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真菌毒素的光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光谱及成像技术的小麦黄曲霉真菌毒素快速无损检测研究》

《基于光谱及成像技术的小麦黄曲霉真菌毒素快速无损检测研究》一、引言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小麦作为主要粮食来源,其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小麦黄曲霉真菌毒素(AFs)污染成为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
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化学分析法、生物分析法等,虽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往往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和较长的检测时间,无法满足快速、无损的检测需求。
因此,本研究基于光谱及成像技术,开展小麦黄曲霉真菌毒素的快速无损检测研究,旨在为小麦质量安全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二、研究内容(一)研究方法与材料本研究采用光谱及成像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小麦样品进行快速无损检测。
研究材料包括小麦样品、黄曲霉菌株及相应的毒素标准品。
(二)光谱及成像技术原理光谱技术是通过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获取物质的光谱信息。
成像技术则是将光谱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从而实现对物质的非接触式检测。
结合两者,可以实现对小麦样品中黄曲霉真菌毒素的快速无损检测。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1. 样品准备:采集不同污染程度的小麦样品,分别进行黄曲霉接种及毒素生成。
2. 光谱及成像数据采集:使用光谱仪和成像系统对小麦样品进行光谱及成像数据采集。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采集的光谱及成像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建立黄曲霉真菌毒素的快速无损检测模型。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建立了基于光谱及成像技术的小麦黄曲霉真菌毒素快速无损检测模型。
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能够快速、无损地检测小麦样品中的黄曲霉真菌毒素。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检测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为小麦质量安全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例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小麦样品对黄曲霉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这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考虑。
此外,光谱及成像技术的检测效果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这也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注意。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食品中,真菌毒素是一类常见的致病因素。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分泌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在谷物、大豆、坚果等食品中产生。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和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来检测和监控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种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与溶剂混合,然后将混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
HPLC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多种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醇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食品中的真菌毒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除了HPLC,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质谱法(MS)结合气相色谱法(GC)可以对真菌毒素进行更加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通过将样品分解成各个组分,并通过质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得到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毒素结构信息。
另外,近年来免疫学方法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嵌入式免疫电极和免疫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基于对特定抗体与真菌毒素结合的原理,可以在食品样品中高度敏感地检测出真菌毒素的存在。
在食品分析领域,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因此,一些快速检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毒素的分析中。
例如,快速液相色谱法(RPLC)结合紫外光检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样品数量的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分析时间和成本。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基于光学检测的方法,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和纳米光粒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光学原理来检测真菌毒素,具有快速、灵敏和准确的优点。
当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还远未止步于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先进的分析方法。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正在逐渐兴起,这将使得真菌毒素的检测更加准确和高效。
此外,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以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去除和修复。
