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二、古代水利工程代表
• 1、都江堰 • 2、灵渠 • 3、京杭大运河 • 4、坎儿井
1、都江堰
概况: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 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 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 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 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 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 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 利工程。
修筑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 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 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 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 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 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 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 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 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 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 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 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意 义
著名景点:
离堆公园
南桥
伏龙观
宝瓶口
东
离堆
安澜索桥
建在鱼嘴分水堤上,连通内、外两江。用竹丝编成竹缆,牵于两岸,下 用木排架和石墩承担铺板。涨潮时游客也可步行此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
都 江 堰 旅 游
2、 灵 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 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 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 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 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 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 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 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修建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之国”,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结构与功能
结构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采用石块砌成,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采用竹笼装石堆砌而成,用于调节内江水量;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控制着内江的水量。
挖掘
坎儿井的挖掘通常采用人工或简单 的机械工具,挖掘过程中需要保持 垂直和水平,以确保井道的稳定和 顺畅。
结构
坎儿井的结构包括竖井、暗渠和明 渠三个部分,竖井用于挖掘和通风, 暗渠用于输水,明渠用于灌溉。
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
坎儿井的结构独特,其竖井深度和数量、暗渠的长度和宽度等都 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
坎儿井的起源时间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 战国时期。
地理分布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中国的 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 吐鲁番地区。
历史意义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水利工 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 水利工程的奇迹之一。
修建过程
选址
坎儿井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水源、 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以确保 能够顺利地挖掘和修建。
功能
坎儿井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和供水,同时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防止 土地沙化等。
影响
坎儿井的建设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 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 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孟姜 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与秦渠有 关。
结构与功能
秦渠全长约300公里,灌溉面积达数十万亩。
该工程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和构造,如水闸、溢洪道、排水沟等,以 确保灌溉和防洪的需要。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编辑ppt
40
木兰陂
木兰陂工程由拦河坝、渠道进水口、冲沙 闸和导水墙组成,堰长232米,高7.25米, 上设闸32孔,修建渠道数十里 。灌田号万 顷,沿用 900年。现在木兰陂蓄水 3000万 立方米,灌田20多万亩,平均亩产超1000 公斤。木兰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陂旁有庙祭祀钱四娘、李宏等人。庙
编辑ppt
25
史禄到南岭后,经过实地反复考察,找到
南岭山脉最低洼口兴安县。其东,湘江向
东北流入长江,其西,漓江向西南流入珠
江。湘江的上源与漓江支流始安水最近处
只隔1.7公里,中间仅隔一座高二三十米、
宽三五百米的太史庙山。史禄经过周密计
划,调用兵卒数十万,花了5年时间,在秦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了灵渠。
编辑ppt
29
要使船只从湘江经过北渠、南渠进入漓水,
还必须保持两条渠道有合适的坡度。由于
湘江水位已被大小天平抬高6米,所以在开
挖北渠时,故意将它挖得婉蜒曲折,以减
缓坡度,便于航行。南渠过了分水岭后,
河道穿行于山区,坡陡流急,因此沿渠在
水浅流急处设置了许多斗门,船队来到时,
先在斗门处挡住河水,抬高水位,船队驶
编辑ppt
49
黄河大堤
为了适应黄河的特性,黄河大堤的布置和
编辑ppt
11
石碑被地震损毁
编辑ppt
12
二王庙垮塌伏龙观变形
编辑ppt
13
2、我国最早的水库--芍陂
que4bei1
《 水
芍 陂
分 为
淠 水
经出 二 又
注焉 水 西
》
北
卷
32
14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
两者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对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有重大影响。
如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
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
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其次,水利促进了一些地区耕作栽培制度的发展。
如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
第三,水利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
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
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以及骨耜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已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的排灌技术。
黄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的传说。
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这些可算得上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萌芽时期了。
而到了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川西、中原等地农业的发展。
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
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
3古代水利工程

修筑历史:
• 1、第一次高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 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 • 2、第二次高潮: 隋:隋文帝兴兵伐陈 • 隋炀帝迁东都洛阳 • 3、第三次高潮:元代 :都城在北京绕道洛 • 阳不便 • 由郭守敬设计取直道 • 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 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前 后共持续1779年。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二
(2)当地人民创造说
• 二是当地人民创造说。吐鲁番民间流传 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个牧羊人坎 尔赶着羊群在茫茫戈壁中寻找草地,他 翻过光秃秃的火焰山,眼前突然出现一 片绿草地,他让他的羊群尽情吃个饱, 并在这个地方搭起帐逢住了下来。可是 很奇怪,这四周都没有河流,也没有泉 眼,草却非常茂盛,坎尔想,没有水, 草就不能生长,于是人试着在牧草茂盛 的地方向下挖了起来,当挖到齐腰深时 果然有水渗出来。他兴奋极了,一口气 挖空心思七口井,并在井底挖了暗渠把 它们连接起来,这样一般清泉就流进这 片土地。牧羊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娶妻 生子,从此这里就逐渐有了人烟。后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牧羊人,就把这种井 命名为坎儿井。
