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阑尾肿瘤
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及诊疗分析

发生远 处转移危及生命 , 术 中尽力 行阑尾完全切 除 , 术 中妥善
处理阑尾病灶 , 清净腹腔内残 留物。有研究认为 , 黏液 型腺癌
阑尾是 胃肠 道类 癌最常见 的部位 , 约 占4 0 %, 占所有 的类
癌的 2 0 %, 女性较男 性发病率 高 , 男: 女 比例为 1 : 2 —1 : 4 , 平 均年龄为 3 8岁 , 发病高峰段为 1 5~2 9岁 , 类 癌是起 源于 阑尾
8 0 %L 6 J 。有报道认 为 , 阑尾 印戎 细胞 型 腺 癌 发生 有 远 处 转 移 j 、 淋 巴结转移分别 为 7 6 %和6 4 %, 而 结肠 型腺 癌发 生远 处转移 , 淋 巴结转移分 别为 3 7 %和 3 1 %, 分析后 得 出 印戎细
胞型腺 癌 5年生存率为 1 8 %, 结肠 型腺癌为 4 2 %, 黏蛋 白性腺 癌为 4 6 %, 阑尾杯状细胞类 癌型为 7 6 % 。根据 S e e k收集 统计 数据阑尾腺 癌中印戎 细胞型腺 癌 5年生存 率为 1 8 %, 远处转 移时 5年生存率为 7 % J 。笔者认为 , 印戎细胞型腺癌 预后最 差, 5年生存率很低 的一种腺 癌。阑尾 腺癌术后应 常规 给予 5 F U ( 氟脲嘧啶 ) 、 MMC ( 丝裂霉 素) 、 D D P ( 顺铂) 腹腔 灌注化
临床病 理特征 , 提高对 阑尾肿瘤疾病 的诊 断认 识 , 更好 地去指 导临床工作 。 1 流行病学
行为有似类癌 , 更多类似腺癌 , 尽管 阑尾杯状细胞 型类癌有侵 袭行为 , 大多数病例可行单纯 阑尾切除 , 但 出现下 列情况可行 右半结肠切除 : 肿瘤 > 2 c m, 病检细胞未 分化 , 有丝分裂 活跃 , 阑尾基底部受侵 J , 肿瘤 已超过 浆膜层 , 淋 巴结血 管侵 蚀 , 淋 巴结有转移 。阑尾黏液囊腺癌经常在 阑尾切 除后或其他 外 科探查手术过程 中给 出诊断 , 常在术后 经病理做 出明确诊断 。 阑尾黏液腺癌生物学行为生长很慢 , 切除后有复发倾 向, 常见 于腹腔 内、 手术切 口区 , 导致 腹膜假 性黏液瘤 , 有 少数病 例中
阑尾炎及阑尾肿瘤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13
PPT学习交流
14
病理学特征
大体上,在急性炎症充分发展的阑尾,其浆膜面具有纤维蛋白性或 脓性覆盖物,伴有血管充血。在明显充血的背景上可见黏膜溃疡区 域。大约1/4-1/3的病例可以发现粪石或某些其他物质引起的管壁 完全坏死,病变的严重程度部分取决于从症状发作到手术之间的间 隔时间。在病变早期,在小块上皮缺损附近的隐窝基底部可见中性 粒细胞浸润。炎症到达黏膜下层后迅速扩散到阑尾的其他部分。在 病变晚期,黏膜消失,管壁坏死。1/4的病例血管内可见血栓。浆 膜血管内可充满淋巴细胞,这一变化可能类似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 血病。
PPT学习交流
10
• 引起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粪石,但也可以是异物、真性结石、胆 石、盲肠肿瘤或阑尾原发性肿瘤。在10岁以上的儿童到年轻人中, 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是引起梗阻的另外一个原因。非梗阻性阑尾 炎可能继发于全身性感染,通常为病毒引起的。
• 除了白细胞计数上升趋势略低之外,AIDS患者的阑尾炎与具有免 疫功能个体的阑尾炎没有明显差别。
18
PPT学习交流
19
(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或称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病理变化
1、肉眼病变:病变多局限于阑尾远端;阑尾显著肿胀、增粗、变 直;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切面,腔内充 满血性脓液。
2、光镜病变:肠壁充血水肿,各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小脓 肿形成;肌层内肌纤维离散,可坏死、消失;浆膜下炎性增厚,表 被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化脓性阑尾周围炎)。
