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代的水利工程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中国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中国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程,以其精巧的设计和巨大的规模而闻名于世。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

当时,大蜀国的统治者李冰率领百万民众修筑整个都江堰工程,旨在解决川西平原的水利问题。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都江堰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完工。

这个工程受益于青藏高原融水和岷江水的供给,解决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水患问题,实现了灌溉农田、供应人畜饮水以及防洪排涝等多种功能。

都江堰工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水和平川。

其中,分水是指将岷江水引入螺蛳口,通过勾连岷江和都江的方式,将水分为两股,一股通过螺蛳山流向蜀江,另一股则流向平川。

平川则将引水系统、沟渠等设施与周边地形相结合,将水分配到各个农田中。

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水能够平均合理地分配给所有农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

都江堰的工程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项伟大的成就,其完善的设计和规模堪称经典。

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采用了长城式的分水堰建筑,通过将水从高处引入不同的水道和沟渠,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灌溉。

此外,都江堰还利用了地势高低的差异,通过建造坝堤和河渠来控制水流,实现了灌溉的科学管制。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在当时解决了灌溉问题,也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它的出现使得四川地区的农田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供应,不再受限于雨水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都江堰成为一个繁盛的农业中心,为四川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都江堰的工程规模之大,设计之精巧,不仅在古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为今后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也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建设树立了榜样。

如今,都江堰依然在发挥着作用,成为了旅游景点和研究古代工程技术的重要场所。

总之,都江堰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以其卓越的设计和巨大的规模成为了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经典之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介绍

都江堰介绍

5
文化价值
1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 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
2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和水平,同
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 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朝圣
6
旅游景点
01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 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2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 由鱼嘴、飞沙堰和宝
因其形似鱼嘴 而得名。鱼嘴位于岷 江分流处,主要作用 是分流岷江的水流, 使其分为内江和外江 两个支流。内江供灌 溉使用,外江则用于 排洪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 ,主要作用是防止外 江洪水冲入内江,同 时将泥沙从内江中排 出。飞沙堰的设计非 常巧妙,当洪水来临 时,它会自行提高水 位,将洪水导向外江
1
据传,当时蜀郡郡守李冰率领 百姓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56年,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 统一中国,在蜀郡(今四川成都) 修筑都江堰,以便治理蜀地的 岷江
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在蜀地的 统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同时 也为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 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推动力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入 口,位于灌县(今都 江堰市)城外。它的 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 的水量,保证灌溉用 的水量充足而不过多 。同时,宝瓶口还可 以防止外江洪水流入 内江
工程结构
3
灌溉系统
1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主要包括干渠、支渠 和斗渠等
2 干渠从宝瓶口引水,贯穿整个灌溉区, 为各个支渠和斗渠提供水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岷江的壮丽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冰率万余民工修建而成
在此之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 行了维护和修建,使其功能更加 完善
2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 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 上游的河口,因其形 状如同鱼嘴而得名。 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 江,其中内江为主要 灌溉通道。在洪水期 ,鱼嘴分水堤能够有 效地将洪水导入外江 ,以防止内江的水位 过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 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追溯至公元前 256年左右,那时秦国蜀郡太守李
穿其中
4
世界遗产地位
世界遗产地位
1998年灌溉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 第20届会议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2018年4月,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维护与保护
维护与保护
1 都江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确保都江堰的长久使用。其中包括定期 的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维修闸门等措施, 以保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正常发挥
工程结构
3
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
1
2
3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创建,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距离成都市中心约50公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奇迹。

1. 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当时,成都平原上的洪水频繁,给农田和居民带来巨大的灾害。

为了解决洪水问题,蜀国的刘备下令修建都江堰。

2. 工程结构都江堰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岷江的分水堰和青城山的引水渠。

分水堰位于岷江上游,通过修建堰塞,将岷江水分为两股,一股引入港澳渠,为成都平原供水;另一股则绕过成都平原注入蒲江,避免洪水泛滥。

引水渠则是沿着青城山修筑而成,将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工程规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模庞大,总长度达65千米。

其中,分水堰长约11千米,引水渠长约54千米。

工程采用了大量石材和土木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说是非常超前。

4. 工程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水问题,保护了当地的农田和居民。

同时,引水渠的修筑也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 文化价值除了工程本身的技术和意义,都江堰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特色,整个工程融入了自然环境,与周围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都江堰还被誉为“东方聚宝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崇尚和依赖。

6. 保护与传承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多次进行维修和改造,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保护和传承,都江堰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

7. 启示与反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不仅仅是一项古代的工程壮举,更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启示,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灌溉系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属于西汉时期。

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区缺水,灌溉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人李冰等人提出了修建渠道引水灌溉的方案,并开始了都江堰的建设。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65千米,总高差达到303米,分为主渠和分渠两部分。

