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自然地理复习之海水的运动
高三地理海水运动知识点

高三地理海水运动知识点海水运动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现象之一,它不仅对气候和环境产生影响,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学生要熟悉海水运动的原理和特征,以深入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来论述高三地理海水运动的知识点。
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引力造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它随着月球和太阳在地球上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满月和新月时,潮汐幅度最大,在上升潮和下降潮时,潮汐幅度最小。
潮汐的变化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线的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洋流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海水大规模运动。
它们可以分为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
表层洋流受到风力、地转偏向力和潮汐的影响而形成。
深层洋流主要是由温度、盐度和密度差异引起的。
洋流的存在对于气候的形成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欧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温和。
海洋环流是指全球范围内海洋水域的大规模运动。
它可以分为大规模环流和局地环流。
大规模环流被受风力、地转偏向力和潮汐等因素的控制,如北大西洋环流、南大西洋环流等。
局地环流则受到地形、海岸线和海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如珠江口环流、马来群岛环流等。
海洋环流对于热量和盐分的输送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海水运动还会引起海洋中的上升流和下降流。
上升流是指深层海水上升到表面的运动。
它可以由风力、洋流、地球自转等因素引起。
上升流的存在使得表面附近的海水富含营养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下降流则是指表层海水向深层海水下沉的运动,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
下降流可以将表层海水中的热量和盐分带到深层,从而调节地球的气候。
除了以上内容,高三地理海水运动还包括海洋水文特征、海水密度和海水的扩散等知识点。
了解海水运动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也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保护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学生需要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多加强对海水运动的掌握,并将此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综合运行机制。
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知识点海水是地球上其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水的运动规律对于理解海洋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地球系统的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知识点,并通过不同的小节来详细论述。
一、海流的形成与分类海流是指海洋中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
海流的形成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风力、地球自转、海洋地形等。
根据海流的产生原因和运动特点,可以将海流分为暖流、寒流和赤道洋流。
1. 暖流:暖流是由于暖水从热带或副热带地区向极地地区流动形成的。
它们带来了热量,对沿岸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著名的暖流包括日本暖流、巴西暖流等。
2. 寒流:寒流是由于寒冷水从极地或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流动形成的。
它们通常带有较低的温度和盐度,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西北冷流和佛得角寒流。
3. 赤道洋流:赤道洋流由于赤道附近的海洋水流围绕地球赤道地区流动形成。
赤道洋流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量转移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赤道反赤道洋流和赤向负反馈洋流。
二、海水的垂直运动除了水平流动外,海水还存在着垂直运动。
这些垂直运动包括上升流和下沉流。
1. 上升流:上升流是指深层海水向海表面运动的过程。
上升流通常与富营养物质的上升和生物生产力的增加相关。
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 下沉流:下沉流是指海水从表面向深层沉降的过程。
下沉流通常与冷水、高盐度水的下沉有关,进而影响着水体的循环和混合。
下沉流也是深海冷水型生物群落的重要来源。
三、海水的波浪与潮汐除了海流和垂直运动外,海水中还存在着波浪和潮汐。
1. 波浪:波浪是由风力在海面上造成的水体起伏和传播。
波浪的形成与风速、风向和海洋地形等因素有关。
波浪对海岸侵蚀、沙滩形成以及海洋交通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潮汐:潮汐是由于地球与月球、太阳的引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海水垂直运动现象。
