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课件
郑国渠原理(一)

郑国渠原理(一)郑国渠原理解析1. 什么是郑国渠?郑国渠,又称石渠、大郑渠,是中国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渠之一。
它建于公元前486年至公元前452年之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 郑国渠原理郑国渠的建设原理涉及两个主要方面:引水和渠道控制。
引水郑国渠的主要目的是将黄河的水引入到内陆地区,以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引水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辟渠道: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选定合适的渠道路径,通过开挖土地、疏通河道等方式,形成一条连接河源和目标地区的通道。
•泥沙处理:由于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需要进行泥沙处理,以防止渠道被堵塞。
常见的方法包括沉砂池、滤泥坎等。
•引水口设置:在黄河河岸上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引水口,可以通过闸门、堰坝等结构进行控制。
•引水管道:从引水口开始,建设一条引水管道,将黄河的水顺利引入到渠道中。
渠道控制为保证水流通畅、合理运输,郑国渠采用了一系列渠道控制方式:•闸门调节:在渠道中设置闸门,通过打开或关闭闸门来控制水流的通量和流速,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水量。
•堰坝建设:在渠道适当位置修建堰坝,通过控制堰坝的升降,来调节水位,以供给不同地区的水源。
•隔堤护岸:为防止渠道决口和水浸等问题,需要在渠道两侧修建堤防,并定期加固和巡查。
•渠道疏浚:随着时间的推移,渠道会因为淤积而导致水流不畅,需要定期进行疏浚,以保证水流的顺畅。
3. 郑国渠的影响郑国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不仅解决了河南地区的水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
同时,郑国渠的成功也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它的建设原理和技术手段,在后来的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结语郑国渠的原理涉及引水和渠道控制两个方面,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控制,成功地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郑国渠的存在不仅是我国古代科技的杰作,也是中国水利文化的象征之一。
大学课程《水文化教育导论》教学PPT课件:5.2疲秦之计建“万世功”——郑国渠

▲明广惠渠遗址 明代广惠渠是郑国渠的第五代工程,由于泾 河河床下切,王御史渠首不能使用。至明代宪宗 成化元年,渠首比王御史渠上移二华里。
▲泾惠渠首
▲泾惠渠
▲泾惠渠灌区
至民国时期,由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兴建了泾惠渠,为郑国渠第六代工程,这也是我国第 一座运用近代科技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让千年的郑国渠得以延续至今。
如今的泾惠渠,灌溉面积100多万亩,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闫良、临潼、富平等地。
二零二二年六月
二零二二年六月
疲秦之计建“万世功”——郑国渠
小 组讨论
➢ 阴谋中诞生的郑国渠,在建念
本章节主要内容一览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疲秦之计 沃野关中的血脉
历史烟云
项目一
疲秦之计
1.1工程概览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 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 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 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 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宋代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由当时员外郎穆京主持兴建,分两次施工而成。 其中渠首一段渠道开挖在岩石断层破碎地带,受洪水冲击淹没的威胁,为解决这一问题, 开了两个隧洞,设置了两个放水闸和三个排洪桥,在设施和施工上有了很大进步。
▲唐三白渠首遗址
▲宋丰利渠遗址
▲元王御史渠首遗址 元代王御史渠是郑国渠的第四代工程,仅迁 移了丰利渠渠口。在渠首两壁各凿闸槽一道,发 挥停水关闸和防止“浊水淤淀渠道”的作用
秦王嬴政自称“决通川防, 夷去险阻”,又改“黄河”为 “德水”,更称秦为“水德之 始”。
