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提纲word版

合集下载

(整理)遗传学复习提纲

(整理)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绪论一、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混合遗传阶段(在孟德尔以前的一些遗传学说)1.1809年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论观点,由此得出获得性状是可遗传的。

2.1866年达尔文提出了泛生论认为身体各部分细胞里都存在一种胚芽或泛生粒。

3.德国的生物学家魏斯曼做了连续22代剪断小鼠尾巴的实验,否定了泛生论和获得性遗传,发展成为完整的遗传和发育的理论——种质理论(二)颗粒遗传阶段(经典的基因论的创建)(1900 ~ 1953)1.基督教修道院的格里高·孟德尔,根据他8年(1856-1864)植物杂交实验的结果,在当地的科学协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发现了遗传学的分离和自由组合2个规律)1866年正式发表在该协会的会刊上。

2.1900年孟德尔定律的二次发现,1900年遗传学确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

3.1910年摩尔根及其弟子斯特蒂文特,布里吉斯,缪勒创立了连锁遗传定律,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上(三)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DNA双螺旋模型(四)基因组学阶段(1990~)第二章遗传物质与染色体一、概念1.姐妹染色单体:1条染色体通过复制而形成的2条染色单体互称为~。

2.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

3.联会: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这种现象称为~4.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参与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5.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二、常见重要农作物染色体数目(2n)2n代表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n代表性细胞染色体数目小麦42(6X)、大豆40、水稻24(2X)、玉米20、烟草48(4X)、黑麦14、拟南芥10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行为、数目的变化及其遗传学规律间的联系。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

《遗传学》a习资料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M—子代的不M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3、遗传和变异都是由生物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又都是通过生物的繁殖实现的,二者是生物进化和育种及良种繁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4、遗传反映了生物进化及育种实践中的继承和连续性,即相对稳定的方面。

变昇反映了生物进化及育种实践中的革新和创造性,即生物变化和发展的方面。

5、在遗传与变异屮,变异是绝对的,遗传是相对的。

6、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性状变异。

7、不遗传的变异:是指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但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界。

8、遗传物质是表现一定性状的内因,而环境条件则是表现一定性状的外因。

因此,生物的遗传基础与它的外界环境条件相比,遗传基础是第一位的,环境条件足第二位的,但二者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方,遗仲性状都表现不出来。

9、葙因型:是生物体的葙因组成,是生物体的遗传某础,它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一种决定性状表现的内在W素。

10、表现型:是生物表现出來的具体性状,它是个体发育的产物,是可以观测到的K体性状。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H、为什么说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这是因为:(1):由于DNA在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体细胞中的含S以及它的分了?结构足稳定的;(2):能够准确地进行ft我复制;(3):前后代能保持一定的连续性;(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具备了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

12、DNA分子S制的大体过程是:(1): 4:解旋酶的作用下,W条盘旋的DNA分子双链被解丌,成为两条单链;(2):以分丌的两条单链为模板,从细胞核内吸取与自己碱基互补的游离核卄酸进行配对,在复杂的酶系统的作川K逐步连接起来,各£1形成一条与榄板单链(母链)互补的子链;(3):每条子链各自与其模板单链结合,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这样, 就由一个DNA分了变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了。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重点)(2011-06-8)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全面掌握《遗传学》教材的重点内容,编写这个提纲,并发给大家。

该提纲涵盖了《遗传学》教学大纲以及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各章的重点内容和考点。

但它并不是针对期末考试的猜题,而是为了让同学们借助这个提纲,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如果有个别考题超出本提纲也是很正常的。

复习的总原则:全面复习、重点突出、范围和难度以讲义和书本为准。

考试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与选择;简答题;问答与计算。

每章都有题目。

第一章:绪论1. 最重要人物的贡献、年份、论著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重要概念:染色体、异染色质、染色体的结构、AB染色体;直感(胚乳、果实);无融合生殖;巨型染色体;联会;二价体,单价体;同源染色体、组型分析等2. 减数分裂过程及其意义(重点是前期I等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的发生时期)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2. 概念:DNA分子的三种二级结构;冈崎片断;密码子;反密码子;简并;有意义链;反意义链,mRNA加工等。

