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吕斯定律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 马吕斯定律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物理
拍摄橱窗时未加偏振片
拍摄橱窗时加偏振片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物理
三、偏振片的应用 作为许多光学仪器中的起偏和检偏装置。
作为照相机的滤光镜,可以滤掉不必要的 反射光。
制成偏光眼镜,可观看立体电影。 若在所有汽车前窗玻璃和大灯前都装上与地面
成45角、且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偏振片,可以避 免汽车会车时灯光的晃眼。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物理
有反射光干扰的橱窗
在照相机镜头前加偏振 片消除了反射光的干扰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物理
例3 在两块正交偏振片 p1 , p 3 之间插入另一块偏 振片 p 2 ,光强为 I 0 的自然光垂直入射于偏振片 p1 , 讨论转动 p2 透过 p3 的光强 I 与转角的关系.
I0
1 I1 I 0 2
p1
I1
2
p2 p 3
I2
p1
I3
p2
p3
I0 2 I 2 I1 cos cos 2 1 2 2 2 I 3 I 2 cos ( ) I 0 cos sin 2 2 1 I 3 I 0 sin 2 2 8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物理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物理
例2 有两个偏振片,一个用作起偏器,
一个用作
பைடு நூலகம்
检偏器. 当它们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为 30 时 ,一 束单色自然光穿过它们,出射光强为 I ;当它们偏振 化方向间的夹角为 60 时, 另一束单色自然光穿过 它们 ,出射光强为 I ,且 I1 I 2 求两束单色自然 光的强度之比 . 解
2 1
设两束单色自然光的强度分别
I10
I 20
I10 I 20 经过起偏器后光强分别为 和 2 2
光的偏振性 马吕斯定律

12
物理学
第五版
四 由反射引起的光的偏振
n1 n2
玻璃
i i
空气
入射面 入射光线 和法线所成的平面 . 反射光 部分偏振 光 ,垂直于入射面的振 动大于平行于入射面的 振动 .
折射光 部分偏振光,平行于入射面的 振动大于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 .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13
物理学
第五版
布儒斯特定律:
当i = i0时,满足
物理学
第五版
光的波动性 光波是横波
光的干涉、衍射 . 光的偏振 .
机械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机 械 波 穿 过 狭 缝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1
物理学
第五版
一
自然光 偏振光
自然光 :一般光源发出的光,包含各 个方向的光矢量在所有可 能的方向上的振幅都相等 . 注意 二互相垂直 方向是任选的 .
v
E
各光矢量间无固定的 相位关系 .
起 偏
I0
起偏器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6
物理学
第五版
检 偏
起偏器 检偏器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7
物理学
第五版
三
马吕斯定律(1880 年) I0 N M
起偏器
M N
E
检偏器
I
E0
E0
E E0 cos
马吕斯定律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E
I E 2 I 0 E0
I I 0 cos
2
8
2
物理学
第五版
讨论
在两块正交偏振片P1 ,P3 之间插入另一 块偏振片P2 ,光强为I0 的自然光垂直入射于 偏振片P1 ,讨论转动P2 透过P3 的光强I与转 角的关系 .
物理学
第五版
四 由反射引起的光的偏振
n1 n2
玻璃
i i
空气
入射面 入射光线 和法线所成的平面 . 反射光 部分偏振 光 ,垂直于入射面的振 动大于平行于入射面的 振动 .
折射光 部分偏振光,平行于入射面的 振动大于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 .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13
物理学
第五版
布儒斯特定律:
当i = i0时,满足
物理学
第五版
光的波动性 光波是横波
光的干涉、衍射 . 光的偏振 .
机械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机 械 波 穿 过 狭 缝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1
物理学
第五版
一
自然光 偏振光
自然光 :一般光源发出的光,包含各 个方向的光矢量在所有可 能的方向上的振幅都相等 . 注意 二互相垂直 方向是任选的 .
v
E
各光矢量间无固定的 相位关系 .