主渠绕山脚蜿蜒而上,最高处的风口坝高约20米,横跨约7千米。

分渠则由主渠引出,经过精确测量,分别引灌各个屯田点,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3. 土木工程技术都江堰采用了多种土木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自然地形,充分利用水流的重力,通过控制水位、减少水流速度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堂口、鸿翔门和望郊堰等建筑。

4. 灌溉效果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5. 古代水利文化都江堰的建设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经验,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形象。

都江堰所代表的水利工程精神,成为后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以上就是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都江堰的背景、规模、工程技术、灌溉效果、古代水利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和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独特魅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古代的水利工程曹叔尤编写,2006,81四川古代水利工程缘起及贡献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人类面对自然的重大课题。

四川古代的水利工程以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和府南河为标志,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此之前,早在春秋时期,蜀国开明王朝已经有大兴水利工程的记载。

《华阳国志•蜀志》载蜀国开明氏在杜宇王朝为相时为除水害,曾决通玉垒(今金堂峡)分泻洪水,大大地减轻了成都平原地区的洪灾。

岷江进入成都扇形冲积平原后,以都江堰市为顶点,自然形成若干条辐射状河流,以适应泻洪的要求。

但由于泥沙冲淤的变化,这些自然河道是不稳定的,需要乘势利导做一些疏浚工作。

“决玉垒”就是疏浚毗河至沱江金堂峡一带的水利工程。

《水经注》所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是指至开明王朝又一次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

治水工程主要沿毗河方向发展,至开明八世时,开明王朝建国已在200年以上,国力日趋雄厚,治水工作重点由成都东北的新都方向转到成都平原洪水的第二个出口——华阳河谷。

从蜀国治水方略来看,在成都上游搞“东别”,是分洪减灾;在成都下游搞“导江”,是排洪减灾。

四川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以其历久不衰、工程浩大、科技含量高、灌区面积巨大、社会效益显著等方面的特点享誉中外,是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

都江堰引水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km的岷江干流上,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

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

都江堰相沿20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蜀郡守李冰主持兴建都江堰以来,渠首工程逐步完善,灌区面积逐步扩大,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

早期的都江堰记载甚略,《史记•河渠书》只记“于蜀,蜀首(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百顷。

”繁县今为新繁镇。

渠首在岷江支流湔水的出山口,下分若干支,东面几支入绵水、洛水(今沱江),西面几支尾水入都江堰北干渠(蒲阳河),以后历代都有经营,称湔江堰,是都江堰灌区最早向东北扩展的一部分。

东汉时开望川源,渠长二十里,引水灌溉广都(今双流)一带,向西南丘陵一带扩展。

唐代,成都地区水利工程兴建较多,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在今双流,温江开渠,“通漕西山竹木”,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成都北郊重开万岁池,“筑堤积水溉田。

”唐宣宗时(847-85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以成都锦江为池,江之支纬城中,乃开金水河。

”僖宗乾符时(874-879年)西川节度使高骈修建成都西北郊的麽枣堰(今属都江堰东风渠灌区)。

这些工程的兴建使成都北部浅丘地区灌溉,城市供排水、通航条件都有较大的改善。

唐代都江堰灌区的范围与今都江堰内江灌区范围基本相同。

以后历代都有扩展,但只限成都平原边缘地带。

都江堰经历了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废弃和重建。

清乾隆六年(1741年)将在岷江右岸引水的沙沟堰、黑石堰并入都江堰管理,至此都江堰始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灌区,外江系岷江正流,内江指鱼嘴分出的左支。

据1938年统计,内外江两大灌区总灌溉面积约300万亩,控制灌溉成都平原大部分耕地。

除灌溉效益外,灌区水道还兼有竹、木筏运输,客货船运输等水运之利。

此外,还具有城镇供排水、园林用水、防洪、水力利用等多方面的功能。

1949年以来,都江堰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渠道工程完成了由临时性工程结构向永久性工程结构的过渡;1974年在都江鱼嘴以右,岷江干流上修建外江闸。

外江闸为开敞式拦河制闸,全长104.4m,共分8孔,每孔净宽12m,当岷江为百年一遇洪峰流量7700m3/s时,泄洪量可达4130m3/s。

这些工程的实施提高了都江堰控制调节能力,减少了渠首岁修工程量,为灌区的扩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都江堰按照供水方式分为平原直灌区和丘陵引蓄灌区两大部分,199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成为中国最大的灌区。

岷江水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多层次的综合利用将是灌区未来发展的目标。

2000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唯一以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它悠久的历史。

独有的科学文化价值将为人类永久保留和尊重。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2 都江堰的运作原理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十分符合自然之道,它体现的系统规划的治水思路,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利用“凹岸取水”、“凸岸排沙”的弯道水沙输移规律,以“鱼嘴”分流分沙,筑“飞沙堰”泄洪排沙,凿“宝瓶口”限洪引水。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协调运行,达到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排沙防淤的神奇功效。

