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
浅析东西方哲学对东西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浅析东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及其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人类初步意识到哲学概念的时候,就产生了。
然而千百年来,无数哲人对此问题的解析,精彩纷呈,却都难以统一。
总地来说,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哲学的一门讲究“爱智慧”的学问;而从哲学与人类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实践经验中,我们不难得出,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不同的哲学思想塑造的。
本文旨在探讨东西方哲学及马克思哲学,之所以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本体,即东西方人类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哲学”一词,是由日本明治时代哲学家西周在1862年从西语Philosophia一词直译而来的。
该次源于希腊语。
于是大部分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哲学起源于西方,甚至笼统地认为,哲学是西方传过来的知识。
其实不然。
哲学传统在我国的存在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但清代以前,我国历史上是没有“哲学”一词的。
后来被称为“哲学”的学问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先秦为“子学”,两汉叫“经学”,魏晋称“玄学”,宋明指“理学”,明清叫“实学”。
从一而贯的名字,统称为“玄学”。
在中国哲学史各个时期中,哲学派别之众,范围之广,气相之蓬勃,当以前秦时期,子学的时代为首。
这一时期,正是整个人类精神基础独立地在中国奠定的阶段。
中国哲学鲜明的人文主义主题就是在这一时期确定的。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道、墨、法、明、农、杂、阴阳、纵横等,各家产生的哲思。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上的探讨,基本上奠定了往后几千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判断标准。
而主要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儒家的伦理思想,道家的天道无为思想,墨家的逻辑思想,以及法家的政治思想。
而汉代“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思维中的据统治地位后,并不代表其他的哲学思想被取代了,而依旧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造就了今天中国人的整体世界观。
探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是中西哲学差异的主要体现。
中国哲学强调领悟和直观体验,重人事轻自然,注重实用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实证和严密的思辨,强调物我二分,不断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1845-1846年合著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观念模式,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依赖于物质条件。
所以说,中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物质基础,还会受到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影响。
1社会物质基础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国是比较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大自然的压力较少,没有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由于中国古代人们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下,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缺少文化之间的碰撞,导致人们内向保守,形成一种封闭的思维传统。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发展,而小农生产又通常与实用技术关系密切,从而出现重实用、轻理论轻实证的现象,也使民族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体验和整体把握的水平上。
相反,西方国家大多数都临海,处于开放的地理环境,这就为发展商业和航海业以及拓展海外贸易、对外交往和信息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从而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思维传统。
但同时受外在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当恶劣的自然环境出现,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
所以,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注重对自然进行认识、把握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重视思辨和实证的思维传统。
2历史文化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是以儒道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很多早期的文献中都有记载过,要把最高的权威追溯到天之中央。
而且一直以来统治者都在努力争取实现“大一统”局面,不仅通过政治镇压,还会进行思想同化,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整体的思维方式,追求整体一致,不喜欢标新立异。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哲学创新的可能空间doc

从李大钊、瞿秋白、李达、毛泽东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疑已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
这些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其在思想上的成功的创新性
而这种创新性之所以可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无疑就是基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或"映射"、"移植"
这种接受或"映射"、"移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传统
例如,基督教思想就是形成于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互相吸纳,中国的宋明新儒学则是以本土的儒学思想吸纳佛教思想而实现思想创新的范例
自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种民族间的交往与冲突就更是不可避免,从而将文化冲撞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地摆在了每一个后发展民族面前
这既造成了既有文化的危机,但同时也给文化的发展,哲学的创造,提供了机遇
既然西方人已经从"象思维"或"第一问题框架"发展到"概念思维"或"第二问题框架",那么,中国人迟早也会经历这一过程
还有一种类似的转换问题的方式,这就是从本质与现象对比的角度去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哲学,中国,差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中国,差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e8dcf239e314332386893d7.png)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哲学做出重要的贡献。
他们都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在中西方哲学史上,各界哲学专家学者总把两位先哲在他们在时代背景、命运上、性格上、思想上、言说方式乃至生活习性等的差异都做出了比较。
我认为他们在德性上有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人生境界。
那就是孔子的为仁由己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离不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
因此对于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处于同一时期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来说,他们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者。
两人都富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分别是在学问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和在思辨基础上的理性主义。
孔子的是求用世的实践理性;苏格拉底的是求爱智的纯粹理性。
两人都强调德性,分别志在恢复废弛的道德规范和创建崭新的生活原则。
孔子的是德性伦理和美德伦理;苏格拉底的则是知性伦理和元伦理。
两人都注重以其伦理思想影响政治。
孔子重德治和礼治;苏格拉底重理治和法治。
两人都以其文化自觉、知行合一成为彪炳千秋的光辉典范。
孔子的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是孔子提出来的。
他在《论语颜渊章》中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意是:如果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代表了希腊古典哲学、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等思潮,而东方哲学智慧则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注重理性和推理。
西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追求智力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直觉和综合思维,注重感性和体验。
东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冥想、内观和直觉来获得智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体验。
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家们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社会和谐与个体的责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境界。