PPT学习交流
8
急性阑尾炎
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急性阑尾炎主要是西方世界的一种疾病。它在美国和英国尤其常见, 在亚洲和非洲则非常少见。在美国,白人比黑人或东方人更常发生。 这种差异可由饮食不同来解释,当饮食量减少,而摄入纤维素含量 低和高蛋白饮食时,患病的风险最高。
阑尾肿瘤

阑尾肿瘤阑尾肿瘤非常少见,多在阑尾切除术中或尸体解剖中被诊断。
主要包括:类癌、腺癌和囊性肿瘤三种。
(一)阑尾类癌起源于阑尾的嗜银细胞。
阑尾类癌约占胃肠道类癌的45%,占阑尾肿瘤的90%,阑尾是消化道类癌的最常见部位。
部分肿瘤伴粘液囊肿形成。
其组织学恶性表现常不明显。
阑尾类癌的典型肉眼所见为一种小的(1-2cm)、坚硬的、边界清楚的黄褐色肿物,约3/4发生在阑尾远端,少数发生在阑尾根部。
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几乎总是在阑尾切除术中偶然发现。
如肿物小,无转移,单纯阑尾切除手术可达到治疗目的。
其中2.9%的病例(>2cm)发生转移而表现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病例肿瘤浸润或有淋巴结转移,应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
远处转移者可用化疗。
5年生存率可大于50%。
(二)阑尾腺癌起源于阑尾粘膜的腺上皮,被分为结肠型和粘液型两种亚型。
结肠型,由于其临床表现,肉眼及显微镜下所见与右结肠癌相似,常被称为阑尾的结肠型癌,其术前最常见的表现与急性阑尾炎或右结肠癌相似。
术前钡灌肠常显示盲肠外肿物。
常需术中病理确诊。
治疗原则为右半结肠切除术。
预后与盲肠癌相近。
粘液性腺癌的治疗同结肠型,其预后优于结肠型。
(三)阑尾囊性肿瘤包括阑尾粘液囊肿和假性粘液瘤。
阑尾病变为囊状结构,或含有粘液的阑尾呈囊状扩张,称为阑尾粘液囊肿。
其中75%-85%为良性囊腺瘤,少数为囊性腺癌。
病人可有无痛性肿块,或者腹部CT中偶然发现。
囊壁可有钙化。
当囊肿破裂时,良性者经阑尾切除可治愈。
如为恶性可发生腹腔内播散种植转移。
假性粘液瘤是阑尾分泌粘液的细胞在腹腔内种植而形成,可造成肠粘连梗阻和内瘘。
主张彻底切除或需反复多次手术处理。
5年生存率可达50%。
阑尾肿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阑尾肿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阑尾肿瘤概述阑尾肿瘤(Appendix tumors)是由阑尾细胞病变而引发的胃肠系统疾病,临床上非常少见,多在阑尾切除术中或尸体解剖中被诊断,主要包括阑尾类癌、阑尾腺癌和阑尾囊性肿瘤。
以阑尾腔梗阻,腔内黏液积存为主要病因。
阑尾肿瘤具有家族性,可能与遗传相关。
主要表现为急、慢性阑尾炎症状、腹胀、右下腹疼痛或右下腹包块。
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
英文名称:Appendix tumor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腹部,阑尾。
常见症状:右下腹疼痛、腹胀、腹部包块、大便异常。
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瘤、息肉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清癌胚抗原检查、血常规、B超检查、CT检查、X 线平片、钡灌肠、肠镜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阑尾肿瘤可并发阑尾炎、感染破裂及恶变,需关注病变情况并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1、阑尾类癌起源于阑尾的嗜银细胞,部分肿瘤伴黏液囊肿形成,一般认为阑尾类癌是恶性肿瘤。
2、阑尾腺癌起源于阑尾黏膜的腺上皮,被分为结肠型和黏液型两种亚型,其为恶性肿瘤。
3、阑尾囊性肿瘤包括阑尾黏性囊肿和假性黏液瘤。
其中75%~85%为良性囊瘤,少数为囊性腺癌(恶性)。
二、阑尾肿瘤的发病特点三、阑尾肿瘤的病因病因总述:阑尾肿瘤病因尚不明确,主要因粪石或者慢性炎症导致阑尾管腔狭窄,当阑尾各层组织扩张受压后逐渐萎缩变薄,黏膜会失去功能,发展成肿瘤。