起 偏
I0
起偏器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6
物理学
第五版
检 偏
起偏器 检偏器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7
物理学
第五版
三
马吕斯定律(1880 年) I0 N M
起偏器
M N
E
检偏器
I
E0
E0
E E0 cos
马吕斯定律
第二十一章 光的偏振
E
I E 2 I 0 E0
I I 0 cos
2
8
2
物理学
第五版
讨论
在两块正交偏振片P1 ,P3 之间插入另一 块偏振片P2 ,光强为I0 的自然光垂直入射于 偏振片P1 ,讨论转动P2 透过P3 的光强I与转 角的关系 .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基础光学03几何光学:马吕斯定律(共13张PPT)

空气
ib
arctan
1.00 1.50
3342
玻璃片堆起偏和检偏
入射自然光 I0
• •
•
i0
•
•• • • • •• • ••
•• • ••
玻璃片堆
I 线偏振光
例:偏光镜头 橱窗设计 立体电影
(A)
玻璃门表面的 反光很强
(B)
用偏光镜减弱 了反射偏振光
(C)
用偏光镜消除了 反射偏振光 使 玻璃门内的人物 清晰可见
n1 sin ib n2 sinγ n2 cos ib
tanib
n2 n1
n21
•
n1
•
n2
•
i
i
• •
•
•
••
n1
•
•
ib
ib
•
•
•
线偏振光
n2
•
•
3、玻片堆可获得两束线偏振光
例如 n1 =1.00(空气), n2 =1.50(玻璃),则
空气
玻璃
ib
arctan
1.50 1.00
5618
玻璃
实例
外腔式激光管加装布儒斯特窗,可使出射光为线偏振光, 并减少反射损
· ·
i0
M1
·
i0
i0 ·
··· ···
i0
激光输出
布儒斯特窗
M2
外腔式激光器的布儒斯特窗
解 (1) 无吸收时,有
I1
1 2
I0
I2
1 2
I0
cos 2
60
I2 1 cos2 60 1 0.125
I0 2
8
(2) 有吸收时,有
大学物理马吕斯定律

检
偏
起偏器
检偏器
174-–9 1光电的偏荷振的性量子马化吕斯电定荷律守恒定律
三、 马吕斯定律
自然光
线偏振光
I0
I
..
第14第章七波章动静光电学场
A0
aA
A0
A
起偏器
检偏器
a
检偏器前偏振光振动方向与检偏器偏振化方向之间
的夹角。
AA0cosa
I
I0
A2
A
2 0
cos2 a
A A0
马吕斯定律
cos a
为 I 0 ,试求由系统出射的光强是多少?
I0
I0 / 2
•• •
M
P
N
I 0 cos2 t
2
• • • ••• AA0cosa
I
I0
A2
A
2 0
cos2 a
一束光强为
A cos a
A0
马吕斯定律
I0 cos2 2
I I0cos2a
I的0 自然光透过
I0
t
cos2(900 t)
M
O
I0
2
检偏器,透射光强为: I 0 / 2
I0 / 2 N 300
II'cos2300
600
N N ' I ' I0 cos2 300
2
174-–9 1光电的偏荷振的性量子马化吕斯电定荷律守恒定律 第14第章七波章动静光电学场
振讨讨片论论转p 2动,在p光2两强透块为过正I交p0 3偏的的振自光片然强光pI1垂,与p直转3 之入角间射的插于关入偏系另振. 一片块p 1偏,
.. .. .. . .
11-10光的偏振性 马吕斯定律

第十一章 光学
15
物理学
第五版
11-10
光的偏振性 马吕斯定律
二
偏振片 起偏与检偏
原理: 利用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利用光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 双折射 偏振片
起偏(获得线偏振光)方法及规律
第十一章 光学
16
物理学
第五版
11-10
光的偏振性 马吕斯定律
二向色性: 某些物质能吸收某一方向的 光振动 , 而只让与这个方向垂直的光振动 通过, 这种性质称二向色性 .