3. 染色体结构模型。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1. 概念: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复等位基因、多因一效;一因多效、相引(斥)相;返祖遗传、六种互作的概念与分析等2. 重点:二项式的运用(包括配子、表现型、基因型的类型及其比例);基因互作的分析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 概念多,是重点。

连锁、交换、交换值、连锁群、连锁图、双交换、干扰、符合、性连锁、从性遗传、限性遗传等2. 几个问题:为什么交换值<50%?为什么三点测验比较准确?基因定位的内涵?3. 连锁与独立分配规律的综合运用解题;连锁与独立的判断方法。

作业题好好理解。

注意:对于二倍体而言,任何等位基因都是符合孟德尔分类规律的,非等位基因之间是否连锁,应该采用“每两个为一组分别判断”方法,而不是先假定连锁求交换值或者做三点测验,另外要分清F2,Ft等世代。

(完整word版)遗传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遗传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遗传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二、填空题1、①(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假说;②(魏斯曼)提出种质论,支持选择理论但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③(孟德尔)提出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④(摩尔根)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⑤(贝特森)用“Genetics”一词命名遗传学;⑥(约翰森)提出“Gene"一词,代替遗传因子概念,首先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概念;⑦(摩尔根)提出了连锁交换规律及伴性遗传规律;⑧(比德尔、泰特姆)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学说;⑨(沃森、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1900)年由(狄·弗里斯)、(科伦斯)、(冯·切尔迈克)三个人重新发现了孟德尔规律,该年被定为遗传学诞生之年.3、1910年,摩尔根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创立了基因理论,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成为第一个因在遗传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4、(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DNA分子结构模型.5、(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根本的两个特征.6、(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三、选择题1、1900年(B)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A。

达尔文 B。

孟德尔 C。

拉马克 D.克里克2、遗传学这一学科名称是由英国遗传学家(A)于1906年首先提出的。

A。

贝特森 B.孟德尔 C、魏斯曼 D、摩尔根3、遗传学中将细胞学研究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结合,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这是(C)的特征。

A.分子遗传学B.个体遗传学C.细胞遗传学 D。

微生物遗传学4、遗传学中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方法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及其功能,这是(D)的特征。

A.分子遗传学B.个体遗传学C.细胞遗传学D.微生物遗传学5、荻。

弗里斯(de Vris, H。

)、柴马克(Tschermak, E。

)和柯伦斯(Correns, C。

)三人分别重新发现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年。

《遗传学》复习提纲.doc

《遗传学》复习提纲.doc

《遗传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1•遗传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形成与发展)2.基本概念(理解,各章)3•减数分裂及运用4.遗传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反向遗传学、经典遗传学)5•概率的基本法则及运用(单项概率、组合概率等)第四章1.显隐性关系的多样性(显隐性的概念)2•隐性致死基因的一般特点3.复等位基因(ABO血型遗传的规律)4•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第五章1•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异同)2.X-连锁隐(显)性遗传特点3.XY、ZW性别决定系统(异配性别)4•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染色体不分开现象)第六章1•重组值与交换值的概念(区别)2•重组作图与基因定位(三点试验及相关内容)3.真菌类的遗传学分析(表6 — 5)4.染色体遗传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P205)第七章1.致育因子的三种形式及关系2.大肠杆菌三种杂交的比较3•性导与转导4.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特点(部分二倍体)第八章1.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2•常用的统计参数的概念、含义及运用3•遗传力的分析与计算4.近交系数、杂种优势第九章1.广义突变的概念及主要类别2.结构畸变的遗传学效应3.染色体组与数目变异4•数目变异的遗传学效应第十章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2.突变捡出的原理与方法3.人工诱变的特点与应用第十一章1.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经典试验)2.DNA的化学组成与特点3.DNA双螺旋结构特点与遗传学意义4.中心法则的概念、内涵及发展5.基因的本质(精细结构与顺反子学说)6•基因的概念、内涵及发展7•基因工程的概念及主要步骤第十二章1.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替换、移码突变)2•基因突变与氨基酸顺序(血红蛋白分子病)3•同源重组的分子模型(基因转变与Holliday模型)4•插入序列、转座子(概念)5.D NA损伤的修复(紫外线照射、四种修复途径)第十三章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永久的母性影响3•禾谷类作物的雄性不育(原理与应用)第十四章1•发育与遗传的关系2.核、质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与关系3•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模型与正负调控机理第十五章1•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发展2.小进化的概念(基本单位)3.群体遗传学的基本理论4.平衡的原理与应用5•影响平衡的因素及作用特点6•种的概念及新种形成的机制。

