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改革历程与会计准则

合集下载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时期。

1984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决定实行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
际审计准则(ISA),开始向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道路。

但由
于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实际情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适用于西方国家的国际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1992年中国会计研究会成立了“国内会计准则研
究专门委员会”,开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颁布,确立了中国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并明确规定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1999年,中国会计准则制定体系建设启动,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证监会等机构开始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2000年,
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基本准则》以及其他相关准则,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紧密联系,中国会计准则也不断完善和更新。

2002年,中国会计准则进一
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号——会计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号——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等准则。

此后,中国会计准则继续修订和完善,根据中国的特定情况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更新,频繁发布新的准则。

2015年,财政部
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资产减值准备》,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未来,随着中国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逐渐加深,中国会计准则将继续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huì jì zhì dù)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一、会计制度(huì jì zhì dù)与会计准则概念会计(kuài jì)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fēn lèi)、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cóngshì)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

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制度与准则的演变(一)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向会计准则方向发展。

从1992 年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推出了“两则两制”,并于同年出台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

这次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模式,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使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进入了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

基本准则的出台,充分说明会计规范体系的变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两则两制”于1993 年7 月1 日起在全国实行。

不仅在国内会计界、经济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国际上影响也比较大。

会计制度制订出来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搞全国性的培训,其规模之大也是少有的,在国外都很少见。

资本市场的启动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 -回复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 -回复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回复中国会计准则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以“中国会计准则发展”为主题,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发展的历史,以及对目前中国会计准则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历史发展中国的会计准则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刚刚开始重建国家经济,需要一个适应国情的会计制度。

以前苏联的会计制度成为了中国的参照,从而形成了早期的会计准则。

然而,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准则并不被广泛接受和实施。

到了改革开放的时期,在国内外的一些影响下,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这也推动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1980年,中国会计准则开始与国际接轨,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政策。

然而,由于当时的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的不足,这些准则在实施中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会计准则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2006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会计准则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对准则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会计准则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会计师的专业素质。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体系逐渐健全,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及其他的类别准则和行业准则。

这个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推动中国会计准则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目前中国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准则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没有充分发挥会计职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其次,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衔接不充分,会计处理的方法与税法规定的计税方法存在偏差。

再次,准则的修订速度相对较慢,无法及时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变化。

最后,会计准则的普及和管理仍然有待加强,一些企业对准则的理解和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未来展望未来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中国会计准则变化

中国会计准则变化

中国会计准则变化中国会计准则的变化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开始了会计准则建设的早期探索。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变化概述:1.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这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

2. 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这些准则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的全面改革。

新的准则更加注重公允价值的使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同时也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趋同。

3. 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这项准则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财务报表列报,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4. 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新的收入准则(ASC 14)在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对2006年发布的相关准则的修订,旨在更好地反映企业在收入方面的实际经济活动,并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5. 2020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这项准则的实施要求企业在2021年1月1日及以后开始的租赁合同中,确认相关的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从而提高租赁合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中国会计准则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具体准则的修订和新增上,还包括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增强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的有用性,同时也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会计准则将继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可能引入更多的公允价值和透明度要求。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会计制度是一国经济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改革举措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会计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然而,现代会计制度在中国是近代以来的产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与现代工业的兴起,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财务管理。

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了最早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一直不断进行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中国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这标志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二、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1.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与信息披露,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比性。

2. 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中国加强了财务报告审计和会计师执业监管,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 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电算化。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4. 会计监管体制改革:中国对会计监管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

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专业机构,推动会计职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职业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我国近19年来经历了重大的演变和发展。

下面将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修订和标准趋向国际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会计制度1.金融会计制度在我国近19年来,金融会计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2024年中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会计准则》,分别适用于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

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完整的建立起来。

2.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上市公司是我国会计制度的重点对象之一、2000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取代了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二、会计准则的修订1.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自2000年起,我国先后发布了8个修订本的《企业会计准则》。

这些修订主要涉及会计核算制度、报表格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2.金融会计准则的修订2024年,我国发布了新的《金融会计准则》,适用于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