光轴
o光波阵面
c no 常量 vo
ve
vo
e 光波阵面
第十一章 光学
42
物理学
第五版
11-10
光的偏振性 马吕斯定律
非常光线 晶 体中各方向上传播 速度不同,随方向 改变而改变.
c ne ve
光轴
o光波阵面
ve
vo
ne 为主折射率
第十一章 光学
e 光波阵面
43
物理学
第五版
11-10
光的偏振性 马吕斯定律
p2
p3
I0
p1
I1
p2
I 2 p3
I3
1 I1 I 0 2
I0 I 2 I1 cos cos2 2
2
第十一章 光学
25
物理学
第五版
11-10
光的偏振性 马吕斯定律
I0
p1
I1
p2
I 2 p3
I3
p1
p2
p3
I0 2 π 2 I 2 cos I 3 I 2 cos ( ) 2 2 1 2 2 2 I 3 I 2 sin I 0 cos sin 2 1 I 3 I 0 sin 2 2 8
马吕斯定律Maluslaw

3. 如何检测偏振光;
利用1/4波片可将如射线偏振光 变为圆偏 振光,线偏振器和1/4波片的组合称为圆偏振器。 它不但可以用来产生圆偏振光,还可以用来检验 圆偏振光。
一般说来,凡可以产生某种偏振态的装置, 都可以用来检验该偏振态。
二、实验仪器介绍
光源
平行光管
载物台
分光计 望远镜
P1
P2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2) 通过激光功率计观测检偏器P2转过的角度α与 光强I的变化规律。在0º~90º间每10º测一次, 作出I-cos2α曲线。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3. 直接用观察屏观察偏振光的光强变化情况。 1) 使偏振片P1、P2的偏振化方向相互正交(用毛玻 璃屏可看到消光),将1/4波片置于载物台,旋转 波片至消光。 2) 保持P1和1/4波片的方位不变,用毛玻璃屏观察旋 转P2一周光强的变化情况,判断通过1/4波片的透 射光是何种偏振光。 3) 保持P1方位不变,将1/4波片分别旋转20º、40º、 45º,重复实验2),判断通过1/4波片的透射光是何 种偏振光。
1. 观察鉴别半导体激光光源 1) 按上图布置光路。
2) 移开望远镜,旋转起偏器,用毛玻璃屏观察激光 通过起偏器后光强大小的变化情况,判断其是否 是自然光。
3) 转动起偏器,使观察屏上的激光光斑为最强,在 此条件下,做后面的实验。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2. 验证马吕斯定律 1) 用毛玻璃屏观察光强的变化情况及消光次数, 记录现象。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4. 用激光功率计代替观察屏,重复实验3,测量偏振光的 光强分布规律并作极坐标的相对光强分布曲线I相 — α 图 ,每10º测一个数,只测0º、20º、45º。
四、实验注意事项
《验证马吕斯定律》课件

偏差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探究可能的原因,如实验装置误差、环境因素影响等。
结果误差分析和讨论
来源进行分析,如 光源的均匀性、光路的准直性、探测器的灵敏度 等。
误差对结果的影响
评估各种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并尝试减 小误差的方法,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开始实验
调整反射镜角度,使一束光完全反射 ,另一束光透过半透镜,然后记录光 电探测器的读数。
06
整理实验数据
整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为后续分析做准 备。
数据记录和分析
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每次实验中反射镜的角 度和对应的光电探测器读数。
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便于后 续分析。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马吕斯定律 的验证情况。通过计算光电探测 器读数的变化,判断光的强度与 入射角的关系是否符合马吕斯定 律的预测。
旋转偏振片,观察光电探测器记录的 光强变化,并记录数据。
步骤三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光强与偏振片 旋转角度的关系图,验证马吕斯定律 的正确性。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激光器的使用安 全,避免直视激光光 束,以免对眼睛造成 伤害。
在实验结束后,应关 闭激光器和电源,确 保实验室的安全。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 免偏振片破裂或划伤 手部等意外情况发生 。
3
讨论与改进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提出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 实验精度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05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总结
实验验证了马吕斯定律的正确性,即在单色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中,通过改变光的 入射角,可以观察到光强度的变化,且变化规律符合马吕斯定律的预测。
实验结果还表明,马吕斯定律适用于不同波长的单色光,说明该定律具有普适性。
分析实验数据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探究可能的原因,如实验装置误差、环境因素影响等。
结果误差分析和讨论
来源进行分析,如 光源的均匀性、光路的准直性、探测器的灵敏度 等。
误差对结果的影响
