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芍陂)古代水利工程考古调研报告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郑国渠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浇灌效益100余年, 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浇灌之先河, 对后雨。
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 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 亿万之口。
”称颂就是引泾工程。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 三年六料不收, 饿殍遍野。
引泾浇灌, 急若燃眉。
中国近代著名人亲自主持下, 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 数千民工辛劳苦干, 历时近两年, 最终修成了现在泾惠渠。
1932年6月放水灌田, 引水量16立方米/秒, 可浇灌60万亩土地。
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 无力进行东伐, 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实施疲秦之计。
郑国给秦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 不过, 水渠修成, 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秦王政认为郑国话有道理, 让她继续主持这项工程。
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完工。
因为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 所以大家称为郑国渠。
灵渠元前2凿成通航, 距今已22, 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 因为是在秦朝开凿, 又叫江上游, 她依据当初需要处理南征部队粮饷运输问题, 作出了使监(御史)禄(人名, 一名史禄)凿渠运粮(《史记·主父偃传》)决定。
在杰出水利家史禄领导下, 秦朝军士和当地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城市都江堰市灌口镇, 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大型水利工程,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是著名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宏大水利工程, 也是关键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雨季到来时, 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 往往泛滥成灾; 雨水不足时, 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二、三百年, 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芍陂quèbēi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芍陂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泄水建 筑物有众 兴滚水 坝 、凤凰 闸和皂 门 闸, 分别流人淠河和瓦埠湖 。 《 芍陂纪事 ・ 芍 陂论二 》说 :“ 溯其初 制 ,引六安百余里之 水 ,自贤姑墩人塘 , 极北至安丰县 , 折而东
至老庙集 ,折而南至皂 口,又南合于墩 ,周 围凡一百余里 。此孙公当 日之全塘也 。 ”
陂, 逐开 占,立界面,狠煞垦历前后 4 8 年 ,芍陂迭经兴废 ,滴水不蓄者十有余 年 , 万历 4 6年 ( 1 6 1 8 )孙文林修芍陂 ,水利复 兴 。清朝初定 , 芍陂久坏 ,顺治 1 0年 ( 1 6 5 3 年) 李大升治陂 ,疏河 整堤 , 筑新仓枣子二 门,整顿泄水 闸 ,是岁苦旱 ,唯安丰有秋。 清康熙 中, 芍陂大坏 , 塘不注水 , 杂 丛生 , 有恶豪呈请开垦 , 几将动工 , 环塘 嚎救而止 。 雍正 1 2年 ( 1 7 3 0年 )创建众 兴滚水 坝,再 修凤凰 、皂 口闸。乾隆 3 7 年 ( j 7 7 2 年 )陈 韶奉命查修诸陂 ,请帑银 1 3 0 0 0刃 ,重加补 堤疏源 ,郑基主办众滚滚水 坝加 固和凤凰 、 皂 口两 闸改建工作 , 4月功竞 。光绪即位时 , 芍陂年久失修 ,连年次收 , 光绪 2 年 ( 1 7 8 7 年) 大旱 ,赤地两千里 ,寿亦失收 ,乃以工 代赈 ,整修芍陂 ,五月而工竣。民国 2 3年 ( 1 9 3 4年 ) 安徽 省水利工程处设计引淠人塘 疏浚工程 , 经 当时勘测成果 , 塘而 3 7 . 4平方 公里 , 长7 . 4公里 , 宽5 公里, 堤顶高程 2 8 . 5
探索 争鸣
2 0 1 3年 5期 ( 中
芍陂在 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丁 继龙
( 安徽寿县文物局 , 安徽 六安 2 3 2 2 0 0)
芍陂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芍陂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者:丁继龙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第08期芍陂(今名安丰塘),坐落在安徽省寿县境内,位于寿县古城南30公里处,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比都江堰还早300多年。
据史书记载,芍陂为春秋时期楚令尹孙叔敖所建,距今约2600多年。