(完整word版)遗传学复习(刘祖洞_高等教育出版社_第二版)

(完整word版)遗传学复习(刘祖洞_高等教育出版社_第二版)

一.绪论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变异: 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遗传与变异: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了前进发展的条件,遗传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遗传,变异不能积累,就失去意义,生物也就不能进化了.二.孟德尔定律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称为性状2.单位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被区分开得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F1中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如红花。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F1中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

如白花.F2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又分别表现,称为性状分离。

显性个体:隐性个体= 3:1。

分离规律及其实现的条件?分离规律1)(性母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配到配子中,配子只含有成对因子中的一个。

2)杂种产生含两种不同因子(分别来自父母本)的配子,并且数目相等;各种雌雄配子受精结合是随机的,即两种遗传因子是随机结合到子代中。

实现条件1)研究的生物体必须是二倍体(体内染色体成对存在),并且所研究的相对性状差异明显。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配子数目相等,或接近相等;不同类型的配子具有同等的生活力;受精时各种雌雄配子均能以均等的机会相互自由结合.3)受精后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或大致同样的存活率。

4)杂种后代都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而且试验分析的群体比较大。

三.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里?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这两种分裂各有什么意义?那么,无性生殖会发生分离吗?试加说明。

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列于下表: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首先: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提供了基础。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遗传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

遗传和变异的表达和环境基因型不是决定某一性状的必然实现,而是决定一系列发育的可能性,究竟哪种可能性得以实现要看环境而定。

3.遗传学的诞生年份和创始人4。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人类基因组的完整测序)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染色质和染色体(1)基本成分、结构(2)基本组成单位----核小体(3)染色体组型及分析(4)果蝇多线染色体(唾腺染色体)的特点2、(1)细胞周期阶段(2)减数分裂特别活动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减数分裂过程与生物变异有关的机制)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分析1、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本质、子代的分离比2、测交的意义3.隐性致死基因:隐(或显)性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状态有致死效应的基因。

4、复等位基因----abo血型遗传(包括孟买血型遗传)5.基因相互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显性上位、隐性上位、抑制)。

分析计算(1)会应用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杂种杂合子基因对数与F2表型和基因型类型的关系(2)二项(a+b)n扩展的应用公式第四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黑腹果蝇的性别决定类型和性别决定方式2、性别分化与环境(环境可以影响甚至转变性别,但不会改变原来决定性别的遗传物质)3、几类人类性别畸形的核型、产生原因4、伴性遗传特点(分析遗传现象)第五章连锁遗传分析1、连锁遗传特点(判断连锁遗传)2.对于两个连锁基因,F1可交换母细胞产生的重组配子比例为3。