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瘤、息肉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遗传阑尾肿瘤具有家族性,可能与遗传相关。
2、其他神经内分泌瘤、息肉等疾病的长期刺激,有可能导致细胞增生,进而发生阑尾肿瘤。
危险因素:1、家人中有阑尾肿瘤的患者的人群,罹患该病的风险更高。
2、患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容易造成病变肠上皮细胞发育不良及细胞恶变,从而一半左右的病人造成阑尾炎性受累,诱发恶变。
阑尾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阑尾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阑尾肿瘤很少见,通常没有症状,通常在腹部手术或尸体解决时发现,前者是恶性的,后者是良性的,有时会因阑尾腔堵塞而形成急性阑尾炎。
一、病因阑尾腔阻塞是阑尾粘液囊肿形成的关键,阻塞的发生可来自阑尾粘膜的慢性炎症、疤痕收缩和异物嵌顿,也可由阑尾壁的粘连、扭曲和压力引起。
管腔阻塞后,远阑尾腔内的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并逐渐滞留在腔内,最终导致阑尾腔的膨胀和扩张,形成囊状。
当腔内压力上升影响管壁的营养供应时,粘膜上皮停止粘液分泌,囊肿不再增加。
因此,阑尾粘液囊肿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阑尾腔的阻塞特征是逐渐形成的、机械的、完整的。
2.阑尾粘膜功能正常阻塞后,远侧阑尾粘膜可正常分泌粘液。
阑尾内环境无细菌,无化脓感染。
二、发病机制阑尾肿瘤有三种常见病理类型:1.阑尾癌在消化道癌和阑尾癌中最常见,约占所有阑尾癌的90%%.类癌可分为纯类癌、腺癌和类癌腺癌三种混合类型。
绝大多数病变位于阑尾远端,肿瘤直径为1cm以下占70%~90%,2cm以上占1%左右。
2cm转移较少,转移只占14%~33%.个人报告肝转移和类癌综合征。
镜下常见的肿瘤侵入肌层和淋巴管。
手术中触摸阑尾的硬球形肿块应高度怀疑,截面为黄色或灰黄色。
腺癌比一般癌更恶性,15%可转移。
2.阑尾粘液性肿瘤的囊肿大小从几毫米到10厘米不等,分为潴留性囊肿、良性粘液性囊腺瘤和恶性粘液性囊腺瘤,但肉眼很难区分良性和恶性。
粘液囊腺癌可侵犯阑尾壁粘膜层以外的癌组织,可种植腹膜,并可在腹腔粘液中找到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
3、腺瘤与腺癌分为绒毛状腺瘤、平滑肌瘤、神经瘤等。
其他主要是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很少见。
当肿瘤体积较大或恶性肿瘤渗入周围组织,粘附时,右下腹部可触摸肿块,因此在诊断中反复了解腹痛的历史,阑尾肿瘤腹痛有慢性过程,抗炎治疗后腹痛和肿块无改善,此外,恶性肿瘤有结-其它直肠癌症状,如便血、贫血、腹水和远处转移。
阑尾肿瘤的外科治疗

33中外医疗IN FOR I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23C HI NA FORE I GN ME DI C AL T REATME NT 临床医学原发性阑尾肿瘤属少见疾病,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症状、体征,临床表现与急、慢性阑尾炎极其相似,且常合并阑尾炎,因此极易误诊。
阑尾肿瘤主要包括:类癌、腺癌和囊性肿瘤3种。
大部分阑尾肿瘤都可经阑尾切除术痊愈[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12例,年龄16~75岁,平均46岁。
阑尾粘液囊肿5例,阑尾类癌12例,阑尾粘液腺癌4例,分别以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乙状结肠肿瘤和回盲部肿瘤收住院,术前无一例明确诊断。
1.2治疗与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21例阑尾肿瘤经病理证实,阑尾良性肿瘤5例,均是阑尾粘液囊肿,阑尾粘液囊肿中有1例术中破裂伴感染。
