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丰碑——郑国渠

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丰碑——郑国渠

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丰碑——郑国渠作者:梁安和来源:《历史教学》2000年第10期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开凿的一条灌溉渠道,其建造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多,工程设计技术之先进,经济社会效益之高,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水利史上都堪称丰碑。

一、郑国渠开凿缘起战国末期,曾被视为西戎夷狄之邦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其经济、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了其他邻国,它凭借关中这块地盘,很快将汉中和巴蜀地区吞并。

其后,又连续对“三晋”等国用兵,夺取了上郡、太原、上党,势力扩展到黄河以东。

不久,秦国又东进中原,取得了周王室旧地,占领了荥阳。

此时,东方诸国危如累卵,成为秦国“心腹之病”①的韩国,更是首当其冲,面临灭顶之灾。

韩国为了苟延残喘,便设“疲秦”之计,选派技术高超的水工郑国来到秦国,要求帮助秦国开凿一条益国利民的水渠,其目的是,“令凿泾水”,“毋令东伐”②,即利用这个水利工程,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阻止秦国东伐。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郑国渠的修凿,不仅没有达到“疲秦”的目的,反而进一步增加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不久,韩国首先被秦国灭亡。

郑国奉命来到秦国,看到秦国变法后的各种气象,便一改初衷,决心为秦国修一条真正益国利民的水利灌溉工程。

他“引泾入洛”的建议,得到秦国的重视并被采纳,让郑国主持修建这一水利工程。

就在工程顺利进展,即将“水到渠成”的关键时刻,郑国间谍身份暴露,被传到咸阳。

秦始皇召见郑国,郑国坦然承认,对始皇说:“当初韩王派我到贵国,的确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是,我到贵国后,看到各种事业兴旺发达,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我愿意为秦国的农业水利事业贡献一切。

杀掉我没有什么,可惜的是,这项水利工程就半途而废了!但是,水渠修成后,贵国得到的是长久的利益,而韩国只能再苟延残喘几年而已!”③秦始皇听了郑国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仍然让郑国主持完成了这一水利工程。

正是秦始皇利用了水利专家郑国,才有了郑国渠这一赐惠关中几千年的浩大的水利工程。

陕西景区郑国渠简介

陕西景区郑国渠简介

陕西景区郑国渠简介
哎呀,这个名字听着真有意思!我昨天和爸爸妈妈去陕西玩儿啦,他们带我去看了郑国渠。

听导游叔叔说,郑国渠是个特别厉害的地方,还是秦国时候修的水渠呢!它是一个大大的“水管”,把水从很远的地方哗啦啦地送到田地里,庄稼都喝饱水,长得可精神啦!
我一开始还不信,心想,这条水渠能有啥厉害的。

后来叔叔给我们看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郑国渠的历史。

哇,原来它是郑国这个聪明的工匠修的!妈妈说,那时候修东西全靠手挖呢,我眨巴眨巴眼睛,心里想着:“这得多累呀!”可是秦国的人特别聪明,修好了郑国渠,田地里的粮食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强大!
我站在渠边,听着水哗哗流,仿佛能听到几千年前那些人在渠边说话的声音。

