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杯状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少见肿瘤病理读片精选(二)

病例34女,46岁,颊部肿物活检。
图24-1涎腺导管癌,中心粉刺状坏死图24-1涎腺导管癌,中心粉刺状坏死,及筛状结构。
图24-2腺导管癌,高倍。
图24-3涎腺导管癌。
图24-4涎腺导管癌,侵犯神经组织病理诊断:小涎腺导管癌少见,于1968年首先报道。
大多数在腮腺(约占80%),仅5%在口腔小涎腺。
表现为面部肿块,面神经受累。
来源于外分泌腺导管或多形性腺瘤恶变。
病理组织形态:类似乳腺导管癌,可以浸润。
乳头状、粉刺样、筛状。
免疫组化:CK、EMA、CEA均阳性。
预后:预后差,50%以上复发;易淋巴结转移,2/3远处转移到脑、肺、肾上腺、肝;77%诊断后3年死亡.预后与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有关。
讨论:涎腺导管癌:通常见于老年男性患者,腮腺最为多发,也可见于颌下腺。
镜下类似于乳腺导管癌,可呈粉刺样、实性、筛状、乳头状或一般浸润性等多种表现。
免疫组化染色特征与导管型腺癌一致,呈角蛋白、CEA、B72.3和Lewis Y抗原阳性。
该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区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多见,致死率达70%。
有些病例可发生与先存多形性腺瘤的基础上。
肿瘤的预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原位癌和浸润癌成分的相对比例,单一的导管内肿瘤行简单切除后常可复发,复发肿瘤可呈相同的导管内肿瘤,也可表现为浸润性肿瘤。
应当指出的是涎腺导管癌这一名称着重描述肿瘤的生长方式,而不代表肿瘤的解剖部位。
大多数发生与Stensen导管的癌并不是涎腺导管癌,而分别为粘液表皮样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
病例3955岁男性,盲肠息肉。
直径1.5 厘米58岁女性,升结肠息肉,直径1.2厘米病理诊断:无蒂锯齿状腺瘤(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又称“无蒂锯齿状息肉” ( Sessile Serrated Polyp) ,不同于“锯齿状腺瘤”( Serrated Adenoma), 或者“增生性息肉”( Hyperplastic polyp) 。
阑尾类癌诊断及临床疗效分析

1 月 ,最终诊断为阑尾类癌 2 例患者 的临床资 2 6 料 作 回顾 性 分 析 ,探 讨 其 临床 表 现 、病 理 特 点 、
治疗 方式 及预 后 ,现总结 如下 。
大2 ) 例 、浸润至浆膜层并伴有肝转移 1 例。 22 治 疗 方 法 和结 果 单 纯 阑尾 切 除 术 1 , . 7例 随访 3 10 ~ 4 个月 ,其 中 1 例死于肝转移癌 ,其余
中 2例 为杯 状 细胞类 癌 。病 灶分 布 : 2 病灶 位 于 尖 部 1 、阑 尾 中部 6例 、 阑尾 根 部 3例 、阑 4例 尾 根 部 并 侵 犯 盲 肠 3 。肿 瘤 直 径 < c 5例 、 例 lm 1 12m 7例 、>e 。浸 润情 况 :  ̄( 3 2m 4例 肿瘤 组 织 浸 润 限 于黏膜 下层及 肌层 1 例 、 润至浆 膜层 7 、 3 浸 例 浸 润 至 阑尾周 围脂肪 组 织 5例 ( 伴局 部 淋 巴结 肿
_ 6_
。
升 高 的患 者 。( 5)除小 的单个 局 限性 病 变之 外 的 杯 状细 胞类 癌 ; 于肿 瘤直 径在 12m者 ,则 可 至  ̄c
根据肿瘤大小 、部位 、浸润程度 、全身情况和手 术 条件 确 定 。若 发 现远 处局 部单 个 转 移结 节 ,如
肝 脏 单个 转 移病 灶 ,可 参 照结 肠癌 的治疗 而 同时 或异 时行 肝 转移 癌 切 除 ,效 果 良好 。另外 患者 年 龄较 大 等 因素致 难 以耐 受 较 大手术 ,可暂 时仅 行 单纯 阑尾 切除 ,注 意随访 观察 。
参考文献
1余 强 , 王道 岭 , 凡, . 张 等 阑尾 类癌 的 临床 诊 断 及 治 疗 腹部 外
科 ,0 82( :1- 1 . 2 0 , 2 12 1 3 l)
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及诊疗分析

发生远 处转移危及生命 , 术 中尽力 行阑尾完全切 除 , 术 中妥善
处理阑尾病灶 , 清净腹腔内残 留物。有研究认为 , 黏液 型腺癌
阑尾是 胃肠 道类 癌最常见 的部位 , 约 占4 0 %, 占所有 的类
癌的 2 0 %, 女性较男 性发病率 高 , 男: 女 比例为 1 : 2 —1 : 4 , 平 均年龄为 3 8岁 , 发病高峰段为 1 5~2 9岁 , 类 癌是起 源于 阑尾
8 0 %L 6 J 。有报道认 为 , 阑尾 印戎 细胞 型 腺 癌 发生 有 远 处 转 移 j 、 淋 巴结转移分别 为 7 6 %和6 4 %, 而 结肠 型腺 癌发 生远 处转移 , 淋 巴结转移分 别为 3 7 %和 3 1 %, 分析后 得 出 印戎细
胞型腺 癌 5年生存率为 1 8 %, 结肠 型腺癌为 4 2 %, 黏蛋 白性腺 癌为 4 6 %, 阑尾杯状细胞类 癌型为 7 6 % 。根据 S e e k收集 统计 数据阑尾腺 癌中印戎 细胞型腺 癌 5年生存 率为 1 8 %, 远处转 移时 5年生存率为 7 % J 。笔者认为 , 印戎细胞型腺癌 预后最 差, 5年生存率很低 的一种腺 癌。阑尾 腺癌术后应 常规 给予 5 F U ( 氟脲嘧啶 ) 、 MMC ( 丝裂霉 素) 、 D D P ( 顺铂) 腹腔 灌注化
临床病 理特征 , 提高对 阑尾肿瘤疾病 的诊 断认 识 , 更好 地去指 导临床工作 。 1 流行病学
