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分析刘姥姥
刘姥姥进大观园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老婆婆形象,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她的形象在小说中不可忽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刘姥姥进大观园后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她在小说中的角色与意义。
首先,刘姥姥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的老妇人。
她来自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她经历了很多,见识过的人、事、物都让她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与担当。
她的性情、行为举止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又有不同于主流人物的独特个性。
她在大观园中表现出的的无所畏惧、不拘泥于传统的勇敢和坚定,展现出了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宽广的胸怀。
其次,刘姥姥的形象也具有世俗与真实的一面。
在大观园的角色中,她是一位老年妇女,身体虚弱,行动不便,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或退缩。
相反,她用她自己的方式与其他人交流,用她的智慧和阅历去理解大观园中的人事物。
她在与贾府众人的互动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坚韧与强大,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去对抗权贵,去保护自己的尊严与自由。
此外,刘姥姥的形象也反映出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受到压迫和限制,她们的人生往往被男性决定。
刘姥姥作为一个贫困且年老的女性,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是边缘化的,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一个客人,观察者。
但是,尽管她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她依然用她的智慧和普通人的力量震撼了整个贾府。
她象征着边缘群体的力量与勇气,她们可能并没有统治者的权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智慧,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刘姥姥是一个在《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角色。
她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她的形象在小说中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现出了她的独特个性。
她虽然身处边缘地位,但是通过她的智慧和担当,她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她在小说中独特的形象与意义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真理,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析

“投我以⽊⽠,报之以琼琚”,因感念凤姐馈赠之恩,刘姥姥在丰收后,便把⽥⾥拔尖的⽠果蔬菜送到贾府聊表⼼意。
再听凤姐说⼤姐⼉⼊院着凉发起热来后,便忙提醒凤姐“⼤姐可能撞客了,要驱祟”,后⼜⽤⾃⼰的经验建议凤姐——莫要把⼤姐⼉养得太娇贵,满⼼满眼地为凤姐打算。
这份真⼼,也让凤姐把⼥⼉的名字交给了刘姥姥,以此借运。
谁成想,这个取名姥姥却成了⼥⼉命⾥最⼤的福星。
贾府被抄后,凤姐病重亡故,贾琏扶柩南下,失恃的巧姐成为贾芸、王仁等⼈向藩王邀宠的⼯具,即将卖与藩王为妾之际。
巧姐⼉的福星刘姥姥,宛如“及时⾬”般四⼊荣府,毅然主张把巧姐⼉伪装成青⼉,将其藏匿在家中,不仅使巧姐脱离了奸兄恶舅的魔掌,还细致、周到地照料巧姐⼉,⼜是打扫上房让巧姐居住,⼜让孙⼥青⼉作陪为其解闷。
待贾琏归家后,⼜亲⾃送巧姐⼉归府,还尽⼼尽⼒地按照凤姐遗愿为巧姐寻了个好归宿。
可见凤姐随⼿的良善之举,刘姥姥却感念于⼼,纵然贾府落败,藩王势⼤,也⽢愿涉险搭救巧姐,报答凤姐恩情,甚⾄接替凤姐的义务,设⾝处地地为巧姐⼉找了个好夫婿,可见在刘姥姥⾝上也汇聚着侠客的仁义、勇敢、守诺、有恩必报的美好品格,值得⼈去细细考究。
【语文知识点】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是一个快乐、节俭、爱热闹、满身土里土气的农村老婆婆。
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
她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
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这个老婆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正传。
刘姥姥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小说把刘姥姥塑造得个性鲜明、活泼可爱。
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她是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她是个大智如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她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刘姥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她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将对刘姥姥进行人物分析,以揭示她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所代表的意义。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贫穷老太太,她在故事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的形象却令人难以忘怀。
首先,刘姥姥的外貌特点十分独特。
小说中描述她“一副花白头发,双眼虽老而有精,眼眉和睫毛锦黑如墨,相识必下马”,可见她的外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她的言谈举止也十分风趣幽默,充满了乡土气息。
她总是满口跌宕起伏的俚语和谐音,令人听了忍俊不禁。
这种独特的形象使得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成为一个极具个性和鲜活感的人物。
其次,刘姥姥的地位和角色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代表了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虽然刘姥姥在贫苦中度日,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她常说:“虽然贫贱,但是能心地纯洁安乐,有用兴尽快。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坚强。
通过刘姥姥的形象,作者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再次,刘姥姥在小说中的存在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刘姥姥虽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她的形象却与主要线索紧密结合。
