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题高二语文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涂黑.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默写(15分)(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2)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3),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4)楼船夜雪瓜州渡,。

(陆游《书愤》)(5)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渔粱渡头争渡喧。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7)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8),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9)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10)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1)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1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1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14),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1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二、文言文阅读(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题。

(一)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保护动物,保护生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此,我们绝不做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之事。

B. 像长篇小说这样工程浩大的创作,其思想含量丰富,结构宏大,如何做到运斤..成风..,对作家是十分严峻的考验。

C. 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防止出现以邻为壑....的倾向。

D. 陈墨翰当然不会同他的部队离心离德,事实上他已当仁不让....地成了这支部队的主心骨。

【答案】A【解析】A.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此处指驱赶鱼、雀,望文生义。

B.运斤成风:楚国郢人在鼻尖抹了一层白粉,让一个名叫石的巧匠用斤(古代伐木的工具)把粉削去,石便挥动斤呼呼生风,削掉了白粉,郢人的鼻子却毫无损伤,后来用“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正确。

C.以邻为壑:壑,深沟,意为把邻国当成排洪水的沟壑,后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正确。

D.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正确。

故选:A。

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国际需求减弱等因素,导致不少金砖国家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B. 针对押金和预付金存管等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约谈了摩拜、ofo等7家共享单车企业负责人,建议尽可能采取免收押金的方式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39)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39)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分值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

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

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

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

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

二是观众的新鲜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

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会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放专业领域。

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7)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7)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分数: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但在公元755年安史乱前和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

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

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

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情感。

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

这些人是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

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

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

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

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

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

陕西省西安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

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张趋势。

明代刘体健称“历代官数,汉七千八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

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

官僚系统的不断扩张,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

官权是皇权的延伸,君主专制不断完善,注定官僚系统也不断延伸膨胀。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发生强化,官员的权力被不断分割,以期官员相互制衡,弱化他们对皇权的挑战。

由此造成一官多职的现象,官僚队伍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传统赋税又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途,官员数量的不断膨胀,使得俸禄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

比如西汉末年,国家赋税收入“一岁为四十余万石,吏俸用其半”,官员俸禄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所以支付官俸成为财政第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薄俸制就成为大多数时候不得已的选择。

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达于极致的明清两朝,官员薪俸之低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低俸制的另一个原因是皇权专制的自私短视本性。

皇权专制本身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它的设计原理是千方百计保证君主的利益,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官僚阶层的利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百官好比员工。

压低员工工资,保证自己的利润,对老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偏好。

从皇帝的视角看来,采取“薄俸制”和“低饷制”,用“教育”来要求百官清廉,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

传统社会的低俸制,到底低到什么程度?以明代的县令收入为例。

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

用七石五斗粮食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普通市民水平。

而且明代对于官员办公费用不予考虑,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

再比如曾国藩在做翰林院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为608两左右。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

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40)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40)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卷(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是 ( )A.梁椽(chuán)欢谑(nùe) 萦迂剡溪B.衰鬓(bìn)凝睇锱铢肯綮.(qìng)C.渌.水(lǜ) 鼙.鼓(pí) 砉然馔玉D.披靡.(mí)玉扃嗔目鼎铛(chē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 )A.依乎天理..见之。

..,批大郤,导大窾。

B.我何面目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D.可谓智力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的是( )A.《李凭箜篌引》中诗人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惊叹。

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

B.《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C.《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成份很浓的抒情诗。

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而《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D.《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获得第64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而该片主演廖凡也成功摘取最佳男演员的桂冠,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柏林电影节华人“影帝”。

B.法国学者奈尔撰文说,美国之所以从战略和政治上如此倚重监听,原因是美国目前在经济和财政上陷入危机,以及面对新兴大国崛起和德国重返世界权力中心的挑战造成的。

C.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中二年级 语文答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中二年级 语文答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中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C项颠倒因果,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说“‘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道”之无形是因,“不可名”才是果。

)2.D(D项理解有误,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老子的“道”是不断运动着的变动体。

)3.A(A项曲解文意,根据文意,老子用“道”来称呼那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只是为了方便起见,实际上它“不可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 B(村民提着东西来陪父亲喝酒并不能说明乡亲们的虚伪、自私。