行为有似类癌 , 更多类似腺癌 , 尽管 阑尾杯状细胞 型类癌有侵 袭行为 , 大多数病例可行单纯 阑尾切除 , 但 出现下 列情况可行 右半结肠切除 : 肿瘤 > 2 c m, 病检细胞未 分化 , 有丝分裂 活跃 , 阑尾基底部受侵 J , 肿瘤 已超过 浆膜层 , 淋 巴结血 管侵 蚀 , 淋 巴结有转移 。阑尾黏液囊腺癌经常在 阑尾切 除后或其他 外 科探查手术过程 中给 出诊断 , 常在术后 经病理做 出明确诊断 。 阑尾黏液腺癌生物学行为生长很慢 , 切除后有复发倾 向, 常见 于腹腔 内、 手术切 口区 , 导致 腹膜假 性黏液瘤 , 有 少数病 例中
阑尾上皮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

阑尾上皮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阑尾上皮性肿瘤是指来源于阑尾黏膜上皮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多为偶然发现,阑尾上皮性肿瘤的发生率约为1%(0.78%~1.24%)[1,2,3,4]。
阑尾上皮性肿瘤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其分类系统繁多,病理诊断名称不统一,且变化频繁,给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造成很多困惑和交流障碍。
除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外,阑尾上皮性肿瘤的分类方法多达10余种。
目前文献中使用比较多的分类方法有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4]、2016年国际腹膜表面肿瘤协作组(the Peritoneal Surface Oncology Group International, PSOGI)的共识意见和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TNM分期[5,6]。
2019年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又提出了新分类意见。
各种分类意见对肿瘤的归类和命名存在一定差异,文献中使用的诊断术语也不一致,为帮助病理和外科临床医师加深对阑尾肿瘤性质、生物学行为及分类的认识,规范阑尾上皮性肿瘤的诊断术语、标准和临床处理原则,本文以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阑尾肿瘤分类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阑尾上皮性肿瘤分类、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进行了梳理。
2010年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将阑尾上皮性肿瘤分为恶性前病变和癌2大类。
恶性前病变包括腺瘤、异型增生和锯齿状病变;而癌则包括腺癌[包括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low 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 LAMN)]、未分化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4]。
Lewin胃肠道病理学中将阑尾上皮性肿瘤分为腺瘤、锯齿状病变、黏液性肿瘤、非囊性腺癌和杯状细胞肿瘤/类癌/癌几个大类[7]。
PSOGI共识不涉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将其他上皮肿瘤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和锯齿状病变、黏液性肿瘤(低级别和高级别)、黏液腺癌、伴有印戒细胞的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癌[5]。
阑尾类癌临床资料与病理学特点分析

的3 9例 (29 ,浸润在 肌层 的 2例 (-%) 在于 浆膜 层 的 9 .铆 48 ,存
1 (. ; 中 4 例 24 %) 其 0例 (52 为典 型 类 癌 ,1 (.%) 9 .%) 例 24 管状 类癌 ,1 (.%) 例 24 为杯状细胞类 癌。
见 以及术后 的病理检查产生_定的依 赖。所 以,对 阑尾类癌的病 理 特征予 以熟悉 ,能 够有效 地使术 中确诊 率及选择 合适 的治疗 方 式得到提高是 目 前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处于对 阑尾类癌 临床 】 病 理资料与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的 目的,抽取 过去 一段 时间里笔 者所在 医院收治的和国内文献报道过的患有 阑尾类癌的患者病例 资料共 4 2份,对其展开 回顾性分 析,探讨 阑尾类癌 的临床表现 , 发生部 位以及病理特点等。以下为本次研 究的主要 内容。
经验体会 J g a t u 中 医 研 》 o i y ni i 外 学 究 第1卷第1期( 第1 期 2 2g月 n h 《 6 总 6 )0  ̄6 8 1
阑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癌 临床 资料与病理 学特点分析
王 利①
【 摘要 】 目的 : 对阑尾类 癌临床资料与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 : 随机抽取 20-01 0 121 年笔者所在 医院收治的阑尾类 癌患者 9例,并收集相 同时
而将阑尾予以切除。在手术之前,所有患者均未确诊 阑尾类癌。
1 方法 . 2
的病 例数约 占 9 %左右。并且 肿瘤的体积一 般较 小,阑尾 类癌 . 5 而直径 > c 2 m的患者则仅 占 24 . %。不管是对肿瘤大小还是发生部