东方哲学家们关注社会和谐和个体的责任,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三、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西方哲学家们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解构,追求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和理性解释。
2. 东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东方哲学家们注重对整体的感知和体验,追求对世界的主观认知和直觉解释。
四、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家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追求通过自我实现来寻找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2. 东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内观和心灵的平静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哲学做出重要的贡献。
他们都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在中西方哲学史上,各界哲学专家学者总把两位先哲在他们在时代背景、命运上、性格上、思想上、言说方式乃至生活习性等的差异都做出了比较。
我认为他们在德性上有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人生境界。
那就是孔子的“为仁由己”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离不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
因此对于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处于同一时期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来说,他们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者。
两人都富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分别是在学问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和在思辨基础上的理性主义。
孔子的是求用世的实践理性;苏格拉底的是求爱智的纯粹理性。
两人都强调德性,分别志在恢复废弛的道德规范和创建崭新的生活原则。
孔子的是德性伦理和美德伦理;苏格拉底的则是知性伦理和元伦理。
两人都注重以其伦理思想影响政治。
孔子重德治和礼治;苏格拉底重理治和法治。
两人都以其文化自觉、知行合一成为彪炳千秋的光辉典范。
孔子的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是孔子提出来的。
他在《论语·颜渊章》中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意是:如果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
但是,事实证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或者说,东西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比如,我们如果写信给欧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这样的格式:XX号XX街XX市XX国家,而我们中国人的写法刚好相反。
又如,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
从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合一法。
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局部到整体,关注个体和细节,喜欢把复杂的事物无限细分。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二分法。
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印度人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们关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规律,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剥离出简单的规律。
因为关注自我,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释迦牟尼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现象的本质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类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归宿是哪里?从这些问题出发,他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
印度人的这个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度人约会从不守时,印度城市是有名的脏乱差,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人太关注自我的一种负面表现。
但印度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被世人认可。
如,数字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而古印度在数学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
在今天,印度的软件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其它国家难以撼动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细节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将事物划分成更细微的部分,或者划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
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
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认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
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
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思维方式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
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如今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
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如果从目标,认知过程,行为表现三个因素来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 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也应包含三个维度:
矛盾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承认矛盾观念;认知变化,从认知取向看,中国人承认变化;行为变化,中国人认为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人喜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
《易经》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关于《易经》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激烈的争论,有人批评有人赞同。
而研究表明,心理学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观点。
从心理研究结果看,中国人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缺少把问题从整体背景中区分岀来的意愿、能力、技巧,因而无法做出进一步的分类。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远程作用力,却不善于对此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与分类,也就不可能产生电磁学、量子力学等新的学科,更别谈更专注更深入地研究。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人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思维方式,这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路径。
在古代书籍中,也有类似的概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思考。
而中国人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总之, 在中国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真正代表中国传统辩证法精髓的是五行学说的三元连环辩证法•三元连环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分别是东方和西方两大辩证法体系的代表.我们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理解黑格尔辩证法,也不能理解马克思辩证法。
'我们可以翻一翻教科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解释到处都充满着错误,充满着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所带来的误解,当然还有受前苏联教科书里面的影响而来的一些误解。
俄国人也不能理解辩证法,俄国人也不是一个哲学的民族。
俄国人基本上还是属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也不能理解德国人的思维方式。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都讲矛盾,形式逻辑认为不能容忍矛盾,而辩证逻辑讲矛盾无处不在。
但是它们讲的是在不同的层面,并不相冲突。
辩证逻辑也要用形式逻辑来讲话。
在黑格尔看来,形式逻辑底下的本质是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是建立在辩证逻辑之上,形式化了以后,才有了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之母。
黑格尔的辩证法关注的是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的是对立双方交替性的相互压倒,遵循的是优存劣汰的推动原则,反映了西方辩证法思想以争强为主旨的特点,体现了西方人好胜的心态.三元连环辩证法关注的是三者之间的连坏关系,强调通过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实现总体平衡,遵循的是生生不息的和谐原则,反映了东方辩证法思想以抑强扶弱为宗旨的特征,体现了东方人平和的心态. 三元连环辩证法对实现社会平等、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