她的到来和离去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她的到来为贾母的生日宴席带来了一丝喜庆和活泼,她的离去则引发了贾母和宝钗等人对生老病死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刘姥姥的角色,作者成功地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此外,刘姥姥的形象也代表了一种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和继承。
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孝顺顽强的贫困老人。
尽管她生活贫苦,但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她常说:“贫富贵贱,只是尘世浮云。
”这句话表达了她对世俗名利的漠视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同时,她对家庭的牵挂和对子女的关爱也体现了传统儒家道德的重要观念。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一、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这是刘姥姥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曹雪芹在第六回中是这样刻画刘姥姥的:“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
如今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刘姥姥本来只是“靠两亩薄田度日”的“老寡妇”,被女婿接来奉养,“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这“一心一计”正点出了刘姥姥的朴实与对庄户生活的执着。
书中刘姥姥劝狗儿时便这样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
”很明显,刘姥姥劝说狗儿的话中,强调的是要能安分守己过日子,更责备狗儿“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要狗儿过着量入为出、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二回中,刘姥姥——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
但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曾表现出多么的艳羡,反而屡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而且把那些奢侈消费一再换算成平实的居家生计,如三十九回写贾府吃螃蟹: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
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
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又四十回中写道: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哪里拿得动他。
”……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
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佛手。
”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刘姥姥心中并不羡慕贾家生活,反而只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贾家一餐的钱够庄家人过一年的生活,金的、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家常的伏手合用,而上好的纱,穷人想他作衣裳也不能,富人却拿着糊窗子,刘姥姥一再地叹息。
作者就用这几个细节描写塑造出了刘姥姥朴素实在的村妇形象。
同时作者也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折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穷人“路有冻死骨”的景象。
对刘姥姥的评价

对刘姥姥的评价1. 刘姥姥的背景介绍刘姥姥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
她是贾府的祖母,虽然地位低微,但她的性格和一些行为举止使得她成为这部作品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2. 刘姥姥的特点2.1 年纪大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被描绘为一个年迈的老人。
她的年龄使得她对世事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她的见识和智慧超过了常人的想象。
2.2 坦率直接刘姥姥以其直言不讳而闻名。
不论是对贾府的家族成员还是其他人,她总是能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种直率的性格为她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喜爱。
2.3 善良仁慈尽管刘姥姥地位低微,常常被贾府其他成员忽略,但她的心地非常善良。
她对待人和善,乐于助人,从不计较他人的待遇。
她的善良仁慈令人敬佩。
3. 刘姥姥的评价3.1 富有智慧刘姥姥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人。
她的言谈举止透露出她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和领悟。
她能够准确地看穿他人的本质和动机,并对此给出中肯的评价。
她的智慧帮助她在贾府这个复杂的家族中生存下来。
3.2 勇敢坚强尽管刘姥姥在贾府中地位低下,受到冷落,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勇气。
她勇敢地面对贾府其他成员的嘲笑和无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
3.3 充满正能量刘姥姥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她的正能量使她成为了贾府中其他人们心灵的慰藉。
她的存在给贾府带来了一丝阳光和温暖。
3.4 个性鲜明刘姥姥的独特个性使她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她的直率和真实,使得她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她的个性为《红楼梦》增添了色彩和趣味,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4. 对刘姥姥的启示刘姥姥虽然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她的品质和个性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年龄不是智慧和价值的代表,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珍惜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
•直言不讳并不是一种粗鲁的行为,我们应该学会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积极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应该怎样评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应该怎样评价
导语:《红楼梦》中重要的人物线索之一便是刘姥姥了。
那么刘姥姥是谁?为何和贾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比较出彩的一位人物
《红楼梦》中重要的人物线索之一便是刘姥姥了。