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LGN18C200026);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1SBYB08)作者简介:牛灿杰,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硕士。
通信作者:叶素丹(1979—),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E mail:64999606@qq.com收稿日期:2022 11 22 改回日期:2023 04 10犇犗犐:10.13652/犼.狊狆犼狓.1003.5788.2022.81087[文章编号]1003 5788(2023)05 0203 08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indetectiontechnologiesofmycotoxinsin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牛灿杰犖犐犝犆犪狀 犼犻犲 叶素丹犢犈犛狌 犱犪狀 胡玉霞犎犝犢狌 狓犻犪 周晓红犣犎犗犝犡犻犪狅 犺狅狀犵(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犣犺犲犼犻犪狀犵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狀犱犜狉犪犱犲,犎犪狀犵狕犺狅狌,犣犺犲犼犻犪狀犵310012,犆犺犻狀犪)摘要:谷物及其制品在生产、贮藏、运输的各个环节均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且真菌毒素种类多、浓度低、毒性强、性质差异大,防治困难。
文章综述了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QuEChERS技术、免疫亲和层析技术)和检测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光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并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谷物;谷物制品;真菌毒素;前处理技术;检测技术犃犫狊狋狉犪犮狋: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areeasilypollutedbymycotoxinsinallaspectsofproduction,storageandtransportation,andmycotoxinsaredifficulttopreventduetotheirvariety,lowconcentration,strongtoxicityandlargedifferenceinnature.Thispapersummarizesthenewdevelopmentofthepretreatmenttechnologies(liquid liquidextraction,solid phaseextraction,QuEChERS,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anddetectiontechnologies(immunochromatographytechnology,opticalspectrumtechnology,liquidchromatographyand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ofmycotoxinsincerealsandproducts.Thedevelopmenttrendofmycotoxindetectiontechnologieswasalsoprospected.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ereals;cereal basedproducts;mycotoxins;pretreatmenttechnologies;detectiontechnologies真菌毒素为曲霉菌、镰刀霉菌、青霉菌、麦角菌、链格孢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有300多种[1],且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变[2]。
粮食储藏过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粮食储藏过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粮食是人类的重要生活物资,其储藏和保质期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粮食储藏过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粮食的品质、安全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准确、迅速的评估,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发生变质和污染,保证粮食的安全性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粮食储藏过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首先,粮食储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粮食的质量损失和安全隐患。
对于粮食质量损失方面,可以通过快速检测技术来进行粮食含水率、品质指标、霉菌、虫害等指标的监测。
例如,利用电子天平和烘箱等设备,可以迅速检测粮食的水分含量,进而控制粮食腐败、霉变等问题。
同时,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等设备,可以快速评估粮食的脂肪、蛋白质、淀粉等成分含量,从而判断粮食的品质。
其次,粮食储存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需要高效的快速检测技术。
粮食中常常存在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等安全隐患。
利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等设备,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粮食中的农药残留水平,以及霉菌产生的真菌毒素。
这些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粮食中的污染问题,保证粮食的安全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在粮食储藏过程中进行快速检测。
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生物分子与目标分析物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粮食中微量物质的检测。
光电传感器则可以利用光电效应来检测粮食中的物质含量和性质。
这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灵敏度等特点,可以在储藏过程中进行实时、非破坏性的检测。
最后,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粮食储藏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到粮食加工、运输等环节。
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利用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准确监测粮食制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真伪等问题,保证粮食制品的质量。
在粮食运输过程中,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及时检测运输工具和容器中是否存在异物、封闭性等问题,保障粮食的安全。
