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实用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要求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策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没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防雷接地国标解读

2012年4月现行设计规范即将生效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针对建筑物直击雷和供电系统雷电防护针对通信电源、网络防雷防护和接地针对建筑物信息电子信息系统,和通信规范有交叉都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必须遵照执行,尤其不能违背强制性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9第七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9第十四条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9第二十条生产、销售、进口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的,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法律、行政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九条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一)勘察单位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的;(四)设计单位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通信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2011年四季度质量问题汇总通报YDJ 26-1989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综合楼部分):首次提出联合接地YD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第一部全面整合各类局站防雷与接地设计的标准YD 2011-1993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T 5098-2001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针对各类局站防雷YD 5078-1998 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电源系统防雷GB 50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全面引入ITU(YDC 083)接地与连接手册建议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5.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6.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7.小型通信站的防雷与接地8.微波、卫星地球站的防雷与接地9.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10.附录管理方面:9 1.0.6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必须选用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部门测试合格的防雷器。
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方式及要求

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方式及要求众所周知,雷电对通信设备的危害很大,如果防雷措施不得当,就会导致设备遭受雷击,从而引发重大事故。
因此,对交换设备而言,防雷接地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雷电基本知识l、雷电产生的条件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雷云产生的,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即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没有破坏或阻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2、雷电过电压的形成对于通信设备而言,雷电过电压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感应过电压。
感应过电压是指霄击建筑物或其近区时,瞬态空间电磁场造成设备的损坏。
感应过电压包括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两个分量。
对于建筑物内的各种金属环路或电子设备而言,电磁感应分量大于静电感应分量。
(2)雷电侵入波。
雷电侵入波又称为线路来波,是指当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附近的金属管线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
该感应过电压也会以行波的方式窜入室内,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
(3)反击过电压。
雷电反击是指雷击建筑物或其近区时,造成其附近设备的接地点处地电位的升高,使设备外壳与设备的导电部分问产生高过电压(称为反击过电压),而导致设备损坏的现象。
通信设备防雷需要考虑预防的是:感应雷、雷电侵入波和反击过电压,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雷电侵入波和反击过电压。
3、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1) 系统防护原则应将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开展考虑,防护应该针对整体开展,而不应该只考虑局部情况。
通信设备的防雷包括外部防雷系统和内部防雷系统两个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外部防雷主要是防直击雷,它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而内部防雷则包括防雷电感应、防反击、防雷电波侵入以及保障人身安全,它是指除了外部防雷系统外的所有附加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会减少雷电流在需要防雷的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防止雷电损坏机房内的电气设备或电子设备,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所无法保证的。
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技术要求(1.0)

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技术要求(1.0)1. 引言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速推进,通信基站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基站的设备和建筑往往会成为遭受雷击的重要目标,一旦遭受雷击,将会给基站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在基站的设计和建设中,防雷接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2. 防雷原理为了保护基站,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基站的设备和建筑不被雷击。
对此,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防雷接地技术来进行基站的防雷保护。
对于基站的防雷接地技术,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原理:•直接接地原理:将基站的所有设备和建筑直接接地,使雷电能够沿导体排放到土壤上,进而达到防雷的目的。
