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利之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的资料

中国大运河的资料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94千米,被誉
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大运
河的资料:
1. 建造历史:中国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的东周时期(公
元前771年),至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与唐朝(公元618年-
907年)时期形成主要轨迹,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进行扩建。
运河14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2. 路线与连接:中国大运河横贯中国东部,连接了北京市、天
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及上海市等地。
它的主要支
流有京杭大运河、山东运河和江苏运河。
3. 功能与用途:中国大运河在古代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
流通道,可运送人员、粮食、石材、盐、茶叶、纺织品等大量货物。
它也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商贸繁荣和文化交流。
如今,大运
河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
4. 文化价值:中国大运河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
北京的天坛、天安门广场、故宫;天津的意式风情区;山东的曲阜孔庙、孔府和孔林;江苏的扬州古城区和南京市区;浙江的杭州西湖等。
这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
5. 世界遗产地: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UNESCO认为大运河是“世界历史上最
汇聚中国各个地区文化特色的水道”。
以上是中国大运河的一些资料,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价值使其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遗产。
中国大运河简要历史介绍

中国大运河简要历史介绍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横贯中国东部,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扬州、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全长约1794公里。
大运河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各国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路,为了方便各国之间的物资流通和军事运输,一些国家开始修建运河。
而中国大运河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邗沟和淮河。
到了隋朝,大运河才真正开始规模宏大的修建。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下令将各个运河连通起来,最终形成了从京城长安(今西安)到淮河流域的大运河。
这一工程耗时数十年,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有利于交通运输,也促进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朝灭亡后,大运河的维护和发展有所减缓,但并没有停止。
唐朝时期,大运河经历了一段繁荣的时期。
唐玄宗时期,大运河成为了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重要经济纽带,促进了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
当时的大运河沿线,兴起了许多繁华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
宋朝时期,大运河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大运河成为了当时中国最繁忙的水上交通干线,承载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
宋朝政府也加大了对大运河的维护力度,修建了许多桥梁和堤坝,以防止洪水和水患。
大运河的繁荣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许多城市成为了商业和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虽然大运河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中国水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时期,大运河被修复和疏浚了多次,以适应当时的交通需求。
清朝时期,大运河的维护依然得到了重视,但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大运河的地位渐渐被铁路和公路所取代。
20世纪以后,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水路运输的衰退,大运河的水运功能逐渐减弱。
但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中国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相关的历史

大运河相关的历史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改造,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当时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国王夫差发起了修建吴越运河的计划。
吴越运河是大运河的雏形,它连接了太湖和钱塘江,使得江南地区的物资运输更加便捷。
然而,吴越运河只是一个局部性的水利工程,无法满足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交通需求。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军事形势紧张,运输和粮食供应成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于是,北魏政府决定将原本孤立的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大运河的雏形。
这一段运河的修建,也是大运河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的规模已经趋近于完善。
隋炀帝杨广下令对大运河进行了一系列的整修和扩建,使得其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成为了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
大运河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例如,大运河需要修建大量的水闸和船闸,以便控制水位和船只通行。
同时,还需要修建大量的桥梁和堤坝,以保证运河两岸的交通畅通。
这些工程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通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努力和智慧,大运河得以顺利完工。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解决了交通和物资运输的问题,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沿运河的各个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人们在大运河上来往频繁,不仅交流了各地的商品和信息,也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大运河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的地位逐渐下降。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大运河的地位逐渐被铁路和公路取代。
大运河的水运功能逐渐式微,曾经繁荣的城市也逐渐衰落。
但是,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址。
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字

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字中国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各诸侯国为了加强交通联系和水利灌溉,开始筑堤开渠,形成了初步的运河系统。