评估各种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并尝试减 小误差的方法,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开始实验
调整反射镜角度,使一束光完全反射 ,另一束光透过半透镜,然后记录光 电探测器的读数。
06
整理实验数据
整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为后续分析做准 备。
数据记录和分析
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每次实验中反射镜的角 度和对应的光电探测器读数。
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便于后 续分析。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马吕斯定律 的验证情况。通过计算光电探测 器读数的变化,判断光的强度与 入射角的关系是否符合马吕斯定 律的预测。
旋转偏振片,观察光电探测器记录的 光强变化,并记录数据。
步骤三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光强与偏振片 旋转角度的关系图,验证马吕斯定律 的正确性。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激光器的使用安 全,避免直视激光光 束,以免对眼睛造成 伤害。
在实验结束后,应关 闭激光器和电源,确 保实验室的安全。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 免偏振片破裂或划伤 手部等意外情况发生 。
3
讨论与改进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提出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 实验精度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05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总结
实验验证了马吕斯定律的正确性,即在单色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中,通过改变光的 入射角,可以观察到光强度的变化,且变化规律符合马吕斯定律的预测。
实验结果还表明,马吕斯定律适用于不同波长的单色光,说明该定律具有普适性。
24自然光 偏振光 马吕斯定律 反射和折射光的偏振 双折射现象

一. 起偏和检偏(起偏、起偏器、偏振片、检偏器)
起偏器
检偏器
自然光I0
•• •
偏振化方向
二. 马吕斯定律
线偏振光I α
I
1 2
I0
线偏振光I'
I' ?
1809年法国物理学家马吕斯发现线偏振光通过偏振片后透射光 强 I´与入射光强 I 间满足
I ' I cos2 (马吕斯定律)
:入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
空气
玻璃
ib
arctan 1.50 1.00
5618
玻璃
空气
ib
arctan
1.00 1.50
3342
(2) i=ib 时,只反射部分振动,不反射入射面的振动。
Hale Waihona Puke 折射光中,包含其余的振动分量和全部的振动,
折射光是部分偏振光。 (3) i=ib 时,反射光垂直折射光。
• •
n1
•
•
ib
ib
•
•
•
线偏振光
求 透射光的光强与入射光的光强之比是多大?
解 (1) 无吸收时,有
I1
1 2
I0
I2
I1
cos2
60
1 2
I0
cos2
60
I2 1 cos2 60 1 0.125
I0 2
8
(2)
有吸收时,则
I2 I1 cos2 60
1 I1 2 I0 (1 (110%)
10%) 1 2 I0 cos
2
60
3. 晶体的光轴 当光在晶体内沿某个特殊方向传播时不发生双折射,该 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 例如 方解石晶体(冰洲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肝脏有哪些机能?
45
第5节
第10章
Next chapter Quit
背腔:容纳肾脏和鳔的空腔。位于腹腔之外。
19
第5节
第10章
第一节 消化管
消化管为一肌肉的管子,起自口,最后从泄殖腔 或肛门开口于外,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 等部分。
20
第5节
第10章
第5节
第10章
一、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和咽腔无明显的界限,故称口咽腔, 内有齿、舌及鳃耙等构造。
有些鱼类的唇有味蕾分布。 有些鱼类口边有富有味蕾的须。
36
第5节
小肠
第10章
十二指肠: 内壁无突起,管径较细,胰管开 口于此。
回肠: 管径较粗。 螺旋瓣(spiral valve) : 软骨鱼类及少数硬骨鱼类的肠 壁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突出于管 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 它有增加吸收面积的功能。螺 旋瓣排列状态和数目因种而异, 其排列形态大致可分为37 螺旋型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28
第5节
第10章
鲢的鳃耙构造
鲢的鳃耙构造更复杂,鳃耙长于鳃丝,鳃耙彼 此连成一片,有筛膜覆在鳃耙外侧面,形成 筛板,上有许多不规则孔隙,整个鳃耙似海 绵状。鳃耙数多。
29
第5节
第10章
咽上器官(epibranchial organ)
鲢鱼和鳙鱼的咽 鳃骨和上鳃骨 卷成蜗卷状, 称为咽上器官, 此处相邻两鳃 弓间的鳃耙连 成四个分隔的 鳃耙管。
起偏器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光强发生变化
自然光
....