16例阑尾恶性肿瘤中,12例为阑尾类癌,4例为阑尾粘液腺癌;12例阑尾类癌中8例生在阑尾尖端,3例在中部,根部1例,4例阑尾粘液腺癌中1例侵及乙状结肠并和乙状结肠相通形成内瘘。
1.3随访上述病例全部进行随访,平均随访3~12年,2例类癌病人术后4年发生肝、脑转移死亡。
2例阑尾粘液腺癌病人手术后2年死于肺转移,其余病人均存活5年以上。
2讨论2.1阑尾粘液肿瘤2.1.1诊断阑尾良性肿瘤中阑尾粘液性肿瘤较多见,但术前很难诊断清楚,本组报告术前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零。
诊断要点为:(1)长时间的慢性非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有时右下腹可触及表面光滑、边界较清楚,有一定移动性的腹部包块;(3)钡灌肠可见盲肠末端有界限锐利的圆弧压迹;(4)B 超可见右下腹有液性包块暗区,暗区随体位移动可变动。
2.1.2常见的并发症(1)囊肿破溃、腹腔种植;(2)囊肿引起肠扭转致肠梗阻;(3)恶变为粘液腺癌。
2.1.3治疗对阑尾良性肿瘤治疗原则是切除阑尾及肿瘤、在阑尾囊肿术中要遵循无瘤观念,严防囊液渗入腹腔而种植,对囊肿较大有可能恶变的要行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以达到根治目的[2]。
阑尾肿瘤患者的护理课件

怎样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咨 询。
心理健康对于患者的整体康复至关重要。
怎样进行护理
饮食管理
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促进恢复。
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帮助身体康复 。
为什么护理重要
为什么护理重要
提高生活质量
专业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
何时进行护理
出院后
患者出院后需定期复查,护理措施依然重要。
出院后的护理可以帮助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何时进行护理
急性发作时
如出现急性症状,应立即进行专业护理。
及时的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怎样进行护理
怎样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阑尾肿瘤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方 法。
知识的传授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什么是阑尾肿瘤及其影响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 。
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什么是阑尾肿瘤及其影响
影响
阑尾肿瘤可能引起并发症,如阑尾炎或肿瘤扩散 。
定期检查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潜体
所有被诊断为阑尾肿瘤的患者均需专业护理。 不同类型的阑尾肿瘤需要不同的护理策略。
良好的护理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为什么护理重要
降低并发症风险
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预防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长期健康尤为重要。
为什么护理重要
促进康复
系统的护理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患者的早期康复有助于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
谢谢观看
阑尾肿瘤患者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阑尾肿瘤及其影响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怎样进行护理 5. 为什么护理重要
阑尾肿瘤是怎么回事?

