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白洋淀,你不知道的那些故事:历史篇

白洋淀,你不知道的那些故事:历史篇

白洋淀,你不知道的那些故事:历史篇店铺:白洋淀的历史渊源很长,你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说说白洋淀的历史。

这节课我们来谈一谈白洋淀的历史沿革。

先放大招。

看到上图了木有?这就是在河北武安磁山发现的、将中华文明上溯了八千年的磁山文化模拟图。

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

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

古黄河孕育了白洋淀文化。

应该说,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早的文明发祥地。

由于黄河的存在,大约18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

后来,有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流域落脚。

在安新的梁庄就发现了磁山文化遗址。

在留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比磁山文化大约晚上一千年的样子),以及白洋淀上游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9700年),无不在证明白洋淀早有人烟。

而在淀头、梁庄、杨庄、下张庄、漾堤口发现的东周陶井,则证明了商周时期,白洋淀不仅居住有人类,而且活动范围还相当的广泛。

当然,这些遗址这些文化,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的白洋淀并没有多大的水,什么?你不相信?你道是我们的这些祖先人人都练有轻功水上飘吗?托着陶盆瓦罐在白洋淀上飞来飞去?裘千仞表示不服。

这时候的白洋淀成原始河流状态,保持着自然沼泽面貌。

这样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白洋淀成为群雄争霸之地,为“燕南陲,赵北际”。

还出现了浑埿城、阿城、三台三座古城。

浑埿城,就是今天的安新县城,阿城就是今天的安州,三台就是今天的三台镇。

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着古黄河流经白洋淀的北岸筑起了一条长达五百多里的燕长城,阻止淀水北泛。

白洋淀北界自此而生。

知识点一:燕长城一共有两条,一为北长城,以防胡、秦;一为南长城,起易县,至文安,用以防赵。

也称易水长城。

上文提到的就是这条长城。

白洋淀历史

白洋淀历史

白洋淀的历史在7500年前,古黄河一直取道河北平原,白洋淀区域是它的必经之路,其路线是沿太行山冲积扇东流入海,这为白洋淀区域的存水提供了水源保证。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北平原的地上崩溃,改道南移。

自此,白洋淀流域脱离了古黄河的冲积,水势变小,其原因是由黄河派生的一些支流盘据于此,源源不断地经白洋淀东流入海。

后来这些支流逐渐演化成为白洋淀长期供水的九河。

故白洋淀有“九河下梢”之称。

这里需提醒大家一下,九河是多条河流的意思,不是共有九条河。

于是,白洋淀流域出现了许多小洼地,这些小洼地的水面,随着旱涝的变化,时而收缩,时而扩张,大则串通成片,小则分离,甚至干涸。

这时的白洋淀虽有湖泊的出现,但不是今天这样规则的样子,属于原始河流状态,没有象今天这样陆地、苇田和沟壕,保持着沼泽的外貌。

到了战国时期,白洋淀流域成为“燕南陲、赵北际”军事要地,燕国在此筑有三台城、混泥城,赵国在南边的安州筑有葛城,两国遥遥相对,虎视眈眈。

公元前314年,燕召王又沿着古黄河流经白洋淀的北岸。

筑起了一道500余里的长城,称为“燕长城”。

一是阻止淀水的北泛,二是防止敌国的入侵,从此奠定了白洋淀自古至今的北界。

现在刚刚修成的翠堤春晓步行街,就是当年燕长城的旧址,它在历史上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伫立步行街上沉思,烽火连绵,人喊马嘶的场面就会浮现与脑海。

在西汉时期,白洋淀曾出现了多年枯水期,为何这样讲,这里有一佐证,即1985年在王家寨、赵庄子两地均发现大片的汉墓群,出土了“五株钱”等大量文物。

西晋时期白洋淀流域由枯水变为多水,出现了大量的游移淀泊。

词赋家左思(250-305年)在《魏都赋》中写到“掘鲤之淀,盖节之渊”。

唐代文人李缮注曰“掘鲤之淀”在河间莫县之西(莫县即今天的任丘县莫州),其位置与白洋淀的位置完全相符。

“淀”这个名字由此而生。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易水》中注曰:“易水又东,泥水注入。

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泥淀、小泥淀”即今天的“大王淀”和小王淀“。

白洋淀的历史变迁

白洋淀的历史变迁

白洋淀的历史变迁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由143个大小淀泊组成,淀内3700多条苇濠纵横相连,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

古白洋淀水域更加辽阔,据考证,在中晚全新世(距今6000年前后)期间,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海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

同时,气候潮湿多雨,河水增加,从而使白洋淀水域扩张到最大范围——北起永清、霸县、雄县、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县,南至安国、博野、肃宁、河间,东面与古文安洼水域相连。

