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开课学院及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2015 年一、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现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几种基本页面置换算法,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特点,掌握虚拟存储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几种基本页面置换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过程,并比较它们的效率。
二、实验内容1、常用页面置换算法模拟实验设计一个虚拟存储区和内存工作区,并使用下述算法计算访问命中率。
1)、最佳淘汰算法(OPT)2)、先进先出的算法(FIFO)3)、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4)、最不经常使用算法(LFU)5)、最近未使用算法(NUR)命中率=1-页面失效次数/页地址流长度2、在Linux环境下利用下列系统调用malloc(), free()编写一段程序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的管理。
要求:1)、返回已分配给变量的内存地址;2)、返回释放后的内存地址;3)、释放已分配的内存空间后,返回释放内存后未使用内存的大小。
三、实验原理一、虚拟存储系统UNIX中,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提供了内外存进程对换机制;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均以页为单位进行;一个进程只需将其一部分(段或页)调入内存便可运行;还支持请求调页的存储管理方式。
当进程在运行中需要访问某部分程序和数据时,发现其所在页面不在内存,就立即提出请求(向CPU发出缺中断),由系统将其所需页面调入内存。
这种页面调入方式叫请求调页。
为实现请求调页,核心配置了四种数据结构:页表、页框号、访问位、修改位、有效位、保护位等。
二、页面置换算法当CPU接收到缺页中断信号,中断处理程序先保存现场,分析中断原因,转入缺页中断处理程序。
该程序通过查找页表,得到该页所在外存的物理块号。
如果此时内存未满,能容纳新页,则启动磁盘I/O将所缺之页调入内存,然后修改页表。
如果内存已满,则须按某种置换算法从内存中选出一页准备换出,是否重新写盘由页表的修改位决定,然后将缺页调入,修改页表。
实现内存分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操作系统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
2. 掌握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
3. 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2. 编程语言:C语言3. 开发工具:GCC编译器三、实验原理1. 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操作系统内存分配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程序运行需要,将物理内存分配给程序使用的过程。
内存分配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从内存空间首部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2)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中,选择最小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3)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中,选择最大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2.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指操作系统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固定分区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程序运行时按需分配分区。
(2)可变分区分配:根据程序大小动态分配分区,分区大小可变。
(3)分页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程序运行时按需分配页。
四、实验内容1.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1)创建空闲分区链表,记录空闲分区信息,包括分区起始地址、分区大小等。
(2)编写分配函数,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根据程序大小查找空闲分区,分配内存。
(3)编写回收函数,回收程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2. 实现最佳适应算法(1)创建空闲分区链表,记录空闲分区信息。
(2)编写分配函数,实现最佳适应算法,根据程序大小查找最佳空闲分区,分配内存。
(3)编写回收函数,回收程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3. 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验证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正确性。
(2)对比两种算法在内存分配效率、外部碎片等方面的差异。
五、实验步骤1. 创建一个动态内存分配模拟程序,包括空闲分区链表、分配函数和回收函数。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引言内存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内存资源,为程序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的内存管理策略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内存管理以提高系统效率。
一、实验背景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是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关键资源。
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多个程序需要共享有限的内存资源,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内存管理策略来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本次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并比较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策略: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
二、实验过程1. 固定分区固定分区是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容纳一个程序。
在实验中,我们将内存划分为三个固定大小的区域,并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程序加载到内存中进行测试。
通过观察程序的运行情况和内存利用率,我们可以评估固定分区策略的优缺点。
2. 动态分区动态分区是根据程序的大小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首次适应算法来实现动态分区。
首次适应算法将按照程序的大小从低地址开始查找可以容纳该程序的空闲分区,并分配给程序使用。
通过观察动态分区策略下的内存利用率和碎片情况,我们可以评估该策略的优劣。
三、实验结果1. 固定分区在固定分区策略下,我们观察到每个程序都能够顺利运行,但是内存利用率较低。
由于每个程序都需要占用一个固定大小的分区,当程序大小与分区大小不匹配时,会出现内存浪费的情况。
此外,固定分区策略也存在无法分配较大程序的问题。
2. 动态分区在动态分区策略下,我们观察到内存利用率较高,碎片情况也较少。
由于动态分区可以根据程序的大小动态分配内存空间,因此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
然而,动态分区策略也存在着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开销较大的问题。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两种内存管理策略进行了比较和评估。
固定分区策略适用于程序大小已知且固定的情况,但会导致内存浪费;而动态分区策略可以更加灵活地分配内存空间,但会增加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开销。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内存管理实验目的:掌握内存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算法加深对内存管理的理解实验原理: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模块,负责分配和回收系统的内存资源。
内存管理的目的是高效地利用系统内存,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实验过程:1.实验环境准备本实验使用C语言编程,要求安装GCC编译器和Linux操作系统。
2.实验内容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基本内存管理创建一个进程结构体,并为其分配一定大小的内存空间。
可以通过C语言中的指针操作来模拟内存管理的过程。
b.连续分配内存算法实现两种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是从低地址开始寻找满足要求的空闲块,最佳适应算法是从所有空闲块中选择最小的满足要求的块。
c.非连续分配内存算法实现分页和分段两种非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
分页是将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然后将页面映射到物理内存中。
分段是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可以是可变大小的。
3.实验结果分析使用实验中的算法和方法,可以实现对系统内存的高效管理。
通过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指标,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算法来满足系统的需求。
具体而言,连续分配内存算法中,首次适应算法适用于内存中有大量小碎片的情况,可以快速找到满足要求的空闲块。
