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马诗|部编版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借助资料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感受诗中的马所体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感受诗中的马所体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教学设计(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根据提示说成语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2.揭题,引入新课。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很多人的愿望——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诗》(板书:马诗)(二)诵读诗句,感受画面1.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标出节奏2.指名阅读(正音:“燕”读作第一声)3.范读(明确正确的朗读节奏)4.师生合作读。
(1)第一遍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2)第二遍师生交换读。
5.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描述画面1.打开记忆,交流策略。
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学习古诗?(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查找资料、反复诵读)2.借助策略,自主学习第一二句古诗(出示学习任务)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找: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品: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子,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小组共学,完成表格。
4.汇报交流,梳理画面。
(1)讲诗意: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说修辞。
沙如雪,月似钩,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3)描画面。
学生描述画面。
5.朗读诗句,体会心情。
(1)引导交流。
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战争,也曾有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那里抛洒。
所以这两句诗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2)自由读,抓住“沙如雪““月似钩”,可适当拉长声音,读出清冷悲凉的感觉。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马诗》三首,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味。
(2)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马诗》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运用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2)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马诗》三首分别描写了不同马的特点,展现了马的威武、忠诚、勤劳等品质。
2. 诗歌内容:分别解析《马诗》三首的诗意,描绘诗中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3. 诗歌鉴赏: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马诗》三首,理解诗意。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感悟。
(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马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马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学生自读《马诗》三首,注意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韵味。
3. 诗意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意,描绘诗中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4. 背景介绍:介绍《马诗》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5. 诗歌鉴赏: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古诗三首《马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马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马诗》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的一篇古诗,这首诗通过咏马表现了诗人对唐朝重武轻文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的秋野和挂甲执刀的将军,烘托出战马嘶呜、尘烟飞腾的激烈战斗场面,后两句则描绘了战马被束缚在槽枥间,空有雄心却无法驰骋、一展雄风的苦闷。
全诗寄寓深远,写的是马,但更多的是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形象地表达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深入理解古诗,通过感悟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读中感悟,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古诗背景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使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故事大致内容: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个人牵着一匹瘦弱不堪的马行进在新疆的旷野上。
迎着瑟瑟的秋风,诗人不禁吟出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样的诗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马诗》。
)揭示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如:为什么不用“咏马”而用“马诗”为题?“马诗”是什么意思?“马诗”里头有哪些内容?)(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查阅工具书,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词不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派代表逐句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理解情况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理解诗句的意思。
)适时出示句式训练:(填空)(1)“____________”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马诗》三首,理解诗意,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描述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马的热爱和赞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古诗简介:介绍《马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强调韵律和节奏,并逐步引导背诵。
3. 诗意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语言表达: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鼓励学生尝试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适当的文学鉴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背景和辅助讲解。
2. 学具:古诗文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马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马的兴趣,引入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马诗》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3.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彩笔描绘诗中的画面,或用现代文转述诗意。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反馈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1. 《马诗》三首2. 作者:介绍作者及代表作3. 诗意概括:简要概括三首诗的主题和情感4. 修辞手法:列举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马诗》三首,家长签字确认。