基因重组值的定义公式、确定公式及其计算。

基因定位三点测试法的原理与计算第六章真菌类遗传分析1.了解粗糙脉孢菌的生活史及其有助于遗传学研究的特征。

2.掌握连续四分子分析和着丝粒定位(理解公式)。

3.了解两个连锁基因的图谱第七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1.HFR和f菌株的特征2、细菌遗传重组的共同特点(单方向转移;产生部分二倍体;;偶数次的交换才能产生有活性的重组子,且相反的重组子不出现。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刘庆昌绪言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遗传、变异、选择2、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的发展阶段,主要遗传学家的主要贡献3、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质、染色体2、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大小、类别,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模型,染色体的数目,核型分析3、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4、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5、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殖方式、雌雄配子的形成、受精、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6、生活周期:生活周期、世代交替、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间接证据、直接证据(细菌的转化、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与繁殖)2、核酸的化学结构:DNA和RNA及其分布、DNA和RNA的分子结构3、DNA的复制: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DNA合成、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以及与原核生物DNA合成的主要区别4、RNA的转录及加工:三种RNA分子、RNA合成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RNA的合成、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5、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翻译:遗传密码及其特征、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第三章孟德尔遗传1、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分离现象的解释、表现型和基因型、分离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F1花粉鉴定法)、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分离规律的应用2、独立分配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其分离比、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多对基因的遗传、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某2测验3、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连锁和交换:连锁遗传的发现及解释、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交换及其发生机制2、交换值及其测定:交换值、交换值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3、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两点测验、三点测验、干扰与符合)、连锁遗传图4、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着丝点作图5、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6、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性连锁、限性遗传、从性遗传第五章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基因突变的时期、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2、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3、基因突变的鉴定: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真实性、显隐性、突变频率)、生化突变的鉴定(营养缺陷型及其鉴定)、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2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缺失、插入)、突变的修复(光修复、暗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转换与颠换,DNA防护机制(简并性、回复突变、抑制突变、多倍体、致死突变)5、基因突变的诱发:物理因素诱变(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诱变(碱基类似物、DNA诱变剂)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2、重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3、倒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4、易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基因定位、果蝇的CIB测定法、利用易位制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利用、利用易位疏花疏果防治害虫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1、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名称、染色体组成、联会方式)2、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3、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形成与应用、同源联会与异员源联会(烟草、小麦)、单倍体4、非整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四体),三体的基因分离5、非整倍体的应用:单体测验、三体测验、染色体替换第八章数量遗传1、数量性状的特征:数量性状的特征、多基因假说、超亲遗传2、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均值、方差、标准差3、遗传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显性3表现形式4、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5、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单标记分析法,区间定位法,复合区间定位法,应用(3方面)第九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1、近交与杂交的概念、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纯合率2、纯系学说3、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性假说)4、杂种优势利用与固定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细菌、病毒、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2、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结构(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3、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转化的概念与过程、转化和基因重组作图接合:接合的概念与过程、U型管实验、F因子及其存在状态、中断杂交试验及染色体作图性导:性导的概念与过程、性导的作用转导:转导的概念与过程、利用普遍性转导进行染色体作图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母性影响:母性影响的概念及其与母性遗传的区别3、叶绿体遗传:叶绿体遗传的表现、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4、线粒体遗传:线粒体遗传的表现、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5、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共生体的遗传(卡巴粒)、4质粒的遗传6、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核不育型和质核不育型、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单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不育基因的多样性)、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雄性不育的利用(三系法、二系法)第十二章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概述4、重组DNA分子5、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导入方法)、转基因生物的鉴定、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安全问题第十三章基因组学1、基因组学的概念与概述、C值、N值2、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3、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遗传图谱与标记种类、物理图谱)4、基因组测序策略:鸟枪法、重叠克隆群法5、基因组图谱的应用(5个方面)6、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组学第十四章基因表达的调控1、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基因的微细结构、顺反测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2、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转录水平的调控,乳糖操纵元、色氨酸操纵元;翻译水平的调控3、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DNA水平、染色质水平(组蛋白、非组蛋白)、转录水平(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翻译水平的调5控、蛋白质加工4、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基因调控上的区别第十五章遗传与发育1、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与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依存、环境条件的影响2、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个体发育的阶段性、基因与发育模式、基因与发育过程3、细胞的全能性第十六章群体遗传与进化1、群体的遗传平衡: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哈迪-魏伯格定律及其应用2、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3、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生物进化的概念、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分子水平的进化4、物种的形成:物种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渐变式、爆发式)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复习提纲绪论一、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混合遗传阶段(在孟德尔以前的一些遗传学说)1.1809年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论观点,由此得出获得性状是可遗传的。

2.1866年达尔文提出了泛生论认为身体各部分细胞里都存在一种胚芽或泛生粒。

3.德国的生物学家魏斯曼做了连续22代剪断小鼠尾巴的实验,否定了泛生论和获得性遗传,发展成为完整的遗传和发育的理论——种质理论(二)颗粒遗传阶段(经典的基因论的创建)(1900 ~ 1953)1.基督教修道院的格里高·孟德尔,根据他8年(1856-1864)植物杂交实验的结果,在当地的科学协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发现了遗传学的分离和自由组合2个规律)1866年正式发表在该协会的会刊上。