“小心点儿,别摔啦!”“嘿嘿,我挖好了这一块!”想着想着,我就笑了。

陕西真好玩儿,下次我还要去别的景区看看!
—— 1 —1 —。

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课件

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课件
• 在汉白渠流入郑国渠的交汇处(今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 北),郑国渠引水渠的南岸,有北高南低的退水渠,其宽度 基本与引水渠相等。“退水渠的设置, 也是一种创新,它 可以把引水渠里多余的水量退到泾河里。保证了渠道的安全, 还起到了排沙的作用。再者,退水路也有排泄山洪的作用。
渠线设计
• 郑国渠的渠线设计,充分利用了北山以南,东西数百里,西 北略高,东南稍低的地形特点。它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 西向东展开。
•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有关郑国渠的记述,结合地形、地 貌及秦汉时期的古城遗迹可知,郑国渠流经礼泉、泾阳、 三原、富平、渭南、浦城、临潼六县市,约二十个乡村,最 后在晋城村南注入洛河。
• 泾河年输沙量近 3 亿吨, 这样大的泥沙量, 会很快淤满 水库, 更不用说洪水期, 库容根本无法调节洪水量。
SUCCESS
THANK YOU
2019/9/19
引水路与退水路
• 所谓引水路,又叫“引水渠”或“水勃子”,是指由渠口到 灌溉干支渠间的输水渠段。在今天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北 的泾河东岸上,还保留有明显的引水渠故道遗迹。渠首西北 向东南,宽15-20米,渠堤高3-5米。” 在开通引 水渠时,因势利导,使渠的位置与泾河水流构成一适当的夹 角, 自然地起到了多引水的效能。
自流引水
郑国渠干渠渠线布置在沿海拔450到370米高度的渭北平 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干渠故道宽24.5米,堤高3米, 深10米。史书记载:“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 田”。从瓠口至洛河,渠线实测距离为126103公里,它是 都江堰灌溉干渠的两倍多,是魏国邺渠长的15倍,灌溉面 积达4万顷。
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当年郑国渠干渠平均坡降约为 0.64‰。自流引水式渠道,选取多大的纵坡,才能保证 顺利的自流引水呢?

泾阳郑国渠简介

泾阳郑国渠简介

泾阳郑国渠简介
泾阳郑国渠简介:
郑国渠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郑国渠是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它的开凿使得关中平原成为沃野,大大促进了关中平原农业的发展。

郑国渠在后世一直发挥着作用,在汉代,郑国渠以下有民歌曰:“田于何所?池杨、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錞于手,连接到幼君之仇。

郑国、白渠之歌,有闻于吾。

”。

咸阳市张家三郑国渠首遗址

咸阳市张家三郑国渠首遗址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 若燃眉。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 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 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 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 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郑国渠是 公元前237 年,秦王采 纳韩国水利 家郑国的建 议开凿的。 灌溉面积达 18万公顷, 成为我国古 代最大的一 条灌溉渠道。 泾惠渠灌区 位于关中平 原中部,是 水利专家李 仪祉先生于 1930年主持 修建的。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 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 渠、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 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 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引泾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至今,在泾阳县王桥镇西部 的张家山,这里不仅山清水秀,风景秀美。而且保存着历代引泾 渠首遗址,它们如同一块块水利的活化石,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天 然的水利断代史博物馆徜徉,领略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除历代 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 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和 悠久雄浑的历史遗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观光旅游。
郑国渠遗址历来享有中国水利史 “天然博物馆”的声誉。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方面的成就, 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当地政府已计划投资修建 “郑国渠首遗址博物馆”, 供中外水利研究工作者和游人参观。

郑国渠的名词解释

郑国渠的名词解释

郑国渠的名词解释郑国渠,又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的修建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但最为著名的建设者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郑国渠起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终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全长约600公里,横跨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奇迹。

郑国渠的名字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郑国。

据史书记载,郑国渠最早是郑国公家族为了防洪灌溉而建造的,以满足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国渠逐渐发展成为长达数百里的大型运河,充当着物资流通和人员交通的重要通道。

郑国渠的修建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历经千年的改造和完善,渠道穿越山峦、抵达平原,沟通了中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北方和南方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

郑国渠的建设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贸易活动,为各地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

这对于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土壤。

其次,郑国渠也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体现了古人对于环境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智慧。

郑国渠以其精确的测量和巧妙的设计,成功地解决了河道纵贯山脉、穿越平原的难题。

通过梯级水闸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水流量,实现了灌溉和防洪的双重效果。

另外,郑国渠还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

在整个运河沿线,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村庄和城市,这些地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沿着郑国渠,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如今的郑国渠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无数游客来此一睹郑国渠的风采,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

游人们可以沿着运河畔的古老小道漫步,领略到传统水乡的风情。

而且,在郑国渠沿线,还有许多古镇和历史遗迹,如拥有千年历史的杨家墩古镇和苏东坡修渠处的纪念碑等等,都是游客们必不可少的一站。

郑国渠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不可忽视。

它是中国古文明传承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水利工程的杰作。

泾阳景区郑国渠简介

泾阳景区郑国渠简介

泾阳景区郑国渠简介泾阳有个超棒的景区,叫郑国渠,那可真是个宝藏地方呢。

一到郑国渠景区,就像闯进了一个大自然的大乐园。

那里的山啊,可高可雄伟了,一座连着一座,就像一群巨人在那站着。

山上全是郁郁葱葱的树,远远看去就像给山披上了一件超级大的绿披风。

沿着小路走啊走,就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那水可清澈啦,清得能看到水底的小石头和小鱼。

