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大坝之谜 - 精品课程网

合集下载

郑国渠原理(一)

郑国渠原理(一)

郑国渠原理(一)郑国渠原理解析1. 什么是郑国渠?郑国渠,又称石渠、大郑渠,是中国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渠之一。

它建于公元前486年至公元前452年之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 郑国渠原理郑国渠的建设原理涉及两个主要方面:引水和渠道控制。

引水郑国渠的主要目的是将黄河的水引入到内陆地区,以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引水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辟渠道: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选定合适的渠道路径,通过开挖土地、疏通河道等方式,形成一条连接河源和目标地区的通道。

•泥沙处理:由于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需要进行泥沙处理,以防止渠道被堵塞。

常见的方法包括沉砂池、滤泥坎等。

•引水口设置:在黄河河岸上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引水口,可以通过闸门、堰坝等结构进行控制。

•引水管道:从引水口开始,建设一条引水管道,将黄河的水顺利引入到渠道中。

渠道控制为保证水流通畅、合理运输,郑国渠采用了一系列渠道控制方式:•闸门调节:在渠道中设置闸门,通过打开或关闭闸门来控制水流的通量和流速,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水量。

•堰坝建设:在渠道适当位置修建堰坝,通过控制堰坝的升降,来调节水位,以供给不同地区的水源。

•隔堤护岸:为防止渠道决口和水浸等问题,需要在渠道两侧修建堤防,并定期加固和巡查。

•渠道疏浚:随着时间的推移,渠道会因为淤积而导致水流不畅,需要定期进行疏浚,以保证水流的顺畅。

3. 郑国渠的影响郑国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不仅解决了河南地区的水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

同时,郑国渠的成功也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它的建设原理和技术手段,在后来的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结语郑国渠的原理涉及引水和渠道控制两个方面,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控制,成功地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郑国渠的存在不仅是我国古代科技的杰作,也是中国水利文化的象征之一。

高三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郑国渠与都江堰(微课)

高三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郑国渠与都江堰(微课)
这项补充工程对于洪水季节的调水、调沙尤为重要,并且水流越大越急,排沙 效果越好(离心力越大)。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 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 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附近的沉积。
五、后期维护
其实都江堰真正千古不坏的原因是在 每年的淘滩。如果不出意外,泥沙迟早 会破坏整个水利工程。可李冰早在2000 多年的就想到了解决方案,并建立了 “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制度,建都 江堰时就在内河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 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成了图 中的卧铁。(图中的这四根都是复制品, 真品还在内江里埋着。)
三、再分内外江
弯道环流,使得的带有泥沙的底层 水流向外江,而内江流进来的都是泥 沙含量少的表层水。
四、辅建飞沙堰
为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 “飞沙堰”溢洪道。
精妙的是,由于宝瓶口的宽度有限,内江水流到此会先冲击宝瓶口东侧的崖壁, 再向西形成旋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那些在鱼嘴没有被完全带入外江的沙石, 就会被甩过飞沙堰,飞沙堰也因此而得名。
02
再看都江堰
相比于郑国渠,都江堰工程的自然条件就要好很多了。首先相比于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水土保持要好很多,因此岷江水的含沙比要小于泾水;其次岷江在 进入成都平原前后的落差很大,流速较高,泥水沉积的速度也比郑国渠要慢的 多。
一、历史背景
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 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 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 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二、汉六辅渠、白渠改造郑国渠为南北两大干 渠的灌溉工程

郑国渠为何与郑国无关郑国渠究竟是谁修的

郑国渠为何与郑国无关郑国渠究竟是谁修的

郑国渠为何与郑国无关郑国渠究竟是谁修的郑国渠为何与郑国无关郑国渠究竟是谁修的各位小主们,小编又和大家见面了,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和小编提出来哦。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成功申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从此,天下第一渠的郑国渠将彪炳千秋、永驻史册。

说起郑国渠,还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很多人都以为郑国渠是郑国人修建的渠,或者位于郑国境内。

其实,真正的郑国渠是秦国修建的,位于今天的陕西省的关中平原中部,北仲山内泾河流域。

在《郑国渠的来历》一书中有记载,战国末期,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首当其冲是韩国。

韩国为避免被秦所灭,派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郑国为间谍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修凿大型灌溉渠道。

