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汇总
中考语文 易混淆的词语(包括成语)辨析

易混淆的词语(包括成语)辨析1.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2.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3.施行——指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4.实验——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5.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力。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对本报告内容或外观的窜改属非法行为。
10.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春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通过江河等,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侧重于空间方面。
如:渡过难关。
11.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12.遏制——侧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一)

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一)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
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
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
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
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
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
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
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
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
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
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
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
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
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
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8、年轻?年青:“年轻”指①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②指事业学问的开创的时间不长。
而“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初中常见易混词语辨析汇总(学霸笔记)

初中常见易混词语辨析(包含饱含包涵]“包含”指里边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地含”指充满,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电涵”是客合话,请人原谅,如“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抱负报复]“抱负”是指远大的志向,如“我们有远大的抱负”。
报复“是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如“打击报复提意见的人”。
[必需必须]“必需“是动词,指一定要有,不可少,例重于不可成缺,如“目用必需品”。
“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如“学习必须刻苦钻研”:还用来加强命令语气,如”你必须去”。
[变幻变换]“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如“风云变的”“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位置”。
[采纳采取]“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等,如“采纳群众意见”。
“采取”指选择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如“采取紧急措施”[查访察访]“查访”指调查、打听案情等,如“暗中查访”。
“察访”指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如”察访民情”。
[沉溺沉漫沉迷]“沉溺”指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多指生活习惯方面,如“沉溺于酒色”。
“沉浸”指浸入水中,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如“沉漫在幸福的回忆中”。
“沉速”指深深地迷恋,如“沉速于舞路”[处治处置]“处治"指处分,惩治,如“对那些腐败分子要从严处治”。
“处置“不仅指惩治,而且表示处理事务,如“这件事务必安善处置”。
[从面进而了“从而”的上定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如“中国队以30战胜日本队,从而取得七战七胜的战绩”。
“进而”强调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先制订计划,进而落实实施措地”。
[审改幕改]“审选“指改动文件、古书、成语等,单指文字改动,不含配义,如”他将“望洋的叹‘审改成”望山兴叹””。
“基改”是用作钠的手段改物杰向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合额义,如”他们肆意篡改历史”,[繁殖繁衍]“隆矿”指生物产生折的个,传,。
易混易错词语辨析

易混易错词语辨析一、常考的易混淆词汇:1. 表示―花费‖的动词:cost,spend,pay和take。
2. 表示―借‖的动词:borrow,lend和keep。
3. 表示―到达‖的动词:arrive,get和reach。
4. 表示―穿衣服‖的动词:dress,put on,和wear。
5. 可译成―看‖的动词:look,see,read和watch。
6. 表示―携带‖的动词:bring,take,carry和fetch。
7. 表示―死亡‖的单词:die,dead,death和dying。
8. 表示―说话‖的动词:speak,say,talk和tell。
9. 与―寻找‖有关的词语:look for ,find和find out。
10. 表示―听‖的动词:listen,listen to和hear。
11. 表示―输赢‖的动词:lose,fail,beat和win12. 表示―参加‖的动词:join,attend和take part in。
13. 表示―变化‖的连系动词:turn,get,grow和become。
14. 与―落下、丢失‖有关的动词:lose, forget和leave15. 表示―穿过‖的介词:across和through16. 表示数量的little, a little, few, a few17. –ing形容词和-ed形容词常考的易混淆短语:1. have/ has gone to和have/ has been to2. used to和be used to3. a number of和the number of4. would like 和like5. maybe和may be6. go on doing和go on to do7. too much和much too二、中考常考重点易混单词详解:1. 表示“花费”的动词:cost,spend,pay和take。
这四个动词是近义词,汉语意思都是―花费‖,但用法不一样:cost表示某物花费某人的时间或者金钱,主语是表示―物‖的名词或者代词,句型是:Something costs somebody some time/ money。
初中常见易混词语辨析汇总(学霸笔记)

