,相当接地气啊。

(电影《股疯》)(电视剧《夺子战争》)那,什么是标准上海话?按照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的观点,标准的上海话,应该有“尖、团”音之分。

比如:“心”和“新”普通话:两者的发音一样上海话:“心”的声母发尖音,即类似于“s”的音“新”的声母就是“团音”,和普通话里的“x”音相差不大上海话里的尖音有很多,比如以“相”为偏旁的“想”、“箱”等等,还有以“青”为偏旁的“静”、“倩”等等。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在说上海话时能分得清尖音和团音了。

哪里听到正宗上海话?那么,哪里才能听到正宗的上海话呢?钱程力荐的是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里潘迪华的上海话,大家可以去网上找到这部电影感受下。

(《阿飞正传》里的潘迪华)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上海话也有“文读”和“白读”之分。

所谓的“文读”就是用于表述一些书面语、专有名词等,发音更接近普通话;而“白读”,顾名思义,就是家长里短的大白话了。

举个例子“大木桥路”、“大世界”等地名里的“大”念“da”而“大肚皮”(即孕妇)、“大排骨”里的“大”念“du”前者是“文读”,后者是“白读”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有些专业的主持人、配音演员也搞不清两者的区别。

快失传的上海话

快失传的上海话
大票找零 叫找头 折叠被子 摊被头
冤家路窄 是对头 乱搞关系 轧姘头
"子"
心领神会 接翎子 苦口婆心 汰脑子
门槛不精 臭路子 旁门歪道 歪路子
脚底流脓 坏胚子 伏案疾书 爬格子
不务正业 浪荡子 话不兑现 放鸽子
旁门左道 野路子 故弄悬虚 买关子
胡搅蛮缠 搅脑子 拐弯抹角 兜圈子
合伙分肥 拆份头 口齿不清 大舌头
发育过早 早发头 天气晴朗 晴日头
脑袋顶上 瘌痢头 零碎单牌 有框头
避阳地方 阴凉头 形势渐变 转风头
睡床边上 床横头 单位名称 叫台头
头型难看 芋艿头 无人疼爱 是多头
买主客户 叫客头 喜欢吃咸 老盐头
办事愚笨 是寿头 前途似锦 有盼头
滥竽充数 挂名头 花言巧语 耍滑头
受人批评 吃排头 没有志气 贱骨头
前途光明 有奔头 聪明伶俐 有轻头
循规蹈矩 老套头 文章精彩 好笔头
透露消息 放风头 无本生意 搬砖头
大把赚钱 抓粒头 讨价还价 谈斤头
迷迷糊糊 嗑愡头 另立一派 拉山头
虚张声势 野人头 再婚重娶 二婚头
零碎小钱 是垃头 满足兴趣 过腻头
利润部分 是赚头 凌空劲射 硬脚头
背靠大树 丐排头 热炒小菜 叫炒头
两车相碰 相鼻头 反复唠叨 绕山头
虚无缥缈 魂灵头 旭日东升 出日头
长期合作 老搭头 寻找借口 是推头
放人一码 放码头 死磨硬缠 有缠头
期待希望 是望头 懒于走访 懒脚头
老年爱美 老来俏 熟人常客 老户头
老不正经 老十三 旧屋故地 老娘家
公平公正 老娘舅 恶称老人 老棺材
没有变化 老套头 口味喜咸 老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德性的上海人,讨厌的上海话
■文/尤美
今天去公司总部办事,中午在餐厅遇到人事部的老曹,他刚开完会来吃饭,我们就一同坐下。

老曹怀里抱着一大叠材料,对于人事部门的工作,他们自己不说别人最好也别去问,所以我只瞎聊些其他的事情,然而老曹却主动说那些是公司今年准备接受进来实习的大学生名单和材料,直到今天上午才最后确定下来的。

老曹特意告诉我:“你还记得那个上海话讲得很好的东北姑娘吗?会念222的那个,呵呵,我们收她进来了,还放在重点培养的名单里面呢”。

这些大学生都可以说是幸运儿,尤其是在毕业生找工作竞争特别激烈的今年。

公司每年都会在本地和周边省市的一些院校招收高校毕业生进来实习,并从中观察和录用正式的员工,能够来实习,一只脚就踏进了就业的门槛。

大型跨国企业历来是很多毕业生找工作的热门首选,今年公司二十多个实习名额吸引了数百名大学生的报名。

去年年底前人事部的人手应付不了面试,就从其他部门借人过去帮忙,老曹也是那次来找我去给他充当了两天的面试考官。

老曹说着就从那一叠材料里抽出一份给我看,其实不看我也记得那个叫小嫚的女孩子。

那天面试时我是她的考官之一,老曹
也在,面试谈了些什么我已经忘记了,但却清晰地记得当时她那一口绵绵的上海话让我误以为她是本地人,而看她的个人履历是才知道小嫚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女孩。

一个考官问她说你上海话说得这么正,是不是父母是上海人或者有亲戚在这里,小嫚说都不是,因为她读的是一所地方院校,班上外地同学没有几个,所以上海话她在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就基本上都听得懂了,等到念完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能说的很好了。

当时我特意问小嫚,你18岁一个人来上海读书,在这里也没有亲戚朋友,当周围一大帮同学叽叽喳喳说得兴高采烈,你却一句都听不懂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小嫚笑着回答说“真的哭过N次呀”,当时的感觉就是无比的孤单和郁闷,甚至后悔到上海来
读书。

不过慢慢静下心来,还是对自己说“既然入乡就要随俗”,同学们讲话时她尽量注意听、然后试着说,慢慢地就学会了,她说来到一个地方学习和生活,会不会讲那里的方言,在心情和自我感觉上很不一样,会讲了,与别人的交往交谈就会自如很多,对自己也更有自信。

老曹问她觉得上海话难学吗?小嫚幽默地回答说:“毕竟不是外语吧?”,老曹又让她说说哪一句最难学,小嫚俏皮地说:“2
22,两佰捏泥,每个2的发音都不一样,彻底厥倒”,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因为是大批面试,考官和每个学生的谈话时间都很有限,但是短短几句对话,小嫚表现出来的良好心态让大家都觉得很赞赏,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表现得很不错,所以她得到的面试评语和评分都相当好,后来的复试我没有参加,但老曹说小嫚也过得很顺利。

不知道人的心态有多少是天生的,但是面对困难与压抑的处境,每个人的反应的确是不一样。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迥异,尤其是北方人初到南方,说话的差异感甚至不亚于出了国门,类似小嫚的经历很多人都遇到过,有的人会觉得不能接受,以“德性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