实为“疲秦”之策。

识破后,郑国陈以利弊,秦王遂命郑国修渠灌溉。

郑国渠的工程量,在当时秦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个工程一修就是十年,后来秦王才发觉,郑国渠的修建严重影响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这项工程不折不扣是韩国的政治阴谋。

秦王震怒之下要杀郑国,以便于对秦国上下有个交代。

得知秦王识破了自己修建郑国渠的阴谋,面对秦王的屠刀,郑国坦诚修郑国渠有延缓韩国灭亡的目的,同时他又一次分析了郑国渠对秦国的巨大作用,秦王也明白郑国渠已经劳民伤财,如果半途而废,先前的付出就都成了泡影。

最终决定,把郑国打成罪犯,责令他戴罪立功继续修建郑国渠,渠成秦王命此渠为郑国渠。

郑国选定在中山西麓水流湍急、地势较好的瓠口,筑一条拦河大坝,抬高泾水水位,并开凿泾阳县船头村西北的瓠口,引泾水沿山腰东流,经过三原北地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和石川河的水道,再引水东流到富平县、蒲城县南,在晋城村流入洛水。

随着这项大型灌溉渠道和相应的配套工程胜利竣工,干旱多碱的渭北大地从此得到了河水自流浇灌。

泾水东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富平和蒲城等县,注入洛水。

郑国渠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4万余顷(折今110万亩)。

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疲秦”之策的政治阴谋却使秦国得益,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郑国渠

郑国渠

白渠
• • • • •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白渠
• 西汉太始十年(公元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 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东北)注于渭水,名 白渠 ; 此后灌区称 郑白渠 。 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 三白渠。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 过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唐初 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 《水部 式》中有专门条款。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 和分水堰。
自流引水
郑国渠干渠渠线布置在沿海拔450到370米高度的渭北平 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干渠故道宽24.5米,堤高3米, 深10米。史书记载:‚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 田‛。从瓠口至洛河,渠线实测距离为126103公里,它是 都江堰灌溉干渠的两倍多,是魏国邺渠长的15倍,灌溉面 积达4万顷。
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当年郑国渠干渠平均坡降约为 0.64‰。自流引水式渠道,选取多大的纵坡,才能保证 顺利的自流引水呢?
丰利渠
由于泾水河床下切,历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北宋 乾德年间(963年~967年)、至道元年(995年)、景德三 年(1006年)、景枯三年(1036年)、庆历七年(1047年)、 熙宁五年(1072年)、大观二年(1108年)多次维修郑白 渠,其中以大观年间赵佺主持施工的规模最大,共修 石渠3141尺,上宽14尺,底宽12尺,土渠3978尺,干 渠设节制闸和退水闸以及一系列交叉建筑物,省去了 渠口梢桩坝,灌溉面积号称25093顷,改称丰利渠。

郑国渠:一个间谍造就的伟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一个间谍造就的伟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一个间谍造就的伟大水利工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搞了个“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领导人忽悠得不轻。

此后苏联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大力发展军备,最终拖垮了苏联。

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七雄”中的韩国也有这么一个“惊天大阴谋”——疲秦计划,但适得其反,“疲秦”变成“强秦”,秦国由此更加强大,一举吞并六国,统一中国。

这个“疲秦计划”就是兴修郑国渠。

谋秦战国时期,天下无主,诸侯纷争,以强并弱,兼并战争日趋惨烈。

而此时,原先偏居在西北一隅的蛮夷小国秦国已跃升为“战国七雄”之首。

《战国策》记载,至秦庄襄王时,秦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五分之三的财富。

随着国力的不断加强,秦国也加快了兼并天下的步伐。

秦国东边的韩国因为距离最近,首当其冲。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秦军大胜,杀死韩魏联军24万人。

公元前291年,秦军攻取了韩国的中原重镇,冶铁中心宛。

公元前256年秦拔韩阳城、负黍;公元前249年秦拔韩城皋、荥阳;公元前247年,秦悉拔韩之上党。

面对强秦的威胁,韩国成了惊弓之鸟,都城数度迁移。

韩国处在亡国的边缘,何去何从?硬拼,韩国是打不过秦国的,“合纵”也不管用。

当时的韩恒惠王终于憋出了一个大招:派人游说秦王兴修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财力,把秦国拖垮,使之无力再侵犯韩国。