初中常见易混词语辨析(包含饱含包涵]“包含”指里边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地含”指充满,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电涵”是客合话,请人原谅,如“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抱负报复]“抱负”是指远大的志向,如“我们有远大的抱负”。
报复“是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如“打击报复提意见的人”。
[必需必须]“必需“是动词,指一定要有,不可少,例重于不可成缺,如“目用必需品”。
“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如“学习必须刻苦钻研”:还用来加强命令语气,如”你必须去”。
[变幻变换]“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如“风云变的”“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位置”。
[采纳采取]“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等,如“采纳群众意见”。
“采取”指选择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如“采取紧急措施”[查访察访]“查访”指调查、打听案情等,如“暗中查访”。
“察访”指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如”察访民情”。
[沉溺沉漫沉迷]“沉溺”指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多指生活习惯方面,如“沉溺于酒色”。
“沉浸”指浸入水中,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如“沉漫在幸福的回忆中”。
“沉速”指深深地迷恋,如“沉速于舞路”[处治处置]“处治"指处分,惩治,如“对那些腐败分子要从严处治”。
“处置“不仅指惩治,而且表示处理事务,如“这件事务必安善处置”。
[从面进而了“从而”的上定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如“中国队以30战胜日本队,从而取得七战七胜的战绩”。
“进而”强调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先制订计划,进而落实实施措地”。
[审改幕改]“审选“指改动文件、古书、成语等,单指文字改动,不含配义,如”他将“望洋的叹‘审改成”望山兴叹””。
“基改”是用作钠的手段改物杰向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合额义,如”他们肆意篡改历史”,[繁殖繁衍]“隆矿”指生物产生折的个,传,。
初中语文易混词辨析

1、包含——里边含有。
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
如:请多包涵。
2、反应——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名词。
如:反应十分强烈。
反映——把客观情况告知上级或有关部门,动词。
如:把情况反映到县里。
3、及时——正赶上时候;不拖延。
如:及时雨。
及时解决问题。
即时——立即。
如:即时投入战斗。
4、启事——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名词。
如:征稿启事。
启示——启发,既作动词,也作名词。
如: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启示。
5、启用——开启使用。
如:启用印章。
起用——重新任用。
如:起用退休干部。
6、清净——没有事物打扰。
如:耳根清净。
清静——安静,不嘈杂。
如:环境清静。
7、溶化——物质在液体中化开。
如:糖溶化在水中。
熔化——固体受热后变成液体。
如:铁熔化成铁水。
融化——变成水。
如:积雪融化了。
8、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9、授奖——发奖。
如:授奖仪式。
受奖——得奖。
如:他立功受奖。
10、消逝——消失。
如:残霞消逝了。
消释——解除。
如:误会消释了。
11、统率——统辖率领,动词。
如:统率三军。
统帅——统领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名词。
如:三军统帅。
12、统治——以政权来控制、管理。
如:封建统治。
统制——统一控制。
如:统制军用物资。
13、推脱——推卸,推辞。
如:推脱责任。
推托——借故拒绝。
如:他推托病了,不肯来。
14、委曲——事情的底细。
如:告知委曲。
委屈——因冤枉而难过。
如:受委屈。
15、熟悉——知道的清楚。
如:熟悉情况。
熟习——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如:要熟习业务。
16、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
如:内容和形式。
形势——事物的发展趋势。
如:形势大好。
17、致病——使得病。
如:查明致病原因。
治病——治疗病痛。
如:到医院治病。
18、制定——定出。
如:制定计划(强调不得变更,必须执行。
)制订——创制拟定。
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强调经过草拟修订。
)19、分子——属于某一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
初中语文知识点常见易混点剖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常见易混点剖析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知识点容易混淆的情况。
这些知识点的混淆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学习和应用中出现疑惑和错误。
因此,对于这些常见的易混点,我们需要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词义混淆1. 同音词和近义词区别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同音词和近义词。
例如,“洛阳”和“骆驼”,“扑灭”和“熄灭”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仔细辨别词义及上下文含义,避免混淆使用。
2. 反义词和近义词区别有些单词既有相似词义的近义词,又有相反词义的反义词。
例如,“贫瘠”和“富饶”,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截然相反。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用法和语境辨别这些词的确切含义,避免混淆使用。
二、语法混淆1. 主谓一致主语与谓语要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在复数主语的情况下容易混淆。
例如,“你们喜欢玩王者荣耀吗?”“是”或“不是”,应该根据“你们”这个复数主语来选择谓语动词的形式。
2. 动宾搭配动宾搭配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例如,“喝奶”和“喝水”。
在使用动词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动宾搭配关系,选择正确的宾语,避免混淆。
三、文学常识混淆1. 作品和作者混淆在学习文学常识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作品和作者的混淆。
例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不是林则徐。
我们需要对文学作品和作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混淆。
2. 人物和角色混淆在阅读小说或戏剧时,我们容易将人物和角色混淆。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虚构的角色,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我们需要明确人物和角色之间的区别,避免混淆。
四、修辞手法混淆1.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在描述的时候,我们经常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通过明喻来形容事物,拟人则是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征。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来选择使用。
2. 描写和抒情的区别描写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描绘,而抒情是对主观感情的表达。
在写作时,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描写或抒情,避免混淆。
中考语文 易混淆二字词语辨析