潮汐对河口、海峡等地形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也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海水的运动

索马里寒流 索马里沿岸洋流具有季节性,寒暖性质随季节而变,形成的是季节性渔场
下降流
下降流:表层海水被迫下沉的水流。大多发生在大陆或岛屿的迎风岸,风力作用 使沿岸地区发生增水现象,迫使沿岸表层海水下沉。在海流幅聚地区,海水也会 因为幅聚而下沉。下降流可使下层海水增温,沿岸气候变暖。
据休闲潜水范畴内的经验来说,经常发生在 10-20米之间,可以将潜水员在极短的时间 内带至25米-40米甚至更深。而且下降流的 出现往往具有突然性和间歇性,没有准备的 潜水员很容易措手不及。
分析在北半球冬季,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海 水向南流且流速达到最大的原因。
北半球冬季,位于卡里马塔海峽北侧的南 海海城受南下冬季风和信风的作用,表层 海水向南流动; 受南海南部地形影响,海面升高;叠加海 峡地形的狭管效应,进一步抬升海面高度, 加快流速。
从南极上空看
在南极大陆外围的环流
盛行西风
(40°-60°S)
发生振动 深层海水上泛
营养盐
渔业发达:市场需求;捕捞技术;养殖业
作图探究 如下图为30°N海域的一股洋流,试画出其附近等盐度线的分布情况。
盐度高值区
30°N
30°N
→ → 该洋流为寒流
所经过的海区盐度会降低
等盐度线凸向 盐高的海区
如图所示海域由南向北水温值逐渐减小,盐度值逐渐增大。虚线代表等盐度线, 实线代表等温线。
离岸流已成为继风暴潮、海浪之后,给人们滨海旅游造成危害的另一海洋灾 害。大约 90%的海边溺水是因为离岸流引起的,每年国内外有成百上千人死 于离岸流溺水。
流速快:流速每秒超1米。隐蔽性强:白色浪花间断处或有白色泡沫、泥沙 集中漂向海中的相对平静水域。突发性: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可能发生。 有些区域相对高发:离岸流的强度和状态因波浪、潮汐、天文、风力风向等 多种因素而改变,但有些位置比如浅滩沙槽、海岬、礁石或堤坝物附近,属 于离岸流高发区,要注意远离。
海水运动

谢谢观看
地理环境影响
概述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 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都有影响,对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贡献。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寒 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 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洋流的异常,就会使全球的大气环流发生异常,从而影响到气候。如:厄尔尼诺现象。
洋流成因
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其它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 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例如北赤道暖流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 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
密度流的典型例子是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 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 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正是利用这一原理, 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从而偷袭英军得手。
洋流又称海流,是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 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 为海水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流动。由于海岸和海 底的阻挡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处的表现,和在开阔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别。
《海水的运动》PPT课件

实例
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对 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不会 水热平衡
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有重要意义 持续上升
气候
大陆沿岸 气候
日本南部温和多雨和日本 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暖流有关 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 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荒漠环境的形成和沿岸寒 流有很大的关系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 上升流
2.都柏林和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 气温常在0℃以下,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 洋流②为暖流,增温作用明显,都柏林受其影响,气温较高; 洋流①为寒流,降温作用明显,圣约翰斯受其影响,气温较低。
3.图示海域可能存在一大型渔场,用⊗标出,并分析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
解析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因此②海域易出现海雾。
12345
(2)简述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