韩恒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这便是《史记.河渠书》中司马迁所说的“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

”说秦当时的秦国政局有点混乱,秦王政刚刚即位,年仅13岁,还没有能力执掌朝政,朝政掌握在太后和吕不韦手上。

郑国此时来搞间谍活动,比较容易成功。

关中地区是秦国故地,这里降水量稀少,当时关中平原还没有大的水利设施,农作物生长,几乎全靠自然降水。

一遇到旱灾更是束手无策,即便泾水、洛水滚滚而下,田里的禾苗照常枯萎。

当时都江堰已经修成,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但当时秦国的主战场在北方,从川西运送粮草,运输成本高,财政开支大。

世界遗产郑国渠,一个奸细成就的千秋水利伟业

世界遗产郑国渠,一个奸细成就的千秋水利伟业

世界遗产郑国渠,一个奸细成就的千秋水利伟业•言泊远•七律·郑国渠——题博友霜凌《世界遗产郑国渠,一个奸细成就的千秋水利伟业》(中华新韵)•伟略雄才听画谋,郑国渠水润春秋。

•十年家累秦民苦,万顷田丰岁月稠。

•峡谷波滢飞浪逝,栈桥路陡劝人游。

•渭川八百膏腴野,始奠炎黄社稷州。

图文 / 霜凌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国五千年历史中,至少有四千九百多年都是农业为经济主体的国家,所以自古中国历代皇帝在兴修水利工程改善耕种条件这块都是很下功夫的。

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嘛,古有大禹治水,后有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至于灌溉用引水渠那就多不胜数。

其中有一个特别的水渠叫做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

此渠西引泾水,东通洛水,长约150千米。

可灌田约19万公顷。

其特别之处在于此渠的修建是国家之间角斗中由一名奸细设计并主持修建完成的。

郑国渠始修建于秦始皇元年。

也就是秦嬴政登基之初(公元前246年)。

彼时秦国经六代帝王的努力已经强大到足以藐视六国,统一大势以定,六国只有苟延残喘的份。

秦国碾压式的强大,六国却也不能乖乖坐以待毙。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距离秦国最近的韩国,韩国谋士就出了“疲秦之计”。

即唆使秦国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增大国库开支,使之短期内无财力全力灭韩。

古时科技不发达,农业国财富积累是相当缓慢的,打仗拼的是国力,花的是真金白银,举个栗子,中国古时最强大的汉朝,初期,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不得已拿粮食珠宝加上皇室公主,换回性命,如此奇耻大辱,却无钱打杀匈奴报仇,只得年年向人进贡,送美女送公主,送钱粮求得边境暂安以修养生息,积累财富,经“文景之治”等三代有做为的皇帝励精图治,到汉武帝刘彻时才积累了足够的财富,让这位汉天子可以挥鞭直指,豪气干云地说出: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所以韩国“疲秦”这策略在当时肯定是正确的,毕竟事缓则圆,先解燃眉之急,拖一拖兴许就会有变数呢。

于是派了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

秦国关中地区恰是大旱,田地收获甚微,加上连年征战,关中地区饿殍遍野。

郑国渠——千年传奇 巧夺天工

郑国渠——千年传奇 巧夺天工

郑国渠——千年传奇巧夺天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
【年(卷),期】2022(32)9
【摘要】郑国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修建于公元前246年,与都江堰、灵渠齐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国力日益强大,东向逐鹿中原。

作为其近邻的韩国深恐自己首当其冲,为了求得生存,派出水利工程师郑国去秦国执行间谍任务,说服秦王凿渠引水,试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拖垮秦国,阻止秦人东进的步伐。

但郑国渠建成后,将关中平原变为粮产丰富的“天府之国”,秦国以此“卒并诸侯,一统天下”。

因“疲秦之计”而开凿的“战渠”却成了强“秦国之策”的“灌渠”。

【总页数】1页(PI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相关文献】
1.郑国—"疲秦"终成郑国渠
2.略论秦郑国渠汉白渠龙首渠的工程科学技术
3.郑国和郑国渠
4.郑国渠: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郑国渠》述评
5.千古郑国渠惠民两千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逐客这一事件主要源于什么企图疲秦的计策