中考语文易混淆二字词语辨析1. 安适安详安适——重在强调环境的“舒适”性。
安详——多用来形容人的神态平静、举止从容稳重。
(1)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恒久的幸福,只有瞬间的惬意和安适。
(2)我们时常可以见到三五成群、满头白发的老人们凑在一起晒太阳、下棋,阳光洒在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看上去是那样的从容而安详。
2. 斑斓斑驳斑斓——灿烂多彩。
斑驳——多形容颜色的杂乱。
(1)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
(2)夏夜,院子里的槐树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投下斑驳的碎影。
3. 迸射迸发迸射——强调了放射的强烈。
迸发——主要强调发出的突然。
(1)一道道闪电不时迸射而出,吓得我在墙角瑟瑟发抖。
(2)教室里迸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4. 诽谤非议诽谤——突出说人坏话以致损人名誉。
非议——责备,侧重无端地指责。
(1)生活中总有被人嘲笑,被人诽谤的时候,不要让其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而要让它成为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2)在一个热爱动物的国家里,有许多人几乎用同样的方式悼念宠物的离去,而这些人的情感表达偶尔也会引发非议。
5. 讪笑嗤笑讪笑——突出笑的勉强。
嗤笑——带有轻蔑之意。
(1)女生抬头看见了一张惊讶而且平凡陌生的脸后,讪笑着后退。
(2)他不理会内行的嗤笑,始终坚持自己的写作,最终成了一个颇有希望的半路出家的作家。
6. 崇尚崇拜崇尚——客体一般指抽象的“正义”“道义”等。
崇拜——主要是对英雄人物而言。
(1)许多人崇尚理想主义,但它往往带来失望或烦恼。
(2)肖邦是我最崇拜的钢琴作曲家,在他的音乐中,渗透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的体验。
7. 诚恳诚意诚恳——主要形容主体对象的态度。
诚意——侧重真诚的心意,是名词。
(1)诚恳的态度虽然可以后天养成,但也是一种天性使然。
(2)爱朋友,喜欢朋友,用诚意去对待朋友,但不要依赖朋友,更不要苛求朋友。
能做到这几点,你才可以享受到交友的快乐。
8. 纯粹纯正纯粹——侧重于指材料、思想的不混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
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
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
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
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
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
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
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
而“工夫”指
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
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
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
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
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
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
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
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8、年轻/年青:“年轻”指①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②指事业学问的开创的时间不长。
而“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19、连播/联播:“连播”指连续播出(节目)。
而“联播”指同时转播其他电视台或电台的节目。
20、终止/中止:“终止”指结束,停止。
而“中止”指因故中途停止。
21、捉摸/琢磨:“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的意思。
而“琢磨”指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③思索,考虑;例:老张的话我琢磨了很久。
22、妨害/妨碍:“妨害”指有害于。
而“妨碍”指阻碍,不能顺利进行。
23、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而“变幻”指无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
24、供品/贡品:“供品”指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
而“贡品”指古代属国或本国臣民献给帝王的礼物。
25、淹没/湮没:“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
而“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
26、泄漏/泄露:“泄漏”指专指液体、气体慢慢流出。
而“泄露”指不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27、树立/竖立:“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而“竖立”指物体垂直而立。
28、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常被误用来形容其它美好事物。
29、炙手可热:只能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常被误用来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
30、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
常被人误用来“首要”“首先”和“理所当然”之意。
31、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是敬辞,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绵薄之力”才是谦词。
32、蓬荜生辉:敬辞。
表示别人使自己生辉。
33、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34、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
常被误用于表毫不犹豫地做与正义无关的事。
35、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多用于否定形式。
36、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37、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
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38、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39、鬼斧神工:可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认为只可形容自然景物。
40、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41、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42、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
与“患难与共”不同。
43、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44、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于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5、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6、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常与“休戚相关”混。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47、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48、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49、不以为然:不赞同。
而“不以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
50、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51、目无全牛:技艺十分纯熟。
常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
52、不刊之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3、惨无人道: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
而“惨绝人寰”指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形容惨到极点。
54、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中性词。
而“处心积虑”指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好做坏事,多含贬义。
55、标新立异:原指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
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
而“独树一帜”指的是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56、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57、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58、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59、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于一种选择。
60、闭上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61、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分不在;形容肚子饿。
62、吃不了兜着走: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63、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64、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65、闯红灯:比喻超越现有的规则办事。
66、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比喻世界很复杂,什么奇怪的人和事物都有。
67、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68、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
69、留尾巴:比喻事情做得不彻底,还留有问题。
70、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