主体工程及作用
宝瓶口 分水鱼嘴
——引水工程、控 制进水流量
内江:灌溉 外江:分洪
飞沙堰
——溢流排沙工程
深淘滩 低作堰
李冰规定每年枯水期要深淘内江的泥沙乱石,他凿制石马置于
江心,(明清后改在河底埋卧铁)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卧铁
飞沙堰溢洪道要低作堰,使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 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 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 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了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了七个省份。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南北水运的需求,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二、都江堰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这项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国时期的君主李冰主持建设。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灵活地运用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业区域。
三、龙门水闸龙门水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初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门水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珠江的水位,防止洪水灾害。
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水利工程,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水闸,实现了涨落潮水和洪水的有效控制。
四、渠津工程渠津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水利长城”。
该工程建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86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的水利工程之一。
渠津工程主要通过修建堤坝和疏浚河道来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五、西湖水利工程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古代的西湖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湖泊周围的湖泊而建设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起源于公元前72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主要通过修建水闸和运河来解决湖泊周围的水循环问题,使得西湖水域的水位得以调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而且多样化,涵盖了灌溉、防洪、航运等不同方面。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古代的引水渠、水道、灌溉系统,到现代的水坝、水电站,水利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将向您介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一、引水渠引水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主要用于收集降雨和河流中的水资源,然后将这些水资源引到山区或者农田进行灌溉和供水。
在古代,引水渠工程的建设需要精密的计算和细致的规划,涉及到众多的科技技术和工程方法。
唐朝时期,大运河的建设,完美诠释了中国古代引水渠工程的辉煌。
二、水道水道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用于蓄水和运输水资源的系统。
在古代,水道的建设多是在山区、干旱且缺水的地区进行。
然而,由于建造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和条件有限,所以水道工程常常比较简陋。
在宋朝时期,位于天津的潮白河水道工程,是中国古代水道工程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三、灌溉系统灌溉系统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个系统主要是利用水资源来肥沃农田和生产农作物。
在古代,灌溉系统是国家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四大名井之一乾方井,是中国古代灌溉系统中著名的建筑之一。
四、堰闸堰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堰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水的流量,使其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在古代,堰闸的建设比较困难,需要广泛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技术知识。
在明朝时期,松江堰闸的建设,所涉及到的锚板、导石和箱闸等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堰闸工程的奠基石。
五、人工湖人工湖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多用途建筑,它被广泛用于蓄水和控制洪水。
在古代,人工湖常用于山区和防御城镇。
明朝时期,将瓮江河培注成人工湖,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丽水湖,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一座建筑。
总结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遵循着中国工程技术的优秀传统,实现了从径流、蒸发、渗透和降雨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古代人们在坚持节约用水、保护生态、提高农业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维持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良好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田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这些工程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国家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一、灌溉工程1. 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田水利工程之一。
它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修建,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全长超过1700公里,将长江、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形成了繁荣的水运交通网。
大运河不仅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还促进了地区间的商品交流,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修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的战国时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人工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利用崇山峻岭下的岷江水源,修建了一道高40余米的堰坝以及一套复杂的渠道系统,调节、蓄水并分配给灌溉农田。
都江堰的建设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灌溉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排水工程1. 沟渠排水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中排水系统十分重要。
农民们根据土地的地形和特点,利用沟渠来引导和排除降雨、山泉或河流水源。
他们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挖掘土渠、砌石渠和石板渠等,用于农田的排水和灌溉。
这些古代排水系统在保障农田排水的同时,也防止了土壤侵蚀,维护了农田的肥沃。
2. 淤田淤田是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在田地周围堆积淤泥,使田地保持湿润并增加土壤肥力。
农民们会利用周边水源冲刷来的泥沙,堆积在农田周围,形成水池状,然后将田地埋入其中。
淤田不仅保持了田地的湿润,还通过含有丰富养分的泥沙,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三、水库工程1. 蔡伦水库蔡伦水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漯河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规模水库之一,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水库之一。
它修建于东汉末年,蔡伦水库利用汝河的水源,修建了一座大坝和一个大型的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农田和供人畜饮水。
蔡伦水库的建设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并有效地解决了人们的饮水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习笔记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就,水利事业,水利精神,都江堰,隋代大运河水利——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意指捕鱼之利《史记.河渠书》上溯远古,下迄当时,记述防洪、灌溉、航运等事业: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1933年: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决议提出,水利范围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口等八种工程在内。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水利的兴修。
