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大运河遗址保护工作总结

大运河遗址保护工作总结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连接了中国南北地区,成为了古
代中国的交通大动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的遗址逐渐受到了破坏和侵蚀,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力度,通过多种手段保护和修复
大运河的遗址,以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大运河遗址的监测力度,通过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修复遗址上的破损和侵蚀。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大运河遗址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遗址进行全面管理和保护。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大运河遗址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传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遗址的保护意识。
除了政府的努力外,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中。
各种文
化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开展了大运河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政府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建议。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宣传中,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传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遗址的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
与到保护工作中,为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让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郑国渠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浇灌效益100余年, 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浇灌之先河, 对后雨。
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 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 亿万之口。
”称颂就是引泾工程。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 三年六料不收, 饿殍遍野。
引泾浇灌, 急若燃眉。
中国近代著名人亲自主持下, 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 数千民工辛劳苦干, 历时近两年, 最终修成了现在泾惠渠。
1932年6月放水灌田, 引水量16立方米/秒, 可浇灌60万亩土地。
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 无力进行东伐, 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实施疲秦之计。
郑国给秦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 不过, 水渠修成, 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秦王政认为郑国话有道理, 让她继续主持这项工程。
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完工。
因为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 所以大家称为郑国渠。
灵渠元前2凿成通航, 距今已22, 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 因为是在秦朝开凿, 又叫江上游, 她依据当初需要处理南征部队粮饷运输问题, 作出了使监(御史)禄(人名, 一名史禄)凿渠运粮(《史记·主父偃传》)决定。
在杰出水利家史禄领导下, 秦朝军士和当地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城市都江堰市灌口镇, 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大型水利工程,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是著名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宏大水利工程, 也是关键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雨季到来时, 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 往往泛滥成灾; 雨水不足时, 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二、三百年, 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芍陂quèbēi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良渚遗址简介100字

良渚遗址简介10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良渚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城邑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遗址之一。
遗址面积达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石家山和大王山两个地区,是中国典型的早期城邑遗址,被誉为中国青铜文明的发源地。
1986年发现并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遗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对研究史前文明和早期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二篇示例: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是中国史前文明发祥地之一。
遗址面积达3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始建于约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被誉为中国史前文明的“博物馆”。
201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新的世界運遺址。
良渚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三篇示例:良渚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遗址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良渚镇,距离杭州市区约15公里。
该遗址被认为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曾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良渚遗址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组织形态。
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信仰。
良渚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们了解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料。
希望通过持续的保护和研究,能够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良渚遗址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篇示例:良渚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郊,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5300年。
该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古国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良渚遗址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城址,被誉为“东方第一古城”、“华夏第一城”。
大遗址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名单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面临机遇和挑战。
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和盗掘文物的犯罪活动以及千百年来自然力的破坏,使许多本已异常脆弱的大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受到致命威胁、设置大遗址保护专项,抢救保护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范围“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100处重要大遗址(名单详见附件)二、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推动文物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一、灵渠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
又名陡河、兴安运河。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
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
灵渠渠首处用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今称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岸再入湘江。
用拦河大小天平(用条石砌的溢流坝、铧嘴(导水分水堤)、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
渠道由人工渠、开挖天然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南渠长33km,北渠长3.5km。
以弯道减缓坡度;以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
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证了灵渠航运长期不衰,对广东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
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的航运逐渐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效益,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二、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邗
沟
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 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 江、中渎水、淮扬 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 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 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 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 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 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 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 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 建有多处堰埭。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 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 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 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 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 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 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 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 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 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 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 了古灌渠。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由于三大主要工程在合理规划布 局和精心设计施工, 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合作 用。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内 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 在河流弯段末 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 以减免成都平 原洪涝灾害。都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 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据 历史文物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即有“深淘滩, 低作堰”的岁修“六字 诀”。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 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格言”等。历代都设置 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每年 的岁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 水期的抢修等四类。
木兰陂

福建莆田古代水利工程、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历史沿革
03 主要建筑
目录
02 遗址特色 04 文物遗存
05 历史文化
07 文物保护
目录
06 文物价值 08 旅游信息
木兰陂(mù lán bēi),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距出海口26千米,占地面积583平方 米。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于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木兰陂是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 灌溉工程,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中国五大古陂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
“陂田”创设于木兰陂工程即将建成之际,主要基于工程未来修缮维护的需要。从填原五塘而新辟的田地中, 特别拔出一千三百九十余亩,称之为“赡陂田”,其收获专门作为日后的修陂费用。
“陂司”创定于宋代谢履,目的在于将陂田与木兰陂管理结合起来,是“陂田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组织管 理机构。据文献记载,“陂司”的组成人员共计13人,分别为:“正一人,副一人,甲头一人,小工八人,水手 二人。岁各有酬劳田、食钱若干,具有定例。”陂司的设立,使陂田制度得以良好的运作,为管理木兰陂工程提 供必要又可靠的人力资源。
旅游信息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 木兰陂 公交:乘坐莆田公交29路到城港大道下车,步行3.4千米即到。 自驾:由莆田市出发,经由荔城中大道、荔城南大道、城港大道、霞光路到木兰陂。
谢谢观看
木兰陂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木兰陂年久失修,当任兴化知军詹时升组织人员加以修缮。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秋,木兰陂北岸决口,莆田县丞冯元肃主持修治。乾道九年(1173年),知军 潘畴主持修陂。淳熙元年(1174年),重修木兰陂门。淳熙三年(1176年),重修木兰陂北陂。庆元年间 (1195~1196年),木兰陂南岸被洪水冲决10余丈,兴化知军陈仕楚与陂司正副合力修理。
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研究

