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相关血液学指标影响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

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成a组和b组,采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a组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5天,静脉注射;b组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输注。

两组均在病程10天内开始治疗,并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改为3~5mg/(kg日),直至血沉(esr)正常或冠状动脉病变消失。

结果:b组超大剂量疗法在缩短退热时间等急性症状恢复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常规剂量疗法。

结论:超大剂量疗法对发热等急性症状恢复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面疗效肯定。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应用阿司匹林(asp)可显著缩短kd病程,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为观察不同剂量ivig对kd疗效的影响,我院2004~2008年对6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不同剂量ivig治疗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4~2008年收治小儿川崎病64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05~11岁,平均39岁。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成a组和b组,两组基本病情相同,具有可比性。

采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a组32例采用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5天,静脉注射;b组32例采用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输注。

两组均在病程10天内开始治疗,并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改为3~5mg/(kg 日),直至血沉(esr)正常或冠状动脉病变消失。

延迟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延迟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A L T , A S T, T B a n d C R P o f a l l s u b j e c t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I V I G t r e a t me n t , a n d t h e f r a c t i o n a l c h a n g e s ( F C )o f t h e s e
d i s e a s e . Me t h o d s S e v e n t y — e i g h t p a t i e n t s wi t h KD,w h o w e r e t r e a t e d wi t h l a t e I VI G t r e a t me n t( o n d a y s 1 1 t o 2 0 a t f e r o n s e t ),
C R P明显 增 高 , P I J r r 明显降低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 两 组 治 疗 后 WB C 、 N E U T、 A L T和 C R P的 F C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 O . 0 5 ) ; 治 疗前 、 急 性期 和恢 复 期 , 观察组 C A L s 总例数( C A D与 C A A之和 ) 均 明显 高 于对 照 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l a t e i n t r a v e n o u s i m m u n o g l o b u l i n t r e a t m e n t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K a w a s a k i

西安地区儿童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评分体系的建立

西安地区儿童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评分体系的建立

西安地区儿童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评分体系的建立李俏;张李钰;赵传梅;吴爽;曹三成【摘要】目的分析西安地区儿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评分体系,为提高临床早期预测能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西安市儿童医院KD患儿临床资料,纳入符合KD诊断标准患儿共387例,其中IVIG敏感组336例,IVIG无反应组5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西安地区KD儿童发生IVIG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的临界值进行赋值,建立新的简单评分体系,并评价其有效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瘤、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IVIG无反应型KD相关(t或χ2=-2.47~8.7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瘤、N%,HCT,TBIL和AS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建立新的简单评分体系,共纳入冠状动脉瘤、N%,HCT,TBIL,ALT,AST和BNP等7项指标(均P<0.05),当N%≥63%时赋值2分,其余6个量均赋值1分,总计8分,临界值为3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5%CI:0.74~0.89),灵敏度75%,特异度75%,约登指数为0.45.结论西安地区IVIG无反应型KD的预测评体系简单可行,可提高对该地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临床预测能力.【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川崎病;免疫球蛋白;危险因素【作者】李俏;张李钰;赵传梅;吴爽;曹三成【作者单位】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 710000;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 710000;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 710000;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 710000;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R392.1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发热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全身中、小血管脉管炎,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具体致病机制不明[1]。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 摘要 l 目的
探讨不 同剂量丙种球蛋 白治疗 小儿 川崎病 的临床疗效 。 方法
我院2 0 年 1 月至 2 1 年 06 0 00
1 月 收治 的 10 I 2 2 例川 崎病患儿 ,随机分为 A、B 、C三组 ,每组 4 例 , 0 三组患者 均采 用静 脉注射丙种球蛋 白进 行 治疗 ,A组静 脉滴 注丙 种球 蛋白 2g g / ,B组静脉滴注丙种 球蛋 白 l J g・ 1 ;C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 k ( d x 2d gk 白04g k d x5d . / g・ ) ,其他治疗相 同。观测患儿退热 、 巴结肿大 消退 、 膜充血消退 、皮疹消退 、手足症状 ( 淋 粘


水平研 究【I J 中国优 生与遗传杂志 ,2 1 ,25 5 — 3 . 0 0 ( 9 6.
( 收稿 日期 :2 一 3 2 ) 01 o — 2 2
am uem dl ] el l d 2 1 , 46 ) 15 — 8 7 o s o eJ.C lMo Me , 0 0 1(B 8 7 1 6 . [J
p dar f a sk i a e Meh d T eciia tras f1 0c s s f a a a i ie s o J l 0 6t g s e iti o waa i s s . to s c k d e h l c l eil 2 a e w s k sa e rm uy2 0 Au u t n ma o ok d f o
消退时问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 A C L o结果 A组 患儿退热 、 巴结 肿大消退 、 膜充血消退 、皮疹 消退 、 淋 粘
手足症状消退时 间明显短 于 B、 两组 , C 差异有显著性 ( 尸<00 ) 组 患儿淋 巴结肿大消退 、 .5 ;B 粘膜充血消退 、 皮疹消退 、 手足症状 消退 时间与 C 比较 , 组 差异无显著性 ( P>00 ) A、 Ci组 C L 生率 分别 为 2 .%、 .5 。 B、 A 发 75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经验交流144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吴玉萍 (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贵州六盘水 553001)摘要: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2020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分组,每组25例。