)5. ①一语双关。

春子家的“传家宝”,表面上指蓑衣、竹篙及渡船,实际上指春子家世代知恩感恩的精神。

②“传家宝”是小说的线索。

整篇小说围绕着父亲期待儿子继承“传家宝”、儿子如何继承“传家宝”展开。

③“传家宝”暗合了小说的主旨。

春子虽然没有像父辈那样义务摆渡,但却用自己的智慧传承了家族的感恩精神,而这正是春子家的“传家宝”。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答“引起读者兴趣”给1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①这样安排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前半部分写春子“无端的怨恨”“隐隐的不满”以及与父亲的“争吵”,使得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结尾又照应了上文“春子摆渡收费”,面对村民的假意关心春子淡淡一笑、毫无失落等情节,给这些情节一个合理的解释,使这个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

春子出资建桥,既不负父亲的期待,报了乡亲们的恩情,又可一劳永逸,方便了乡亲们渡河。

小说塑造了一个孝顺感恩、智慧多能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③深化了小说主旨。

小说结尾通过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不仅赞颂了代代相传的感恩精神,也褒扬了在新的时代、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智慧。

④照应开头与题目,使小说结构更加圆合。

春子出资建桥,使父亲自豪、满意,正呼应了开头父亲眼光中的期待,春子达成了这期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传家宝”,使得“传家宝”的内涵更加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1.D(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察言观色: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

根据语境,应选“察言观色”。

申告:反复告诫;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控告。

申诉: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审理的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苏东坡屡遭贬谪,向朝廷申诉,符合情境,因此应选“申诉”。

偏激:(意见、主张等)过火。

偏见:偏于一方面的见解;成见。

根据语境,应选“偏激”。

声明: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声明的文告。

声张:把消息、事情等传出去。

根据语境,应选“声张”)2.C(A.拟人,“花朵嚎叫”。

B.拟人,“苇眉子跳跃”。

C.时间使游人变老,是一种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D.拟人,“雨水叩打”“布置世界”)3.B(题干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是有关征人之妻的闺怨题材,A、C、D三项都是此类题材,B项是表达嫦娥因偷吃灵药飞升后在月宫的孤独)4.B(文段是在说学习中适当休息,也即停顿的好处。

又因为前面说到学习,应该接上⑥“用功甚勤”,④③是对⑥的承接和递进;②中的“但是”是对前文的转折,⑤中的“就”暗示其承接②,①是②的结果,与后文“停顿”相照应)5.D(漫画中有两只风筝:一只断了线在坠落,一只没断线继续放飞。

其中A、B、C三个选项的理解都跟寓意接近,而D选项“人不能随意地改变方向”显然不符合漫画的寓意)6.A(病:批评)7.D(“文人即使品格高尚,在幕府中仍然是十分危险的”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二段只是强调徐渭认为荣耀是危险的)8.(1)自以为道教与佛学类似,就又去学习佛学,很长时间后,人们渐渐地认可我了,但是文学与道教最终都没有什么收获。

(“谓道类禅”,自以为道教与佛学类似,1分;“扣”,学习,1分;“许”,认可,1分;“得”,收获,1分)(2)即使胡宗宪先生写信来聘请,我又躺在床上不肯起来,人们都认为我愚昧并且危险,但是我却坚决认为十分安全。

(“使折简以招”,即使胡宗宪先生写信来聘请,1分;补充主语“我”,1分;“愚”“危”,意动用法,1分;“安”,安全,1分)9.①性情耿直;②不合世俗;③狂傲清高。

(每点1分,写出三点得4分)【思路点拨】概括人物形象应该从“身份”和“特征”两方面入手,首先了解徐渭是干什么的,而后在文中找出他自我评价的文字、旁人对他的评价文字以及他的言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概括。

答案第一点来自选文第一段“贱而懒且直”;第二点文中多处可见,如“人多病之”等;第三点从选文第二段中多次拒绝胡公聘请,且多次辞职等内容可知。

【参考译文】山阴人徐渭,年轻时就知道仰慕古代的文章诗词,等到年纪大了以后更加努力。

后来兴趣又转移到对道教的仰慕,去跟随王阳明的门徒长沙公研究王阳明的学说。

自以为道教与佛学类似,就又去学习佛学,很长时间后,人们渐渐地认可我了,但是文学与道教最终都没有什么收获。

(我)地位低,人又懒惰并且耿直,所以害怕与地位高的人交往,看起来像很高傲,与别人相处时不怕受到不好的影响,看起来像在开玩笑,人们都批评我,但高傲和玩笑,都不是我的真实性情和人格。