线偏振光
.
起偏器
检偏器
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 光强为零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检偏器第5节Fra bibliotek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鲤科鱼类咽齿的形态、 数目、排列状态是该类鱼 的重要分类依据,并有记 录咽齿的一定格式,称为 齿式。如草鱼齿式为242.5
第5节
第10章
(二)舌(tongue)
鱼类的舌一般比较原始,没有弹性,不能活 动。
少数鱼类舌退化甚至无舌,如海龙科。
一些鱼类的舌上布有味蕾,并有神经支配。
鱼类的味蕾不仅分布于舌上,在口腔、触须及 体侧等处均有分布。
30
第5节
第10章
口、齿、鳃耙等的结构和机能与食性的关系
口、齿、鳃耙等是鱼类的取食器官,它们的结构和机能与 食性的多样性有密切的关系:
(1)捕捉型:口大,颌骨、犁骨、腭骨上常有锐利的牙齿, 鳃耙短而稀。
(2)吸盘型:无颌骨,舌上有齿,为主要的舐刮器官。 (3)吸吮型:吻呈较长的管状,有时能伸出,一般无齿, 也无鳃耙,通常摄食底栖或水层中的无脊椎动物。 (4)研磨型:牙齿强大,口中大,鳃耙中长,排列较稀。 (5)食浮游生物型:口一般较大或中等大小,也有较小的, 通常不能伸出,齿细小或无齿,鳃耙长而密。 鱼类的取食器官还有一些介于这些类型间的过渡类型。
第5节
第10章
第五章第一消节化系消化统管
The dig第es二tiv节e sy消s化tem腺
18
第5节
第10章
几个概念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各种消化腺。
生理机能:直接或间接担任食物的消化和吸 收。
体腔: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一肌肉 壁包围的体腔,有一横隔将体腔分隔为前 后两个腔:围心腔、腹腔。
鳃耙数: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 上鳃耙数:咽鳃骨、上鳃骨上附生的鳃 耙数。 下鳃耙数:角鳃骨、下鳃骨上附生的鳃 耙数。
也有不分上下鳃耙记载27 的,记录第一鳃弓
第5节
第10章
鳙的鳃耙构造
鳙的鳃耙稍短于鳃丝长,各
鳃弓都有两列对称的鳃耙,口咽 腔顶壁每侧有四条腭 褶,口闭
合时,腭褶正好嵌在各鳃弓内外 鳃耙间,鳃耙数多。
31
第5节
第10章
二、食道(esophagus)
鱼类的食道短而宽,管壁较厚。
组织构成:粘膜层、肌肉层及 浆膜层。肌肉层全由横纹肌 组成。
有选择食物的作用。
食道囊:鲳科鱼类的食道呈卵 圆形的球状物,肌肉壁很厚, 粘膜具几丁质,且有许多长 条状乳头状突起,每一突起 上附有许多小齿状突起32 ,称
第5节
杂食性鱼类:肠短于草食者而长 于肉食者。
39
第10章
第5节
第10章
第二节 消化腺
鱼类主要的消化腺为肝脏、胰脏及胃腺。 所有鱼类均无唾液腺,而只有粘液腺。 多数鱼类缺乏真正的肠腺。
40
第5节
第10章
肝脏(liver)
大多数鱼的肝脏分为两叶,有一些鱼的肝呈 三叶或更多叶。
肝胰脏:鲤科等一些鱼类的肝脏无一定形状, 与胰脏组织混杂在一起,称为肝胰脏。
一般肝脏由许多多角形的肝细胞索所形成的 小叶集合而成。肝细胞索由胆细管及肝细 胞组成。
41
第5节
第10章
肝脏的机能
(1)制造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 脂肪的分解。胆囊有输胆管通到肠的前端。
(2)抗毒:肝能从血液中扣留无关的物质, 并通过胆管把它们排除出去。
(3)储存糖元以调节血糖的平衡。
42
第5节
第10章
四、肠(intestine)
软骨鱼类板鳃亚纲的肠可明显分出小肠和大 肠,小肠又可分为十二指肠及回肠。大肠 可分为结肠和直肠。
硬骨鱼类及全头类的肠的末端以肛门开口体 外,板鳃亚纲肠管末端则以肛门开口于泄 殖腔。
鱼类肠管组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 及浆膜层等组成,多数鱼类缺乏真正的肠 腺。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光强发生变化
自然光
....