水在石头间穿梭,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玩捉迷藏,一会儿躲在这块石头后面,一会儿又从那块石头旁边冒出来。

有时候水还会形成小小的瀑布,虽然没有那种超级壮观的大瀑布那么震撼,但也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一条白色的丝带从山上飘落下来。

郑国渠的空气也是特别的新鲜,深吸一口,就感觉像是吃了一口清凉的薄荷糖,直沁心脾。

而且啊,在景区里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小眼睛滴溜溜地转,好像在找什么宝贝。

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歌,那歌声可好听了,就像是在开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这里还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呢。

有些地方的石头奇形怪状的,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们想象成各种东西。

像这块石头像个大乌龟在慢慢爬,那块石头又像个大蘑菇。

走在景区里,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天然的大迷宫里探险,每走一步都充满了惊喜。

要是夏天来郑国渠就更爽了,那凉凉的风一吹,把身上的燥热全都吹走了。

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看着眼前的美景,听着大自然的声音,简直是一种享受。

感觉自己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山水给带走了,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起来。

郑国渠不仅仅是一个景区,更像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小天地。

在这里,你可以忘掉工作的压力、学习的烦恼,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带给你的快乐就好啦。

它就像一个有魔法的地方,只要你来一次,就肯定会爱上它的。

悬梁刺股的故事内容简介

悬梁刺股的故事内容简介

悬梁刺股的故事内容简介“悬梁刺股”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传奇的故事,这个故事出现在西汉时期,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郑国渠的人,因为求学心切,不惜以身体作为筹码,最终获得了自己一生追求的成就。

郑国渠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但他自小就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

一天,他听说了“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为蛄”的故事,感到非常困惑。

他想要知道什么是海,那么他就必须到达海边,于是他离家出走。

逃离家园后,郑国渠遭受了许多艰苦的生活和学习,他不惧困难的去学习,只是为了得到自己理想中的东西,而且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不为物质,只为了精神的提升。

他历经艰辛,在一位名叫王通的老师庇佑下,终于考上鲁国的贡生。

然而,这个获得了学有所成的贡生,仍然并未庆祝,他清楚自己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通过拥有知识成为一个自由开阔的思维者。

因为他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算考取诗书之名,仍然是草子间的一粒沙子,唯有通过学问让自己升华才会让他真正获得优越的生活方式。

他决定要再接再厉,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他在自己家门口的房前石上刻着“积毁销金,积德累仁”七个字,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谦虚谨慎之道。

在这之后,他每天都会站在练剑的悬崖前,以悬梁刺股提醒自己不断进取,并且这个新的\"伟大磨砺\"方式,让他获得了人们纷纷叫好的喝彩。

以后我们经常以流行语“悬梁刺股”来形容郑国渠这个前人的励志精神,并且崇拜他为楷模,希望自己也能追求到这样伟大的知识精神。

最终,郑国渠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在儒家学派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于当时引起了轰动,成为了对年轻人的强烈鞭策。