芍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几经兴废,经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兴建后,安丰塘经过不断加固完善,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寿县一带地方是春秋时楚国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从地形上看,大别山由鄂豫交界处入安徽省境,为都岗岭、天柱山、潜山,一直延长到合肥市的北面。
这些山脉弧形分布于淮河的西、南、东三面,故地势较高,山谷北坡的水流经寿县等地人淮,这一地区旱涝频繁,灾害严重,对楚国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孙叔敖顺应自然法则,因势利导,利用有利地形地貌,将淮南丘陵“西至六安州龙穴山,东自濠州(今凤阳)横石山,东南自龙池山”(《嘉靖重修一统志》)流来的水汇集起来,建成周围两三百里的原始人工水库——芍陂,宋代欧阳忞说它“径百里,灌万顷”。
按今天的地理位置看,约相当于在今寿县淠河与瓦埠湖之间,南起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地方。
早期的芍陂,南端设五门亭作为进水口,北面分别并列设置芍陂渎和香门陂两座口门作为灌溉输水口;同时因东北、西北地势最低,便在东北设井字门,西北设羊溪门。
五座口门配套作为控制性水闸,兼有灌溉和泄洪功能。
关于古芍陂的水源,据考证一是山溪来水,二是子午沟引水(今淠河干渠下游段)。
山溪来水主要把东面积石山(原濠州横石山一带)、东南面龙池山和西南面六安龙穴山流下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
由于溪水受降雨影响较大,加之上游拦蓄,远不满足芍陂蓄水的要求。
从淠河开挖子午沟到芍陂引淠水,这应是孙叔敖的一大贡献。
从此芍陂水源有了保证,达到灌田万顷的规划。
芍陂——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

水利史话收稿日期:2019-03-19郑白渠为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是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泾惠渠灌区的前身。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10年后完工。
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注入洛水,全长300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
由于泾水含有大量泥沙,灌溉时既可补充作物需水,又可补充养分,改良了灌区内的盐碱地,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
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据《史记·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集,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
干渠长200里,灌溉面积4500余顷。
此后,灌区称郑白渠。
《汉书·沟恤志》记载,当年广泛流传一首民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函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前秦符时期(357—385年),曾发动3万民工对郑白渠进行整修。
唐代的郑白渠有3条干渠,即太白果、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
灌溉范围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邦县(今陕西滑南东北25km)注入金氏陂,唐初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
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
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和分水堰,分水堰被称为“将军”,长宽都有百步(唐代一步等于五尺),后毁于水。
宋代改用临时性梢桩坝,每年均需重修,由于泾水河床下切,引水困难,历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
主要有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的改建工程,共修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顷,并改称丰利渠。
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至延祐元年(1314年)王琚主持改建,渠首再次上移,延展石渠51丈,宽1.5丈,深2丈。
因王琚官职为御史,改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
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响 ,为 中 国近 2 6 0 0年 的 历 史 进 程 提 供 了 生 动 有 力
的见证 。
2 0 0 5年 ,国务院发 布 《 关 于加 强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通 知》( 国发 [ 2 0 0 5] 4 2号 ) ,要求 有 关 部 门充 分 认 识 保护 文化 遗产 的重 要性 ,切 实 做好 文 化遗 产 保
护 工 作 。2 0 1 1年 7月 , 水 利 部 分 管 领 导 亲 临 安 丰
淠 东干 渠 。引淠 水入 古塘 的淠 源河 上段 被 北 分干 渠 截 断 ,引水 口随之淤 闭 ,下段 成为 新 开 的淠 东干 渠
一
段 ,原淠 源河 不复存 在 。淠 东干 渠 自淠 河 总干 渠
引 水 , 现 为 安 丰 塘 主 要 引 水 渠 道 … 。 安 丰 塘 水 源 水
水 利 工程具 有 自然 遗产 与文 化遗 产 双重 特 性 。安 丰 塘 的兴衰 反 映 了不 同 时期政 治 、经 济 、社会 1 5 k m 的 岗丘溪 水 ,流量