阑尾肿瘤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阑尾肿瘤的病理病因,阑尾肿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阑尾肿瘤病因*一、发病原因:阑尾腔的阻塞是阑尾黏液囊肿形成的关键,而阻塞的发生可以来自阑尾黏膜的慢性炎症,瘢痕收缩和异物嵌顿,也可因阑尾壁的粘连、扭曲和受压而引起。
管腔阻塞后,远侧阑尾腔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逐渐在腔内潴留,最终导致阑尾腔的膨胀、扩张而形成囊状,待腔内压力升高到影响管壁的营养供给时,黏膜上皮才停止分泌黏液,囊肿不再增大。
由此可见,阑尾黏液囊肿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条件。
1.阑尾腔的阻塞:特点为逐渐形成的、机械性和完全性的阻塞。
2.阑尾黏膜功能正常:阻塞后远侧阑尾黏膜能正常分泌黏液。
3.阑尾的内环境:无细菌存在,不发生化脓感染。
*二、发病机制:阑尾肿瘤的病理类型常见有3种:1.阑尾类癌:在消化道类癌和阑尾肿瘤中最多见,约占所有阑尾肿瘤的90%。
类癌又可分为纯类癌、腺类癌和类癌腺癌混合型3种。
病灶绝大部分位于阑尾远端,肿瘤直径在1cm以下占70%~90%,2cm以上占1%左右。
2cm以下较少转移,发生转移者仅占14%~33%。
个别报道肝转移和类癌综合征。
在镜下常见肿瘤侵犯肌层和淋巴管。
术中触及阑尾的坚硬球形肿块,切面呈黄色或灰黄色,应高度怀疑。
腺类癌,较一般类癌恶性度高,15%可发生转移。
2.阑尾黏液性肿瘤:囊肿大小为数毫米至10多厘米不等,分为潴留性囊肿、良性黏液性囊腺瘤和恶性黏液性囊腺瘤,但肉眼难以区别良恶性。
黏液囊腺癌可侵犯阑尾壁黏膜层以外的癌组织,可发生腹膜种植,并可在腹腔黏液中找到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
3.腺瘤与腺癌:分为绒毛状腺瘤、平滑肌瘤、神经瘤等。
4.其他:以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为主,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罕见。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阑尾肿瘤病因,阑尾肿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阑尾肿瘤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阑尾肿瘤”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阑尾肿瘤
(一)阑尾黏液性肿瘤
1.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有学者将阑尾黏液性肿瘤分为4型:
(1)潴留性黏液囊肿
阑尾黏液囊肿系因阑尾近端管腔阻塞,阑尾远端管腔内黏液仍具有分泌功能,从而导致管腔内黏液聚集,进而囊性扩张所形成的一种潴留性囊肿。
患者常以急性腹痛或右下腹痛为最主要临床表现,亦可无症状。
阑尾黏液囊肿的常见并发症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包括肠套叠及肠扭转)及腹膜假黏液瘤等。
阑尾黏液囊肿虽属良性肿瘤的范畴,但因可继发种植性腹膜假黏液瘤,所以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
囊肿多呈椭圆形,直径2~8 cm,但多数囊肿体积较小,,很少超过5 cm。
阑尾黏液囊肿内衬黏液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透明,细胞核位于基底中,阑尾管腔内含大片黏液物质。
(2)黏液性囊腺瘤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较少见,发病高峰年龄61~70岁。
患者在临床上可无明显的症状或表现出类似于急性阑尾炎的症状,有时右下腹可触及肿块。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好发于阑尾中段,巨检时见阑尾增粗,扩张呈囊状。
切面见肿瘤内充满大量胶冻样黏液,囊内黏液可侵入阑尾壁肌层,甚至穿透管壁,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显微镜下见囊壁内衬黏液柱状上皮细胞,囊壁结缔组织内可见大片黏液。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无论破裂与否,瘤细胞都可脱落至腹腔形成腹膜上种植。
(3)黏液性囊腺癌
阑尾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癌较罕见,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及腹部包块,有时可有恶心及呕吐等,与急、慢性阑尾炎或阑尾脓肿相似。
阑尾黏液性囊腺癌的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因阑尾管腔阻塞可继发阑尾黏液囊肿,此基础上可发生恶变,并形成黏液性囊腺癌。
巨检见阑尾增粗、管壁增厚,管腔内充满黏液,肿瘤好发于阑尾根部,并易浸润回盲部及结肠。
切面见肿瘤呈单房或多房性,囊内充满胶冻状黏液。
显微镜下见瘤细胞常形成明显的腺腔,腺腔内有多量黏液聚集。
(4)腹膜假黏液瘤
系指黏液上皮细胞在腹膜增生,产生大量黏液,在腹腔内形成黏液状腹水,并在腹膜、肠系膜及大网膜等处形成黏液湖样结节性病变。
由于其似乎是单纯性黏液物质聚集所形成,并非真正的黏液上皮或真正的间质黏液组织所形成的肿块,故称为假黏液瘤。