此时的白洋淀,就开始有人类在周围定居。

这可以从大量的出土遗迹、遗物得到证明。

在上世纪后期,安新县和任丘市陆续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墓葬或贝井。

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任丘哑叭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有灰坑、柱洞、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

这些遗迹、遗物证明,哑叭庄遗址,包括了龙山、商代、西周及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前后延续三千余年。

随着气候变化、海水入侵、人为干预影响等原因,白洋淀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

在距今2500年开始的晚全新世,气候转向干旱,雨量变小,白洋淀水域范围收缩,局部干涸,水域连片的古白洋淀逐步解体。

有些学者认为,古白洋淀的退缩解体还与古黄河在商(殷)、周时期曾长期流经白洋淀区域,由接近潴龙河、大清河一线至天津入海有关系。

晚全新世,古白洋淀退缩解体,正值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

《左传》载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春正月“齐侯次于虢”。

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

战国时期这里又有鄚邑、狸邑。

公元前约334至311年,燕国为了防御秦、赵、齐的入侵,修筑了南长城。

这条长城始于今易县西南,向东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而终于文安东南,全长250余公里。

今白洋淀北部的新安北堤,旧称“长城堤”,相传为燕南长城遗址。

当时修筑易水长城尽管是出于军事国防需要,但它对古白洋淀形成可发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

白洋淀纪事 正月原文 (2)

白洋淀纪事 正月原文 (2)

白洋淀纪事正月原文引言概述:白洋淀是我国北方一个著名的淡水湖泊,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和河北省定州市之间。

它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五个大点详细介绍白洋淀的历史、地理特点、生态环境、文化价值以及保护措施。

正文内容:1. 白洋淀的历史1.1 白洋淀的形成白洋淀形成于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一个湖泊。

它是由于黄河漫长的河道和沉积物的堆积而形成的。

1.2 白洋淀的历史变迁在历史上,白洋淀曾经历了多次的干涸和复苏。

在唐代,白洋淀是一个重要的商贸港口,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船只。

然而,由于黄河的改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白洋淀逐渐变得干涸。

直到20世纪70年代,通过引水工程,白洋淀才得以恢复,成为今天的美丽景观。

2. 白洋淀的地理特点2.1 水域面积和水质白洋淀的水域面积约为36万亩,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

其水质清澈,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宜多种水生生物的生存。

2.2 岛屿和湿地白洋淀拥有众多的岛屿和湿地,这些岛屿和湿地是许多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

其中一些岛屿还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2.3 水生植被和陆生植被白洋淀的水域和周边地区覆盖着丰富的水生植被和陆生植被。

水生植被包括荷花、芦苇等,陆生植被包括杨树、柳树等。

这些植被为白洋淀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3. 白洋淀的生态环境3.1 鸟类资源白洋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

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北方迁徙至白洋淀,使得这里成为鸟类观赏的热门地点。

3.2 水生生物资源白洋淀的水域中栖息着大量的水生生物,包括鱼类、软体动物、昆虫等。

这些水生生物的存在维系着白洋淀的生态平衡,也为当地的渔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3 湿地保护为了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措施。

例如,限制捕捞和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湿地保护教育等,以确保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持续健康。

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撰文 / 李状 韩博 刘宏伟 白耀楠(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滨水而生 得水而兴白洋淀目前水域面积为366平方千米,主要由7个万亩以上和上百个百亩以上的淀泊组成。

它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地处京津冀白洋淀的“前世今生”让我们走近这片湿地,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白洋淀被誉为“北国江南”“华北明珠”。

地理地区交界,目前行政区划已划至雄安新区,故又被称为“雄安南湖”。

白洋淀年平均气温为12.8摄氏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但受湿地湖泊效应的影响,加之淀区时干时满,其变暖趋势明显。

淀,指的是较浅的湖泊。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白洋淀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它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家园。

淀内有鱼类54种,鸟类190多种,还”有众多野生两栖爬行动物和哺乳类动物。

淀间主要生长芦苇和荷叶,为调节湿地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洋淀不仅是有名的淡水渔场,还盛产优质稻米、菱藕和鸭蛋,因此被誉为华北地区的“鱼米之乡”。

将今论古 追本溯源白洋淀的“身世之谜”很多学者对白洋淀的“神秘身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陨石说、河道说、气候说等众多假说。