2.1900年孟德尔定律的二次发现,1900年遗传学确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

3.1910年摩尔根及其弟子斯特蒂文特,布里吉斯,缪勒创立了连锁遗传定律,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上(三)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1953年 Watson*和 Crick*建立DNA双螺旋模型(四)基因组学阶段(1990~)第二章遗传物质与染色体一、概念1.姐妹染色单体:1条染色体通过复制而形成的2条染色单体互称为~。

2.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

3.联会: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这种现象称为~4.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参与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5.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二、常见重要农作物染色体数目(2n)2n代表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n代表性细胞染色体数目小麦42(6X)、大豆40、水稻24(2X)、玉米20、烟草48(4X)、黑麦14、拟南芥10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行为、数目的变化及其遗传学规律间的联系。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异同相同点:都进行染色体复制、分裂,纺锤丝、纺锤体的形成,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等有规律变化。

不同点:有丝分裂是体细胞产生体细胞所进行的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详见习题全解P14~15)四、教材P60. 8. 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 40 )个花粉粒,( 80 )个精核,(40 )个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 10 )个胚囊,( 10 )个卵细胞,( 20 )个极核,( 20 )个助细胞,( 30 )个反足细胞。

9.黑麦体细胞中有14条染色体,写出其下列各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1)根 14条(2)茎 14条(3)叶 14条(4)胚 14条(5)胚乳 21条(6)卵细胞 7条(7)助细胞 7条(8)反足细胞 7条(9)花药壁 14条(10)花粉管核 7条(11)大孢子母细胞 14条(12)种皮 14条染色体小结染色体与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一致的,二者是同一复合物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存在形式。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和连接丝,串联成念珠状。

经四级螺旋形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相似的。

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的染色体之间大小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每个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

用2n表示体细胞染色体数;n表示性细胞染色体数。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用来诊断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辅助动植物育种,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探讨物种进化机制,鉴定远缘杂种,追踪鉴别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等。

除正常染色体外,还存在有特化染色体。

例如:X染色体、B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等。

小麦42 洋葱16大麦14 黑麦14 玉米20 高粱20 大豆40 马铃薯48 烟草48 陆地棉52受精过程与所形成的种子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及染色体数构成情况两个精核进入胚囊,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2n),以后发育成种子胚;另一个与两个极核(n+n)结合形成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

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胚(2n)、胚乳(3n)和种皮(2n)组成了种子。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一、基因互作的6种情况互补作用的F2分离比例为9∶7;积加作用的为9∶6∶1;重叠作用的为15∶1;显性上位作用的为12∶3∶1;隐性上位作用的为9∶3∶4;抑制作用的为13∶3。

第四章连锁遗传掌握两点测验进行基因顺序判断方法和交换值(遗传距离)的计算方法两点测验:用两个基因连锁的材料,通过三次杂交和测交确定三个基因顺序和距离的方法。

步骤:1.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2.杂交子代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3.分别计算两基因间的交换值4.根据三组杂交的交换值确定三个基因的排列顺序和距离5 .绘制连锁遗传图公式:交换值=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配子总数×100%第五章细胞质遗传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特点概念: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方式。

特点:(一)正反交后代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本性状。

(二)遗传方式属于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三)通过连续的回交能将母本的全部细胞核基因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四)细胞质中由非细胞器颗粒(附加体、共生体)中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性状,细胞之间的传递类似于病毒的转导。

2.光敏型核不育:育性变化主要受光周期长度影响。

水稻光敏核不育材料表现:发育阶段接受长日照—不育,短日照—可育。

日照>14h不育,日照<13.45h可育3.三系、两系的概念和应用方式1)三系法不育系基因型:S(rr)表现雄性不育,雄蕊花药无花粉或花粉干瘪无生命力,而雌蕊发育正常,接受正常的花粉可以受精结实。

保持系基因型:N(rr)表现可育,与不育系杂交使不育系受精结实,杂交后代仍然表现雄性不育。

恢复系基因型: S(R R)、N(RR)表现可育,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使不育系受精结实,杂交后代的不育性消失,能够自交可育,即恢复不育系的育性。

典型三系的遗传组成:(雄性)不育系: S(rr)也作A系(雄性不育)保持系:N(rr)也作B系(雄性不育)恢复系: S或N(RR )也作C或R系2)两系法两用系:不育系同时是保持系,分别用于杂交种生产和不育系繁殖。