大小 受 雨泽 多 少 制 约 ,枯 水 季 节 ,河 道 常 出现 断 流 ;淠河 古 名批 水 ,是 淮河 南岸 重 要 支流 之 一 ,发
( 安 徽 省 水 利 水 电勘 测设 计 院 ,安 徽 合 肥 2 3 0 0 8 8 )
摘 要 :安 丰 塘 是 我 国古 代 著 名 的 四 大 水 利 工 程 之 一 ,它 具 有 自然 遗 产 与 文化 遗 产 双 重特 性 。针 对 安 丰 塘 现 状 存 在 水 源 水 系 不畅 、灌 区功 能退 化 、 生 态 环境 乱 象 及 遗 产 保 护 欠 缺 等 问题 , 开展 安 丰塘 遗产 水 利 专 项 规 划 ,从 水 源保 护 与 修 复 、灌 区恢 复与 发 展 、遗 产传 承 与 拓展 及 工 程 维 护 与 管理 等 方 面 ,提 出 了有 针 对 性 的保 护 与 利 用 策 略 ,供 保 护 类 似 古代 水利 工程 做 参 考 。
民国时期芍陂治理初探

民国时期芍陂治理初探李松【摘要】民国时期对芍陂的治理是芍陂水利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现代水利技术逐渐被运用到芍陂工程中,芍陂治理呈现科学化、系统化趋向,其管理频度也明显超越前代,民间和官方均为此做出了贡献.治理芍陂成为民国时期整个淮河流域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复兴芍陂水利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民国;芍陂;治理【作者】李松【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 232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32芍陂现名安丰塘,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淮河流域“水利之冠”。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有关其历史变迁的研究一直颇受学界重视。
目前,学术界关于芍陂历史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芍陂创建问题、芍陂水源问题、芍陂水利工程的历史兴废、芍陂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
既有微观的考证,也有宏观的论述[1]。
但在芍陂兴废沿革的历史研究中,关于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情况,学界鲜有论述。
昔周魁一先生曾撰《1935年芍陂修治纪事》一文,记述了1935-1936年芍陂修治的情况,并认为当时“对芍陂的修复工程为民国年间所仅见”①(P23)。
而对于民国时期芍陂治理是否有新的变化,治理内容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呈现怎样的特点等方面尚乏深入探讨。
笔者认为,民国时期对芍陂的治理并未间断,全面考察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情况,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水利建设不无裨益。
有鉴于此,笔者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拟对整个民国时期芍陂的治理状况做一初步梳理,以勾勒千年古塘在这一时期兴废沿革的概貌。
明清以来,芍陂的灌溉水利一直受到占垦为田的威胁。
民国之后,这种占垦现象仍屡有反弹。
民国10年(1921年),寿县部分地方士绅,向安徽省主席吕调元呈请开垦安丰塘,遭环塘民众反对,未遂。
民国27年(1938年),众兴集附近的塘河两岸,被沿堤农户侵占为菜园,阻塞河道,导致河水由滚水坝向西漫溢,小河湾、鲁家湾等地数千家农田被淹。
楚都寿春城水利考古研究的探索与思考

作为楚国晚期最后一个都城,楚都寿春城也是为数不多的南方地区先秦时期大型城市的典型代表。
寿春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对于了解楚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对比研究战国时期南北方都城的异同以及探索中国古代都城从周制向汉制的转变等问题,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极具特色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使得水利考古成为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试图通过对以往考古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以期有助于我们今后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1 寿春城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楚都寿春城遗址位置的确认是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得出的成果。
根据文献记载,寿春城的地望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今寿县县城附近;第二种是城西四十里;第三种是城西南四十里的丰庄铺。
在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发现揭开了楚文化研究的序幕之后,寿县地区陆续在一些基建工程中发现了“大之器”[1]、鄂君启节[2]、大量的金币郢爰[3][4]和部分青铜重器等高等级遗物,寿县地区的文物工作者还在调查中发现寿县县城东南一带时常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和一些陶器碎片、水井等遗存。
围绕着今寿县城,其东南方向的长丰、杨公一带经调查发现除李三孤堆墓以外仍有一批具有高大封土的墓葬,其中有11座大中型墓葬已经过发掘[5];其西南的双桥一带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保存有较大封土堆的中等贵族墓葬[6][7]①;而北部的八公山南麓至东淝水之间发现有大量的中小型战国晚期墓葬。