位而言,本组患者均与上述研 究结果 基本相 同。所以,在手术过 程中若是发现 阑尾某 一部 位特别是尖端 出现球形肿大,并呈现灰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

大体表现
肿瘤大小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通常较 小,多数在1-2厘米之间。
肿瘤位置
肿瘤常位于阑尾的末端, 可累及阑尾全长。
切面表现
切面多呈灰白或淡黄色, 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分 界清楚。
组织学特点
细胞形态
肿瘤细胞呈杯状,胞浆丰富,核偏位。
浸润特点
肿瘤细胞可浸润阑尾壁各层,但一般不突破 浆膜层。
转移情况
癌症的转移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出现远处转移,通常 预后不良。
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理分期
病理分期是决定阑尾杯状细胞类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癌症通常 预后较好。
肿瘤分化程度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可以反映其恶性程度,高分化肿瘤通常预后较 好。
治疗方法
合适的治疗方法对预后有重要影响,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合理的放疗 和化疗等可以提高预后。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分子机制
尽管在阑尾杯装细胞类癌的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 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未来,研究人员将 继续深入研究此类癌症的分子机制,以 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改进现有治疗方法 。
VS
联合治疗方法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未来可能需要采用联 合治疗的策略,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如靶 向治疗、免疫治疗和传统化疗等。通过综 合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有望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MRI
MRI可提供更详细的组织结构和肿瘤侵犯范围的信息,对诊断和治 疗计划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与确诊
活检
通过细针穿刺或手术切除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 理学检查,以确诊阑尾杯状细胞类癌。
免疫组化染色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病理样本进行染色,可帮助 识别和确认杯状细胞类癌的特定标记物。
阑尾原发癌10例的临床病理诊断

上腹部手术 , 粘连明显手术操作难 度大 , 同时进行 胃毕 Ⅱ式术 时 胃空肠 已进行 了吻合 , 在进 行胆总管 R u — — oxe Y吻合术 进行 n 旷置空肠袢 准备使功能性小肠 更短 , 可能影 响小肠 吸收功 能 , 所以准备肠袢时 , 应保 持 5 m左 右 , 0c 不能过长 。本组 中 8例 旷置空肠袢均 4 5 m, 0~ 0c 术后 均未发现有肠 内容物反流 引起 并 发症 , 为患者术后 易无 营养不 良表现 , 无结 石复发。 从各种文献 和本组 资料显 示 , 胃毕 Ⅱ式 术后 的胆 管结 石 患 者 , 根据探查术 中胆管情况 , 别是胆 总管远端 有无狭 窄 应 特 选择不 同手术方式 , 行胆 总管 十二 指肠 吻合 术或胆 总管 空肠
维普资讯
1 4 43
G a g i dc l o r a , e . 0 7, o. 9, . u n x Me i un l Sp 2 0 V 12 No 9 a J
畅通引流 , 有疗效可先靠等优点 , 肝内胆管 结石 残 留不 能 如果
取尽患者 , 应采用这一术式 , 因为它可 以防止胆 总管 十二指肠
【 关键词】 阑尾肿瘤; 类癌; 腺癌; 阑尾炎; 误诊 【 中图分类号】 R753 3.6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05- 0 (07 0. 3 - 23 3420 )91 40 4 4 2
细胞较小 , 方形 或多边 形 , 呈立 浆少 嗜硷 性 , 核小 圆形 或卵 圆 形 , 呈巢状 、 形 、 管形 排列 , 细胞 菊花 腺 细胞 团周边 呈栅栏 状 。 杯状 细胞类癌 1 : 细胞类 似 正常肠 黏膜 的杯 状细胞 或 印 例 癌 戒 细胞 , 中充满 黏液 , 细胞 核呈 新 月形 , 瘤组 织 以巢状结 构为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韩丽芳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韩丽芳摘要】目的:介绍并讨论阑尾杯状细胞类癌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等。
方法:采用常规切片HE染色结合免疫组化分析1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
结果: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背景,管壁增厚,增厚处可见形态、大小较一致的杯状细胞三五成群呈小巢状、腺泡或条索状从黏膜下层起向外浸润性生长,达浆膜层,周围脂肪组织可见粘液。
可见神经及脉管侵犯。