这些准则进一步规范了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能力。

三、标准趋向国际化1.公司会计准则趋向国际化我国自2024年起,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使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接轨。

2024年,我国推出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性。

2.金融会计准则趋向国际化我国金融会计准则也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更加强调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

中国会计标准强制收敛项目(CAS-IFRSs)的实施,旨在与国际金融报告准则更加一致。

总结来看,在近19年中,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金融会计制度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

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会计准则的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国际标准。

与此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也趋向于国际化,不仅在编制过程中参考国际会计准则,还积极推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中国的会计准则

中国的会计准则

中国的会计准则(最新版)目录一、中国会计准则的背景和历史发展二、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三、中国会计准则的特点和挑战四、中国会计准则的改革与完善五、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影响力正文一、中国会计准则的背景和历史发展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财务报告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法规,对于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1985 年,我国发布了第一套企业会计准则,奠定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基础。

1992 年,我国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研究工作。

二、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三大部分。

其中,企业会计准则是主体,分为通用准则和具体准则两类。

通用准则包括基本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披露等;具体准则则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具体业务,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政府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政府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报告,包括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等。

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则适用于各类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等。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特点和挑战我国会计准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中国特色。

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国情和实际需求,体现了中国特色。

2.分类制定。

我国会计准则采用分类制定的方式,分别适用于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以满足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的需求。

3.不断完善。

我国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1.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压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会计制度主要受到苏联
的影响,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会计制度。

这个时期,会计工作主
要为国家计划和决策服务,强调党政决策、核算检验和指挥调度的任务,
把财务工作和国家计划、计划核算以及计划管理结合在一起。

会计制度注
重收支平衡、资金使用和盈余分配。

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下称“新准则”),并于2024年正式施行。

新准则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变革,逐步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新准则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出
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会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规范了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近年来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
发展。

2024年,我国开始推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套(下称“新准则第五套”),进一步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增强了会计信
息在商业和投资决策中的参考价值,促进了我国企业之间的信用和合作。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国际接轨,提升了我国
会计制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
到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会计制度。

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会
计理论和经验,进行创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以适应市场经
济的需要。

未来,我国会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信息披露
和监管,提高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悠远
盈余管理 Earnings Management
动机:1、基于信息不对称,利用盈余管理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定价 ; 2、既然各项契约与盈余有关,故利用盈余管理可以影响这些 契约的执行结果; 3、利用盈余管理影响第三方对公司的判断和决策,如政府的 市场管制或监管政策,税收,反贸易救济(倾销与反倾销)。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1993年,13个行业会计制度;
1996年,《独立审计准则》;
1997年,《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截至2005年,累计发布16个具体准则;
路漫漫其悠远
收入确认、计量和报告面临的挑战
顾客预付货款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等;
产品/服务的提供跨越多个年度 《第15号—建造合同》等;
产品/服务的使用权已经出售了,但卖方保有剩余权利(所有权) 《第21号—租赁》等;
可疑的消费信贷 对不满的顾客的赔偿
路漫漫其悠远
费用确认、计量和报告面临的挑战
路漫漫其悠远
新旧基本准则比较(三)
会计假设
新准则
原准则
会计主体 Economic(Business )entity, 有
持续经营 Going concern,Continuity
会计期间 Periodicity,Time period
货币计量 Monetary unit
确认原则 权责发生制 Accrual basis
未实现损益(利得或损失)- 有时称为“脏盈余”Dirty surplus项目。 ·金融工具重新分类为可出售金融资产时,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
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债务重组中,债务转为资本时,所换得股份的公允价值与
股本之间的差额。《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Statement of Cash Flows
路漫漫其悠远
资产确认、计量和报告面临的挑战
资源产权的不确定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等;
资源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或计量困难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18号-所得税》等;
资源的价值会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8号-资产减值》,《第19号-外币折算》,《第22号-金 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4号-套期保值》,《第37号-金融工 具列报》等。
中国会计改革历程与会 计准则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23
内容提要
中国会计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 新旧基本会计准则的比较 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
和报告面临的挑战 盈余管理的理论问题与新会计准则
路漫漫其悠远
中国会计改革历程
1985年,《会计法》(1993年、1999年分别修订),
会计信息 质量要求
新准则 把“权责发生制”放入总则, 把“配比、历史成本计价、区 分两类支出”放入其他条款和 具体准则。
原准则 上述质量要求汇集在“ 一般原则” 内,在“一 般原则”内还有“权责 发生制、配比、历史成 本计价、区分两类支 出、完整性”原则。
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路漫漫其悠远
新旧基本准则比较(一)
新准则
整体结构
共11章
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替代
了“一般原则”(第2章),
增加了“会计计量”(第10章)。
原准则 共10章
准则目的 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适用性 境内企业。 准则层次 基本准则,具体准则。
未明确
路漫漫其悠远
新旧基本准则比较(二)