对照组为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观察组为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均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治疗有效率、炎症因子水平和冠状动脉损伤情况。

结果 观察组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四肢肿胀消退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心脏B超中冠状动脉变化损害加重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恢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冠状动脉损害恢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为36.00%,观察组冠状动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快速缓解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对冠状动脉病变伴川崎病患儿尤其有效。

关键词: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川崎病是儿童时期特有疾病,患者有全身血管炎性病变的表现,部分患儿伴随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该疾病具有急性、自限性特点。

严重危害冠状动脉,可诱发严重心血管病变[1]。

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缺乏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手段。

目前,临床主要利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等方法来对炎症进行控制,预防冠状动脉损害、降低冠状动脉瘤发生率。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是川崎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其中有广谱抗体,利用封闭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进而抑制免疫细胞过度活化,以防血小板黏附、聚集出现血栓,阻断血管内皮免疫炎症反应[2]。

不同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及免疫学效应比较

不同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及免疫学效应比较
(均> . ) P 0 5l三组 患儿 治疗 前 的C L 0 A 发生率 、W B C、FB、C P 平 、C 、C 4 D1 、C 8 K细胞 百分 比、IG I R水 D3 D 、C 9 D 、N g 水平 、C 4C 8 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均> . ) D /D 差 0 5;治疗 后三 组患 儿 的临床 症状 恢复 时 间、C L 0 A 发生率 、WB C、FB I 、C P R 水平 、C 3 D 、C 9 D 、NK D 、C 4 D1、C 8 细胞 百分 比、C 4C 8 异亦 无统计 学意 义 (均> .5;治疗 后 的IG 平三 组 间 D /D 差 P O ) 0 g水 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其 中I I g g R组及WI g g 1 组均高于 M G l/ 1 VG l/ 2 kx G 2/ 次 k ggx 次组 (<. ) k P 0 5,M G l/ 2 0 g g 次组与 kx
A o pa a i nay i lnia ndi m un o i fe tve e so r v no si m uno l cm r tvea lssofci c la m olgce ci n s fi a e u m nt gobui tdifr n ln a fe e tdossi e n
WI /g 次 组的差 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 . ) 论 I I / 1 G2 k 1 g x P 0 5。结 0 V G 1 k x 次治疗 K 与I I g g 次及 WI gk 1 g g D V G 1/ 2 kx G 2/g 次 x
治疗 的临床 疗 效及 免疫 学效 应相 当,其 对冠 状动 脉 的近 期及远 期保 护 效应 相 当 ,按 照效 益/ 价值 比原则 ,I I gk V G 1/gx1

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近年来,川崎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其治疗药物的研究。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血小板治疗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药物副作用和治疗反应有限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更加个体化的选择和非常规方案。

目前发现抗血小板治疗中的药物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可能存在药物敏感性基因的多态性。

在一些研究中,阿司匹林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COX-2 rs5275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其中CC型基因突变携带者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好,而AA型携带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最弱。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对川崎病的抗血小板治疗产生影响。

其中,C34T和C62T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最好。

除了抗血小板治疗,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应用抗凝药物。

而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剂量和副作用会受到患者的维生素K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华法林的代谢主要依赖于维生素K受体基因多态性,其中G-1639A基因突变的携带者需要更高的剂量,而C1173T基因突变的携带者需要更低的剂量。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华法林对于VKORC1基因突变携带者药物的维持时间更长,需要更低的维持剂量。