郑国渠的引水渠与退水渠示意图
项目三
历史烟云
▲郑国渠首遗址 ▲汉代白渠故道遗址
汉代白渠是郑国渠 的第二代工程,引水渠 首选在郑国渠口以上约 1200米处,因其石质河 床,地质条件很好,所 以使用寿命最长,沿袭 到宋徽宗赵信大观元年 (公元1107年),历时 1200余年。
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课件

横绝技术
• 郑国渠在向东穿越冶峪水、清峪水、浊峪水这些小河时, 采取了“横绝”工程技术。 “横绝”工程扩大了郑国渠 的水源,增加了灌溉面积;另外,诸小河下游也开辟为耕 地, 增加了耕地面积。
• 所谓“横绝”,就是把小河的流水拦腰截断,让小河水注 入郑国渠里。这种横绝工程技术,也同样运用了渠首拦河 堰坝的设计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南边的渠堤用堆石的方 法加高加厚,小河水很自然地从北边注入郑国渠,而且在 渠岸北边修一条灌溉支渠,在南堤一旁的横绝处稍东,修 一条退水渠。
天窗
• 从北数第七个土坑出口,东南连郑国渠故为明渠,渠宽 13.5米,深5.5米。 当时人们在修渠时,因进水口水量 大流速快,两壁黄土容易崩塌,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 渠壁不易崩塌,又为施工方便和便于掌握方向、深浅,便 间隔一段开凿一井(即上述七个土坑)俗称“龙眼” 或 “天窗”。
干渠布置示意图
• 郑国渠队后世关中水利的兴修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历史渊 源就是西门豹、史起引漳灌邺所开凿的具有压碱性质的十二 渠。
引漳十二渠
•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 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 国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 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 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 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 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 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 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渠首位置变化
• 郑国渠口高出水面50尺,白渠口高出一丈一尺,丰利渠口高 出七尺有余。
高三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郑国渠与都江堰(微课)

五、后期维护
其实都江堰真正千古不坏的原因是在 每年的淘滩。如果不出意外,泥沙迟早 会破坏整个水利工程。可李冰早在2000 多年的就想到了解决方案,并建立了 “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制度,建都 江堰时就在内河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 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成了图 中的卧铁。(图中的这四根都是复制品, 真品还在内江里埋着。)
三、再分内外江
弯道环流,使得的带有泥沙的底层 水流向外江,而内江流进来的都是泥 沙含量少的表层水。
四、辅建飞沙堰
为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 “飞沙堰”溢洪道。
精妙的是,由于宝瓶口的宽度有限,内江水流到此会先冲击宝瓶口东侧的崖壁, 再向西形成旋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那些在鱼嘴没有被完全带入外江的沙石, 就会被甩过飞沙堰,飞沙堰也因此而得名。
02
再看都江堰
相比于郑国渠,都江堰工程的自然条件就要好很多了。首先相比于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水土保持要好很多,因此岷江水的含沙比要小于泾水;其次岷江在 进入成都平原前后的落差很大,流速较高,泥水沉积的速度也比郑国渠要慢的 多。
一、历史背景
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 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 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 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二、汉六辅渠、白渠改造郑国渠为南北两大干 渠的灌溉工程
文化常识:都江堰 郑国渠

都江堰是秦昭王在位(公元前306—前251)时蜀守(蜀郡的长官)李冰兴建的(一说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时李冰担任蜀守时兴建的)。
四川都江堰市、成都一带,正当岷江从西北多山地区流经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长江的去道上。