综上所述,粮食储藏过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快速、准确地评估粮食的品质与安全性,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粮食变质和污染,确保粮食的安全和品质。
粮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及应用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粮油检测技术已经发生改变,其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如何提升非常关键,对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安全,以及维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1 粮油中真菌毒素的种类与危害粮油中的真菌毒素主要分为黄曲霉类真菌毒素—AFT、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ZEN、赭曲霉类真菌毒素—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真菌毒素—DON 4种。
1.1 AFT的危害性AFT具备非常强大的破坏性。
其会引发生物细胞癌变、身体组织形状的改变,使生命遭受极大威胁。
1995年,AFT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定义为一级致癌物,此类真菌毒素隐藏在粮食产品中,对人类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1.2 ZEN的危害性ZEN具有雌激素的作用。
当人类大量食用被ZEN污染的粮食油,会出现机体激素系统混乱的现象,对于没有经历过生育的生物体而言,会失去生育能力;处于怀孕期的生物体会出现流产、死胎等伤害母体的情况[1]。
喂养食用性动物的饲料中含有含有ZEN时,因其所带的因子具有致命性,会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如果将ZEN直接投入到食品加工中,被人类食用之后,会使人们失去生育能力,严重者还会促使下一代人口数量不断下降,抑制社会的健康稳步发展的潜动力。
1.3 0TA的危害性OTA真菌毒素会对生物的肾脏和肝脏造成功能性阻碍,导致生物组织产生癌变、出现抗免疫性,使生物体在痛苦挣扎过程中失去生命。
甚至会影响生物链,促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2]。
人类是生物链中的成员之一,生态系统出现混乱,会影响其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
1.4 DON的危害性DON类真菌毒素带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力,引发生物体综合性反应。
前期反应比较轻,生物会出现腹泻与呕吐的现象,影响消化体系的正常工作;中期反应是神经系统混乱,且危害存在不可治愈性;后期反应较严重,对生命体的生殖器官造成功能性阻碍,下一代人会出现畸形,若是在怀孕期间,还会使其发育停止。
2 粮油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及其应用2.1 免疫分析法2.1.1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指的是通过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反应使酶和待测物结合,然后加入底物;底物和酶发生显色反应时,开始测量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以便完成待测物的定量检查,此技术在检验过程中对测查者的要求相对较低,操作方便快捷,而且仪器设备也很简单,所以常常应用在粮油真菌毒素的检测中。
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真菌毒 素( yo n 是真菌产生 的次级代谢产 M ct ) i 物, 目前 已知有 30多种 , 0 这些 真菌 毒素 通过 对农 作 物的污染 , 而给人类和家畜健康带来 巨大威胁。我 国根据保障粮食卫生安全的需要 , 有针对性地对粮 食 中部 分 真 菌 毒 素 制 定 了 限 量 标 准 ( B 2 1— G 75 2 1, 0 1此标准 已代替 G 7 1 20 ( 品中真菌毒 B2 6- 05 食 素限量》 以及 G 75 20 《 B2 1- 05 粮食卫生标准》 中的 真菌毒素 限量指标 ) 主要是 黄 曲霉 毒素 B ( F , AT B )脱氧 雪腐镰 刀菌烯 醇 ( O 、 曲霉 毒素 A 、 D N) 赭 (T 、 O A) 玉米 赤 霉 烯 酮 ( E 四种 , 究 粮 食 中真 Z N) 研
层色谱法( L ) 酶联免疫法( LS 、 TC 、 EI A)液相色谱法 (C 、 L ) 气相色谱 法 ( C 及 色谱 一质谱 联用法 等。 G) 本文 综述 了各 种检 测技 术 在真 菌毒 素检 测分 析方 面
的研 究进 展 , 以期 为 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检测 、 薄层 色 谱 一拉曼 光谱 联用 检测 、 薄层 色 谱 一质谱 联用 、 薄 层色谱 一 核磁共振联用 、 薄层 色谱 一电化学方法联 用、 薄层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 P C 的联用 , HL) 除此 之外 , 薄层色谱还可与原子吸收光谱 、 荧光光谱和光 声光 谱 等联 用 J 。 V O t 和 J Sa oa 采用 高效薄层色谱法 . sy r . kr v k 对谷 物及 其制 品 中 的玉米赤 霉烯 酮进 行 了研究 。样
211133786_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科技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刘 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摘 要: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粮食中,属于粮食安全领域的重要症结性问题,由于真菌毒素源于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等风险,尤其是受污染的粮食引发的健康问题,加剧了社会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切。
采取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有益于实现粮食的实时监测,及时规避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本文以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为主,通过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免疫胶体金等方法展开综述,分析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结合该领域的发展特征,探讨新型生物材料及检测元件的应用。