综上所述,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川崎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川崎病患者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合理的药物剂量及剂量调整方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为儿童的健康保障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张英茹;郭卫平
【期刊名称】《神经药理学报》
【年(卷),期】2004(021)004
【摘要】目的:应用不同的剂量、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的临床探讨.方法:本文将我院1998.2~2003.12月收治的98例川崎病患儿分组,应用不同剂量和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应用丙种球蛋白,采用不同剂量和方法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的疗效与剂量和方法有关,存在浓度-效应关系.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张英茹;郭卫平
【作者单位】张家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075000;张家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0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
【相关文献】
1.两种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J], 曾垂秀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效应[J], 刘欣;王锦;徐宝华;耿剑忠
3.川崎病治疗中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炎症状态的影响分析 [J], 余瑜;张朝霞
4.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张媛昊
5.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J], 郑志龙;陆击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n ic dn i i 1w e , a d ek f r V G) Pt ns ee id dit crnr r r s n C L ru n= et(nl igwt n ek 1 n w e s t I . ae tw r v e o,ooayat l i s( A )gop( u h 2 ae I i di n e eo y
C eg—nn , 1Ga ut Sho o eigU i e i l ol eB in 0 70,hn hn ig e a. rd ae colfP kn no M dc lg , eig10 3 C i t n aC e j a
【 bt c】 O j t e o t yt fc o ir eosm uol un(VG nKw s i i a ( D ra d A s at r b c v T u eeet fn a nu im ng bl 11 )o aa k d es K )一 e t ei s d h f tv o i .. a s e le
b o dctr M eh d T en m e o w i lo e s( C ,et p i N) l hcts( ) pa l on ( L ) C l di i os to s h u b r f ht bodcl WB ) nur h o n a . e l o l( , mp oye L ,lt e cut P T , y et

rat epo i C P ,n rtrct sdmet i t E R)i 2 Dc i rnw r cr e r ada e II et eci r e v t n( R ) a dey oy e i na o r e( S h e tn a n 9K hl e eer odb f e n f rV G t a— d e o t r
1 )a d n n—crn r at yl i N A )go p( 1 ) T ec ncl a f n te 4n r l hl e ee l o e t 3 n o oo a r r s n( C L ru n= 6 . h l i t o oh r o i rnw r as c l c d y e eo i ada a 2 ma c d o l e
l l ,
cisGn a r t h e e r ai ne e l cc P e
鏊 篇 磅 - 繁 辘 案镰

6 1・ 0

论 著 ・
静脉 免 疫 球 蛋 白对 川 崎 病 相 关 血 液 学 指郑承 宁 , 王琨 蒂 , 忠 蜀 周
显 降低 , 巴 细胞 明 显增 高 ( 均 < .5 ; C L组 , 疗后 1周 内 WB 总数 仍 高 于 对 照 组 , N A 淋 P 00 )在 A 治 C 而 C L组 WB 总数 与 对 C
照 组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意 义 ( 0 0 ) 两组 P T 变化 不 受 I I 影 响 而 逐 渐 增 高 。 ( )V G 治 疗后 C L组 C P 与 治 P> . 5 。 L VG 3 II A R 疗 前 比较 , 差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0 0 ) N A P< . 1 , C L组 治 疗 后 C P 与 治 疗 前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R P>0 0 ) A .5 。C L组 与 NA C L组 E R 在 治 疗后 与 治 疗 前 比 较 , S 差异 均 无 统计 学 意 义 ( >00 ) 结 论 P .5 。 K 的 发 病 与 中性 粒 细 胞 和 淋 巴细 胞 比 D
Ef c f nr v n u m mu o lb l n Ka s k sa e—r ltdBlo n ia o s HU Jn —w iY NGLn Z NG f to ta e o sI e I n go ui o wa a i e s n Di ea e o d I dc tr ig e ,A ig, HE
【 摘要 】 目的 探 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 白(V G) I I 治疗后 , 川崎病 ( D 并发冠状动脉病 变与冠状 动脉正常者 血白 K)
细胞( C 、 WB ) 中性 粒 细 胞 、 巴 细胞 、 小 板 ( L ) C反 应 蛋 白 ( R ) 血 沉 ( S 的 变化 情 况 。 方 法 收 集接 受 W I 淋 血 PT 、 CP及 E R) G
治疗 , 并且 有治疗前后血 液学检 查结果的 K D患者 2 9例 , 根据超声心动 图结 果, K 将 D患者分为冠状动脉 正常 ( C L 组 N A )
和 冠 状 动 脉 病 变( A. 组 , 录 两 组 患者 在 应 用 I I 治 疗 前 与 治 疗 后 l周 内和 2周 内静 脉 血 WB CI ) 记 VG C总 数 及 其 分 类 、 、 P C P和 E R 的 结 果 , 时收 集 2 R S 同 4例 正 常 对 照 者 WB 总数 及 其 分 类 、 L 。结 果 ( ) 疗前 N A C PT 1治 C L组 和 C L组 WB 总 A C 数 及 分 类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0 0 ) ( )V G治 疗后 C L组 和 NC L组 WB 差 P< . 5 ; 2 I I A A C总 数 、 性 粒 细 胞 明 中
例 失 衡 有 关 , I 可 以 通过 恢 复 WB I G V C总 数 及 中性 粒 细 胞 与 淋 巴细 胞 的 比例 发 挥 治疗 作 用 。
【 关键 词】 黏膜皮肤淋 巴结综合征 ; 静脉 免疫球 蛋 白; 白细胞 ; 血小板 ; C一反应蛋 白; 血沉
【 中图分类号 】R5 12 【 5.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07 97 (00 0 — 6 1 0 10 — 52 2 1)2 00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