上述这些发现与研究使学界对寿春城遗址位于寿县县城一带的结论基本达成了共识。
寿县城的位置,从大的地理区块上来说,地处黄淮平原的南部,淮河中游的南岸,其主体地形地貌为平原与低矮丘陵、小型山地相间分布的状态。
寿春城遗址依山傍水,其北部的八公山为一条起自凤台、淮南直至定远、嘉山一线的低山丘陵带的最高峰。
发源自江淮分水岭的东淝水和淠河分别从遗址的东、西两侧穿流而过注入淮河干流,淮河北岸最大的支流颍河也在遗址西侧的正阳关入淮河,淮河干流则自西南向东北从遗址的西北面流过(图1)。
浅谈芍陂(安丰塘)与楚相孙叔敖

浅谈芍陂(安丰塘)与楚相孙叔敖文博浅谈芍陵(安丰塘)与楚相孙叔敖黄晓勇(安徽省寿县文物管理局232200)芍陂,又称"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古城池以南三十公里处.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创建于春秋楚庄王时(公元前6l3年——前591年)为楚相孙叔敖主持建造.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有"天下第一人工大塘"之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芍陂"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潜县下:山,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池水,今淠河)."陂"意为水塘,"芍陂"得名是因陂水经"白芍亭"积而成湖."安丰塘"之名首见《唐书?地理志》:"寿州……安丰……县界有芍陂,灌田万顷,号安丰塘."但由唐至明依然称之芍陂直到清代则通常把"芍陂"叫做安丰塘.芍陂的创始人最早提出是楚相孙叔敖的是南朝刘宋范晔(公元398——445年),范晔在其所着《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景传》中写道:"建初七年(公元82年),(景)迁徐州刺史,明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r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及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梨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以后不久北魏郦道元(公元466年——527年)在他的名着《水经注》中关于芍陂的记载比较详细.该书三十二卷《淝水》注:"……陂水上承淠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一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陂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水北经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渎,……北注淝渎."(寿春县今寿县)孙叔敖(?——前591年)姓蔫,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楚国司马蔫贾之子.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县,亦称河南淮滨东南)人,亦说是楚国钟祥人.蔫氏为楚国大贵族,是楚国君蚧冒之后.蔫敖祖父蔫吕臣,曾任楚国令尹,其父蔫贾先后担任工正(主管建筑业),司马等职.其哥蔫艾腊呈官居令尹而精于筑城,荔敖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土木工程和土石工程学很有研究,他死后其子封于寝邑,楚人才称之为孙叔敖."孙"通"寝","叔"表明他有两位兄长,"敖"则是他的本名.公元前604年,楚令尹斗越椒趁楚庄王北伐时,作乱杀了蔫贾.为躲避灾祸,孙叔敖伺奉母亲在云梦泽过着隐居的生活.童年的孙叔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很有胆识,并有常人不及之处.据《新书?春秋篇》载:"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日: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吾恐他人又见之,吾已杀而埋之也.'其母日:'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必报之以福.'果不死,人闻之,皆喻其能仁也"这便是寿县民间广为流传的"孙公斩蛇"的故事.同年楚庄王一举粉碎了斗越椒的反叛,任虞丘为令尹,后虞丘相推荐孙叔敖给楚庄王代替自己做令尹.《韩非予?难四篇》说:"楚庄王举孙叔而霸."《墨子?所染篇》和《吕氏春秋?当染篇》都说,楚庄王亲近孙叔敖,因而成为霸主.《吕氏春秋?尊师篇》说,楚庄王以孙叔敖为师.这些都说明孙叔敖在楚庄王称霸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不能仅依靠孙叔敖一人功劳, 楚庄王便成就霸业.但楚庄王的霸业确实离不开孙叔敖的悉心辅佐.可以说,在楚国的诸多令尹中,若以功业和品格而论,数孙叔敖第一.司马迁把他列为循吏第一,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孙叔敖:"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孙叔敖施政后,根据楚国因其连年战争致使令典荒废,百业待兴的状况,便把息兵安民,除患兴利,发展生产,致富国民作为治国安邦之策上书楚庄王.庄王采纳了孙叔敖的意见.孙叔敖遂乃考制度,立军法下膏泽,兴水利.当时,淮河以南的寿县己3己为州来国地,属楚国,是北上南下的军事要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楚国为了谋图北方,问鼎中原,成就霸业,基于政治上的考虑,把寿县作为霸主中原的大后方的战略位置来重点经营,建设.为此,孙叔敖便在寿春一带征集民力,疏沟开渠.洼地排涝,高地防旱.同时,通过跋山涉水,实地勘察,按其南高北低的地形地貌特点,选定淠河之东,瓦埠之西,贤姑墩之北,老庙集古安丰县城南一片广大的琵琶形地带,采取对水流上引下控的方法,合理实施工程,利用地势的高差围埂筑塘.