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研究水利工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为主题,探究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概述古代遗址是指古代城市、宫殿、墓葬等建筑遗迹,通过对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水平。
而水利工程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承担着保障人民生产、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重要功能。
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多种多样,包括渠道、水库、堰坝、水井等。
例如,中国古代的大运河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它横贯北方平原,连接多个城市,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用水资源。
另外,古埃及的尼罗河灌溉系统、古罗马的水道系统等都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这些工程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发展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遗址中水利工程的研究意义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对水利工程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古代人类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却能够建造出复杂的水利工程,这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熟悉和掌控能力。
其次,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水利工程对于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古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通过研究水利工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如何利用水资源,如何开展农业生产,乃至于古代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此外,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古代水利工程往往是城市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这些水利工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同时,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也反映出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三、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研究方法要深入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
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
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
(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在今天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
郑国渠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制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究其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
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
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
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
比较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
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
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
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
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
由于缺乏深一步的监测手段,目前油田对水质的深层影响尚难判断。
对于坎儿井的日渐式微,各方看法截然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从纯经济角度看,坎儿井已无生存必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未免过于落后,夏季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白白流走,无法蓄存。
而水库可蓄水,随时进行生态调节。
应该任坎儿井自然消亡,优胜劣汰,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
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当地人士的态度是:水库要建,机井要打,坎儿井要保护。
据悉,目前吐鲁番地区除将坎儿井列入农业水利的一部分进行维修保养外,还组织了“坎儿井研究会”,并将成立“坎儿井监测站”,随时观测坎儿井水位水质等的变化。
为将坎儿井的保护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吐鲁番地区早在3年前就已起草了《吐鲁番坎儿井水资源条例》等有关法规,报请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但至今未见批复。
据了解,该地区还准备报请国家及自治区建立坎儿井自然保护区,以避免在新的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破坏。
评价吐鲁番坎儿井如同其盛产的葡萄一样,闻名中外,坎儿井曾是吐鲁番盆地农田灌溉和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时至今日,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有其重要作用。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之一,它可与长城、大运河相媲美。
吐鲁番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结晶;坎儿井水,是吐鲁番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血汗换来的“甘露”。
勤劳勇敢的吐鲁番人民自古以来不但为开发大西北,巩固祖国边疆建立过“汗马功劳”,并为神奇的“火州”大地留下了一道道地下长河——坎儿井,给方兴未艾的“吐鲁番学”留下了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坎儿井文化史”。
坎儿井是吐鲁番各族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开发大西北、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大功绩。
坎儿井的开凿工艺是吐鲁番人民世世代代口授心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通惠河历史性通航河道。
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
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北运河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
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南运河又名御河,长414公里。
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
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
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
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
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
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鲁南运河国那里至梁山段称微山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微山湖湖中运河微山湖内航道是京航大运河的主要交通线,历史上即分为湖东、湖中、湖西三条航线贯穿南北,被称为“黄金水道”。
20世纪90年代末,京杭运河济宁至韩庄段续建工程完成后,确定了新的主航道。
2005年,微山湖有三级主航道130公里,五级航道80公里,支流航道(六-七级)700余公里,可通航里程达1100公里。
已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络,运力总量180万吨,年均货运量700余万吨;货物周转量40亿吨公里,年通航能力达到2600万吨以上。
韩庄运河(泇运河)京杭运河从微山湖湖口韩庄镇经台儿庄至江苏邳州的一段运河,经过多次疏浚整治,全年可通航1000吨船舶,设有韩庄船闸、万年闸船闸、台儿庄船闸三处船闸,已达到二级航道。
中运河京杭运河台儿庄段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
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
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
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
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
里运河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
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
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
江南运河自长江南岸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
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
运河最南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位于杭州拱宸桥(即北三里桥),并在桥边立碑,该桥是一座三孔的拱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全长138米,宽6.6米。
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气势雄伟,下面各有两个防撞墩,防止运输船只撞到桥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