水在山间流得很急,一到平原,流速顿减,水中挟带的泥沙随着沉积下来,容易堵塞河道。
因此每年一到夏季,岷江水势骤涨,常发生水灾,水退之后又常有局部旱灾。
怎样克服水旱灾害以保证农业丰收,这是古代四川人民长期以来最希望解决的一个问题。
李冰担任蜀守时,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经验,视察了都江堰市一带的地势,找出了岷江泛滥的关键,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
他和儿子二郎一起,领导当地的人民,就地取材,经过长期艰辛的劳动,最后完成了这项闻名于世界的,我国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古书上叫作“都安堰”)。
这项工程,修建在都江堰市城外,是一个综合性的防洪灌溉系统,主要工程包括:起分水作用的“都江鱼嘴”;保护河岸、减少流水冲刷力量的“百丈堤”;隔离岷江内、外江水道的“内金刚堤”和“外金刚堤”;宣泄内江过多水量的湃水坝——“飞沙堰”;弧形的护岸建筑“人字堤”;以及人工开凿的内江通道“离堆”和“宝瓶口”。
从百丈堤到宝瓶口,各项工程连绵共约三公里。
内江经过宝瓶口流到都江堰市东南分成三大支流,输水灌溉农田;外江向正南流,沿途分成六大支流,输水灌溉农田。
总计分支流有五百二十多条,分堰有二千二百多道,渠道总长约一千一百六十五公里,灌溉面积合古代亩数三百多万亩(古代每亩合今亩五分二厘)。
都江堰修成后,完全改变了成都平原的面貌。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二千二百多年来,这一工程一直都在为农业生产服务。
郑国渠开在陕西的渭河平原上。
这里原是黄土冲积地带,由于雨量较少,常闹旱灾,所以粮食产量不高。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从谷口(今陕西礼泉县北)起,开凿渠道,引泾水直达中山(今陕西泾阳县北),又向东通到洛水,这就是著名的郑国渠。
郑国渠

白渠
• • • • •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白渠
• 西汉太始十年(公元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 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东北)注于渭水,名 白渠 ; 此后灌区称 郑白渠 。 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 三白渠。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 过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唐初 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 《水部 式》中有专门条款。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 和分水堰。
自流引水
郑国渠干渠渠线布置在沿海拔450到370米高度的渭北平 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干渠故道宽24.5米,堤高3米, 深10米。史书记载:‚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 田‛。从瓠口至洛河,渠线实测距离为126103公里,它是 都江堰灌溉干渠的两倍多,是魏国邺渠长的15倍,灌溉面 积达4万顷。
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当年郑国渠干渠平均坡降约为 0.64‰。自流引水式渠道,选取多大的纵坡,才能保证 顺利的自流引水呢?
丰利渠
由于泾水河床下切,历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北宋 乾德年间(963年~967年)、至道元年(995年)、景德三 年(1006年)、景枯三年(1036年)、庆历七年(1047年)、 熙宁五年(1072年)、大观二年(1108年)多次维修郑白 渠,其中以大观年间赵佺主持施工的规模最大,共修 石渠3141尺,上宽14尺,底宽12尺,土渠3978尺,干 渠设节制闸和退水闸以及一系列交叉建筑物,省去了 渠口梢桩坝,灌溉面积号称25093顷,改称丰利渠。
郑国渠

采用自流引水方式设计思想的先进之处
a.
筑坝成库拦水:瓠口这个有利地形上做石堰坝,既
可以抬高水位,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水量,省工又省 料,是拦泾入渠的最佳位臵
b.
无坝自流引水:无法指认退水槽、溢洪设施等配套
工程的遗迹, 看不出郑国渠“完备的渠首枢纽建筑”, 而 且连 “直横河谷, 壅拦泾水”的拦河大坝也不能确认。 泾河年输沙量近 3 亿吨, 这样大的泥沙量, 会很快淤满水 库, 更不用说洪水期, 库容根本无法调节洪水量
政治军事建造原因
战国时,兼并战争十分剧烈 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很需要发展关中 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设“疲秦”之计
1. 2.
3.