从而形成了一个周长达60公里,陂面约100平方公里,上引六安龙穴山水和淠河之源,下为开辟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稻田创造了先决条件的"芍陂".使当地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楚庄王的霸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个社会性的特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从听天由命的农耕进步到广泛的区域性灌溉农耕.芍陂的修建,不仅历史上为屯田济军,繁荣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直到今日仍为造福人民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其修建者的功劳老百姓当然是不会忘记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陂水北经孙叔敖祠下……"这"孙叔敖祠",显然是芍陂周围的百姓为纪念孙叔敖修建"芍陂"的丰功伟绩而特意建造起来的,这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丰塘?孙公祠".祠前,塘水碧波荡漾,堤坝垂柳依依,祠内,苍松道劲突兀,殿宇熠熠生辉.正殿里,一尊孙公塑像捋髯注目,似乎是在凝望着千里平畴,丰收田野;廊庑下,10余方碑刻记述了千百年来芍陂变迁,兴废印迹.早年该祠简陋,屡遭兵燹.明代监察御史魏璋予以重修,后又损毁;嘉靖已酉年,寿州知州栗永禄拨专银再修.清代,知州李大升,州同颜伯殉,徐廷林郑基等州官,也曾经对祠作过修缮或增葺,乃至形成了有正殿,耳房,禅室,客房,东西庑和还清阁(俗称崇报门)等一组较为庞大的祭祀建筑群.据《孙公新庙记》载,清康熙年间,孙公祠有"殿庑门阁凡九所二十八间,僧舍三所九间,户牖五十有七户",并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祠宇制度和管理体系.如今古祠,占地2576平方米,建筑面积525平方米,存有山门,还清阁,大殿,东西配殿,碑廊等古建筑物.现已成为"孙叔敖纪念馆".馆内按古时摆设供奉有1米多高楚相孙叔敖石像及其传记,并分列远自汉代,近至清末诸朝经修安丰塘的尚书,抚台,按院,司马,太守,刺史,邑候等48位木主牌位,以及"春秋祭仪","馔,牲,羹和香案陈设图".还陈列有"孙公圣迹展","芍陂史迹"和"今日安丰塘专题展",展品众多,内容丰富,环境优美,游人至此睹物思古之情油然而生.院内尚存10余方有关塘志,塘图和历代修塘记事的古刻石,通过这些刻石,也让我们约略知道在芍陂已有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其间不仅延续了众多朝代的岁月更替,而且也经历了十数次兴废变迁的曲折历程.自春秋战国,秦汉王朝到东西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十国的l200多年时间里,芍陂约有600年失修,近乎还田.'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九江郡辖寿春等十五县,"有陂官,湖官".西汉末年战乱频繁,芍陂失修近乎还田.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迁庐江太守(治所设寿春),始见对安丰塘整修的记载.1959年5月安徽省文物局文物工作组曾在安丰塘东北角越水坝附近,发掘出东汉时期草木混合结构的堰坝工程遗址,出土锤,钗,铲,镘,铧,钩,刀,锯,钻,凿等铁制器具及铜质渔具,兵器,货币等八百余件文物.其中一铁锤有铭文"都水官"三字,这也为史书记载汉代就曾设官员官理芍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三国志?魏书?刘馥传》: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杨州刺史刘馥在淮南屯田"兴治芍陂","以灌稻田",致"官民有蓄".《三国志?魏书?本传》魏欲"广田蓄谷"以充国力,遣邓艾"东至寿春,艾重修芍陂,且堰山谷之水,旁为小陂五十余文化建设论坛开创新的思路繁荣农村文化杨炳金(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贺町乡文化站232082)改革开发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工作随之也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有些需要解除思想禁锢,大胆开创新的思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大繁荣.一是文化建设既要加强"输血"投入,也要增强"造血"功能.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但客观地讲与教育等部门相比,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是偏少的,农村文化投入更低,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经费不足,设施老化不配套,文化机构运转困难,公共文化资源偏少.我们地区唯一一所县级影剧院也关闭了,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文化成果的享有.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一间屋子,一张桌子,一个人,没有更多的场所和图书等活动器材,结果是"空壳文化站",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急需各级政府"输血"投入,激活基层文化阵地.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也必须增强I"造血"功能,这个造血功能来自于壮大集体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设法发展文化二,三产业,多给乡镇文化站一些优惠政策,走政府投入,集体支持,文化单位以文养文的路子.