有意思的是,在现代社会,因为各种追求和困难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加入这场当年的追逐,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现代社会,“悬梁刺股”这种励志精神已经被普遍认可,成为不少青年学子时刻挂在嘴边的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绝技术
• 郑国渠在向东穿越冶峪水、清峪水、浊峪水这些小河时, 采取了“横绝”工程技术。 “横绝”工程扩大了郑国渠 的水源,增加了灌溉面积;另外,诸小河下游也开辟为耕 地, 增加了耕地面积。
• 所谓“横绝”,就是把小河的流水拦腰截断,让小河水注入 郑国渠里。这种横绝工程技术,也同样运用了渠首拦河堰 坝的设计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南边的渠堤用堆石的方法 加高加厚,小河水很自然地从北边注入郑国渠,而且在渠 岸北边修一条灌溉支渠,在南堤一旁的横绝处稍东,修一条 退水渠。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郑国渠
潘虹 2006-10-
郑国渠
• 郑国渠 是古代陕西关中地区大 型引泾灌区。公元前246年(秦 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 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干渠 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 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 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建成, 使关中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田, 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 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为纪念郑 国的功绩,时人遂名该渠为郑
• 泾河年输沙量近 3 亿吨, 这样大的泥沙量, 会很快淤满水库, 更不用说洪水期, 库容根本无法调节洪水量。
引水路与退水路
• 所谓引水路,又叫“引水渠”或“水勃子”,是指由渠口到 灌溉干支渠间的输水渠段。在今天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北 的泾河东岸上,还保留有明显的引水渠故道遗迹。渠首西北 向东南,宽15-20米,渠堤高3-5米。” 在开通引水 渠时,因势利导,使渠的位置与泾河水流构成一适当的夹角, 自然地起到了多引水的效能。
现在
•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 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为继续解决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1989年 泾惠渠被列入关中三大灌区改造之一,开展了以更新改造、 完善配套和方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灌区建设,共安排8项 工程和方田38.7万亩。
渠首位置变化
• 郑国渠口高出水面50尺,白渠口高出一丈一尺,丰利渠口高 出七尺有余。
• 白渠位置在“郑渠下流之南”,丰利渠相对位置在白渠渠上 “五十六步”。
渠首位置变化原因
• 河床下切(下切是指流水及其夹带 的砂砾等对渠底的侵蚀,结果使渠 底加深) ,渠首引水口堵塞。
井渠
• 渠首遗址,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南边洞口处还有白 灰砌石的明显痕迹。三个暗洞进水口汇成地下干渠,干渠 向东南延伸至70米,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 字排列着的七个大土坑,每个间距不等,多者80米,少者 12米,大多为30米。其中北起第五和第六个两个土坑, 形状基本完整,为正方形,每边长3米。七个坑之间,原
广惠渠
• 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1456年- 1487年)曾调集泾阳、三原、礼泉、高陵、临潼五县民工 在小龙山和大龙山下进行隧洞施工,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 改称 广惠渠 。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
龙洞渠
清代,由于引水困难和泥沙淤积,乾隆二年(1737年)引 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称 龙洞渠 ,灌溉面积7 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万多亩。
干渠布置示意图
渠线设计
• 郑国渠的渠线设计,充分利用了北山以南,东西数百里,西北 略高,东南稍低的地形特点。它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 东展开。
•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有关郑国渠的记述,结合地形、地貌 及浦城、临潼六县市,约二十个乡村,最后在晋 城村南注入洛河。
丰利渠
由于泾水河床下切,历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北宋 乾德年间(963年~967年)、至道元年(995年)、景德三 年(1006年)、景枯三年(1036年)、庆历七年(1047年)、 熙宁五年(1072年)、大观二年(1108年)多次维修郑白 渠,其中以大观年间赵佺主持施工的规模最大,共修 石渠3141尺,上宽14尺,底宽12尺,土渠3978尺, 干渠设节制闸和退水闸以及一系列交叉建筑物,省去 了渠口梢桩坝,灌溉面积号称25093顷,改称丰利渠。
• 泾渭清浊的问题可以追朔到《诗经》,在《邺风》的《谷 风》这篇怨妇诗中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 不我屑以”。
淤田压碱
• 《史记·河渠书》中的“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和《汉 书·沟洫志》中“用注填阏之水,溉泻卤之地”,就是郑国渠 淤地压碱性质的真实记录。颜师古注解说:“ 注,引也。阏 读与淤同……填阏谓雍泥也。言引淤浊之水灌咸卤之田,更 令田美”,“这就是用淤灌压碱的方法,降低了耕土层中的 盐碱含量,收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从而提高了产量。
分水枢纽
• 泾水南白渠、中白渠、太白渠水口初分,欲入中白渠、太 白渠处各着斗门,堰南白渠水一尺以上二尺以下入中白渠 及太白渠。若水两(雨)过多,放还本渠。
• 节制闸修建在南白渠上。而为了实行轮灌,在中白渠和太 白渠渠口,需要修建分水闸。这样,操纵节制闸,即可 “堰南白渠水,一尺以上二尺以下入中白渠及太白渠”。 当上游来水过多,就开启节制闸,由南白渠向下排放。来 水过大时,上游的泄水设施再辅助泄水,以确保下游渠道 的安全。这个闸门枢纽包括一座节制闸、两座分水闸和设 于枢纽上游的“泄水处”(或有闸控制,或有预留的经过 工程处理的有一定高程的泄水渠段),共同组成调节渠系 水位及水量的闸门枢纽。