历史沿革
古代
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开始修建郑国渠
汉武帝太始二年( 公元前95 年) ,修建了白渠,成为郑 国渠的第二代工程,沿用1 2 0 0 余年
明清两代,先后又兴建了通济渠、龙洞渠、鄂山新渠、 袁保恒新渠,其工程性质各有不同,规模很小。
近代
泾惠渠是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民国时期兴建, 是我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灌 溉工程 在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的倡导主持和 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兴建 在中国和陕西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宋代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两次修建,公元1 0 6 9 一1 0 7 7 年和公元1 1 08 年)。 元代由于泾河河床下切,致使工程报废。
王御史渠是郑国渠第四代工程。 元延佑元年( 公元1 3 13 年)开工,五年完工。 至今石渠遗迹尚存,保存完好。
广惠渠是郑国渠的第五代工程。 明代宪宗成化元年( 公元1 4 6 5 年)动工,历经艰辛, “ 积十七年之久,始告竣。”
高中地理微专题古代水利工程.ppt

飞沙堰
第二次排沙; 底层流将内江的泥沙甩出飞沙堰,达到引清排混的作用;
宝瓶口
宝瓶口:限制引水的流量;同时离堆形成涡流,起到排沙的 作用;
深淘滩
飞沙堰对 面凤栖窝,因泥 沙堆积需要年年 淘滩。过深易涝; 过浅易旱;
浅做堰
利于排洪和沙
灵渠(广西)
灵渠功能
? 沟通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沟 通了南北交通;灌溉和供水;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目录
? 都江堰 ? 灵渠 ? 郑国渠 ? 木兰陂 ? 坎儿井
都江堰
? 战国时期,李冰修建; ? 排涝防旱;变水害为水利 ;
鱼嘴(分水、排沙)
内江深且窄;外江宽且坡缓;
内江位于凹岸,泥沙较少;
枯水期:内江水量大而外江水量小; 外江位于凸岸,泥沙较多;
洪水期:内江水量小而外江水量大;
? 蓄水池和涝坝:存蓄水资源,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在此处形成绿洲 村庄农田。(涝坝其实就是个小水坑。。。)
? 水量最大的季节在夏季;
坎儿井卫星图
坎儿井卫星图
上汽大众汽车试验中心
归纳总结
? 供水灌溉 ? 航运 ? 蓄淡据咸 ? 改良土地(盐碱地)
? 注重自流引水;减少工程量;有效排沙;遵从自然规律
木兰陂
木兰陂
坎儿井(新疆山麓地带)
坎儿井
? 选址:冲积扇,有一定坡度且起伏小;便于自流引水和减少竖井开挖 的工程量;地质要疏松,便于人工开挖和地下水汇流;
? 汇集冲积扇下方的地下水(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 竖井:开挖暗渠的通道,通风(挖渠的时候通风)
? 暗渠:输水的地下通道,减少水分的蒸发损耗;受地表风沙影响小, 不易被风沙掩埋;
? 选址依据:距离近,开凿河道路线短;地处山间 谷地,地势平坦,工程量小;落差小,流速缓, 利于航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流量充 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渠线设计
• 郑国渠的渠线设计,充分利用了北山以南,东西数百里,西 北略高,东南稍低的地形特点。它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 西向东展开。
•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有关郑国渠的记述,结合地形、地 貌及秦汉时期的古城遗迹可知,郑国渠流经礼泉、泾阳、 三原、富平、渭南、浦城、临潼六县市,约二十个乡村,最 后在晋城村南注入洛河。
• 泾河年输沙量近 3 亿吨, 这样大的泥沙量, 会很快淤满 水库, 更不用说洪水期, 库容根本无法调节洪水量。
SUCCESS
THANK YOU
2019/9/19
引水路与退水路
• 所谓引水路,又叫“引水渠”或“水勃子”,是指由渠口到 灌溉干支渠间的输水渠段。在今天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北 的泾河东岸上,还保留有明显的引水渠故道遗迹。渠首西北 向东南,宽15-20米,渠堤高3-5米。” 在开通引 水渠时,因势利导,使渠的位置与泾河水流构成一适当的夹 角, 自然地起到了多引水的效能。
自流引水
郑国渠干渠渠线布置在沿海拔450到370米高度的渭北平 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干渠故道宽24.5米,堤高3米, 深10米。史书记载:“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 田”。从瓠口至洛河,渠线实测距离为126103公里,它是 都江堰灌溉干渠的两倍多,是魏国邺渠长的15倍,灌溉面 积达4万顷。
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当年郑国渠干渠平均坡降约为 0.64‰。自流引水式渠道,选取多大的纵坡,才能保证 顺利的自流引水呢?