肿瘤侵及阑尾长度大于2cm。
免疫组化CD56(散在+),Syn(灶+),CgA(-),CK(+),Ki-67(15%+)。
结论:阑尾杯状细胞类癌是一种在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具有类癌和腺癌双向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较经典类癌更具有侵袭性。
Ki67阳性指数对肿瘤分级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阑尾肿瘤;阑尾杯状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73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135-02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oblet cell carcinoid,GCC)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因阑尾炎或其他手术而诊断。
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阑尾炎伴脐疝为首发症状的GCC,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等。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49岁,因“右下腹疼痛3小时”入院。
查体:脐上有一突出物,直径约1cm,平躺后消失,右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明显。
WBC14.58×109/L,Neu84.6%。
阑尾区彩超:右下腹条状低回声结构,肿大阑尾可能。
初步诊断:急性阑尾炎,脐疝。
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长9cm.直径约2cm,阑尾根部穿孔,盲肠壁水肿明显,阑尾系膜明显肿胀、增厚。
1.2 方法标本常规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常规HE染色。
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
抗体CD56、CgA、CK20、CK7、Ki-67、Syn、villin、CK、P53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
方法采用光镜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例阑尾GCC进行研究。
结果本例阑尾GCC为男性。
镜检肿瘤主要由杯状细胞构成,内含黏液,核位于一侧,无明显异型性,以单个、小巢或腺泡状结构排列,腺泡中央无腔隙,小管状与杯状细胞间及杯状细胞与隐窝上皮问有移行现象,但阑尾腔表面黏膜未见侵犯。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gA,Syn,CEA,CK均阳性。
结论阑尾GCC由散在的神经内分泌和黏蛋白分化的多潜能细胞分化而来,是阑尾类癌的一种亚型,诊断主要依靠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的综合观察,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可能和肿瘤组成成分及浸润程度有关。
【关键词】阑尾杯状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oblet cell caminoid,GCC)是原发于阑尾同时具有腺样和内分泌分化特征的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自从20世纪60年代首次报道以来,命名繁多。
在WHO(200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被归人混合性外分泌一内分泌肿瘤的亚型[1]。
本文报道1例GCC,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49岁,反复右下腹隐痛3个月余,临床诊断慢性阑尾炎在外院手术,术中见阑尾体部约4.0 cm×3.5 cm×3.5 cm包块呈囊性,界清,送至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病检,半月后在本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随访22个月未见转移和复发。
1.2 方法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DAB显色,选用抗体CK,CEA,CgA,Syn均为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辅以AB、PAS染色。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2.1.1 大体检查阑尾长4.0 cm,均匀增粗并扭曲,直径1.6 cm,浆膜面充血,切面见阑尾管腔闭塞,灰白色,质韧。
病理诊断:阑尾GCC侵及浆膜层,切缘可见少量癌细胞伴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黏液湖形成。
半月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未见肿瘤残留及淋巴结转移。
2.1.2 镜下观察镜下均可见大量弥漫性生长的杯状细胞或印戒样细胞,内含黏液,多数为类圆形,核位于一侧无明显异型,呈单个、小巢或腺泡状结构,但腺泡中
央无腔隙,肿瘤细胞位于黏膜层及肌层(图1,2)。
可见杯状细胞与隐窝上皮移行现象,但阑尾腔表面黏膜未见侵犯。