临床表现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腹胀、腹部膨隆、腹部包块及恶心呕吐等。
一般无远处转移,血中CEA升高。
显微镜下见腹膜假黏液瘤结节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黏液柱状上皮及大量黏液所形成,根据上皮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分化好的良性型、分化差的恶性型及中间型。
腹膜假黏液瘤属低度恶性的肿瘤,当阑尾基底部受累时,应当切除盲肠和
右半结肠。
2.超声声像图:
(1)阑尾粘液囊肿阑尾远端或全程显示境界清、有包膜的圆形或梭形囊性包块,囊内液体欠清,发生于远端者大小常为1.0~3.0cm,发生于阑尾全程,囊肿常大于3.0cm。
包块与肠管不相通。
(阑尾粘液囊肿 )
(2)阑尾假粘液瘤小部分阑尾假粘液瘤声像图与阑尾粘液囊肿相似,另一部分表现为阑尾的一部分或全部显示为境界清晰或不清晰、边缘不规则、大小不一,回声偏低或中等的囊实混合性肿块,囊壁较厚,粗糙,内部可见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当发生腹膜种植后,在肠腔及肠间见不规则、混浊的胶冻状液性暗区。
(阑尾假粘液瘤 )
3、鉴别诊断:
阑尾周围脓肿、回盲部间质瘤。
(二)阑尾类癌
1.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阑尾是胃肠道类癌最常见的部位,约占40%,约占所有类癌的20%。
女性较男性高发,发病高峰年龄为15~29 岁。
肿瘤位于阑尾尾部黏膜下,结节状,直径多数0.1~1.5cm少数超过2cm。
质硬呈灰白色,界限清楚,没有包膜,肿瘤较大时可发生溃疡、糜烂、出血。
体部类癌较尾部大,阑尾壁增厚,或呈环状生长。
镜下多数细胞呈团块状或巢状生长,少数癌细胞弥散分布,浸润生长。
由于这种细胞内的颗粒对银具有明显亲和力,又称为嗜银细胞。
它们能分泌5-羟色胺,故能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如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和呼吸困难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
此肿瘤一般生长缓慢,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常因出现急、慢性阑尾炎而就诊。
有时表现为慢性腹痛或无痛性血便。
一般不出现面色潮红、低血压、哮喘等类癌综合征。
其预后较其他部位类癌为好。
阑尾类癌可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如盲肠、输尿管等,晚期可出现腹腔和后腹膜转移。
淋巴结转移主要沿阑尾系膜淋巴结、右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腹主动脉淋巴结途径。
血行转移主要是肝脏,其次为肺、脑、骨等,但非常罕见。
2.超声声像图:
右下腹发现局部低回声实性团块,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或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液性暗区。
但由于阑尾类癌多数小于2cm,且多位于阑尾尾部,因此它们虽然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敏感性不高,且无特异性。
3、鉴别诊断:
回盲部肿瘤、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右侧卵巢肿瘤、右下腹腹膜后肿瘤。
(三)阑尾腺癌
1.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病理分型阑尾腺癌有黏膜型和结肠型两种类型。
黏膜型又称囊腺癌,起源于囊腺瘤,多为分化良好的细胞,与卵巢囊腺癌很相似,容易破裂和腹腔播散,导致腹膜假性黏液瘤,术后容易复发。
结肠型为息肉状或溃疡状肿瘤,起源于管状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与结肠的腺癌相似,沿淋巴道和血道转移。
若阑尾切除后形成瘘管,长期不愈合者,也应考虑腺癌可能。
阑尾腺癌好发于阑尾根部,所以易侵犯回盲部和结肠。
右下腹痛或右下腹包块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由于肿瘤使阑尾根部狭窄,甚至闭塞,导致阑尾腔内分泌物排出受阻,黏液积聚。
也可并发感染,使腔内压力增加,出现类似阑尾炎表现。
2、超声声像图:
右下腹探及实质性团块状影,边界不清,呈低回声,肿瘤较小时可能仅见阑尾增粗。
3、鉴别诊断:
回盲部肿瘤、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右侧卵巢肿瘤、右下腹腹膜后肿瘤。
超声检查能明确显示急性阑尾炎明显肿大的图像及其周围炎症渗出液和阑尾周围及盆腔有无脓肿形成的液性暗区,便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另外,超声扫描方法简便、迅速,便于多次重复扫描,对阑尾炎、异位阑尾、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其它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当超声显示间接征象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考虑急性阑尾炎可能。
当超声未见异常时,不能完全除外急性阑尾炎的可能,须结合临床进一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