目前,更多专家趋向于构造湖盆说。

主张构造湖盆说的学者认为,距今6500万~2300万年,华北发生造山运动和差异性沉降。

太行山东断裂和容城西断裂共同控制形成容城西部盆地,后被太行山北台期风化剥蚀沉积物填充。

牛驼镇东断裂和大城断裂控制形成雄县东部盆地,容城山、沧县山形成。

雄县东部盆地而后也被太行山甸子梁期风化剥蚀沉积物填充。

距今2300万~300万年,雄安地区继续差异沉降。

太行山唐县期夷平面隆升成山,容城山沉没,容城、雄县逐渐堆积了厚度不同的松散沉积层,形成现今白洋淀的主要构造格局。

构造湖盆说的“证据”那么,支持构造湖盆说的专家是否找到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呢?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确定白洋淀为区域构造控制下的构造湖盆。

华北明珠白洋淀30年巨变(含雄安新区周边区域)

华北明珠白洋淀30年巨变(含雄安新区周边区域)

华北明珠白洋淀30年巨变(含雄安新区周边区域)1984年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白洋淀总流域面积31199平方公里,占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积的96.13%。

淀区地形复杂,沟壕3700条,脚趾错落,百亩以上大淀99个,尤以白洋淀为最着。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河流。

1990年白洋淀,白洋淀1982年干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区恢复,成为旅游胜地。

白洋淀平均蓄水量13.2亿立方米。

现有大小淀泊143个,其中以白洋淀较大,总称白洋淀。

抗日战争时期水上游击队——雁翎队的故事脍炙人口。

1997年白洋淀,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

2005年白洋淀,2007年5月8日,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景观主要有鸳鸯岛和休闲岛、荷花大观园、王家寨、水上游乐园、文化苑、嘎子印象、异国风情园、白洋淀之窗、渥城书院。

2011年白洋淀,2015年4月环保部联合河北省人民政府约谈保定市人民政府,要求保定市对白洋淀淀区开展污染整治,确保2015年6月底前全面整改到位,限期通过验收。

2017年白洋淀,随着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自河南省濮阳引黄闸取水入南湖干渠后,沿第三濮清南干渠向西北新开挖渠道经卫河倒虹吸至河北省东风渠,利用现有河道沟渠全程自流输水,最终入白洋淀。

引水线路全长约482公里,其中河南境内约84公里。

)开展以来,水域面积明显扩大。

雄安新区设立后,开展综合性的治理工作,未来白洋淀的水域将会比1995年扩大很多。

一些水中村或半水村,就有可能被水浸入。

关于历史悠久的白洋淀

关于历史悠久的白洋淀

关于历史悠久的白洋淀一、古白洋淀的形成与演变古白洋淀,是指历史上完全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化时期的白洋淀水域。

根据《白洋淀国土经济初步研究》一书,古白洋淀位于新生代以来由于差异性断陷下沉所形成的冀中凹陷之中。

到新生代新三纪,冀中凹陷趋于填平,形成古白洋淀——文安洼古湖盆区。

新生代第四纪,发源太行山的河系,在太行山东麓形成了冲积扇,低洼地带形成洼淀。

随着气候变化,海水入浸,古白洋淀水域时而扩张,时而收缩。

在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白洋淀又经历了一次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过程。

即在距今10000~7500年的早全新世后期,原已干涸的白洋淀再度兴起。

在距今7500~2500年的中全新世期间,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海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

同时,气候潮湿多雨,河水增加,从而使白洋淀水域,扩张到全新世以来的最大范围。

北起永清、霸县、雄县、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县,南至安国、博野、肃宁、河间,东面与古文安洼水域相连。

到距今2500年开始的晚全新世,气候转向干旱,雨量变小,白洋淀水变浅,水域范围收缩,局部干涸,水域连片的古白洋淀逐步解体。

有些学者认为,古白洋淀的退缩解体还与古黄河在商(殷)、周时期曾长期流经白洋淀区域,由接近潴龙河、大清河一线至天津入海有关系。

晚全新世,古白洋淀退缩解体,正值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燕长城”即位于徐水、白洋淀边缘至雄县一线。

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在退缩的白洋淀边置县有鄚(今任丘市鄚州镇)、阿陵(任丘市陵城)、高阳等。

白洋淀解体后形成若干淀泊。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籍中对白洋淀区域的淀泊有了文字记载。

西晋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在《魏都赋》中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

文中的掘鲤淀,唐代李善注,“在河间莫县之西”,位置相当于今白洋淀。

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在《水经注》易水篇中记述,“易水又东,渥水注之,其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南,谓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一、《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摘抄1. 白洋淀的历史白洋淀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史书记载,白洋淀曾是一片茫茫的湿地,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在《白洋淀纪事》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白洋淀的变迁历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故事,让读者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从《白洋淀纪事》中可以得知,白洋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湖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各种鸟类在这里筑巢生息。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洋淀的原始美,让人不禁为之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 文化传承与乡土风情《白洋淀纪事》还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乡土风情。