又由于渠首枢纽位于730米的海拔高程,对处于海拔500-450米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区具有居高临下之势,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道法自然”、“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被具体化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原则和“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丰富的水利工程科学管理经验,被因地制宜地的杩槎、竹笼、羊圈、干砌卵石等传统水利施工技术。

都江堰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开创了我国古代科学治水的先河,确保了都江堰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从李冰时代到现在一直造福数千万计四川人民。

现在的都江堰渠首工程包括鱼咀、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

鱼咀是都江堰主体工程之一,位于二王庙前的岷江江心。

根据史书记载,鱼咀位置有三次变动,自李冰建都江堰(公元前250年)到元代(1335年)鱼咀在韩家坝附近,清代(1662-1772年)鱼咀在人字堤附近,清光绪年初(1875年)到现在,鱼咀在今天的位置。

历代鱼咀结构多系竹笼堆垛而成,1936年以后改用浆砌条石,前窄后宽,成流线型,长30m,深入河底3m。

鱼咀和鱼身的作用是分水,以其位置得当,分水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自动调节内外江的分流比,适应灌溉和防洪的需要。

同时,由于鱼咀在洪水期处于大弯道凹岸后段,低水期处于小弯道的凹岸后段,以及外江河槽低,河道比降大等特点,鱼咀又能起到显著的排沙作用。

据《史记•河渠书》的记载,早期的都江堰以航运为主,兼有灌溉的效益,后来逐步演变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

至迟魏晋时,已具备分水、溢洪、引水三大主要工程设施的雏形。

修筑在江心洲的湔堰(又称堋、金堤)将岷江一分为二,左侧河水经宝瓶口进入灌区,以湔堰的高度及宝瓶口的大小控制引水流量;汛期,堰有冲决,水流经决口归入岷江正流,又可作进一步的调节。

唐代都江堰已经基本完善了引水工程宝瓶口等三大工程为主体的无坝引水枢纽。

宋元时称分水工程为象鼻,明清迄今又称鱼嘴,均以形似而得名。

鱼嘴建在岷江江心洲滩脊顶端,长30-50m,高8-12m,低水位时分流入渠。

清道光以后侍郎堰又有飞沙堰之名。

飞沙堰为侧向溢流堰,高2m左右,宽150-200m,低水位时壅水入宝瓶口,汛期堰顶溢流,特大洪水时允许冲决堰体,溢流量增大。

都江堰各工程在布置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总的来说,要顺应江心洲地形地势和河道冲淤变化,但在具体布置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灌区用水需要,尽可能合理选择分水鱼嘴位置、溢流堰位置和高度,并通过工程维修、河道疏浚等临时性工程措施加以稳定。

现代的都江堰保持着清代以来的基本面貌,由分水工程鱼嘴,导流工程百丈堤、金刚堤,溢流堰工程飞沙堰、人字堤及引水工程宝瓶口组成。

3府南河城市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所指“穿二江成都之中”即指与都江堰渠首工程同时兴建的成都府南河。

府河(古称郫江)、南河(古称检江、锦江)是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开凿的河流。

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

汉以后,因水量巨大曾被误认为是岷江正流。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它水面宽阔,“竟似一海”。

府河则是在都江堰市崇义镇从检江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原名郫江,绕成都北门,然后东下与南河汇合。

唐时,改郫江从府城下经过,成为护城河,故称府河。

府南河不仅给成都平原带来了经济繁荣,而且孕育了成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

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城市人口的猛增,府南河逐渐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

1993年成都市投巨资治理流经市区的府南河(锦江)。

经过5年的治理,16公里破败残缺的土质河道得到加固修整,居住在河两岸的10万居民搬进了新居,600余条向河里排污的管道全部截流,河水水质明显改善。

同时,成都市政府还在河两岸种植草坪32万公顷,建起了活水公园、音乐广场等公共景点。

昔日严重污染的府南河重现绿色与清流,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曾在1998年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国际优秀水岸奖和国际环境地域设计奖等国际大奖。

中国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淡水管理工程的杰作,在德国德绍市举行的21世纪城市世界大会上获得2000年度“地方首创奖”,全球有200多个城市参加2000年度“地方首创奖”的评选,成都市是亚洲唯一一个获奖的城市。

主要参考文献常琚(晋),《华阳国志•蜀志》,347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组委会,《纪念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选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郭涛,《四川城市水灾史》,巴蜀书社,1989彭述明主编、肖帆副主编、谭徐明著,“都江堰史”,科学出版社,2004四川省水利电力厅、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司马迁(西汉),《史记•河渠书》,郑强胜、季荣臣点校,台海出版社,2002谭徐明,“都江堰”,刊于《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熊达成、郭涛,《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