符合会计要素定义Definition of elements

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 Debit-credit bookkeeping

路漫漫其悠远
新旧基本准则比较(四)
会计信息 质量要求
新准则 可靠性 Reliability
原准则

相关性 Relevance

可理解性 Understandability

可比性 Comparability [含

一致性 (一贯性)Consistency]
实质重于形式 Substance over form

重要性 Materiality

谨慎性(稳健性)Prudence,Conservatism 有
时效性(及时性)Timeliness

路漫漫其悠远
新旧基本准则比较(五)
方式:1、通过会计方针的选择,如利用应计项目,一般不影响现金 流量; 2、通过策划特殊交易,如关联方交易,通常会影响现金流量 。
路漫漫其悠远
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的四大差异
企业合并 关联方披露 资产减值 政府补助
路漫漫其悠远
谢谢!
•Q&A
路漫漫其悠远
资本化 VS 费用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等;
资源所提供的经济利益跨越多个期间 《第4号—固定资产》,《第6号—无形资产》等;
资源已经消耗,但是未来支付的时点和金额尚难确定 资源消耗的价值难以计量 未使用资源的价值降低了
《第8号—资产减值》,《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
新准则 财务报告 向用户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目标 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反映企业 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 于用户作出经济决策。
原准则 未明确
Accountability– 契约观, Decision usefulness--决策观。
财务报告 投资者,债权人,政府, 用户 社会公众……
宏观经济管理,有关各方, 企业内部管理。
同左
路漫漫其悠远
新旧基本准则比较(六)
பைடு நூலகம்
新准则 会计要素 只明确各要素的定义、确认原则
或约束条件,不作具体分类,不 涉及计量原则。 要素分类见《具体准则30号-财 务报表列报》; 计量原则见各具体准则。
原准则 定义不规范,确认原则不 明确,有具体分类,明确 计量要求。
会计计量 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 , 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 可变现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 现值 Current value, 公允价值 Fair value
路漫漫其悠远
负债确认、计量和报告面临的挑战
是否形成一项义务具有不确定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等;
未来义务发生的金额和时间难以计量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第25号-原保险合同》等;
负债价值已经改变
《第12号-债务重组》等。
路漫漫其悠远
所有者权益确认、计量和报告面临的挑战
混合证券 Hybrid securities 可转换债券
路漫漫其悠远
无专门列章讨论。
新旧基本准则比较(七)
新准则
财务(会计) 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
报告
利润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现金流量表
原准则 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 财务状况变动表 或现金流量表
附注, 其他相关信息和资料。
附表, 附注, 财务情况说明书。
•Balance Sheet •Income Statement
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
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非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需互动。 如,会计要素定义,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又吸收了公允价值 。 形成了较完整的准则体系——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一般 业务和特殊行业如银行、保险、农业、房地产等业务),应用指南。 为改进IFRS提供了支持,使“趋同”过程中,国际会计界更加重视发 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和主张。
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
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2004年,《小企业会计制度》;
2006年2月,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1+38个),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48个)。
路漫漫其悠远
新会计准则的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