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间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下面介绍几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一).芍陂(音quèbēi)(安丰塘)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因此又叫安丰塘)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
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
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
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
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现在芍陂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都江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约前280-约前220)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令都江堰市)附近的眠江上,是一座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
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
都江堰相沿22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
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把岷扛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是眠江正流。
”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
”飞沙堰“是调节人渠水量的溢洪道。
内咖宝瓶口以下进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
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
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
飞沙堰和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当时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现代仍然是兴利除弊的骨干工程,尤其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更是今天应该借鉴的和发扬的。
(三).郑国渠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设计和领导修筑的。
郑国渠从现今陕西泾阳境里起,引泾水向冻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灌溉关中平原。
渠成以后,人们用淤灌把关中平原二百多万亩盐碱地改良成平均亩产二百多斤的良田。
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郑国渠的建设也体现了比较高的河流水文学知识。
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这是十分科学的。
在河流的弯道处,除通常的纵向水流外,还存在横向环流,上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河流中最大流速接近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正对渠口,所以渠道进水量就大得多。
同时水里的大量细泥也进入渠里,进行淤灌。
横向坏流的下层水流却和上层相反,由凹岸流向凸岸,同时把比较重因而在河流底层移动的粗砂冲向凸岸,这样就避免了粗砂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
(四).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事业,克服五岭障碍,解决运输军粮问题,派史禄领导开凿的。
它长约三十多里,宽约五米,连接湘水(长江水系)和漓水(珠江水系)。
开凿灵渠,先在湘水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水隔断。
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水相通。
湘水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水和漓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等溢洪道,把洪水排泄到湘水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
灵渠选择在湘水和漓水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
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
灵渠设计和布局部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着光辉的地位。
(五).坎儿井起源于汉代关中井渠,是利用其上若干竖井的地下渠道引用地下水、实现自流灌溉的一种水利设施。
坎儿井的做法:先凿竖井探明水脉(含水层),然后沿水脉上游和下游挖掘一长排竖井。
竖井间距一般在上游为80至100m;下游每隔10至20m一个。
竖井的深度,向下游逐渐减小。
各个竖井之间的地层挖通成为高约2m、宽约1m的卵形暗渠,暗渠长度不一,最长可达30km。
新疆吐鲁番盆地各县和哈密一带采用较多。
近年来,由于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
(六).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航行运河。
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沟通海何、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它的建成克服了过去没有南北水路的缺陷,发挥了很大作用,直到京广铁路修筑前,是南北的交通干线。
历史沿革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第1期运河。
运河的萌芽时期。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
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
以东部洛阳为中心,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到613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涿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第3期运河。
主要指元、明、清阶段。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同时还将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七).木兰陂工程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
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
(八).它山堰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大和七年(833)贸县(今鄞县南)令王元玮创建。
筑堰以胶,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来则沟浍皆盈,出则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
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
于是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
坝顶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
据记载,坝的设计高度要求是:“涝则七分水入江(奉化江),三分入于溪(即引水渠南塘河),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
这座坝平时可以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乡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过南塘河供宁波城使用。
(九).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
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
梁天监十三年(514),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采取水攻。
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寿阳。
用军民20万人施工,历时两年。
主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进筑,中间用大量铁器垫底,并用巨石大木截流。
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坝高20丈(约合48m),顶宽45丈,底宽140丈,长9里。
坝旁曾开有两条溢洪道。
上游形成巨大水库。
200km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
堰底河床为沙土。
建成当年的八月涨水时,堰溃决,下游受骓居民数以10万计。
20世纪50年代初治淮旱,峰山切岭工程利用了一条呈梯形断面,边坡陡峻,底宽100m的干河槽,应即浮山堰水库溢洪道的遗迹之一。
另在下游老河道中发现方井形大木笼,疑系当年填石截流所用。
浮山堰今尚略存遗迹。
(十).王景治河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昭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
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新河道上开展的大规模治理工程,主要内容有修筑黄河和汴河堤防、建分水和减水水门、整治河道等,实施改河、筑堤、疏浚等工程。
这次治理黄河施工一年,动员民工数十万,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
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
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
总的来讲,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
王景治理黄河以后,一直到唐朝,黄河安流了800年,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水患,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之称。
二、总结: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漳河渠;鱼鳞石塘;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连接淮河与母亲河黄河的鸿沟;还有连接长江与珠江的灵渠;永齐渠;通齐渠;五国渠;菏水(深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