二是农村文化建设更需要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结合.近年来,广大农村受多元,多变经济影响,往往现代的与传统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交替出现.部分农村思想道德观念滑坡,价值观念错位,金钱至上,诚信少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有的地方,封建迷信赌博,邪教活动有所抬头.一些非法出版物,黑色网吧,色情活动占领了乡镇文化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本人认为上级部门送文化下乡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主体表现.但很多地区较偏僻,是上级送文化下乡鞭长莫及的地方,要打破农村文化"热在县区,冷在乡里,僵在村里"的尴尬现状,要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必须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发挥各类艺术团队的作用.要政府牵头买单,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体现党对农民的体贴和关爱.我们感到,在送文化的同时,还要学会"种文化".通过送文化来辐射和激活农民文化骨干的积极性,往往一个文化能人就能带动一个村或周边的文体活动.要注重培养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素质,把我们编导的优秀的小戏,小品,曲艺等节目,发放到农村艺术团队,文化大院,民间艺人手中,供他们学演.多样"送文化""种文化"结合,良性交流,可持续发展.三是农村文化建设要做到"官办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结合.培养好农村文化市场,利用适当的政府补贴为激活农村文化市场的推动力.为群众经常送歌舞,戏剧,电影等文艺节目.政府作为主角要唱好,在送文化活动的同时,要把内容下发到乡, 村,队供广大农民随意挑选,随便看,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实行谁演得好,农民喜欢看,政府补贴就给谁的办法.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化大餐.同时,面对文化经费少,队伍散,阵地缺,设施差,活动少的现象问题,还有走"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的路子,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一地一品","一乡一样","~户一种"的地域文化或民间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文化,有重点的扶持那些文化户,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等.目前,我们地区,也建有部分文化室,文化大院,但因扶持,培训,引导的不够,加之设施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沿淮地区是一个文化底蕴较厚的地区,建议政府投资,把这一地区的花鼓灯,传统歌舞等文艺生态型文化品牌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民间艺人出来当老师,以老带新,认真做到政府投入,集体扶持,农民筹备三结合的方式,之达到农民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农民演戏农民看的氛围.四是农村文化建设要努力实现统筹发展和"长效机制"的协调推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建议省,市级成立专业文化建设调研组,针对农村目前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产业缺少策划,活动经费短缺,文化生活资金,文化队伍需要加强等问题进行系统调研.破除一直以来农村文化低水平重复,小范围循环老办法运行,旧理念评价等怪圈.制定实施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逐步实现农村阵地建设"多元化",公益文化建设"订单化",文化队伍建设"社会化",娱乐文化发展"市场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化".在建设中,要保障文化建设"统筹发展"和"长效运转",把握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同时,还要针对农村文化工作难落实,阵地难坚守,人员难稳定,素质难提高的"四难",尽快建立农村文化激励和长效机制,以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处,沿淮诸镇"并仰给于此".六朝时,芍陂修治多次.东晋毛修"复芍陂","起田数干顷";南朝宋殷肃修芍陂,"可灌田万余顷".隋开皇年问,寿州总管长史赵轨修芍陂,"吏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唐上元年间(公元76O年——761 年)"亦于寿春置芍陂屯田".宋明道年间(公元1O32年——1033年),安丰知县张旨也对芍陂进行了一次较为认真的修治.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l4l5年),户部尚书邝楚驻寿"督夫二万治芍陂",修水门十六座,堤岸一千三百余丈.清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698年——1702年)州同颜伯殉大修芍陂,筑堤,疏沟,种柳,"大凿皂口复水故道",并修灌田水门二十八座.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知州饶荷禧于塘南众兴集建滚水坝,塘北修凤凰闸.然始自唐,由于管理不善,修治失期,豪强乘机占塘为田.明清以降,此风益炽.他们甚至废闸门,毁堤坝,致使安丰塘旋修旋圮,陂面日小.故明清两代的治陂常与禁垦结合在一起.明成化间(公元l465年——1487年),豪强开陂成田,竟筑房而欲永占."