那么刘姥姥是谁?为何和贾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比较出彩的一位人物,她来自乡下,也是底层市井小人物的代表。
刘姥姥曾告诉周瑞家自己和贾府的渊源,原来刘姥姥女婿祖上曾是一位小京官,曾和王夫人的父亲是旧相识。
随后,因王家势力强硬,这位京官便拜王夫人父亲为叔叔,俩人以叔侄相称。
刘姥姥得知这门关系后,便前来认亲。
其实,刘姥姥借这门“远亲”来救济生活,于是便认识了贾府众人。
除此之外,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有着举足轻重般的作用。
她身上关乎王熙凤和巧姐的命运,在巧姐判词中,便可看出刘姥姥的重要性。
全书中,通过刘姥姥三次进入荣国府,来讲述荣国府的兴衰,所以,刘姥姥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拜托了周瑞家和平儿来打通贾府上下关系。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作者借刘姥姥所见所闻所感来讲述大观园的繁华程度,并且着重展现了刘姥姥机智、聪明的人格特点。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为了拯救王熙凤之女巧姐的命运。
以此来看,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位人物,她身上具备了太多人性闪光点,成为读者喜爱的角色之一。
后来,刘姥姥将巧姐救出后,并将巧姐抚养成人。
巧姐嫁给刘姥姥孙子板儿后,刘姥姥真的和贾家建立了亲戚关系。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生活常识分享。
红楼梦刘姥姥形象赏析

红楼梦刘姥姥形象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刘姥姥这一形象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刘姥姥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太太,她的形象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风貌。
下面就来对《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形象进行赏析。
首先,刘姥姥的形象可以体现出当时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刘姥姥是在河南伊川人,她到贾母家中求医,却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金银财宝而遭到了冷遇,这种情境揭示了当时老年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困苦生存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的低下。
另外,在与贾母等人交流时,刘姥姥对于讲究礼仪的贾母的出言不逊,她的言谈举止反映了当时农村老人对于权贵与富豪的轻蔑和反感。
其次,刘姥姥这个形象还可以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和境遇。
刘姥姥与众女子不同的是,她不依附于家族系统和父母姓氏,她是属于自己的,这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女性命运的余波。
同时,刘姥姥的经历和说话方式也让人不禁想到了康庄大圣孙悟空的话:“我孙悟空,要个位折!”意思是“我即使没有文化,五行缺斤少两,我也要顶个位子”。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家道中落的女性有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
最后,刘姥姥的形象还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的反思。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老人家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代表着社会的智慧和文化传承,但是在贾母家这样的富贵之家中,刘姥姥这个形象却被冷遇,这也反映出传统制度中存在的很多弊端和问题。
除此以外,刘姥姥的形象也引发了对于文化的思考,她的话语中带有很多的俗语、谚语和民间智慧,这些文字和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又应该如何进行传承,也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总的来说,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的形象呈现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风貌,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明小事糊涂又洞若观火,愚钝 滑稽又圆融温润。搬出木心先生 的一句话: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 白的愚,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 的庄严。刘姥姥就是这样一个大 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老者, 与大观园的众儿女、贾府的荣枯 兴衰遥遥相对。
不之
得
不
红
说 的
楼姥 刘
人
梦姥
.
目录
引
刘
戏
人
评
言
姥
游
物
价
姥
大
分
简
观
析
介
园
.
《天龙八部》里有个谭婆,刚出场时金庸老爷 子戏谑道:这谭婆牛高马大,白发如银,满脸 皱纹,居然名字叫做“小娟”,娇娇滴滴,跟 她形貌全不相称,众人听了都觉好笑。 但每个老太太都曾年轻过,小姑娘时叫做“小 娟”,老了总不成改名叫作“老娟”?有趣有 趣,直叫人揉着肠子笑倒在地。
.
刘姥姥在大观园里插科打诨, 投了贾母的缘,被领着在大观 园里转了一圈,与园子里众多 太太姑娘们喝酒行令,见了一 回大世面,其间出尽洋相。然 而,这一切可不是随随便便一 个井底之蛙的村野老妇能做到 的。这个小人物,由于她独特 的人格魅力性格特色而活了起 来。
林黛玉之外,奇女不一其人,也不 限于十二钗,也不限于姑娘丫鬟。 在我看来,雪芹笔下奇女,应推刘 姥姥。可惜多数人误解了雪芹(不 懂他的笔法用意),只以为姥姥不 过是个让人取笑的贫婆村媪罢了。
凤姐插了她满头花儿,把她 打扮成个“老妖精”,她反 得趣地说:“我虽老了,年 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 的,今儿老风流才好。”筵 席一开始,她便站起来,高 声说道:“老刘,老刘,食 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 头。”还故意“鼓着腮不语” 逗得荣国府的人们捧腹喷饭、 弯腰揉肠地大笑。凤姐有意 捉弄她,给她一双沉沉的 “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 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她面前, 她又借机发唬逗乐道:“这 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 小巧。怪俊的,我且汆攘一 个。”接着,便用筷子“满 碗里闹了一阵”,出尽洋相。
她久经世故,颇知眉眼高低,见到贾母迎上去就是“老寿星”,给了贾母这 样一个继“老祖宗”、“老菩萨”后又一个新颖达意的称号;随时随地就能 捏造出个新鲜的村野故事,暗合了贾母并王夫人求神拜佛的心,还能教宝玉 听入了迷、寻根问底起来;巧姐名字也是刘姥姥所取,取得了机警人凤姐的 信任。
她大智若愚,豁达坦率,“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福”, 面对凤姐、鸳鸯等人的有意难堪,她并不冷场,而是配合他们和她 们演一出戏逗贾母开心,并不以为意。其次,她是简单的乐天派, 所谓“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可与人语者无二三”,她不会一上 来就诉苦哭穷,虽然和一众人等地位悬殊,她也照样笑脸坦然,逗 趣耍宝,并不显露仇富恨穷的心态。
.