逐客这一事件主要源于什么企图疲秦的计策

逐客这一事件主要源于什么企图疲秦的计策逐客这一事件主要源于韩国人企图疲秦的计策
在传统的教材描述中,是因为一位来自韩国的水利专家,劝导秦王修建一条水道,将经水与洛水两条河流连通,以便灌溉渭河以北的广大土地,为秦国大本营修建一个最近的粮仓。

此条建议得到了秦王的认可,于是便在公元前246年,也就是秦王嬴政登基的元年,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建,并任命由献计的郑国主持这一庞大工程。

但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郑国作为韩国间谍,诱劝修建水渠一事的真实目的被揭发,即利用大规模的工程修建,诱使秦国将大量的物资和精力消耗在工程修建上,以消耗秦国实力,这被史书总结为“疲秦之计”。

正是因为此案爆发,致使秦王不信任来自山东国家的人才,便在全国范围内下达了留名史册的“逐客令”。

这一传统说法主要来自《史记》中的李斯传,那么为什么出自《史记》的这一说法不可信呢,这是因为其中有几个难以解释通的矛盾点。

其一,人物性格的矛盾。

郑国渠的阴谋被揭露以后,知道真相的秦王不仅没有立刻停止该工程,却反而继续任命郑国施工,在这个阴谋上受骗到底,并最终在公元前230年前后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

其二,时间上的矛盾。

根据历史记载,秦国下达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颁布的,而郑国渠的开建则是在公元前246年,即逐客令是在郑
国渠修建前10年下达的,当时郑国尚未来到秦国,又何谈郑国渠阴谋
事发而引起了秦国的逐客令呢?
其三,南北工程的矛盾。

在郑国渠开建的前4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的时候,秦国已经在其南部的新疆域--成都平原上,开始了闻名世界
的都江堰的修建,这两个在时间节点上非常接近的庞大工程项目,足以让人相信修建郑国渠是秦国早有的国策所定,而不是受韩国间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国渠大坝之谜朱诗鳌(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马克思1 引言“郑国(人名)”与“郑国渠”这两个词,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也不算过分。

因为,电视连续剧《秦始皇》,VCD《秦代水利工程郑国渠》,以及秦腔戏《疲秦计》等戏剧,无不提到郑国与郑国渠。

战国末年,孱弱力薄的韩国为阻止日渐强大的秦国东伐,便派遣名为郑国的水利工程师作为间谍前往秦国施以“疲秦之计”:唆使秦国在关中开凿灌溉渠道,借开渠来消耗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秦国无力东伐。

工程进行中,秦国发觉此阴谋,欲杀郑国。

郑国慷慨陈言:该工程实际上是对秦国有利的。

秦认可,郑国继续指挥施工。

该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竣工于公元前236年。

秦反而因之受益更加強大,进而统一六国。

韩国失败。

郑国因建该渠有功,该渠被命名为郑国渠。

这种以工程作为攻战之计的想法,有人称之为千古奇思。

这种不见硝烟的战争,有人称之为千古奇战。

这里顺便提一下冀朝鼎在其世界名著(原文为英文,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Key Economic Areas in Chinese History》)中对这一千古奇战的独到而饶有趣味的见解:“关于郑国渠的故事,是一件似非而是的事;但是,在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在统治者之间,发生这类事情,也并非偶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察这个故事,就会明白,这个工程开始时所处的微妙的环境并不是偶然的。

韩国的统治者之所以采用这种计谋来愚弄秦国,表明在那时,还从未有过这种大型灌溉工程的实践;还表明,各封建国的统治者,对于这个工程究竟能否完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所以,韩国的政治家就自然想到了这个以热衷于改革著称,但又经验不足的暴发户秦国,会容易在修建庞大灌溉渠道这件事上受骗的”(见该书第65、66页)。

此战一去二千二百多年。

郑国渠是引的陕西省泾河水。

现在在关中平原还有郑国渠遗存和郑国渠渠首遗存。

泾河水如何被引入郑国渠,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有趣的问题。

是——无坝取水?——有坝取水?所谓无坝取水,是说不在泾河上建拦河坝,而是直接在河岸开渠口引水入渠。

所谓有坝取水,是说在渠首处建有拦河坝以抬高水位,然后引水入渠。

这里,我们不妨称此拦河坝为“郑国渠大坝”科技史学术领域中要论证某历史事件,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文献考证,二是考古发掘。