• 郑国渠队后世关中水利的兴修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历史渊 源就是西门豹、史起引漳灌邺所开凿的具有压碱性质的十二 渠。
引漳十二渠
•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 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 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 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 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 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 来。《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 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 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 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 关中东部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大量可溶性盐分随土 壤毛细管作用积聚于地表,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形成大片 “泽卤之地”。
关中山河形势图
军事背景
• 战国末期,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其经济、军事实 力远远超过了其他邻国,它凭借关中这块地盘,很快将汉中和巴 蜀地区吞并。其后又连续对“三晋”等国用兵,夺取了上郡、 太原、上党,势力扩展到黄河以东。不久,秦国又东进中原,取得 了周王室旧地,占领了荥阳。此时,东方诸国危如累卵,成为秦国 “心腹之病” 的韩国,更是首当其冲,面临灭顶之灾。
历史沿革
• 六辅渠 • 白渠 • 丰利渠 • 王御史渠 • 广惠渠和通济渠 • 龙洞渠 • 泾惠渠
六辅渠
• 六辅渠是郑国渠的支渠。郑国渠有一个不足,即不能灌溉稍 高一些地方的农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儿宽奏 请在郑国渠旁加穿六条小渠,用来辅助灌溉郑国渠两岸高田。 该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直到唐代该渠仍在发挥作用。
泾惠渠
•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我国近代著 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 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 动工,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 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 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 在汉白渠流入郑国渠的交汇处(今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 北),郑国渠引水渠的南岸,有北高南低的退水渠,其宽度 基本与引水渠相等。“退水渠的设置, 也是一种创新,它可 以把引水渠里多余的水量退到泾河里。保证了渠道的安全, 还起到了排沙的作用。再者,退水路也有排泄山洪的作用。
泾渭分明
• “泾渭分明”意指支流泾河水与干流渭河水相汇时,清浑 有别。比喻人或事物是非好坏界限清楚。
国渠。
地理背景
•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达秦岭,面 积约34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东 流经全境,所以又称渭河平原。
• 它由黄土沉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霜期较长, 180—200天,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降雨量较少, 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间,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 个月,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春播的需要。
王御史渠
• 延祐元年(1314年)王琚主持改建,渠首再次上移,延展石 渠51丈,宽1.5丈,深2丈。拦河坝改为石困结构,即用卵 石填充的木笼砌筑水坝,东西长850尺,宽85尺,共用 1166个,因王琚官职为御史,改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 曾达9000顷。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 制度。
秦灭六国统一战争示意图
渠首
渠首位置在泾河瓠口 一带湾里王村和上然 村之间一道被叫做老 虎岭的地方。郑国渠 首遗址,目前发现有 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 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
渠首选址
• 郑国渠渠首选在瓠口充分利用了泾河出北山山系以后的地 形特点。
• 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是十分 科学的。
拦河堰
• 甲方:筑坝成库拦水
• 瓠口这个有利地形上做石堰坝,既可以抬高水位,又可以最 大限度地控制水量,省工又省料,是拦泾入渠的最佳位置。 郑国看到泾河里有许多天然巨石,便决定就地取材,采用立 石(qn)的方法来筑堤壅水。
• 乙方:无坝自流引水
• 现存遗迹不仅无法指认考古人员所说的退水槽、溢洪设施 等配套工程的遗迹, 看不出郑国渠‘完备的渠首枢纽建 筑’, 而且连考古人员所谓‘直横河谷, 壅拦泾水’的拦河 大坝也不能确认。
自流引水
郑国渠干渠渠线布置在沿海拔450到370米高度的渭北平 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干渠故道宽24.5米,堤高3米, 深10米。史书记载:“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 田”。从瓠口至洛河,渠线实测距离为126103公里,它是 都江堰灌溉干渠的两倍多,是魏国邺渠长的15倍,灌溉面积 达4万顷。
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当年郑国渠干渠平均坡降约为 0.64‰。自流引水式渠道,选取多大的纵坡,才能保证 顺利的自流引水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