到了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运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始皇下令将各国修建的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到南方的长江流域的水路通道。
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也为后来的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的最大发展时期是在隋唐时期。
隋炀帝杨广下令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拓宽,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了北方和南方之间最重要的商贸通道,也是文化交流和政治联系的重要纽带。
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扬州、杭州、开封等,都位于大运河沿线,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大运河也逐渐陷入了衰败。
宋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和水患等原因,大运河的水利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运河的通航能力大幅下降。
到了元代,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重新修复了大运河,使其恢复了一定的功能。
明代时期,大运河再次经历了一次重要的修复,但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和其他原因,大运河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运河的一些河段被填平或改道,使得运河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大运河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了大运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希望能够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加以利用。
总的来说,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数次修建和发展,起到了连接北方和南方的重要作用。
虽然近代以来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大运河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保护工作的继续进行,大运河将继续为人们提供重要的交通和文化交流通道。
大运河发展史

大运河发展史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连接了中国北方的黄河与长江流域,贯穿了多个省份和城市,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大运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介绍大运河的发展史。
大运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就有人们开始筑堰开渠以利用水资源。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的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开始修建大规模的运河,以解决交通和农田灌溉的问题。
西汉时期,这一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连接北方和南方的重要交通纽带。
然而,真正使大运河得到全面发展的,是隋朝的杨广皇帝。
在隋朝时期,杨广下令对大运河进行了修建和拓宽,使其成为了一个宽阔的水道。
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使得大运河成为了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水上交通干线之一。
唐朝时期,大运河进一步发展壮大。
唐朝的繁荣和富庶,使得大运河成为了国内外商贾云集的地方。
唐代的大运河沿线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和商业集镇,如扬州、杭州等。
大运河的发展对于唐朝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大运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宋朝统一了中国南北,使得大运河成为了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宋朝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大运河的维护和管理,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水上运输线之一。
同时,大运河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许多文人墨客在大运河沿线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明清时期,由于水利工程的疏于维护和河道的淤塞,大运河开始逐渐衰落。
加上铁路、公路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大运河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
尽管如此,大运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交通和经济功能,并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大运河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许多城市开始对大运河进行保护和修复,重建了一些历史建筑和景点,使其成为了游客们旅游观光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大运河的发展史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
大运河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了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了七个省份。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南北水运的需求,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二、都江堰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这项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国时期的君主李冰主持建设。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灵活地运用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业区域。
三、龙门水闸龙门水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初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门水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珠江的水位,防止洪水灾害。
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水利工程,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水闸,实现了涨落潮水和洪水的有效控制。
四、渠津工程渠津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水利长城”。
该工程建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86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的水利工程之一。
渠津工程主要通过修建堤坝和疏浚河道来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五、西湖水利工程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古代的西湖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湖泊周围的湖泊而建设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起源于公元前72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主要通过修建水闸和运河来解决湖泊周围的水循环问题,使得西湖水域的水位得以调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而且多样化,涵盖了灌溉、防洪、航运等不同方面。
大运河历史故事

大运河历史故事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被誉为“东方的尼罗河”。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运河的历史故事,了解它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古代的大运河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运河,而是由多个河流和水道相连接而成的。