恢复系:用于杂交种生产光敏核不育应用(两系法生产水稻杂交种过程示意图)第六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主要名词解释,1个综合分析)F-菌株:不含F因子的大肠杆菌F+菌株:含有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Hfr菌株: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从而能引起供体菌染色体DNA向受体菌转移的大肠杆菌F因子:大肠杆菌2个菌株之间的遗传物质的转移,是通过致育因子介导产生的,致育因子简称为~F’因子:根据F因子的有无以及在细胞中的存在状态,大肠杆菌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包含一个游离状态的F因子,即~转化:指细菌或其他生物的细胞,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外源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染色体中,从而实现基因重组的过程。

接合:是指供体菌和受体菌直接接触,二者之间形成接合管,遗传物质通过接合管由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性导:是指接合时由F’因子携带的外源DNA 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习题全解P95.判断题第七章数量性状的遗传一、数量性状的表现特征1.变异呈连续性 ,杂交后代不能明确分组。

2.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异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表现型值的分解P=G+E(基本模型)基本方法:方差分析P为表现型值(性状的观察值)G是基因型值E为环境离差三、数量性状的方差分析(计算题)四、遗传率的应用遗传率高的性状可以在早世代按(个体)表现型选择;遗传率低的性状只能在晚世代按(家系)基因型选择。

五、QTL的概念位于染色体上影响数量性状的一些区域,其位置可以通过数量性状与遗传标记的连锁分析来确定。

公式:广义遗传率定义公式广义遗传率的估算公式:狭义遗传率定义公式狭义遗传率的估算公式第八章一.概念1孟德尔群体:占有共同的基因库并且个体间有随机婚配关系的群体。

2基因频率:是指在一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占该位点基因总数的比率。

3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个体占个体总数的比率4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称作随机遗传漂变,也叫~二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4种因素因素的作用特点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对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第一,它提供遗传变异的最原始材料。

第二,突变本身改变基因的频率。

2)选择选择是改变基因频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量。

从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来看,选择分为两种,①淘汰显性个体是使隐性基因增加的选择,能迅速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②淘汰隐性个体使显性基因增加的选择3)遗传漂移•遗传漂移的作用大小因样本群体的个体数不同而异。

样本愈小,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愈大;样本愈大,基因频率改变的幅度愈小。

•用基因频率的标准差与样本大小的关系可以定量描述遗传漂移作用。

4)迁移个体从一个群体迁入另一个群体,并参与后者的繁殖就是迁移。

3. 生物进化的基本要素在自然条件下,新物种的形成的四个要素及其作用:•变异(基因突变和重组) 是基础•选择:是动力•遗传:是保证•隔离:是条件4.物种形成的方式1)渐变式在一个长时间内旧物种逐渐演变成为新物种。

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2)爆发式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悠久的演变历史,在较短时间内即形成新种。

3分化式由一个物种由于地理或生态隔离演化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新物种。

比如棉属一些种的进化第九章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概念: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1).突变的重演性同一突变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多次以大致相同的频率发生。

2). 突变的可逆性:基因突变的过程一样是可逆的,通常正突变率高于反突变率.略看正突变、突变、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概念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的区别:物理:物理诱变的非特异性:对DNA分子及其核苷酸残基无选择性,所以没有专化性和特异性。

化学::化学药物的诱变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第十一章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包含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一套染色体,用 x 表示。

单倍体:包含配子染色体数的细胞或个体(haploid)。

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属于单倍体。

一倍体:包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多倍体:含有三个和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超倍体:染色体数> 2n亚倍体:染色体数< 2n三倍体无籽西瓜的生产过程书P318~320 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第十六章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概念通过工程设计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的特定基因进行加工,再引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后者获得自然途径无法得到的遗传特性.基因工程的特点1. DNA重组可以在亲缘关系很远的物种间进行,遗传特性改变更大;2. 重组的一个或几个基因所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已知的,因此后代的遗传性状的改变是定向的,完全处于人们有目的的控制之下;3. 重组涉及极少数几个引入基因,受体原有遗传背景不被改变,不存在杂交育种的长期分离,不必多代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