(我)九岁时就能够写求取俸禄的文字了,后来荒废了十多年,等到后悔了才又开始学习,但是我的志向迂腐而不切合实际,力求广博融通,在研究经史百家时,即使是极其琐碎细小的地方,也企图研究透彻,每当研究时就废寝忘食,每当阅览时图书就放满了床铺和饭桌。

所以现在已经四十五岁了,在官办的学校注册已经二十六年,成为山阴县获得公家膳食津贴的二十个人中的一员,也已经十三年,参加举人考试八次却没有一次考取,人们都争相讥笑我,但我没有什么触动,高高兴兴地居住在陋巷中,租赁了几间破屋,靠几缸粗粮度日也已经有十年了。

偶然被胡宗宪先生聘请到官府,主管文书,去了多次,又多次辞职,投笔回家。

即使胡宗宪先生写信来聘请,我又躺在床上不肯起来,人们都认为我愚昧并且危险,但是我却坚决认为十分安全。

后来胡宗宪先生进一步把自己降低到百姓的身份,挽留我两次,并约定了期限,送给我的钱财要用百来计算,让我吃鲜鱼住大屋,人们都认为这是荣耀和机遇认为我应该滿足,但我却深深觉得忧惧害怕,到现在,我突然想自杀。

人们说我是一个文人,并且品格高尚,可不必寻死。

可他们不知道从古以来,进了幕府品格高尚的文人死的是很多的,况且我是自己想死,与别人想让我死是不同的。

我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是用“义”来衡量的,不在乎社会上怎么评价,我总是放任自己不愿意受儒家观念的束缚,凡事一旦牵涉到是否符合“义”,一旦涉及是否耻辱,牵涉到是肮脏还是清廉,即使是砍我的头也不会改变心愿。

所以我的死,是亲人不能阻止,朋友也不能理解的。

我最不擅长安排自己的生活,到我死的今天,甚至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下葬,唯独剩下几千册书,两块浮磬,还有些砚台、宝剑、图画等,以及我写的那若干篇诗文而已。

(我的)宝剑和图画之前已经委托给我的一个同乡,我最后的嘱咐是让他用卖得的钱来埋葬我,我写的书稿之前已经被我的朋友拿走了。

(我)最初的字是文清,(后来)改为文长。

(我)生于正德辛巳二月四日,是夔州副知府徐鏓妾室生的儿子。

(我)出生百天我的父亲就死了,后被我的嫡母苗宜人养育了十四年。

后来我的嫡母死了,我又投靠我的大哥徐淮六年。

在嘉靖庚子年,我才在官学获得了学籍。

参加乡试,却失败了。

后来被潘家招为女婿,老丈人看不起我。

第二年冬天,我姓潘的妻子死了。

第二年秋天,我搬出潘宅居住,才开始拜师学习。

又过了十年的一个冬天,我被招聘进了幕府,共五年,(然后)回家。

又过了四年就要死了,时间是嘉靖乙丑某月日。

我有两个儿子:姓潘的妻子所生的叫徐枚;我继室生的儿子叫徐杜,只有四岁。

(我)埋葬的地方是山阴县的木栅,埋葬的日期我不知道,所以就不写了。

10.D(陵迟,指志气衰微)11.A(A表转折;B介词,在/介词,向;C连词,才/顺承,就;D表原因/用来,借以)12.A.“足下”“家父”文言色彩很浓,不适于劝酒的场合。

13.(1)时间..不要见责..我)。

..(为此而责备..隔了很久....还没有给您回信..,希望(“阙然”1分,“报”1分,“幸”1分,“过”1分)(2)本来就是为主上所..人所看.....俗之..,像乐师、优伶那样被豢养...........,而为世....戏弄不起..。

(3处被动3分,“倡优”1分)14. ①内容上:万木冻折和早梅充满生机形成对比(1分),反衬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1分)。