•防雷针原理:在基站的建筑物上,安装带有针状金属尖端的导体,这样能够发挥促进气体局部放电的作用,达到引导雷电电流进入地下的效果。
•接地网原理:在基站附近挖下大量地埋接地物,将这些接地物都连接起来,形成接地网,以便更有效地将雷电排放到地下去。
•屏蔽原理:在基站的设备周围设置金属屏蔽,将雷电电流引到地面,同时通过屏蔽,将基站内产生的静电干扰分离开来。
•防雷带原理:将金属防雷带从建筑物上向地面拉起,通过导体作用将雷电电流导入地下,达到避免雷击的目的。
3. 接地要求在进行基站地接的过程中,有一些接地的要求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保障基站的安全。
通常来说,接地要求可以为以下几点:•地网布置:根据基站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土壤电阻和绝缘人孔的要求,合理布置地网,达到防雷效果。
•地网连接:采用大直径、低电阻耐腐蚀的材料来连接地网,以保证接地的质量。
•接地深度:一般情况下,接地的深度要求大于2m,具体深度还要根据基站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估算。
•接地材料:选择导电性好,腐蚀性小的材料进行接地,例如:裸铜线或镀铜材料。
•地下水域:在接地时切勿接触地下水域,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接地电阻:接地电阻这一点尤其重要,根据相关规定,接地电阻一般不得大于10欧姆。
4.通讯基站的防雷接地技术是基站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且科学的防雷接地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基站设备和建筑的抗雷电能力,起到预防雷击的作用,是基站安全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信息产业部邮电设计院(原邮电部设计院)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的唯一编制单位上世纪60年代,邮电部设计院的防雷专家就对工程中出现的雷害事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86 年开始编制国内外第一个将联合接地理论用于通信局(站)的标准YDJ26-89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技术规定》(综合楼部分)到YD5098-2001《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的颁布已经是第五个标准了,YD5098-2001 使通信局(站)的防雷技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该标准采取广泛与IEC 及ITU 等相关国际标准接轨的编写方法,不但结合了中国国情,也充分考虑了通信局(站)的具体情况而推出的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国际接轨的工程设计标准。
目前已经在通信局(站)防雷工程中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全面的解决了占通信局(站)雷击事故85% 以上的雷电过电压保护问题,下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与移动通信及网络系统的防雷等相关问题进行介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on lightning discharges and earthing1) YDJ26-89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范》(综合楼部分)Temporary Specifications on Earthing Design for Telecommunication Bureaus(Stations) (Telecom Integrated Building Part) - -- 原邮电部第一个通信局(站)防雷接地标准,在世界上第一个将联合接地的理论写在通信局(站)防雷接地的标准中;2) YD2011-93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Lightning Discharges and Earthing Design for Microwave Stations ;3) YD5068-98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Earthing Desig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 ;4) YD5078-98 《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Specifications on Lightning Protection for Power Supply System in Engineering of Telecommunications ;5 ) YD5098-2001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Lightning Over-Voltage Protection for Communication Bureaus(Stations ), 该规范是为了解决综合通信大楼、交换局、数据局、模块局、接入网站、IP 网站、移动通信基站、卫星地球站、微波站等因雷电感应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网络数据线、天馈线、遥控系统、监控系统引入的雷害,确保通信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而编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93-2012,自2012年12月1日起实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视频监控技术规范》JGJ/T292-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自2012年12月1日起实施《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号为GB50172-2012,自2012年12月1日起实施《集中式蓄电池应急电源装置》JG/T371-2012,自2012年8月1日起实施《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GB/T50760-2012,自2012年8月1日起实施《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50689-2011,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电磁屏蔽室工程技术规范》GB/T50719-2011,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自2012年4月1日起实施《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自2007年8月1日起实施《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自2007年8月1日起实施《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自2007年8月1日起实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2006,自2006年5月1日起实施《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自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自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自2003年12月1日起实施。
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信基站的雷电防护宜先进行雷电风险评估及雷电防护分级。
2基站的天线必需设置于直击雷防护区(LPZ0B) 区内。
3基站天馈线应从铁塔中心部位引下,同轴电缆在其上部、下部和经走线桥架进入机房前,屏蔽层应就近接地。
当铁塔高度大于或等于60m时,同轴电缆金属屏蔽层还应在铁塔中部增加一处接地。
4通信基站的信号电缆应穿钢管埋地进人机房.并应在入户配线架处安装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电缆内的空线对应做保护接地。
站区内严禁布放架空线缆。
当采用光缆传输信号时,应符合本规范5.3.2条第4款的规定。
5基站的电源线路宜埋地引入机房,埋地长度不宜小于50m。
电源进线处应安装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