线偏振光 .
起偏器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光强发生变化
自然光
....
线偏振光 .
起偏器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光强发生变化
自然光
....
线偏振光 .
起偏器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肠的功能:消化吸收的35 重要场所。
第5节
第10章
幽门盲囊(pyloric caeca)
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胃后方、肠开始处的 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或称幽门垂。幽门盲 囊均开口于十二指肠。
幽门盲囊的组织结 构与肠壁组织相似,其 作用一般认为是用来扩 大肠子的吸收表面积, 同时又能分泌与肠壁相 同的分泌物。
第5节
第10章
胰脏(pancreas)
大多数软骨鱼类都有胰脏存在,板鳃鱼类的 胰脏与肝脏明显分开,硬骨鱼类的胰脏为一 弥散性的腺体,常分散在肠的弯曲之间,并 常有一部分或全部埋在肝组织中,与肝脏混 杂在一起,成为肝胰脏。
胰脏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及胰淀粉酶, 能消化分解蛋白质、脂肪和醣类,为十分重 要的消化酶类。胰脏43 产生的消化酶通过胰管
22
第5节
第10章
(一)齿teeth
作用:捕食,不能 咀嚼。
硬骨鱼类的齿:可 分为颌齿、腭齿、 犁齿、咽齿等。 统称为口腔齿。
犁齿和腭齿的有无, 左右下咽齿是否 分离或愈合等常 作为分类标志之 23
第5节
咽齿
第10章
鲤科鱼类的第五鳃弓 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 为咽骨或下咽骨,咽骨上 长的齿,就是咽齿。
第5节
第10章
胃腺(gastric gland)
圆口类及肺鱼类无特殊分化的胃腺,其余鱼类 胃腺一般均存在。少数无胃鱼类如鲤科、隆 头鱼科等无胃腺。
胃腺分泌胃蛋白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凶 猛的肉食性鱼类的胃蛋白酶的活性特别高。
44
第5节
第10章
复习思考题
1、 鱼类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如何?简述鱼 类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鱼类食性的适 应性关系。
第5节
大肠
第10章
板鳃亚纲的大肠可分为结肠和直肠。结肠 后方附有直肠腺,有分泌盐类的作用。 直肠腺后方为直肠。
鱼类的直肠完全没有吸收作用,只堆积粪 便。
38
第5节
硬骨鱼类肠的长度及盘曲程度因 种类及食性而异:
肉食性的鱼类:肠管较短,仅为 体长的1/3—1/4,多呈直管 状或有一个弯曲;
植物食性鱼类:肠较长,一般为 体长的2—5倍,有的甚至达15 倍,在腹腔中盘曲较多;
第10章
三、胃(Stomach)
胃位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 接近食道处的部分为贲(beng)门部,胃体 的盲囊状突出部分称盲囊部,连接肠的一端 称为幽门部。
一般鱼类胃的组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 层及浆膜层等四层组成。
圆口类及硬骨鱼类的鲤科、海龙科等鱼类没有
33
胃。
第5节
第10章
硬骨鱼类胃的五种类型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45
第5节
第10章
Next chapter Quit
背腔:容纳肾脏和鳔的空腔。位于腹腔之外。
19
第5节
第10章
第一节 消化管
消化管为一肌肉的管子,起自口,最后从泄殖腔 或肛门开口于外,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 等部分。
20
第5节
第10章
第5节
第10章
一、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和咽腔无明显的界限,故称口咽腔, 内有齿、舌及鳃耙等构造。
有些鱼类的唇有味蕾分布。 有些鱼类口边有富有味蕾的须。
36
第5节
小肠
第10章
十二指肠: 内壁无突起,管径较细,胰管开 口于此。
回肠: 管径较粗。 螺旋瓣(spiral valve) : 软骨鱼类及少数硬骨鱼类的肠 壁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突出于管 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 它有增加吸收面积的功能。螺 旋瓣排列状态和数目因种而异, 其排列形态大致可分为37 螺旋型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28
第5节
第10章
鲢的鳃耙构造
鲢的鳃耙构造更复杂,鳃耙长于鳃丝,鳃耙彼 此连成一片,有筛膜覆在鳃耙外侧面,形成 筛板,上有许多不规则孔隙,整个鳃耙似海 绵状。鳃耙数多。
29
第5节
第10章
咽上器官(epibranchial organ)
鲢鱼和鳙鱼的咽 鳃骨和上鳃骨 卷成蜗卷状, 称为咽上器官, 此处相邻两鳃 弓间的鳃耙连 成四个分隔的 鳃耙管。
起偏器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光强发生变化
自然光
....