2. 选做题:选择一首《马诗》,用图画或现代文表达诗意。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等的意见和建议。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第1篇】《马诗》教学设计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知诗人1. 依据前见,请学生说一说课前搜集的李贺资料。
2. 教师前见,出示李贺资料。
李贺少年成才,但因父亲的名字有进字,犯了忌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转投军旅同样无门,一生抑郁不得志,27岁就撒手人寰。
3. 教师学生视域融合。
理解什么是犯忌讳呢?比如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敏,她在写敏字的时候,就不能把敏字写完整。
而李贺的父亲名字内有个进字,就是与科举考“进士”犯了忌讳,那些嫉妒李贺的人就是利用了这点,导致李贺空有才华却无门施展。
3. 学生与诗人视域融合,说一说李贺的内心感受。
二.读诗悟景1.自由读诗。
2. 李贺写这首诗时,并没有去过大漠,这是他的想象之景,请找出李贺写了哪些景?3. 学生汇报4. 审美意象教学A. 燕山意象燕山时什么地方?根据注释去了解(学生前见)李贺为什么想象中写燕山呢?(诗人的视域)出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南北朝]《木兰诗》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唐]李白《鸣雁行》渐近燕山。
回首乡关归路难。
——[宋]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回首燕山,月明庭树,两枝乌绕。
——[元]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明]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学生谈感受出示中唐藩镇之乱资料。
学生谈李贺选燕山的原因教师小结:李贺想得是在去那边疆之地报效祖国。
燕山所是历代诗人心中兵家必争之地,寄托着诗人报效国家之期望。
B. 钩意象一般来说,月亮在我们印象中是什么样?李贺把月亮比作吴钩,有同学见过吴钩吗?出示:吴钩,对比感受李贺另一句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说一说李贺选择把月比作钩的原因,(钩的意象——驰骋沙场,励志报国)5. 读诗,说一说这景给人的感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马诗》,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借物喻志的手法,体会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马诗》三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马诗》诗意,感悟作者情感,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李贺生平及写作背景,初步感知借物喻志的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马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马诗》。
2. 朗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马诗》,注意节奏、停顿、语气,初步感知诗意。
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读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4. 感悟作者情感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5. 朗读体会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6.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马诗》的写作手法,如借物喻志、对比等,并举例说明。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马诗》的意境、情感及写作手法。
8.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背诵《马诗》,并搜集其他有关马的诗词,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马诗》2. 诗歌全文3. 诗意解读4. 作者情感5. 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背诵《马诗》2. 搜集其他有关马的诗词,下节课分享3. 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马的短文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借物喻志的手法,感受到了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学习四个生字,及多音字燕。
2、读通诗句,理解字义和诗句的含义。
能背诵诗句。
3、感悟诗人的情怀,了解诗人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教学重点:1、学习四个生字,及多音字燕。
2、读通诗句,理解字义和诗句的含义。
能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的情怀,了解诗人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谈对马的认识
能结合刚刚学习的课文《马》,谈谈你对马的认识吗?师:马与生俱来的灵性与忠诚让人而信服,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写马,赞马的文章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马的古诗《马诗》。
二、读诗文,通障碍
1、自由读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
2、同桌互听,纠错误,读通诗句。
3、指导读诗,共同纠错,相机指导字的教学。
三、悟诗句,剖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
1、观看课件(前两句诗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指导。
出示前两句诗。
)
2、练读诗句,读出美。
教学“燕”字:字体演变,指导书写,多音字在本文中的读音。
3、指导朗读。
学生评议。
4、看大屏谈体会:描述读过前两句诗在你脑中呈现的景象?理解:①沙如雪、月似钩②字卡“钩”讲解钩字的字义,并区别形近字③你们无形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为什么?
5、师:作者抓住了沙、月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方法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塞外边关,放眼望去的大沙漠像铺上了薄薄的白雪,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一轮弯月高悬,多么幽静的夜晚啊!又有谁愿打破这片宁静安详!可天不遂人愿,让我们随大屏走进纷乱的战场。
(二)教学后两句诗
1、放课件,学生观看,师讲述当时的时局。
2、回顾学过的边塞诗,谈谈诗的意境。
3、交流古今作战的武器,凸显马的神勇。
4、渲染:马在古战场上配合人力发挥出超强的力量,往往一匹良马,配上良将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举。
因而谁饲养的马配上好鞍,被送上战场这是马的荣幸。
(回放刚才的课件,给出马的写真前蹄欲奔。
)
5、从马姿态中你体会到马的什么心态?(急切)
6、从哪个词能体会出着急?(何当)根据生的汇报相机教学踏清秋?
7、(出示后两句诗)指导读诗,抓住何当、快走。
师:从你们的读中,感受到了马要奔赴沙场,立志成为好战马的斗志。
孩子们,如果你们身处其中,面对敌人入侵边关,你们会怎么做?(生畅谈)只要是有志男儿,都会穿战袍,骑战马,奔赴战场奋勇杀敌,李贺正值壮年,满腔抱负要挥洒。
你能揣测李贺的心境吗?(生畅谈)适时填写(见课件6)
师:是啊,“何当、快走”表明李贺迫切希望能施展才华,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而“踏清秋”淋漓尽致的书写他的豪情壮志,这正是文之精华,借马喻人。
8、入境指导读诗。
师:李贺的理想是否实现了呢?出示课件讲解作者生平后生谈感悟。
他多么希望自己能驰骋沙场,为国献一份力量,但朝廷不重用,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千里马未遇伯乐,此诸葛未结缘真刘备。
他虽7岁成为全国有名的诗人,被誉为神童,却终生落魄不得志,27岁就英年早逝。
9、谈感悟。
师:我们虽为她的早逝惋惜,但庆幸的他为世人留下了佳
句,让我们缅怀诗人,来背诵他的诗吧!
10、背诵古诗。
四、拓展
1、欣赏《马诗》全文。
师:李贺的这首诗属于一组诗,共23首,这是第5首。
2、背诵全文或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背诵。
五、作业
1、搜集赞马的诗文。
2、阅读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的《群英降马》全文并观赏其片段。
板书:马诗
(唐)李贺
马的图片
借马喻人————渴望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