最早起源于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时期,为了进行军事和物资补给的运输,各个封建国家开始修建河道,从而形成了孤立的运河系统。
这些孤立的河道包括淮河、黄河、长江等,它们在后来的改建和扩展过程中逐渐连成了一片巨大的水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水运系统。
在隋朝时期(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一位名叫杨广的皇帝下令对大运河进行整修和扩建,使得运河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这一时期的大运河全长达2500多千米,横跨京杭大地,连接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长江。
大运河成为了中国经济的经络,大量的商贾和货物通过运河进行南北交流。
随后的唐宋时期,大运河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运河沿岸的城镇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特别是在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成为了全国的商业重镇。
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衰落。
自明清时期以来,运河的维护和管理逐渐失去了重视,加上铁路和公路的兴起,大运河的交通地位逐渐被取代。
到了20世纪初,大运河几乎完全废弃,许多水道被堵塞或者淤积。
直到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了大运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希望能够将其重新打造成为旅游和文化的瑰宝。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贸易和交流,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通过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到大运河所带给我们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田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这些工程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国家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一、灌溉工程1. 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田水利工程之一。
它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修建,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全长超过1700公里,将长江、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形成了繁荣的水运交通网。
大运河不仅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还促进了地区间的商品交流,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修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的战国时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人工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利用崇山峻岭下的岷江水源,修建了一道高40余米的堰坝以及一套复杂的渠道系统,调节、蓄水并分配给灌溉农田。
都江堰的建设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灌溉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排水工程1. 沟渠排水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中排水系统十分重要。
农民们根据土地的地形和特点,利用沟渠来引导和排除降雨、山泉或河流水源。
他们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挖掘土渠、砌石渠和石板渠等,用于农田的排水和灌溉。
这些古代排水系统在保障农田排水的同时,也防止了土壤侵蚀,维护了农田的肥沃。
2. 淤田淤田是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在田地周围堆积淤泥,使田地保持湿润并增加土壤肥力。
农民们会利用周边水源冲刷来的泥沙,堆积在农田周围,形成水池状,然后将田地埋入其中。
淤田不仅保持了田地的湿润,还通过含有丰富养分的泥沙,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三、水库工程1. 蔡伦水库蔡伦水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漯河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规模水库之一,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水库之一。
它修建于东汉末年,蔡伦水库利用汝河的水源,修建了一座大坝和一个大型的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农田和供人畜饮水。
蔡伦水库的建设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并有效地解决了人们的饮水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大业四年(608年),为了加强北部边防的需要,隋炀帝下令征调 民工100多万,开永济渠,全长1000余公里: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 北京南)。 • (7)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 长江水,绕太湖之东,直达余杭(今杭州),全长400公里。至此,这 条长达2700公里的大运河全线工程告成,第一次沟通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水 上交通网。 • (8)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王朝采纳郭守敬和马之贞的建议, 委兵部尚书李处異开凿济州南鲁桥至东平安山的济州河,这一年八月, 河凿成,全长一百五十里。 • (9)元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命礼部尚书张礼孙、兵部尚书 李处異等开凿起于须城安山之西南,止于临清御河的会通河,全长二 百六十余里,此年六月工程完工。 • (10)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王朝又在大都和通州之间开挖了 总长160余里的通惠河。至此,北起今日北京,南至杭州的大运河全 线贯通。
• 京杭大运河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 马运河(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长 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 (1869年竣工,全长172.5公里)长10倍, 比有“运河之王”的土库曼运河长400多公 里,比这几条运河的开凿时间早2000多年。
流域图
现在大运河组成
• 大运河分为7段: • • • • • • 北京市区至通县段称通惠河; 通县至天津段称北运河; 天津至山东临清段称南运河; 临清至台儿庄段称鲁运河; 台儿庄至清江段称中运河; 清江至扬州段称里运河;
调节水源工程示例二:南旺分水 白英 8年 江北都江堰
•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会通河)的 水源分配枢纽。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 开会通河,利用汶河上的堽城坝,引汶水 经洸河至济宁会源闸入运河向南北分流。 因济宁以北地势稍高,分水不畅,影响京 杭运河的运输能力。 • 会通河道450 余里,淤塞1/3
•
大运河创造的奇迹
• 它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洪 泽湖; • 它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斜面升船机,其中 最大的瓜洲堰,以22 头牛作为升船动力, 实现长江中的航船进入苏北运河; • 它还有大量人类早期的通航闸门,特别是 北宋在今淮安附近的复闸,是世界上最早 的两个闸门的通航船闸。
运河之都