关键词:粮食;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Mycotoxin Detection Technology inGrainLIU Lan(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Grain and Oil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 Urumqi830017, China)Abstract: Mycotoxins are widely found in food produc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crux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food security. Because mycotoxins are derived from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fungi, as well as teratogenic, carcinogenic, mutagenic and other risks, especially the health problems caused by contaminated food products, the social concern about food security has been intensified. Adopting mycotoxin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beneficial to realiz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food products and avoid potential food security risks in tim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mycotoxin,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t this stage by means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liquid chromat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immunocolloidal gold,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detection ele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field.Keywords: foodstuff; mycotoxin;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粮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若粮食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
食源性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癌性 , 可抑制 D A R A的合成 , N 、N 破坏凝血机制及 某些酶类 ;2 赭 曲霉毒素 : () 可抑制 A P酶 、 T 琥珀酸 脱氢酶以及细胞色素 c氧化酶 , 从而对羟化过程产 生影 响;3 (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主要是抑制蛋 白
1 真 菌毒素的危 害及致病机理
真 菌毒素 普遍 存 在 于农 副产 品或 动物 饲料 中 ,
起机体过氧化损伤 ( ) ;7 橘霉素 : 在线粒体 内聚集 且干扰电子传递系统 , 导致 D A合成受到抑制 , N 并 进一 步使 R A和蛋 白质合 成 受 到抑 制 , 糖原 下 N 肝
降 , 固醇和甘 油三 酸脂合成 受阻 。 胆
2 真 菌毒素 的检测方法
真菌 毒 素 的检 测 方法 很 多 , 括起 来 有生 物 鉴 概 定法 、 化学 分 析法 、 器 分析 法 和 免疫 分 析 法等 n。 仪 0 1
i a t o a x no u na d a i l l en d t ei o a c f e e r h a d d v lp n f ee t ntc nq e mp c s f my t i n h ma n n ma l i ga o we b n h mp r n eo s a c e eo me t tci h i u st t r n od o e o a od c ni u d r k v i o t e i . n s
从最初以薄层色谱法为主,发展到气相色谱法 、 高
效 液相 色 谱 法 、 疫 学 检测 技 术 ( 免 主要 包 括 放 射 免 疫 检测 技 术 、 疫 酶技 术 、 疫荧 光 技 术 和 免 疫 电 免 免
镜技术等 ) 等多种方法的普遍应用… 其 中现代真菌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真菌毒素的光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受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污染造成的粮食及粮
油产品经济损失巨大,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与防控迫在眉睫。
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当
今人们食用的粮食产品安全。
我国当今的粮食产品在进行生产与制造过程中,有
些时候有可能会受到真菌毒素的感染,从而导致粮食产品自身质量并不达标,而
且真菌毒素会危害动物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将就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
检测技术研究发展进行仔细分析。
关键词:粮食产品;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发展
一、真菌污染概述
目前,我国的真菌毒素已经发现有300多种。
而在粮食当中,最主要的真菌
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展青毒素、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等。
这些毒素都会
直接进入粮食细胞内部,长期在粮食内部进行发展。
而且以上这些毒素在食用过
程中都具有自身的毒素特点。
人们如果长期食用真菌毒素,有可能会对肝脏、肾脏、心脏以及造血器官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长期摄入真菌毒素会引发多种
中毒症状,人们除了会出现幻觉,呕吐疑问还会发生皮炎,中枢神经系统会受损,最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死亡现象。
二、真菌毒素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近红外光谱是分子振动光谱倍频和合频吸收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在粮食真菌毒素检测方面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实验研究。
美国农业部USDA-A
RS的Dowell等率先开展了近红外光谱检测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的实验室
研究,建立了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预测模型。
Pearson等建立了
玉米黄曲霉毒素含量高中低三个类别的识别模型。
美国农业部拉塞尔农业研究中
心Sohn等比较了近红外光谱和拉曼评价大米的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的效果。
西
班牙食品开发研究所Fernandez-Ibanz等利用两种近红外光谱仪
分别建立玉米和小麦中黄曲霉毒素的预测模型。
美国农业部农业应用研究中心T
allada等利用近红外光谱和彩色图像分别识别玉米中真菌毒素。
意大利乌
迪内大学DellaRic-ciaGiacomo等建立了玉米伏马毒素的
近红外光谱定量预测模型。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Miedaner等利用近红外光
谱结合症状分级预测禾谷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美国农
业部谷物与动物健康研究所Peiris等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评价有赤霉病症