答案 P地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后被加温加湿,遇地形阻挡形成地 形雨;又因P地受暖流的影响,湿度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 解析 从盛行风、地形、洋流三方面考虑。
12345
(3)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北海道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12345
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图回答3~4题。
3.亚马孙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该河径流量大,入海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
②河口呈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推高潮位
③河口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可保持高潮位
④河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信风顺潮助推潮位升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答案 位于温带的大陆架海区,又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浮游生物繁盛,鱼类 的饵料多。 解析 图示海域有著名的北海道渔场,位于温带浅海大陆架海区,阳光充足,且有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
(自然地理)第四章 第2讲 海水的运动-2025高考地理备考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水温度的分布及其影响2023浙江6月,T9—10【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区域综合、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以特定区域为载体,考查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从地理环境对人类影响的角度,理解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水盐度的分布2023辽宁,T7—92022山东,T13潮汐及其影响2022浙江6月,T3—42022浙江1月,T13洋流的性质及其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分析2023北京,T5—62022湖北,T12命题分析预测结合时事热点,联系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考查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辩证关系。
围绕海水运动对全球水热时空分布的影响,要求学生能进行关联分析备考策略熟记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影响等基本知识,强化读图、析图及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素材进行演绎,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考点1海水的性质一、海水温度1.影响因素——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但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收支情况,即海水的[1]热量平衡。
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2]太阳辐射,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消耗的热量。
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不平衡。
2.海水温度的分布海水温度具有水平和垂直变化规律,如下表:表层水温水平变化随纬度变化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同一纬度海区受洋流影响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升高;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降低同一海区随季节变化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水温随深度变化0—1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继续递减,但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海水结冰为何比淡水结冰难淡水的冰点为0℃,在温度约4℃时密度最大;而海水的冰点受密度、盐度的影响。
海水的运动3标准版文档

WUSONG 3每1°日24高′N 低121潮°30′E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每7米日 ,排出高倒低海的潮巨浪将重量达850吨的整珊瑚礁抛出2. 这潮次汐海 :震海所水击在起月的球海和浪太阳,据引测力它作的用行下进发速生度的为周每期小性时涨78落8.现象。 这E次0海01震2 所9击1 起的04海45浪24,3据1测12它9 1的02行1进65速7 2度89为每小时788.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0155 97 0710 235 1405 122 1920 252
0056 96 0548 233 1229 116 1800 267
0358 257 1054 88 1611 308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 7米,排出倒海的巨浪将重量达850吨的整珊瑚礁抛出2. 这次海震所击起的海浪,据测它的行进速度为每小时788.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涨潮
落潮
吴淞
WUSONG
31°24′N 121°30′E
每日高低 潮
日 月相 潮时 潮高 潮时 潮高 潮时 潮高 潮时 潮高 潮时 潮
高中地理必修:海水的运动

潮汐对人类活动影响探讨