要解决郑国渠大坝的有无问题,自然也只能依赖于这两种手段。

2 郑国渠大坝的文献记载(1)《史记·河渠书》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著,成书于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1年,是最早论及郑国渠的古文献,但未提及郑国渠大坝。

原文从略,因众所周知。

以后的有关文献,包括汉班固等著《汉书》,与《史记》的内容基本相同。

(2)在宋代以及元代,虽也有泾河筑堰的记载,如“旧有石翣①”、“旧有石堰”等,但均未明言在秦时,不足为据。

(3)《泾渠议》明万历40年(1612年)袁化中著。

文载:“国至秦北山下,视泾河巨石磷磷,约三四里许,而泾水流于其下,堪以作堰。

于是立石囷②以壅水,每行用一百余囷,凡一百二十行。

借天生众石之力以为堰骨,又恃三四里众石之多以为堰势。

泾流于此,不甚激亦不甚浊。

且堰高地下,一泻百里,东收洛水,达于同州。

”这是第一部明确而具体地指出郑国在泾河建拦河大坝的古文献,并指出大坝由石笼(石囷)叠筑而成。

(4)《陕西通志》清沈青崖等编修,100卷,1735年刊印。

此书被冀朝鼎评价为“对历史上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原始资料搜集得最为理想。

”该通志卷39,先后引用了《史记》与《汉书》等文献中有关郑国渠的内容。

最后详尽引用了上述袁化中在《泾渠议》中有关郑国渠及郑国渠大坝的内容。

(5)《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 1923年李仪祉著。

文中引用了上述袁化中的资料,并据以断言:“是则俨然一巨堰,不仅以之遏水,且以之蓄水矣。

”“不激,停之功也;不浊,淀之功也。

”不过,李仪祉在此文中未指明大坝有多高。

(6)《陕西渭北灌溉工程报告》 1923年(与上文发表的年分相同)李仪祉用英文发表于《北京导报》,内容与上文相近,但明确推断出郑国渠大坝坝高为30m。

这是有记载以来第一次明示了郑国渠大坝的坝高。

(7)《中国水利工程史》(《Die Geschichte des Wasserbause in China》)③这是李仪祉以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处长的名义用德文发表的长篇论文,刊载于德国工程师协会(VDI)1931年《技术工程和工业史论文集》(《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r Technik》)中。

该文从中国原始社会(公元前30世纪)开始,一直讲述到论文发表时的20世记30年代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水利工程史,引证宏富,图文并茂。

文中再次引用了袁化中的论述,并继1923年之后时隔8年再次阐述了郑国渠大坝坝高为30m,而且是在德国的重要论文集上发表,当极为慎重。

(8)《水坝工程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Dam Engineering)施尼特尔(Schnitter,N.J.)著,发表于《水力发电》(《Water Power》)1967年第4期。

该文引用了李仪祉的上述用德文发表的论文,这是郑国渠大坝第一次出现在国外的文献上(如不计上述刊载了李仪祉论文的国外文献),而且明言是一座高30m、长300m的石笼坝(stone-crib dam)。

(9)《新大英百科全书》(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80年版。

该书在第441页中亦明确记载了郑国渠大坝坝高为30m,长300m。

(10)《重力坝》汝乃华④编著,1983年出版。

该书载文称:秦时在陕西“郑国渠渠首建成30m高的石笼坝”。

(11)《重力坝设计》潘家铮⑤,1987年出版。

该书载文称:“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又在陕西修建郑国渠,渠口应当建有挡水的堰、坝建筑物。

”以上所列文献中,最具史学价值的当属袁化中与李仪祉的论述了。

①翣,音sha,大扇。

土石坝的横断面形状像大扇。

石翣即石堰或石坝。

②囷,音qun,古代的一种圆形仓库。

石囷即石笼。

元代也称石笼为石囷。

③因在国内没有查到此文,作者便于1987年恳请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专家居蜜(Mi Chu Wiens)博士将此文的原文复印并邮来,现妥为珍藏。

居蜜博士是原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的孙女。

④汝乃华(1927~),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我国资深的大坝事故、安全与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

⑤潘家铮(1927~),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无疑是我国顶级的水电专家,对史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