屋舍俨然,陂日就毁"(《芍陂纪事》).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9年),知州栗永禄重修安丰塘,"立退沟为界";隆庆二年(公元l568年),知州甘耒学"重修,又立新沟为界",但均不济事.万历十一年(公元1584年),知州黄克瓒重修时,驱逐豪强,收回田地百顷,"复为水区"并立积水界石,算是一次力举.到了清嘉庆初年,塘堤崩塌甚多."薄削已甚"."时凤(凰),皂(口)两闸皆坏,滚坝亦倾".十年后(公元1805年),巡抚胡宗宪拆毁豪民"中流筑坝",勒石"永禁",然也只能暂禁于一时.至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学务大臣,州人孙家鼐在修塘记中言其陂周仅"五十余里".民国间,闸坝倾毁日甚,效益日微.灌田尚不足八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多次对芍陂进行维修,总投资金上亿元.现芍陂蓄水面积34平方公里,护堤周长25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可灌溉面积63万亩.已成为淠史杭灌区重要的反调节水库之一.塘中养鱼,堤岸植树;烟柳如带,环塘一周,塘面碧波粼粼,舟帆点点,灌区清流呜歌,稻花飘香.芍陂作为中国古代着名水利工程之一,世界着名的平原水库,其作用,地位和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已先后有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美国),西德(罗马尼亚)及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到此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国家城乡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郑孝燮,文化部文物局总工程师罗哲文等专家考察芍陂后,对其历史之久长,筑建之科学且今仍发挥若大效益深为推重,评价极高,并指出此处水面辽阔而无污染,环境幽雅而古风犹存,实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今芍陂(安丰塘)这颗楚文化的明珠将继续延承着它的创造者孙叔敖所赋予它那千百年来特有的魅力造福着一方人民.,己]二三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丰塘(芍陂)古代水利工程考古调研报告作者:徐家久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10期
【摘要】安丰塘古称芍陂,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组织修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2600多年以来安丰塘屡有兴衰,曾多次维修整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过8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
2017年8月至9月,本人有幸参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丰塘古代水利工程进行的田野考古调查,现将本次的考古调查整理报告如下。
【关键词】安丰塘水利工程考古调研
一、历史背景
安丰塘位处安徽省寿县城南约35千米安丰塘镇境内,东接堰口镇,南邻保义镇,西接板桥镇。
该塘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组织修建,比都江堰还要早300多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有“天下第一人工大塘”之称。
《水经注》记载:“淝水流经白芍亭,积水成湖,故名芍陂。
”后因隋朝在此地设置安丰县,又称芍陂为安丰塘。
安丰塘的建立,为楚国的农业发展和国家的强盛,以及楚国末期定都寿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88年1月13日,安丰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0月13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灌排委员会召开的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安丰塘被认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安徽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同年11月17日,安丰塘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二、芍陂变迁
安丰塘在建成时期周长约150千米,占地面积约960平方千米,蓄水量达1.7亿立方米,约在现今寿县淠河与瓦埠湖之间,南起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
安丰塘在修建初期在南端设五门亭作为进水口,北面分别并列设置芍陂渎和香门陂两座口门,作为灌溉输水口。
由于该片区域东北、西北地势最低,便在东北设井字门,西北设羊溪门。
五门亭、芍陂渎、香门陂、井字门、羊溪门五座口门配套作为控制性水闸,兼有灌溉和泄洪功能。
安丰塘水源主要来自于山溪来水和子午沟引水(即今淠河干渠下游段)。
安丰塘东面为积石山,东南面为龙池山,西南面为六安龙穴山,山溪来水就是把这三面山上流下的溪水汇集于芍陂。
由于山溪来水较受降雨量影响,再加上上游拦蓄,来水远不能满足芍陂蓄水的要求。
为此,孙叔敖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众兴集南,经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汇山源河水入塘河,从此芍陂水源有了保证,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2600多年以来,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及行政区域变化,安丰塘屡有兴衰。
