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 水利工程共30页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修建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之国”,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结构与功能
结构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采用石块砌成,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采用竹笼装石堆砌而成,用于调节内江水量;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控制着内江的水量。
挖掘
坎儿井的挖掘通常采用人工或简单 的机械工具,挖掘过程中需要保持 垂直和水平,以确保井道的稳定和 顺畅。
结构
坎儿井的结构包括竖井、暗渠和明 渠三个部分,竖井用于挖掘和通风, 暗渠用于输水,明渠用于灌溉。
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
坎儿井的结构独特,其竖井深度和数量、暗渠的长度和宽度等都 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
坎儿井的起源时间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 战国时期。
地理分布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中国的 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 吐鲁番地区。
历史意义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水利工 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 水利工程的奇迹之一。
修建过程
选址
坎儿井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水源、 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以确保 能够顺利地挖掘和修建。
功能
坎儿井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和供水,同时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防止 土地沙化等。
影响
坎儿井的建设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 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 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孟姜 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与秦渠有 关。
结构与功能
秦渠全长约300公里,灌溉面积达数十万亩。
该工程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和构造,如水闸、溢洪道、排水沟等,以 确保灌溉和防洪的需要。
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宝瓶灌溉胜春霖,天府都安直到今,六字诀传千百载,心随江水水从心”。
汹涌的泯江水滚滚而来,被一条长鱼似的堤坝分成两股,一条弯弯曲曲地沿着河道奔向广阔的川西平原,另一条则仍然奔腾南流,投向长江的怀抱。
都江堰:江心似鱼的堤坝叫鱼嘴。
鱼嘴与玉垒山之间是内江,另一条为外江,是岷江的上流,排泄洪水。
内江通过一个形如瓶颈的引水口,流入平原灌溉农田。
洪水来时,流入内江过多的水就会漫过飞沙堰汇集江底淤积的泥沙郑国渠战国末期,秦国崛起,东进中原,占领了周王室的旧地荥阳,陈兵于韩国边境,韩国危在旦夕。
韩醒惠王设"疲秦之计",想诱使秦国将人力财力用于大兴水利,以解燃眉之急。
于是派遗郑国星夜兼程,赶赴秦国,给秦王蠃政献上一条"富国强兵"之策:郑国对秦王说,水害与水利本为一体,有水害需当治理,无水害可兴办水利。
堵和疏的办法,固然得之于治理水害,但是,同样可以用于修堤筑堤渠,引水浇灌。
秦国无水患可治,却可大兴水利。
关中沃野千里,祗是雨水太少。
关中东部是渭洛二水入河处,三水交汇,地下水位高,一经蒸晒,地面出现盐硷,百里茫茫,寸草不生。
我国历代水利工程汇总

我国历代水利工程汇总(一)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1秦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科学地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1)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2)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一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二)古代开挖的运河1古江南河一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邛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一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一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邛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一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
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
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三)古代对黄河的治理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土,治理黄河。
【公基常识】我国历代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1)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历史水利工程

Que Bei芍陂(Quebei Lake)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km。
隋唐后因陂址在安丰县(治所在今寿县南)境内,故又名安丰塘。
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斯塘”等称谓。
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2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前591年)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思所建,有人推测可能在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年~前263年)。
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芍陂及其水源。
建初八年(公元83年),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太守王景亲率吏民修浚芍陂。
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兴治芍陂。
其后西晋初年刘颂、东晋末年毛修之、南朝宋初年殷肃等均修浚过芍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芍陂有较详的记载,芍陂当时有5个水门:淠水至西南一门入陂,其余四门均供放水之用,其中经芍陂渎与肥水相通的2个水门,可以“更相通注”,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
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寿州总管长史赵轨修治芍陂,将水门改为36个。
其后屡废屡建,至清末尚有28个。
宋明道年间(1032年~1033年),安丰知县张旨对芍陂又作了较大规模的修治。
明清两代对芍陂的修治多达24次,但规模都不大。
东晋伏滔在《正淮论》中最早提到芍陂的灌溉面积是“龙泉之陂,良田万顷”。
其后,屡有变化,自1万余顷至数千顷不等,北宋时达到4万顷。
芍陂的周长也有变化,北魏时是120里,唐宋时最大,达324里,清末仅50余里。
芍陂淤塞的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占湖为田。
明成化(1465年~1487年)以后,占湖为田的情况日益严重,人陂渠道湮废,水源减少,终使湖泊大部分变成田地,湖体缩小。
此外,淠水等河的来沙及黄淮泛滥也导致湖泊的淤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芍陂进行了综合治理,开挖淠东干渠,沟通了淠河总干渠。
芍陂成为淠史杭灌区的调节水库,灌溉效益有很大提高。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https://img.taocdn.com/s3/m/3ddec25a524de518964b7db8.png)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鸿 沟
l 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 惠王十年(公元前361) 开始兴建。修成后,经 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 运交通 线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 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 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 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中途在开封东 分水(古汴水)。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岁 ( 涣)水,皆可通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 直通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 通网。隋代开通 济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 相当于鸿沟 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 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 线东移,蔡河就湮塞了。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2020/11/3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芍 陂
l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 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 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 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 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 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 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 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l 每年岁修需 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 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 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 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 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 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 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 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 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 混凝 土结构。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2000多年来, 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都江堰 的长期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被称为世界遗产的都江堰参观,俗话说:“天府美自古堰来”如果没有都江堰也就没有成都平原的富饶,“天府之国”也就无从说起。
下面的时间由我来陪伴大家一同游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有2000年的历史。
从地理上来看,四川的地形西高东低,从西部高山上奔腾而下的的岷江水给东部平原带来了洪涝灾害。
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带领群众用了14年的时间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福音,不但避免了洪涝灾害,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成都平原于是呈现了沃野千里,欣欣向荣的景象。
都江堰修建于秦代,它修建的时间比长城的修建时间还要早,早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修建了,是由李冰父子修建的,当时李冰被朝廷派来这里任太守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负责修建都江堰。
但是鲜为人知的一面是李冰其实没有儿子,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李冰把他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都江堰工程,老百姓非常尊敬他,便称他有儿子,从现代的意义引申来看可以把它比喻成千千万万老百姓用辛勤的汗水修建的。
都江堰在修建以前,成都平原冬有旱灾,夏有洪灾,百姓民不聊生,都江堰修建好以后,百姓丰衣足食,成都平原才被确立为天府之国的美称,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来自岷江,岷江流到都江堰这里的时候水流特别急,水流量也特别大,要修建水利工程十分困难,李冰就采用2条原则: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
在这里我们除了要注意他的科学性外还要注意他的思想,秦代是一个刚从奴隶制过度到封建制不久的一个朝代,百姓的思想非常保守和陈旧,认为害就是害,利就是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而李冰提出这一条原则,化害为利非常难得。
都江堰工程主要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
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
“分四六、平潦旱”,形象说出了鱼咀的功能和其作用。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
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
中考历史第02期黄金知识点系列06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都江堰: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1.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三、隋朝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大运河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今天的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
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
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
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
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
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
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
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
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
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
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
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