2.2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Syn,CgA,CEA,CK均阳性(图3,4),特殊染色AB,PAS(经淀粉酶消化)均阳性。
图1 癌细胞与肠腺中的杯状细胞相似,异型性不明显图2 癌细胞形成腺样结构,侵犯肌层
图3 免疫组化癌细胞CgA(+) SP法
图4 免疫组化癌细胞Syn(+) SP法
3 讨论
在阑尾肿瘤中,类癌较为常见,据文献报道,在国外占所有阑尾切除标本的0.32%~0.54%[2],在国内资料报道中为0.02%~0.076%[3,4]。
但阑尾GCC则非常少见。
1969年Gagne等[5]首先指出一种发生在阑尾的既像类癌又像腺癌的特殊肿瘤。
1974年,Subbusuany等[6]首先描述12例相似的病例,并命名为GCC。
后来又被不同的作者命名为“黏液性类癌、隐窝细胞癌、微腺体癌、腺类癌”。
2005年Pathlavan等[7]复习文献报道的600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8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阑尾炎(22.5%)、不固定性腹部疼痛(5.15%)及阑尾肿块(3.0%)等。
巨检见阑尾增粗,切面灰白或灰黄色,伴或不伴黏液感,阑尾腔可闭塞。
镜检:大量弥漫性生长的杯状细胞呈单个、小巢或腺泡状结构,腺泡中央无腔隙,可伴有典型类癌成分及黏液湖形成,杯状细胞可穿插于类癌之中,两种肿瘤成分间有移行,紧靠肠隐窝,杯状细胞与隐窝上皮有移行现象,但阑尾表面黏膜未见明显侵犯,肿瘤细胞位于黏膜层为主,向肌层和浆膜层环形浸润性生长。
电镜检查杯状细胞内显示黏蛋白和神经内分泌型颗粒。
组织形态GCC主要应与印戒细胞癌鉴别,前者黏液池中细胞无明显异型性、不形成筛状区,且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
关于杯状细胞的组织学起源,一般认为发生于胃肠道的杯状细胞类癌为来源于Kuhchitsky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杯状细胞类癌既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的表达,又有向肠黏膜上皮细胞分化的特征,提示肿瘤可能来源于胃肠道上皮性干细胞。
GCC的生物学行为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其转移和复发率各家报告不一。
有研究表明阑尾GCC有20%发生转移后死亡。
Ramnani[8]等研究的22例中1例发生转移。
Kanthan等研究的7例,肿瘤以杯状细胞占优势,均浸润至阑尾周围脂肪组织,随访3例死亡,平均存活期8年,其中1例经病理证实为GCC转移至肺。
而Burke[9]等研究的32例纯GCC中无1例发生转移。
本例由纯杯状细胞组成的肿瘤,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
行手术切除后,随访24个月无复发。
综合文献报道,笔者认为GCC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细胞的组成成分及浸润程度有关。
同时,笔者主张规范取材,即尖端平行于长轴,体部和根部垂直于长轴各1块,以免漏诊。
在治疗
上,明确为GCC的,一般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尤其是对于扩散出阑尾和(或)核分裂象多的病例,但对于较局限的由纯杯状细胞胞组成的类癌,是否做右半结肠切除术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Hamilton SR,Aaltonen L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lics of tumors of digestive system.Lyon:IARC Press,2000.
[2] Moertel C G.Carcinoid tumor of the appendix:treatment and prognosis.N Engl J Med,1987,317(12):1699.
[3] 杨枫.34例阑尾类癌临床病理观察.实用肿瘤杂志,1998,13(6):369.
[4] 王耒根,王元和,高瀚.阑尾恶性肿瘤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0,10(6):309.
[5] Chen V,QizilbashAH.Goblet cell carcinoid tumor of the appendix.Report of fiv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rch Pathol LabNed,1979,103(4):180-182.
[6] Subbuswamy SG,Gibbs NM,R06 s CF,et al.Goblet cell carcinoid of the appendix.Cancer,1974,34(2):338-344.
[7] Pathhavan P S,Kanthan R G.Goblet cell earcinoid of the appendix.World Surg Oneol,2005,3(1):36.
[8] Ramnani D M,Wistuba I I,Behrens C,et al.K-ras and p53 mutations in the pathogensis of classical and goblet,cell carcinoids of theappendix.Cancer,1999,86(1):14-21.
[9] Burke A,Sobin L,Federspiel B,et al.Goblet cell carcinoids and related tumom of the vermiform appendix.Am J Clin Pathol,1990,94(1):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