线偏振光
.
起偏器
检偏器
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 光强为零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自然光
....
.检偏器第5节Fra bibliotek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
鲤科鱼类咽齿的形态、 数目、排列状态是该类鱼 的重要分类依据,并有记 录咽齿的一定格式,称为 齿式。如草鱼齿式为242.5
第5节
第10章
(二)舌(tongue)
鱼类的舌一般比较原始,没有弹性,不能活 动。
少数鱼类舌退化甚至无舌,如海龙科。
一些鱼类的舌上布有味蕾,并有神经支配。
鱼类的味蕾不仅分布于舌上,在口腔、触须及 体侧等处均有分布。
30
第5节
第10章
口、齿、鳃耙等的结构和机能与食性的关系
口、齿、鳃耙等是鱼类的取食器官,它们的结构和机能与 食性的多样性有密切的关系:
(1)捕捉型:口大,颌骨、犁骨、腭骨上常有锐利的牙齿, 鳃耙短而稀。
(2)吸盘型:无颌骨,舌上有齿,为主要的舐刮器官。 (3)吸吮型:吻呈较长的管状,有时能伸出,一般无齿, 也无鳃耙,通常摄食底栖或水层中的无脊椎动物。 (4)研磨型:牙齿强大,口中大,鳃耙中长,排列较稀。 (5)食浮游生物型:口一般较大或中等大小,也有较小的, 通常不能伸出,齿细小或无齿,鳃耙长而密。 鱼类的取食器官还有一些介于这些类型间的过渡类型。
第5节
第10章
第五章第一消节化系消化统管
The dig第es二tiv节e sy消s化tem腺
18
第5节
第10章
几个概念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各种消化腺。
生理机能:直接或间接担任食物的消化和吸 收。
体腔: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一肌肉 壁包围的体腔,有一横隔将体腔分隔为前 后两个腔:围心腔、腹腔。
鳃耙数: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 上鳃耙数:咽鳃骨、上鳃骨上附生的鳃 耙数。 下鳃耙数:角鳃骨、下鳃骨上附生的鳃 耙数。
也有不分上下鳃耙记载27 的,记录第一鳃弓
第5节
第10章
鳙的鳃耙构造
鳙的鳃耙稍短于鳃丝长,各
鳃弓都有两列对称的鳃耙,口咽 腔顶壁每侧有四条腭 褶,口闭
合时,腭褶正好嵌在各鳃弓内外 鳃耙间,鳃耙数多。
31
第5节
第10章
二、食道(esophagus)
鱼类的食道短而宽,管壁较厚。
组织构成:粘膜层、肌肉层及 浆膜层。肌肉层全由横纹肌 组成。
有选择食物的作用。
食道囊:鲳科鱼类的食道呈卵 圆形的球状物,肌肉壁很厚, 粘膜具几丁质,且有许多长 条状乳头状突起,每一突起 上附有许多小齿状突起32 ,称
第5节
杂食性鱼类:肠短于草食者而长 于肉食者。
39
第10章
第5节
第10章
第二节 消化腺
鱼类主要的消化腺为肝脏、胰脏及胃腺。 所有鱼类均无唾液腺,而只有粘液腺。 多数鱼类缺乏真正的肠腺。
40
第5节
第10章
肝脏(liver)
大多数鱼的肝脏分为两叶,有一些鱼的肝呈 三叶或更多叶。
肝胰脏:鲤科等一些鱼类的肝脏无一定形状, 与胰脏组织混杂在一起,称为肝胰脏。
一般肝脏由许多多角形的肝细胞索所形成的 小叶集合而成。肝细胞索由胆细管及肝细 胞组成。
41
第5节
第10章
肝脏的机能
(1)制造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 脂肪的分解。胆囊有输胆管通到肠的前端。
(2)抗毒:肝能从血液中扣留无关的物质, 并通过胆管把它们排除出去。
(3)储存糖元以调节血糖的平衡。
42
第5节
第10章
四、肠(intestine)
软骨鱼类板鳃亚纲的肠可明显分出小肠和大 肠,小肠又可分为十二指肠及回肠。大肠 可分为结肠和直肠。
硬骨鱼类及全头类的肠的末端以肛门开口体 外,板鳃亚纲肠管末端则以肛门开口于泄 殖腔。
鱼类肠管组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 及浆膜层等组成,多数鱼类缺乏真正的肠 腺。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光强发生变化
自然光
....