潮汐与渔业:潮汐现象直接影响着海 洋生物的活动,因此也影响着人类的 渔业生产。在涨潮时,海水会淹没浅 海区的滩涂,将大量的营养盐和饵料 带到近岸海域,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 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潮汐作 用还会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 的营养物质带到上层水域,促进浮游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为鱼类提供 饵料。
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等海水运动 形式,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形成渔场
影响渔业资源分布
不同海域的海水运动形式和强度不同 ,导致渔业资源分布不均,渔民需根 据海水运动规律选择合适的捕捞区域 。
世界著名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 场、纽芬兰渔场等,均位于寒暖流交 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区域。
02
波浪
波浪基本概念及类型
波浪定义
波浪是海洋表面由于风力、地震、潮汐 等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起伏运动。
VS
波浪类型
根据波源和成因不同,波浪可分为风浪、 涌浪、近岸波等类型。其中,风浪是指在 风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波浪;涌浪则是指风 浪离开风区后,在惯性力作用下继续传播 的波浪;近岸波则是指波浪传播到近岸海 域时,受海底地形、岸线轮廓等因素影响 而发生的变形波浪。
高中地理必修:海水的 运动
汇报人:XX 20XX-01-31
contents
目录
• 海水运动概述 • 波浪 • 潮汐 • 洋流 • 海水运动与人类活动关系 • 海水运动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
01
海水运动概述
海水运动定义与分类
定义
海水运动是指海洋中的水体在各 种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
分类
根据运动形式和规模,海水运动 可分为潮汐、波浪、海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波浪要素
描述波浪形状、尺度和运动特性的物理量称为波浪要素
1、波浪的形态要素: 有波峰与波顶、波谷与波底、波高和波幅、波坡、波 长、波陡、波向线和波峰线等(图 5. 33)。 波峰是静水面以上的波浪部分。波顶是波峰或波面的 最高点。 波谷是静水面以下的波浪部分。波底是波谷或波面的 最低点。
碎浪的浪花可飞溅几十米高,随巨大的惯性力向海 岸冲击形成拍岸浪(激岸浪)。
二、潮汐(tide)
(一)潮汐概念
潮汐是指由日、月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引 起的海面(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每昼夜有两次涨落,我国古 代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潮”,晚 上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 汐”。
(二)潮汐成因——引潮力
引起海洋潮汐的内因是海洋为一种具有自由表面、 富于流动性的广大水体;而外因是天体的引潮力。即 是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具有自由表面而富于 流动性的广大水体——海洋中便产生相对运动形成了 潮汐现象。
天体的引力与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 离心力组成的合力叫做引潮力。它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四)近岸波浪(波浪的地形效应)
当波浪传到浅水区或近岸区域后,由于受地形 和海底摩擦阻力影响,波浪将发生一系列的变 化。深度变浅结果,不仅波长缩短,波速也变 小,使波向线(波浪传播方向)发生转折,出 现折射现象。
由于能量集中于更小水体中,波高将增大, 波面变陡,再加上受海底摩擦阻力影响, 波峰处传播速度比波谷快,使波浪的前坡 陡于后坡,波峰赶上波谷,导致波峰前倾, 甚至倒卷和破碎,形成破碎浪。在陡立的 海岸,将形成拍岸浪(P188图4-6)。拍岸 浪有巨大的冲击力,冲刷着海岸,是改变 岸线轮廓最活跃的因素。
(三)地形对潮汐的影响
物体失去外力作用后还能自行振动,这振 动称为自由振动。其振动周期称为自然周 期。潮汐是一种受迫振动,当受迫振动周 期与海水本身的自然振动周期相接近时, 便会产生共振,反应就强烈,振动就特大, 否则相反。而海水振动的自然周期与海区 形态和深度有密切关系,故各海区对天体 的引潮力反应也不同。
波高h,是相邻波顶与波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波幅,是指波高的一半即波浪振幅。 波长 ,是相邻波顶(或波底)间的水平距离。 波陡,波高h与半个波长1/2 之比值。
波峰线,是指垂直波浪传播方向上各波顶的连线, 可以是直线、曲线,也可以高低起伏。 波向线,是指波浪传播的方向线或引起波浪力的方 向,与波峰线垂直。
②天文因素:中秋之后农历十八,日、 月、地三天体大致处在同一直线上,日、 月引潮力相互叠加,钱塘江潮差极大。 ③气象因素:受季风影响,钱塘江夏秋 水量大,洪水波与潮波相遇,迫使潮水 涌积,形成较高的涌墙。
(四)潮流
潮流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 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动。随着涨潮而产生 的潮流,称为涨潮流;随着落潮而产生 的潮流,称为落潮流。 潮流的运动形式,可分为回转流和往复 流。
例如,在雷州半岛西侧的北部湾为全日潮, 而东侧的湛江港则为半日潮。又例如钱塘江 口,由于呈喇叭形,故常出现涌潮。其特点 是潮波来势迅猛,潮端陡立,水花飞溅,潮 流上涌,声闻数十里,如万马奔腾,排山倒 海,异常壮观。这一奇特景观也叫怒潮, 潮高 可达6-8米,最大可达12米,前进速度6-7米/ 秒,吼声在几十公里外都可听见。
2、波浪的运动要素
有波长 、波速C、波浪周期
。
波长 ,是相邻波顶(或波底)间的水平距离。 波速C,指波形移动的速度,单位m/s。 波浪周期 ,指波形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 以秒计。 三者关系:
c
(三)波浪分类
波浪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分类。
1、根据成因分类
(1)风浪(摩擦浪)和涌浪 ①风浪 指在风力直接作用下引起的海面波动即风力作用引起的波 浪。 风浪的典型特点是:波形两侧不对称,迎风面坡度比背风 面小。 风浪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风速即风力大小。至少要有多大的 风速才能产生风浪,看法不一。一般认为引起风浪的临界风 速为0.7-1.3m/s。
海啸:由火山、地震或风暴等引起的巨浪。
(3)潮波 指由天体(太阳、月球等)引潮力引起的海面 波动,是一种长周期波。 (4)气压波 指某一海区气压突变或暴雨集中等因素引起的 波浪。事实上,气压突变引起的风暴潮是一种 气压波。 (5)船行波 因行船作用引起的波浪。
2、按波长λ与水深Z间的相对关系分类
三、洋流(ocean current)
(一)洋流的概念及其性质 1、洋流概念 洋流又称海流,通常指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 定方向(水平和垂直方向)作非周期性的流动。“非周期性流动” 以区别于“潮流”。广义洋流也包括潮流。 洋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洋流的流向是指洋流流去的方向。 洋流与陆地上的河流相类同,也有一定的长度、宽度、深度、流速 和流量。如世界最大的洋流墨西哥湾暖流,平均宽度60-80km, 深度700m,流速4.5海里/小时(1海里=1.852公里),流量达100万 立方米每秒。 2、洋流的性质 洋流的性质通常用温度、盐度、密度来表示,主要是温度和盐度两 种水文特征。它主要取决于洋流所处地地理环境和水层位置。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 引力,和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和它们之间距离的 平方成反比
(即:
m1 m2 F G R
)。
这样,任何天体都与地球有引力关系。然而在各种天体 的引力作用中,以月球的引力为最大,其次是太阳的引 力。由于它们对地球的引力的原因,都是完全相同的, 故我们就以月球为例来加以说明。强制波 指直接处于作用力范围内的波浪,如风浪。 (2)自由波(余波) 指在作用力停止或传播到作用力范围以外的 波浪,又称余波,如涌浪。
4、按波形传播情况分类 (1)前进波
前进波的波形不断向前传播,如风浪、涌 浪。 (2)驻波
驻波的波形不向前传播。这种波浪常发生 在半封闭的海区、海湾或港湾中。
在海峡、河口、窄湾内,受地 形影响,潮流便成了往复流。 其流速从零到最大,再到零, 再到相反方向的最大,再到零, 这样不断循环。其往复的次数 也取决于潮汐类型。当半日潮 时,一个太阴日内,水流往复 两次;当全日潮时,一个太阴 日内,水流则往复只有一次。 往复流的最大流速较回转流大, 每小时可达18-22km,而回转 流一般每小时只达4-5km。 实际海洋上的水流,既不是纯 粹的潮流,也不是纯粹的海流, 而是两者合成的结果。
当外海的波浪传到浅水区或近岸后,由于受海底摩 擦阻力的影响,不仅波速变慢,波长缩短,而且由 于波峰处水深比波谷大,波峰处传播速度比波谷快, 波峰变得更加尖锐,波谷变得更加宽缓,波前坡陡 于波后坡,出现波形不对称。并随水深的变浅,波 前坡进一步变陡,最后发展到波峰赶上波谷,导致 波峰前倾,甚至失去平衡,倒卷和破碎,形成破碎 浪。
4.3 海水的运动
一、波浪
(一)波浪及其形成 波浪——是指发生在海洋、湖泊、水库等 有宽敞水面的水体中的波动现象,其显著 特点是水面呈周期性起伏。波浪发生时, 好象是水体向前移动,但实质上是波形的 传播,而并非是水质点的向前移动。
当水体表层或内部受到风力、地震等外力作用时, 水质点便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运动,但在内力(如重 力、表面张力、水压力等)作用下,水质点又有恢复到 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因此,水质点便在其平衡位置附 近作周期性的封闭圆周运动或接近封闭的圆周运动,叫 水质点的振动。 由于惯性作用,水质点的振动保持着并通过四周的 水质点向外传播,引起水面周期性的起伏,便形成波浪。
②涌浪
当风力减弱或平息后继续存在的波浪,或者 风浪离开风区向远处传播的波浪称为涌浪, 简称涌。 涌浪的特点:波峰比较圆滑,波形两侧对称, 波高小,波长和周期长。
(2)海啸(tsunami;seismic sea wave)
指由火山爆发、地震或风暴等引起的巨浪。分地震海 啸和风暴海啸两种。 ①地震海啸:指由海底或海边地震、火山爆发以及海 中的核爆炸等引起的长周期波动,其周期为数分钟至 数十分钟不等。 海啸的特点:具有长波性质,波长长、波速快,到浅 海区波高很大,破坏力惊人。 ②风暴海啸(风暴潮):指由台风、强低压、强寒潮 或地方性风系所引起的海洋巨浪。风暴潮常伴随强台 风或寒潮大风等天气而来,使沿海附近造成异常的增 水或减水。
(1)深水波 指水深Z大于1/2波长λ的波,也称短波。水质点运 动轨迹为圆形。 (2)浅水波 指水深在λ/25<Z< λ/2,即水深相对于波长很小时 的波浪称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为椭圆形。 (3)非常浅水波 指水深Z< λ/25时,水深相对于波长极小,水近地点 运动的轨迹不再是椭圆形,更不是圆形,而是在两 焦点之间作往复的直线运动。
在潮汐涨落过程中,当海面上涨到最高位置时,称 为高潮(high tide)或满潮;当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时, 叫做低潮(low tide)或干潮。从低潮到高潮,海面不 断上涨,海水涌向海岸的过程叫涨潮(flood tide); 从高潮到低潮,海面不断退落的过程叫落潮(ebb tide)。 当潮汐达到高潮或低潮时,海面在一段时间内既不 上升,也不下降,把这种状态分别称为平潮和停潮。 平潮的中间时刻,叫高潮时;停潮的中间时刻,称为 低潮时。相邻二次高潮时或低潮时的时间间隔,称为 潮期(潮周期)。相邻高潮与低潮的水位差,叫潮差。
风浪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风速(风力大小),而且还与风作 用的时间(风时)、风作用的海区范围(风区)以及海区的形 态特征,是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地风力越大,风 区越宽广,风时越长,水深越深,风浪就越大。 一般地讲,中、高纬海区多风浪。最大风浪带发生在南半 球的西风带,因为这里西风强劲而稳定,三大洋又连成一片, 故有“咆哮四十”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