袁化中,任职陕西泾阳县知事,身在泾河畔,对泾河当了如指掌。

从他的《泾渠议》中,可窥见他对泾河历史的深切了解,以及他对坝工技术的真知灼见。

文中所用的坝工术语,无可挑剔。

如“不甚激亦不甚浊”,言简意赅。

他是中国坝工史上确认泾河上有秦郑国渠大坝的第一人。

李仪祉(1882~1938年),见图1,原名协,陕西蒲城县富源村人。

曾赴德国留学,回国后曾任多种要职。

蒲城县地处关中平原,距泾河甚近。

李仪祉作为当地人,对泾河、郑国渠与郑国渠大坝,具有无可争议的发言权。

特別是作为中国近代水利先驱、20世纪世界杰出科学家之一①的他,不仅具有丰富的近代水利科学知识,还对中国的水利工程史,特别是黄河与泾河的水利工程的兴衰了解甚详。

他堪称研究水利图1 李仪祉像科技史的巨匠。

他研究泾河水利史,见解独到,不是纯学术性的探索,而是为了实用。

他不仅是在1923年和1931年多次提到郑国渠大坝,而且提到大坝的破坏及其原因。

他所有的对泾河水利史的研究,都是为当时引泾工程制订规划和确定设计方案作准备。

研究的结论是:要重新发挥泾河的灌溉作用,就不能袭用郑国渠大坝的模式,要另辟新途。

这就是由他主持兴建、竣工于1932年的泾惠渠大坝选址的依据。

李仪祉是中国坝工史上确认郑国渠大坝坝高为30m的第一人。

“坝高30m”——这一纪录在公元前3世记的世界坝工历史上所占的分量是很重很重的。

在郑国渠大坝之前二千多年的坝工历史上,世界上所有的水坝,其高度都未超过20m。

郑国渠大坝坝高的记录在保持了一千三百多年之后,才在日本出现高32m的大纹池(Daimonike)坝。

此后再三百多年,才在印度出现高33m的木达克马苏尔(Mudduuck Masur)坝。

3郑国渠大坝的考古发掘1985年陕西省文物局组成调查组,对郑国渠及历代引泾渠首工程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前后历时达3年之久。

这次考古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发现了郑国渠大坝的遗址。

这一成果很快便被刊登在1986年7月3日的《人民日报》,题为“泾河岸发现秦代郑国渠拦河坝遗址”。

7月5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又以题为“古坝之谜”(“Ancient dam steeped in mystery”)作了报道。

这一成果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使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者抽教学工作之空,于1986年12月18日自己50周岁生日之际,欣然从武汉飞抵西安,旋即赶赴考古现场参观学习,并有幸拜识了正在紧张工作的考古专家秦建明与杨政,见图2。

在短暂的现场停留时间内,作者学习到许多知识,获益匪浅。

站在考古专家们发现的郑国渠大坝遗址上,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图3是作者当时拍攝的大坝遗址俯瞰照片(为醒目,对大坝遗存的轮廓略作了勾绘)。

①这一殊荣是2001年9月在我国北京召开的国际水利学大会(I-AHR)上确定的。

图2 作者(中)在考古现场与秦建明(左)和杨政留影(1986年12月20日)由考古成果获悉,郑国渠大坝在泾河河床部分的坝段早年为洪水冲毁,该坝段长约450m。

河床底部最低处高程420m。

而在两岸阶地上的坝段基本保持完好。

其中右岸阶地坝段长约110m,左岸阶地坝段长约2100m。

两岸遗存坝体的横断面均呈梯形,顶宽约20m,底宽100~150m,上游坡1∶6,下游坡1∶10,坝高5~10m,坝顶高程449~453m。

据以上数据绘出遗存阶地坝段坝体横断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

考古调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确认了郑国渠大坝渠首引水渠口的位置与尺寸。

经钻探证实:渠口宽60余m,渠底部高程440m①以下,此宽度值和高程值可能因流水冲刷而偏大和偏小了。

图3 郑国渠大坝遗址俯瞰图(摄于1986年12日20日)这次考古未明确指出河床坝段的坝体高度(上述文献记载中所说坝高亦即指河床坝段的高度)。

不过从考古成果中所提供的大坝纵断面图看(见图5),如果不计河床自秦以来的下切,也不考虑遗存阶地坝段坝体顶部土体自秦以来的耗失,那么,姑且可以得出坝的高度为29~33m。

有意义和有趣的是,这一坝高的数字,与前述文献所载值大体是相吻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