线偏振光 .
起偏器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光强发生变化
自然光
....
线偏振光 .
起偏器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光强发生变化
自然光
....
线偏振光 .
起偏器
检偏器
第5节
第10章
偏振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
肠的功能:消化吸收的35 重要场所。
第5节
第10章
幽门盲囊(pyloric caeca)
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胃后方、肠开始处的 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或称幽门垂。幽门盲 囊均开口于十二指肠。
幽门盲囊的组织结 构与肠壁组织相似,其 作用一般认为是用来扩 大肠子的吸收表面积, 同时又能分泌与肠壁相 同的分泌物。
第5节
第10章
胰脏(pancreas)
大多数软骨鱼类都有胰脏存在,板鳃鱼类的 胰脏与肝脏明显分开,硬骨鱼类的胰脏为一 弥散性的腺体,常分散在肠的弯曲之间,并 常有一部分或全部埋在肝组织中,与肝脏混 杂在一起,成为肝胰脏。
胰脏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及胰淀粉酶, 能消化分解蛋白质、脂肪和醣类,为十分重 要的消化酶类。胰脏43 产生的消化酶通过胰管
22
第5节
第10章
(一)齿teeth
作用:捕食,不能 咀嚼。
硬骨鱼类的齿:可 分为颌齿、腭齿、 犁齿、咽齿等。 统称为口腔齿。
犁齿和腭齿的有无, 左右下咽齿是否 分离或愈合等常 作为分类标志之 23
第5节
咽齿
第10章
鲤科鱼类的第五鳃弓 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 为咽骨或下咽骨,咽骨上 长的齿,就是咽齿。
第5节
第10章
胃腺(gastric gland)
圆口类及肺鱼类无特殊分化的胃腺,其余鱼类 胃腺一般均存在。少数无胃鱼类如鲤科、隆 头鱼科等无胃腺。
胃腺分泌胃蛋白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凶 猛的肉食性鱼类的胃蛋白酶的活性特别高。
44
第5节
第10章
复习思考题
1、 鱼类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如何?简述鱼 类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鱼类食性的适 应性关系。
第5节
大肠
第10章
板鳃亚纲的大肠可分为结肠和直肠。结肠 后方附有直肠腺,有分泌盐类的作用。 直肠腺后方为直肠。
鱼类的直肠完全没有吸收作用,只堆积粪 便。
38
第5节
硬骨鱼类肠的长度及盘曲程度因 种类及食性而异:
肉食性的鱼类:肠管较短,仅为 体长的1/3—1/4,多呈直管 状或有一个弯曲;
植物食性鱼类:肠较长,一般为 体长的2—5倍,有的甚至达15 倍,在腹腔中盘曲较多;
第10章
三、胃(Stomach)
胃位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 接近食道处的部分为贲(beng)门部,胃体 的盲囊状突出部分称盲囊部,连接肠的一端 称为幽门部。
一般鱼类胃的组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 层及浆膜层等四层组成。
圆口类及硬骨鱼类的鲤科、海龙科等鱼类没有
33
胃。
第5节
第10章
硬骨鱼类胃的五种类型
第5节
第10章
自然光通过旋转的检偏器,光强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