6防雷施工6.1一般规定6.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施工,应按本规范的规定和已批准的设计施工檔进行。
6.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工程中采用的器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件。
6.1.3电工、焊工和电气调试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6.1.4测试仪表、量具,应鉴定合格,必须在有效期内。
6.2接地装置6.2.1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宜埋设在冻土层以下。
水平接地体应挖沟埋设,钢质垂直接地体宜直接打入地沟内,其间距不宜小于其长度的2倍并均匀布置,铜质和石墨材料接地体宜挖坑埋设。
6.2.2垂直接地体坑内、水平接地体沟内宜用低电阻率土壤回填并分层夯实。
6.2.3接地装置宜采用热镀锌钢质材料。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宜采用换土法、降阻剂法或其它新技术、新材料降低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6.2.4钢质接地装置宜采用焊接连接,其搭接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2圆钢与圆钢搭接秋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3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4扁钢和圆钢与钢管、角钢互相焊接时,除应在接触部位两侧施焊外,还应增加圆钢搭接件;5焊接部位应做防腐处理。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设计.pdf

共的保护线与电源的中性点直接电气连接;
TN系统又分为:TN-C系统、TN-S系统和TN-C-S系统等三种
TN-S系统
TT系统Βιβλιοθήκη 内容基本概念 综合防雷的措施
¾雷击来源的途径 ¾综合防雷的措施 ¾基站防雷接地示意图
直击雷防护 地网 等电位连接 线缆防雷保护 过电压保护
基站雷击来源示意图
9第四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实行等级管理制度,资质等级分 为丙、乙、甲三级。
9第八条 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 件:
9第九条 申请丙、乙级资质的单位,应当向所在的地、市、州、盟气 象主管机构提出正式申请。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应当向所在的省、自 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正式提出申请。
办法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9第十四条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相应的资质等级从事防雷
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禁止无证或者超出资质等级承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
施工。
9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
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
9第十二条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实行资质认定制度。
9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并实行分级管理。甲级
资质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认定;乙级和丙级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
管机构认定。
9第十三条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
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具体
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信息产业部邮电设计院(原邮电部设计院)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的唯一编制单位上世纪60年代,邮电部设计院的防雷专家就对工程中出现的雷害事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86 年开始编制国内外第一个将联合接地理论用于通信局(站)的标准YDJ26-89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技术规定》(综合楼部分)到YD5098-2001《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的颁布已经是第五个标准了,YD5098-2001 使通信局(站)的防雷技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该标准采取广泛与IEC 及ITU 等相关国际标准接轨的编写方法,不但结合了中国国情,也充分考虑了通信局(站)的具体情况而推出的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国际接轨的工程设计标准。
目前已经在通信局(站)防雷工程中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全面的解决了占通信局(站)雷击事故85% 以上的雷电过电压保护问题,下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与移动通信及网络系统的防雷等相关问题进行介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防雷接地标准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on lightning discharges and earthing1) YDJ26-89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范》(综合楼部分)Temporary Specifications on Earthing Design for Telecommunication Bureaus(Stations) (T elecom Integrated Building Part) - -- 原邮电部第一个通信局(站)防雷接地标准,在世界上第一个将联合接地的理论写在通信局(站)防雷接地的标准中;2) YD2011-93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Lightning Discharges and Earthing Design for Microwave Stations ;3) YD5068-98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Earthing Desig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 ;4) YD5078-98 《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Specifications on Lightning Protection for Power Supply System in Engineering of Telecommunications ;5 ) YD5098-2001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Lightning Over-Voltage Protection for Communication Bureaus(Stations ), 该规范是为了解决综合通信大楼、交换局、数据局、模块局、接入网站、IP 网站、移动通信基站、卫星地球站、微波站等因雷电感应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网络数据线、天馈线、遥控系统、监控系统引入的雷害,确保通信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而编制的。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并非是简单的、单一的雷电过电压保护器件应用,而是应用电磁兼容的原理根据雷电保护区的划分,对一个通信局(站)进行综合、多级雷电过电压保护。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的基础应建立在联合接地、均压等电位分区保护之上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应根据电磁兼容原理,按防雷区划分,对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合理规划。