据史料记载,东汉年间,因年久失修,陂废,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庐太守王景主持修陂。
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刘馥开始扩大屯田,兴修治理芍陂。
三国魏曹芳正始年间,邓艾兴陂修渠,凿大香水门,开渠引水,直达寿春城壕,既用于屯田耕作之灌溉,也有利于漕运畅通。
西晋武帝时期,刘颂任淮南相国时,为政清明,岁修芍堤,芍陂又兴。
后西晋灭亡,连年征战,兵戈不断,芍陂又废。
宋文帝元嘉年间,刘义为豫州刺史,镇寿阳,遣殷肃治陂,疏源通流,引淠入陂,芍陂又兴。
梁陈年间南北纷争,芍陂又废。
隋朝初年,赵轨任寿州总管长吏指挥治陂,开三十六门围堰,《隋书·赵轨传》记载:“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史,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倾,人赖其利。
”
北宋年间,整修斗门,筑堤防患,曾获得灌田数万顷的效益。
然而,上游水源的变动、萎缩和泥沙淤积,加上官府的腐败,经营管理不善,安丰塘一半被圈占为田,灌排系统荒废。
同时受黄河泛滥夺淮的影响,水库作用逐渐缩小。
虽修治工程技术比以前进步,原5座闸门改为36座,芍陂却缩小到占地约480平方千米,灌溉面积也仅有120~330平方千米。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开南北大运河,对黄河、淮河进行了治理。
但是,由于黄河决口改道频繁,严重影响了河道走势,到嘉靖年以前,芍陂缩小到占地约157平方千米。
隆庆年间,芍陂一带经济逐渐衰败,以至把隋代因芍陂水利而设置的安丰县都撤消了,形成无人管理,官僚、豪强、地主任意强侵的局面。
明隆庆年间的芍陂占地面积缩小为157平方千米,灌溉面积约120~330平方千米。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颜伯殉主持重修工程,改36门为28门,并制订“先远后近,日车夜放”等灌溉用水制度,塘规民约日趋完善。
乾隆年间,在今天的众兴集南0.5千米处塘河左岸兴建一座滚水坝,水大时可溢流,水少时可拦截入塘。
至此,古塘的灌溉和防洪工程基本完备。
现在孙叔敖纪念馆内还有《分州宗示》六禁:一禁侵占官地,一禁私起斗门,一禁窃伐芦柳,一禁私宰耕牛,一禁纵放猪羊,一禁罾网捕鱼。
民国二十三年(1934),安徽省水利工程处设计引淠入塘。
经当时勘测,安丰塘长7.4千米,宽5千米,塘面积为37.4平方千米,堤顶高28.5米,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
塘西塘北直至塘东皂口闸有堤,堤长29千米,实际灌溉面积仅53平方千米。
安丰塘终于由原来的“周百许里”缩小到周长25千米的面积。
“水源淤阻,塘堤颓废,蓄水之效,几已全失。
”
三、工程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安丰塘这份历史遗留下来水利工程的修建。
1950年,灌区成立了安丰塘水利委员会。
1954年大水后培堤修闸,将环塘斗门28座合并为24座,加固众兴滚水坝,并对通往安丰塘的淠水进行了疏通。
1958年,安丰塘纳入淠史杭工程总体规划,寿县县政府组织劳力15万人苦战四个冬春,开挖干渠和大型支渠39条,斗、农、毛渠达7000多条,相应建成大小建筑物1万多座;与此同时,还沟通了淠河总干渠,引来了大别山区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之水,使安丰塘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
1976年,寿县县政府再次组织县直机关干部职工、街道居民及当地农民11万人,奋战两冬一
春,从30千米外的八公山运来石头,自力更生修筑加固周长25千米的安丰塘大堤护坡及防浪墙,完成砌体工程6.6万立方米,使安丰塘蓄水量由5000万增至1亿立方米,安丰塘从而真正成为发展寿县商品粮基地的大动脉,受益达13个乡镇,灌溉面积达到420平方千米。
1988年,国家再次投资278万元,对安丰塘进行除险加固,把水库内的蓄水全部放干,用推土机将塘底深推一层,借以扩大库容量。
同时用块石和混凝土垒砌、加固护坡。
2007年,寿县人民政府针对古塘多年运行,一直没有得到彻底加固整修的实际情况,经多方筹资1.01亿元,对安丰塘涵闸护坡、防浪墙、堤顶道路等进行全面维修加固,灌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从此得到根本保证。
2014、2015两年,寿县又投资370万元,对塘西、北两坡进行加固绿化,对塘周涵闸进行仿古改造建设,建成安丰塘景观小区。
同时寿县抓住淠史杭灌区工程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机遇,争得4254万元投资,实施了安丰塘杨西分干渠除险加固及节水改造。
其建设工程包括分干渠现浇砼16.54千米护坡综合整治、6座支渠及分支渠进水闸和18座放水涵闸拆除重建、14千米堤顶混凝土道路新建和配套管理设施等,使安丰塘的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如今的安丰塘烟波浩渺,是淠史杭灌区的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也是安丰塘周边人民群众饮用水的水源地,其塘面积为34平方千米,蓄水量可达8400万立方米,塘四周设有22座进放水闸口,灌区配套建有干渠2条、分干渠3条、支渠54条、斗渠151条、农渠298条,设计灌溉面积450平方千米,粮食年产量60余万吨,是寿县人民的“当家塘”。
寿县之所以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芍陂功不可没。
当代著名古建筑史学家罗哲文考察时曾赋诗:“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
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
”
参考文献:
[1]顾应昌.安丰塘志[M].黄山:黄山书社,1995.
[2]安徽省寿县水利电力局.寿县水利志[M].[出版者不详],1993.
[3]安徽省寿县安丰塘文物保护规划,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