状的单粒小麦中呕吐毒素的等级。
英国诺丁汉大学Caporaso等综述了近
红外光谱和高光谱成像在谷物评价中的应用,指出近红外光谱在粮食的真菌污染
检测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Tao等利用近红外识别玉米黄
曲霉菌污染的准确率为97.78%,黄曲霉毒素定量模型的线性测定范围为20~100ppb。
意大利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Girolamo等利用近红外
光谱和中红外光谱快速筛查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赭曲霉毒素A,识别
率分别在86%和94%。
国内粮食真菌毒素检测方面开展较晚,随着我国粮食
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粮食真菌毒素的光谱检测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中国农业
大学Wang等利用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定性判别黄曲霉污染的四种不同程度的玉
米籽粒,提取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的光谱角建立了玉米黄曲霉毒素识别模型,还利
用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结合支持向量机建立了玉米颗粒霉变程度的判别模型。
江
苏大学黄星奕等利用FT-NIR结合KNN识别方法建立了霉变和出芽花生的
识别模型。
东北农业大学张强等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支持向量机建立了贮藏稻谷
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模型。
南京财经大学刘鹏等建立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花生产毒霉菌污染程度的判别模型,Shen分别利用近红外光谱和中外光谱建立了糙米黄曲霉毒素的分类模型和定量预测模型。
粮食真菌毒素的近红外光谱检测已在实验室开展了一些研究,对真菌污染比较严重的粮食,近红外光谱可以较好的识别,但低含量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精度不高(如Pearson,Wang等的研究)。
三、真菌污染检测方法
1.免疫分析法
1.1免疫胶体金技术
在对真菌污染物进行检测过程最常使用的检测技术就是免疫分析法。
而免疫学检测方法实际上就是根据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一种生物化学的分析,一般这种方法都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尤其是在粮食以及粮食制品当中,检测真菌毒素的免疫胶体金技术应用广泛。
免疫胶体金技术实际上就是将金颗粒结合到粮食内部细胞的蛋白上,在显微镜下可呈现黑褐色颗粒。
当所标记的产物在相应的检测方法应用过程中,能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红色斑点。
1.2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定量免疫分析技术,在利用该技术过程当中,会将标记过的毒素和没有标记过的毒素一起与异性抗体相结合,通过检查和测定荧光偏振植的变化来实现检测。
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灵敏度高,在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匹配各种各样的真菌物质检测。
同样,该种技术在应用过程当中速度快,操作简便,而且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样品用量少。
2.生物化学传感器
生物化学传感器实际上就是利用生物活性材料酶、蛋白质、抗体、抗原等与现有的物理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分析仪器。
该种分析仪器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检测仪器,也是目前检测真菌毒素中最先进的一种检测方式。
而且生物化学传感器在应用过程当中,不单单会应用到当今的真菌毒素检测,也为广大生物学家所接受,应用到当今的生物医学、环境科学以及食品和药物检测等多个领域。
3.真菌毒素的荧光检测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荧光光谱因其特异性和灵敏性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虽起步较晚,但已成为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新热点。
德国波茨坦大学Rasch等比较了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近红外光谱和双光子激发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分别建立了啤酒和葡萄酒中真菌毒素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模型。
欧洲生物化学研究所Pennacchio等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偏振的近红外荧光探针技术,不需要对样本进行预处理就可以检测苹果汁中的棒曲霉素。
德国哥廷根大学的Karlovsky等指出物理技术特别是荧光光谱技术在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江苏大学Chen等通过合成上转换纳米粒子制备超灵敏荧光探针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Chen等构建了荧光适配体探针用于特异性检测婴幼儿米粉中的黄曲霉毒素B1。
江苏师范大学Tian等利用纳米线与石墨烯量子点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适配体测定赭曲霉毒素A。
日本国家农业与食品研究会Aiyama等建立了肉豆蔻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的荧光指纹图谱检测方法。
俄罗斯国家生物技术研究中心Samokhvalov等通过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测定荧光适配体交互作用的赭曲霉毒素A。
有关荧光光谱技术的粮食真菌毒素检测研究较少,已有研究通过
构造特异性荧光探针或荧光指纹图谱实现真菌毒素的高灵敏检测,表明荧光光谱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荧光光谱技术具有有效表征真菌毒素的长共轭结构信息的这一技术优势,经过进一步研究探索必将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检测工具。
展望
光谱分析技术在粮食真菌毒素检测领域已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
因此,粮食问题不仅被人们所关注也被国家所关注。
只有真正合理利用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粮食安全,希望本文为我国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春龙.粮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13,21(3):77-79.
[2]曹娅.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粮油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和食品添加剂(物)
[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