通信局(站)传统的雷电浪涌保护方法,在选择浪涌SPD 件时,仅考虑被保护的通信设备本身,没有根据电磁兼容(EMC)原理,把局部或单一的防护措施归结到系统防雷,即整体防护的概念。
由于缺乏通信局(站)系统和整体的观念,导致在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网络,甚至在雷电防护的薄弱环节的不同点安装过电压保护器时,各类防护器件之间不能相互协调、相互之间不能控制。
由于防护器件在设计时,其防护性能仅仅是从被保护设备本身的需求,而通信局(站)系统的防护,各级防护器件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的,此时用以局部防护的过电压器件不能有效的发挥其防护性能,影响了通信局(站)的整体防护。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立论基础,通信局(站)的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必须是建立在联合接地基础上。
YD5098 — 2001 总则强调了规范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维护和各类保护器件选择的技术依据,所用电涌保护器必须是经信息产业部认可的检测部门测试的合格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信部规[2001]588 号文规定自2001 年10 月 1 日起施行。
其对象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吉通公司、铁通公司。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的单位,其防雷接地工程都必须执行该标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关于SPD 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的标准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on technical requests and testing techniques of SPD in telecommunication1)YD/T1235.1-2002《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Performance require -ments for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 connected to low-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of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sites2)YD/1235.2-2002 《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Testing methods for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 connected to low-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of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sites根据国际电联提供的世界年雷暴日分布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年雷暴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的雷害事故就更加频繁。
我国的防雷专家在长期的广泛探索中,结合IEC 、ITU-T 相关文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通信局(站)防雷保护设计方法,有效的降低了雷击概率,但是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最近将要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又是与国际ITU、IEC、UL、IEEE相关建议接轨,并结合了中国国情的体现,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的防雷接地标准可以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及其它系统的通信行业的各类通信局(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3) 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关键点3.7 保护模式modes of protection用于描述配电线路中SPD 保护功能的配置情况。
在交流配电系统中分为相线与相线(L-L )、相线与地线(L-PE )、相线与中性线(L-N )、中性线与地线(N-PE )之间等四种保护模式。
在直流配电系统中分为正极与负极(V + -V - )、正极与地线(V + -PE )、负极与地线(V - -PE )之间等三种保护模式。
注:限压型SPD 和具有限压特性的组合型SPD 可用于任一保护模式。
电压开关型SPD 和具有开关特性的组合型SPD 因存在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续流遮断能力及其试验方法问题,不宜在除N-PE 外的其它保护模式中推广使用。
• SPD 分类的冲击测试电流等级规定6.1.2.1 交流SPD 冲击测试电流分类的规定见表1 。
表 1 交流SPD 冲击测试电流分类的规定表 1 交流SPD 冲击测试电流分类的规定SPD 类型冲击电流T 型(特高)H 型(高)M 型(中)L 型(低)I n (8/20 µ s )≥ 60kA≥ 40kA≥ 25kA≥ 15kA≥ 5kAI max (8/20 µ s )≥ 150kA≥ 100kA≥ 60kA≥ 40kA≥ 15kAU oc (混合波)— — — — ≥ 10kVI peak (10/350 µ s )≥ 25kA≥ 15kA— ≥ 15kAe )试验中SPD 的告警或分离装置不应动作6.4 安全性能6.4.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 6 的要求。
表 6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检查部位1 )接线端子不同相的带电导体之间。
2 )接线端子各相与:——接地端子、零线端子之间;——固定SPD 的金属螺钉、外壳、机箱、面盖或其它金属工件之间。
SPD 的U c <100V 100 ~200V 200 ~450V 450 ~600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mm )≥ 2≥ 4≥ 6≥ 116.4.2 外壳防护等级SPD 的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应符合GB4942.2 中规定的IP2LX 。
6.4.3 保护接地a )SPD 在按正常使用条件安装和连接时,其非带电的易触及的金属部件(用于固定基座、罩盖、铆钉、铭牌等以及与带电部件绝缘的小螺钉除外)应连接成一个整体后与保护接地端子可靠连接;b )保护接地端子螺钉的尺寸应不小于M4 ;c )保护接地应采用符合国标的标记加以识别,如:字母标记PE ,图形符号〨等。
6.4.4 着火危险性(灼热丝试验)SPD 的绝缘部件必须有足够的阻燃能力。
绝缘部件在进行表7 规定的灼热丝试验时,试品在下列情况可看作通过了试验:——没有可见的火焰或持续火光;——灼热丝移开后,试品上的火焰或火光在30s 内自行熄灭,并且不应点燃试验用的铺底层中的薄绵纸(绢纸)、或烧焦松木板。
表7 SPD 绝缘材料的灼热丝试验条件试验绝缘零件灼热丝顶端温度℃试验持续时间s 支持或固定接线端子各相载流部件和保护电路部件的外部绝缘零件850 ± 15 30 ± 1不支持或固定载流部件的绝缘外壳、其它外部绝缘零件650 ± 10 30 ± 1注 1 就本试验而言,平面安装式SPD 的机座可看作为外部零件。
2对陶瓷材料制成的部件不进行本试验。
3对如果绝缘零件是由同一种材料制成,则仅对其中一个零件按相应的灼热丝试验温度进行本试验。
6.4.5 暂时过电压失效安全性安装在L-PE 或N-PE 之间的SPD ,在施加表8 规定的异常的暂时过电压UT 条件下,SPD 故障时应具有安全的失效模式,试验期间不能点燃薄绵纸或粗绵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