②结构上:暗扣诗题(1分),引出后文早梅在深雪中开放(或:为后文写梅花在深雪中开放作铺垫)(1分)。

(2)①运用拟人修辞(1分),嗅觉视觉相结合(1分),写出了梅花的幽香和素艳之美(1分);②“禽窥素艳”从侧面表现出梅花色彩的素净美丽(1分),也暗示花开之早,生动别致(1分)。

【前2点必答,后3点答出2点即可】(3)首联“孤根独暖”是写梅复苏之“早”;颔联“一枝独开”写梅开之“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是因为早梅素艳;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

(1点1分)15.(1)门衰祚薄(2)举世皆浊我独清(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6)亦足以畅叙幽情。

(7)宁移白首之心(8)东隅已逝16.①母亲死去时自己扑蝴蝶,是因年龄尚小,单纯不谙世事,不能领会失去亲人的伤痛。

②祖父死去,自己已饱尝人间冷暖辛酸,世间唯一疼爱自己的祖父死去,带走了一切“爱”和“温暖”,令我空虚绝望,所以喝酒麻醉自己,以酒解愁。

(每点2分)【思路点拨】这一句主要展现祖父死去对自己极大的打击,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对作者而言,她的母亲对她十分严格苛刻,并且母亲去世时年幼单纯,而祖父却不一样。

这根据前文提到祖父对自己的重要性可得出,其饮酒是在麻醉自己。

17.①本段描写了“我”的母亲去世,父亲打“我”,父母之爱,继母骂“我”,心灵受到摧残;②展现了“我”年少时代家庭关系的阴冷、薄情,内心的悲苦、孤独、无助;③与祖父对“我”的慈祥、疼爱形成鲜明的对比,印证了“我”为何对祖父生病如此难过,也为后文祖父死去“我”的绝望做铺垫。

(每点2分,不必求全,答出关键词即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整个段落的作用,所以应该联系上下文,同时要从文章主旨入手。

全文展现了“我”的家庭关系中其他人的残酷冷漠,唯独祖父对“我”慈爱,因此祖父死去于“我”便是巨大打击,有铺垫作用。

再者答题时应该先描述第五段记述了哪几件事情,再分析作用,分析“我”的处境和心情。

18.①第一次哭是祖父病中,“我”害怕祖父死去,十分担忧、焦虑和难过。

(2分)②第二次哭,祖父已经死去,世间薄情冷漠,使“我”陷入悲伤和绝望,对未来人生感到无奈、失望、胆怯与悲痛。

(2分)【思路点拨】两次哭都是因为祖父而哭,前一次是担忧祖父的身体,第二次因为祖父的去世,程度更深,悲伤乃至绝望,并且因此让作者开始对人生的残酷、冷漠、生僻而无奈失望,因此第二次哭内涵更丰富。

19.①细节描写:如反复写祖父样子变了,面孔、胡子,苍白的脸,凹陷的嘴唇,等等,对祖父外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祖父生病日渐憔悴和虚弱,直到死亡,也表现了“我”对祖父的思念、深爱和担忧。

②生动的场面刻画:如对马车、喇叭、对联、灵棚构成的哀伤的葬礼场面的刻画,显示着祖父去世的事实,表达了“我”无法接受但事实却残忍摆在眼前的悲恸;又比如“我”三月里回家与祖父见面的场面,“我”心酸地跳着笑着,祖父流着眼泪说着年老差点跌死的话,此情此景令人心酸。

③多处对比:如继母、父亲对“我”的冷漠与祖父对“我”的疼爱形成对比,突出了祖父对“我”的慈爱和重要性;也写出了“我”饱尝人间冷暖辛酸,对人生的深刻独特感受。

④多抒发自己内心感受,取材也都与自己有关。

描写自身真实事件中的真实感受,情真意切,不矫揉造作,自然流露,十分具有感染力。

比如“我”跳着笑着进屋找祖父,但却不是高兴,是心酸着的,这样的心境给人一种反差式的感染力,读来十分悲伤。

(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

每条答案中,概述1分,例子1分,分析1分。

答案有3条及以上的只看前2条。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全文风格、语言、情感等全及变巧把握。

因此答题可以从取材、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再加以精准分析即可。

20.(参照2012年湖南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