她辨不出“茄胙”的味道, 听了配制的法子,不禁摇头 吐舌地惊喊起来:“我的佛 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 怪道这个味儿。”她见了黄 杨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 杯, “又惊又喜”,错把它 当作黄松。她吧“省亲别 墅”,认作“玉皇宝殿”, 趴下就磕头。她带醉误撞入 怡红院,把画上的美人认做 真人,把穿衣镜里自己的人 影认做亲家母,到处找不到 门,把头碰得生痛。
一粗
刘姥姥是谁呢?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回目上 出现了四次,主要写其三进荣国府: ◆一进(第6回)因家事艰难,带 着外孙到荣国府打抽丰,在周瑞家 的引见下见到了王熙凤,得了二十 两银子; ◆二进(第39、41、42回)因这年 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 就将先摘下来的送到荣国府作孝敬, 因投了贾母的缘,畅游大观园,最 后满载而归; ◆三进(113、119回)解救巧姐, 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
刘姥为何一进荣国府?
在《红楼梦》里,刘姥姥与贾府的渊 源还得从她的女婿王狗儿说起,王狗的祖 上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京官,与贾府王夫人 的父亲认识,又因同是姓王,借着“一处
做广官”告的集机缘装便箱“连出了宗品”成了“本家”。
于是王狗儿加就结识了贾府这一富户。后 来。偏偏这王狗儿家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 就搬出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王 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岳母刘 姥姥只好借着这个关系到贾府攀亲,寻求
,
对于这幕喜剧,我们笑过之后,如果仔细一想,又似乎感到并 不可笑,甚至还能产生一种悲悯。曹雪芹怀着同情、含着眼泪,嘲 笑了刘姥姥世故、俗滥的性格面,而对那些把她当作玩物的人们, 则作了愤怒的谴责。的确,在这里,你既可以从“笑”的断面来看, 也可以从“悲”的角度来看。那么究竟是应该“笑”好呢?还是应 该“悲” ?这好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正象我们弄不清:是这个 贵族家庭愚弄了刘姥姥呢?还是“世情上经历过的”刘姥姥愚弄了 这个贵族家庭?——周汝昌.来自人物性格分析.
刘姥姥是这样一个面对复杂,保持豁达的小人物。弃捐勿复道,努力 加餐饭。她只求全家吃饱不饿,与荣府里安富尊荣的奶奶太太们大相 径庭,粮食棉被热炕头,是刘姥姥的毕生追求。积贫积老之人,历世 久了,凭你什么琴棋书画、诗歌酒乐,花事早已看得厌倦,一蔬一饭 才是普通人的正经事业。正如《西游记》里八戒嘲得好,“斯文斯文, 肚里空空”,穷苦之人是没资格讲体面的。于是,刘姥姥就像是“大 王叫我来巡山”的小钻风,虽吃不到唐僧肉,填饱肚子也好啊。于是, 她来打秋风来了。
.
君不见,曹雪芹先生笔下,也有这样一位“老娟”,然则此“老 娟”就没有彼“老娟”威风了
.
但瞧这位“老娟”何等形容
儿趣她 簪耍是 满宝鸳 头,鸯 的妙口 老语中 风连的 流珠女
,篾 是片 个, 花逗
.
食她 量是 大黛 如玉 牛口 ,中 是的 个母 百蝗 兽虫 率, 舞饮 的牛 老饮 妖骡 精,
肚俗她 子无是 乡知宝 野又玉 段妙口 子言中 的解的 村颐贫 妪,婆 老是子 妇个,
救广济,告于集是就装有箱了刘出姥姥品一进荣国府。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再进荣国府,畅游大观园
.
刘姥姥进荣国府,正是 “乡下人进城”,必然表 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相称, 构成喜剧性的矛盾。她 “少见多怪”对陌生的事 物露出惊奇的眼光,处处 呈现出借位无知、不相适 应的可笑情态。看见墙上 一只挂钟,她会呆想得出 神:“这是什么爱物儿? 有煞用呢了”挂钟一响, 她会吓得一跳。她“觑着 烟”将“软烟罗”看个不 了,念佛说道:“我们想 他做衣裳也不能,拿着糊 窗子,岂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