这里有古老的民俗节日、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

作者通过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白洋淀画卷。

二、感悟与个人观点《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让我对白洋淀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白洋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它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区,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宝库。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护好这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让后人能够继续领略到白洋淀的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白洋淀的热爱和倾注。

他没有局限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注重于揭示白洋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与珍视,给予了我对故乡的新思考和认识。

同时也让我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新的启发,作为一名作家,应该怀着对家乡的深沉情感,将家乡的风土人情融入作品之中,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白洋淀纪事》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和启发。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领略到了白洋淀的风光和文化,更对自然保护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新的感悟。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保护家乡的风景、传承家乡的文化、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再次深刻领悟到了《白洋淀纪事》的深度和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洋淀的历史变迁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水域面积 366平方公里,由143个大小淀泊组成,淀内 3700多条苇濠纵横相连,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

古白洋淀水域更加辽阔,据考证,在中晚全新世(距今6000年前后)期间,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海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

同时,气候潮湿多雨,河水增加,从而使白洋淀水域扩张到最大范围——北起永清、霸县、雄县、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县,南至安国、博野、肃宁、河间,东面与古文安洼水域相连。

此时的白洋淀,就开始有人类在周围定居。

这可以从大量的出土遗迹、遗物得到证明。

在上世纪后期,安新县和任丘市陆续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墓葬或贝井。

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任丘哑叭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有灰坑、柱洞、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

这些遗迹、遗物证明,哑叭庄遗址,包括了龙山、商代、西周及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前后延续三千余年。

随着气候变化、海水入侵、人为干预影响等原因,白洋淀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

在距今2500年开始的晚全新世,气候转向干旱,雨量变小,白洋淀水域范围收缩,局部干涸,水域连片的古白洋淀逐步解体。

有些学者认为,古白洋淀的退缩解体还与古黄河在商(殷)、周时期曾长期流经白洋淀区域,由接近潴龙河、大清河一线至天津入海有关系。

晚全新世,古白洋淀退缩解体,正值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

《左传》载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春正月“齐侯次于虢”。

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

战国时期这里又有鄚邑、狸邑。

公元前约334至311年,燕国为了防御秦、赵、齐的入侵,修筑了南长城。

这条长城始于今易县西南,向东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而终于文安东南,全长250余公里。

今白洋淀北部的新安北堤,旧称“长城堤”,相传为燕南长城遗址。

当时修筑易水长城尽管是出于军事国防需要,但它对古白洋淀形成可发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

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在退缩的白洋淀边置县设有鄚(今任丘市鄚州镇)、阿陵(任丘市陵城)、高蠡(今高阳、蠡县)等。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出于军需运输的需要,开凿了白沟水渠、平虏渠,利漕渠、白马渠、鲁口渠,形成今海河水系,所以东汉以后白洋淀的变化,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比较明显。

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行政区划的出现,都证明了古淀在解体、洼地在退缩。

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当朝采取“导水实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的办法,开河引水与淀泊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保州西北沈远泊(今满城东北),东至天津海边“泥沽海口”800里的屯田防线。

这条防线“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既限制了辽(契丹)骑奔驰,又有利农业的发展。

到元、明两代,皇帝定都北京,为修建宫殿大肆砍伐太行山林木,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山区水土流失。

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下游河道淤塞,洼淀淤积、退缩,以致湮废。

地处唐河、沙河下游的白洋淀,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之前已淤成平地,“地可耕而实,中央为牧马场”(《新安县志》)。

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由于杨村河决入,重为“泽国”(《大清一统志》)。

(杨村河即今潴龙河。

原经蠡县洪善堡村南,东流入河间,正德十二年自蔺家圈口北决,经刘氏(今留史)、玉田、绪口,过高阳、安新,入白洋淀。

)清代,白洋淀仍是堤
防矮薄,常溃堤决口,洪灾更甚。

为此,当朝“发币万金”“疏浚深广、多开引河”,修复堤防。

经过清朝历代皇帝的治理,白洋淀基本达到“泄而不竭,蓄而不盈”。

特别是津保航道的疏通,使处于航道内的霸州、文安、安新、清苑等地经济振兴,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白洋淀一度成为长堤环绕、富庶美丽的北国江南。

当代,白洋淀对于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华北之肾”。

然而,除了1963年白洋淀遭遇过一次洪涝,此后由于中国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上游水库的修建,植被的破坏等因素,白洋淀曾多次面临干淀危机,尽管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先后20次引水济淀,但在长期资源性缺水状态下,白洋淀的“水危机”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保定市“大水系”规划和“京——津——保生态三角区”建设概念的提出,为解决白洋淀乃至津保一带的水问题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方案,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具体化,但这无疑使“干渴”中的白洋淀看到了希望。

刘秀格田晓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