运河的开凿直接导致了一批运 河城市的兴起。从今日北京南下, 经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 济宁、徐州、宿迁、淮安、扬州、 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 杭州、绍兴,直到宁波,宛如一串 镶嵌在运河上的明珠,璀璨辉映, 耀人眼目。 其共同特点都是工商繁荣、客 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成 为运河上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尤其是隋唐的长安、洛阳,北宋的 开封,南宋的杭州、元、明、清的 北京,更是运河区域乃至全中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附属工程
• 与运河相关的附属工程有码头、桥梁及其他调节水源的工 程。 • 运河附属工程数量最多、工作最大的是调节水源工程。运 河是以水为载体,水流的大小直接影响了运河作用的发挥。 枯水季节,需要从沿岸的河流、湖泊调水补充水源。洪水 泛滥,周围河流、湖泊的洪水冲击运河河堤,堵塞河道。 为调节运河的水源,在运河使用时期在运河上修建了大量 的堤坝、闸口、水柜及其他调水工程。
明代会通河
• 为节制用水和保持航行水深,河上建通航 闸,元代有30余座,明清有40余座,所以会 通河又有“闸漕”之名。闸旁一般修有月 河,河上根据需要还建有拦河坝、滚水坝。 运河旁还有引水闸、泄水闸多处。清末, 漕运逐渐废弃,只有济宁以南湖区尚可通 航。
主要组成河段--通惠河
• 通惠河是元代京杭运河最北端与北京城中经过的 一段。由水利专家郭守敬元二十八年(1291年)提 出建,元三十年(1293年)秋建成。运河全长160 余里,上游以昌平白浮诸泉为源,沿西山麓修建 60余里的白浮瓮山河,引导沿途山溪泉水汇集到 瓮山泊(今昆明湖),作为水源调节水库。以下沿 今长河流至城内积水潭,作为运河终点码头。积 水潭以下行船路线沿今南河沿大街、正义路,东 南出城入通惠河至通州,接北运河。其源头昌平 白浮诸泉原汇流至沙河,属潮白河流域,此工程 将其引入高梁河,实为跨流域调水。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京杭大运河篇
潘
虹
2011-04-7
京杭大运河
现代运河船闸(宿迁)
• 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 所刻画的两条有形的线。 • 如果说长城以其屏蔽功能保卫着农耕文明 的平安,那么运河则以其交通功能为古代 文明注入勃勃生机。 • 如果说长城体现了华夏民族坚韧的“守” 的性格,那么大运河涌动的则又称【御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征 发360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 的山阳(今江苏淮安),从西苑(洛阳西面)引谷、洛二水入 汴水,复自大梁(开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达淮水。
主要组成河段--永济渠
【永济渠】隋炀帝大业 四年(608)开通,贯联 沁水、卫水、沽河诸道, 南通黄河,北连涿郡 (今北平),始板渚 (今河南泛水东北)北 岸,舟楫可上达北京。
•
调节水源工程示例一:四河济运
•
所谓四河济运指引“汶、泗、洸、府”四水汇集至济宁 流入运河,以解决南北通航用水。元代初年济宁的地方官 华辅国利用东晋至隋唐时期的水利工程,在汶河、泗河上 建设一系列的斗门、水闸,形成四河济运的基本框架,郭 守敬查勘河道时了解此情况,认为可利用“四水济运”来 解决运河通航用水问题。
郭守敬介绍
• “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的郭守敬是河北人。1262年, 风华正茂的郭守敬被荐举给正被漕运之事烦扰的元世祖忽 必烈,提出了“兴修华北水利六事”,迅速受到了赞赏和 重用。30年后,郭守敬发现白浮泉时,已是62岁须发皆白 的老人,官至河工的最高级别——都水监。 • 30年间,郭守敬提出了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概念— —这早于德国大数学家高斯560余年;他还通过数百次测 量,结合历史资料,推算出一年的长度约为365.2425天, 这个数据和现在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相同,但却比后者早了 三个世纪。由郭守敬主编的《授时历》从1281年一直沿用 到明末,历时360多年。
运河的现状
•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运 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多年来,各级政府和 部门不断投人巨大财力和人力对运河进行扩建。例 如1988年,完成了苏北运河徐州—扬州段404公里 的扩建工程,达到通航2000吨级船舶的标准。1995 年,京杭运河又被列为国家内河航运两横一纵两网 的发展规划。1997年底,江苏省境内208公里(即苏 南运河)的建设任务顺利完成。2000年,山东济宁 至台儿庄段,68公里三级航道扩建工程正式通航。 2003年,断流百年的运河通州段也重新通航。目前, 通航里程883公里。 • 2004年,京杭大运河经过5次大规模整治后,承担 了华东地区大部分电煤运输任务,是世界上最繁忙 的运输航道之一。
清代微山湖水 柜分布图
黄河夺淮
• 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沭河洪水无出路,并在 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 • 明万历32年(1604年),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 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 运河的一部分。
运河文化
随着运河的南北大贯通和迅速开发,运河区域的社会经 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这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 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 (包括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 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 文化。 • 运河文化不仅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 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更把汉唐的长安、 洛阳,两宋的开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为首的 文化中心联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共同 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 一体的大一统文化。 •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 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 展,使之成为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
调节水源工程示例三:水柜
• 设“水柜”,源自宋礼和白英,其目地主要是为了储蓄水 源,在枯水季节补充运河用水。明清两代设臵的水柜主要 有北五湖和南四湖。 • 明永乐年间济宁以北形成了马场、南旺、蜀山、马踏、安 山5个水柜,这就是北五湖。在明代北五湖的总面积约450 余平方公里。 • 南四湖形成较晚,大约于明代以后,指的是昭阳湖、微山 湖、独山湖、南阳湖。清乾隆年间测得四湖面积约2055平 方公里。
• 明代永乐九年(1411), 采用汶上老人白英 的建议在堽城坝下游另建戴村坝,引汶水 由南旺引水渠至会通河最高点南旺向两面 分流,作为济运的主要水源。成化年间于 分水口南北建闸控制,使合理分配水量。弘 治年间,完全代替了堽城分水枢纽。会通河 经汶水调济后,又沿途接纳泉水及溪流, 使全线用水基本得以保障。 • 戴村坝 高于河槽4米、全长437.5 米
• 京杭大运河的修凿前后持续了1000多年时间,北起北平, 南迄杭州,纵贯冀、鲁、苏、浙,沟通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 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一座历史的 丰碑,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 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
主要组成河段--会通河
• 元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命礼部尚书张礼孙等开凿 会通河,全长二百六十余里,此年六月工程完工。是沟通 泗水和卫河的运河。北至临清接卫河,南至济宁以南接泗 水、黄河,是京杭大运河地势较高的一段。 • 明代永乐九年(1411)重开。会通河以汶、泗二河为源,但 枯水季节水量不足,要依靠汇集沿途泉水济运,明代统计 的泉源有三四百处。汶水的水量最多,先由堽城坝分引经 洸河至济宁,后主要由戴村坝引水至南旺向运河两个方向 分水。另在兖州城东筑金口坝,壅泗水西引合洸水至济宁 入运河。
沿河的码头、桥梁
•
码头主要是船只停泊和货物装卸地,也是货物集散地。 码头一般依城镇而建,许多城镇也因为码头而繁荣。也有 一些码头随着运河的废弃而衰落,河岸的城镇也因此发展 缓慢,如山东阳谷的张秋镇、七级镇等,河岸的码头今天 埋在地下一两米深。 桥梁是运河两岸交通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元、明、 清三代在运河上架设了数以百计的桥梁。如元代在通惠河 上修建桥梁156座,在临清至彭城《今江苏徐州)的700里河 道,修建小桥98座、大桥58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