• 韩国为了苟延残喘,便设“疲秦”之计,选派技术高超的水工 郑国来到秦国,要求帮助秦国开凿一条益国利民的水渠,其目 的是“令凿泾水”,“毋令东伐”,即利用这个水利工程,消耗 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阻止秦国东伐。但结果却事与愿 违,郑国渠的修凿,不仅没有达到“疲秦”的目的,反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步 增加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不久,韩国首先被秦国灭亡。
拦河堰
• 甲方:筑坝成库拦水
• 瓠口这个有利地形上做石堰坝,既可以抬高水位,又可以最 大限度地控制水量,省工又省料,是拦泾入渠的最佳位置。 郑国看到泾河里有许多天然巨石,便决定就地取材,采用立 石(qn)的方法来筑堤壅水。
• 乙方:无坝自流引水
• 现存遗迹不仅无法指认考古人员所说的退水槽、溢洪设施 等配套工程的遗迹, 看不出郑国渠‘完备的渠首枢纽建 筑’, 而且连考古人员所谓‘直横河谷, 壅拦泾水’的拦 河大坝也不能确认。
• 关中东部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大量可溶性盐分随土 壤毛细管作用积聚于地表,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形成大片 “泽卤之地”。
关中山河形势图
军事背景
• 战国末期,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其经济、军事 实力远远超过了其他邻国,它凭借关中这块地盘,很快将汉中 和巴蜀地区吞并。其后又连续对“三晋”等国用兵,夺取了上 郡、太原、上党,势力扩展到黄河以东。不久,秦国又东进中 原,取得了周王室旧地,占领了荥阳。此时,东方诸国危如累卵, 成为秦国“心腹之病” 的韩国,更是首当其冲,面临灭顶之灾。
秦灭六国统一战争示意图
渠首
渠首位置在泾河瓠口 一带湾里王村和上然 村之间一道被叫做老 虎岭的地方。郑国渠 首遗址,目前发现有 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 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
渠首选址
• 郑国渠渠首选在瓠口充分利用了泾河出北山山系以后的地 形特点。
• 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是十分 科学的。
渠首位置变化
• 郑国渠口高出水面50尺,白渠口高出一丈一尺,丰利渠口高 出七尺有余。
• 白渠位置在“郑渠下流之南”,丰利渠相对位置在白渠渠 上“五十六步”。
渠首位置变化原因
• 河床下切(下切是指流水及其夹带 的砂砾等对渠底的侵蚀,结果使渠 底加深) ,渠首引水口堵塞。
井渠
• 渠首遗址,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南边洞口处还有白 灰砌石的明显痕迹。三个暗洞进水口汇成地下干渠,干渠 向东南延伸至70米,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 字排列着的七个大土坑,每个间距不等,多者80米,少者 12米,大多为30米。其中北起第五和第六个两个土坑,形 状基本完整,为正方形,每边长3米。七个坑之间,原有 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
国渠。
地理背景
•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达秦岭,面 积约34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东 流经全境,所以又称渭河平原。
• 它由黄土沉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霜期较长, 180—200天,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降雨量较少, 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间,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 月,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春播的需要。
横绝技术
• 郑国渠在向东穿越冶峪水、清峪水、浊峪水这些小河时, 采取了“横绝”工程技术。 “横绝”工程扩大了郑国渠 的水源,增加了灌溉面积;另外,诸小河下游也开辟为耕 地, 增加了耕地面积。
• 所谓“横绝”,就是把小河的流水拦腰截断,让小河水注 入郑国渠里。这种横绝工程技术,也同样运用了渠首拦河 堰坝的设计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南边的渠堤用堆石的方 法加高加厚,小河水很自然地从北边注入郑国渠,而且在 渠岸北边修一条灌溉支渠,在南堤一旁的横绝处稍东,修 一条退水渠。
天窗
• 从北数第七个土坑出口,东南连郑国渠故为明渠,渠宽 13.5米,深5.5米。 当时人们在修渠时,因进水口水量 大流速快,两壁黄土容易崩塌,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 渠壁不易崩塌,又为施工方便和便于掌握方向、深浅,便 间隔一段开凿一井(即上述七个土坑)俗称“龙眼” 或 “天窗”。
干渠布置示意图
郑国渠
• 郑国渠 是古代陕西关中地区大 型引泾灌区。公元前246年(秦 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 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干渠 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 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 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建成, 使关中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田, 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 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为纪念郑 国的功绩,时人遂名该渠为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