最佳适应算法适用于内存中碎片较少的情况,可以保证最小的内存浪费。
非连续分配内存算法中,分页算法适用于对内存空间的快速分配和回收,但会带来一定的页表管理开销。
分段算法适用于对进程的地址空间进行分段管理,可以灵活地控制不同段的权限和大小。
实验中还可以通过性能测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模拟来评估算法的性能和适用性。
实验总结:本实验主要介绍了内存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算法,通过编写相应的代码实现了基本内存管理和连续分配、非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
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加深了对内存管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算法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内存管理。
连续分配算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首次适应算法或最佳适应算法。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编写一段程序,实现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1.实现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动态分配的内存管理算法,通过从低地址往高地址内存块,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空间,设置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范围;(2)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分配操作,根据需求大小找到第一个合适的空闲块,并在其前后设置相应的标志位;(3)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回收操作,根据释放块的地址,将其前后的标志位进行合并;(4)模拟应用程序的运行,测试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
2.实现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一种动态分配的内存管理算法,通过整个内存空间,找到最小的满足需求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空间,设置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范围;(2)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分配操作,遍历整个内存空间,找到满足需求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块进行分配;(3)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回收操作,根据释放块的地址,将其前后的标志位进行合并;(4)模拟应用程序的运行,测试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
三、实验结果1.首次适应算法经过测试,首次适应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且算法的性能良好。
尽管首次适应算法在分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碎片,但是由于它从低地址开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在实际应用中,首次适应算法被广泛采用。
2.最佳适应算法经过测试,最佳适应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且算法的性能较好。
最佳适应算法会整个内存空间,找到大小最小的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因此,在分配过程中不会产生很多的碎片,但是算法的执行时间较长。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并对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进行了验证。
两种算法在内存的分配和回收过程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存储分配、回收、地址转换等关键技术,并对不同存储管理策略的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 Windows 10 操作系统下进行,使用 Visual Studio 2019 作为编程环境,编程语言为 C++。
三、实验内容(一)固定分区存储管理1、原理固定分区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只能装入一道作业。
分区的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2、实现创建一个固定大小的内存空间数组,模拟内存分区。
为每个分区设置状态标志(已分配或空闲),并实现作业的分配和回收算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输入不同大小的作业请求,观察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情况。
分析固定分区存储管理的优缺点,如内存利用率低、存在内部碎片等。
(二)可变分区存储管理1、原理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根据作业的实际需求动态地划分内存空间,分区的大小和数量是可变的。
2、实现使用链表或数组来管理内存空间,记录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
实现首次适应、最佳适应和最坏适应等分配算法,以及分区的合并和回收算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比较不同分配算法的性能,如分配时间、内存利用率等。
观察内存碎片的产生和处理情况,分析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三)页式存储管理1、原理页式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和作业都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通过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2、实现设计页表结构,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算法。
模拟页面的调入和调出过程,处理缺页中断。
3、实验结果与分析测量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如先进先出、最近最少使用等)的命中率,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探讨页大小的选择对存储管理的影响。
(四)段式存储管理1、原理段式存储管理将作业按照逻辑结构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有自己的名字和长度。
实验四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四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内存分配与回收、页面置换算法等关键概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存储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装有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进行,使用了 Visual Studio 等编程工具和相关的调试环境。
三、实验内容(一)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实现1、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能够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空闲分区链表来管理内存空间,每次分配时从表头开始查找。
2、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会选择能够满足需求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为了实现该算法,在空闲分区链表中,分区按照大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在查找时能够快速找到最合适的分区。
3、最坏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则选择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同样通过对空闲分区链表的排序和查找来实现。
(二)页面置换算法模拟1、先进先出(FIFO)页面置换算法FIFO 算法按照页面进入内存的先后顺序进行置换,即先进入内存的页面先被置换出去。
在模拟过程中,使用一个队列来记录页面的进入顺序。
2、最近最久未使用(LRU)页面置换算法LRU 算法根据页面最近被使用的时间来决定置换顺序,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将被置换。
通过为每个页面设置一个时间戳来记录其最近使用的时间,从而实现置换策略。
3、时钟(Clock)页面置换算法Clock 算法使用一个环形链表来模拟内存中的页面,通过指针的移动和页面的访问标志来决定置换页面。
四、实验步骤(一)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的实现步骤1、初始化内存空间,创建空闲分区链表,并为每个分区设置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等信息。
2、对于首次适应算法,从链表表头开始遍历,找到第一个大小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并修改分区的状态和大小。
3、对于最佳适应算法,在遍历链表时,选择大小最接近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并对链表进行相应的调整。
操作系统 实验二 windows内存管理实验

实验二windows内存管理实验一.问题描述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地址转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实验主要研究windows的地址转译过程。
通过这次实验了解windows内存管理策略及基本的数据结构,理解windows的地址过程。
通过任意给出一个虚拟地址,可以从windbg 观察相关数据并找到其物理地址。
二.Windows地址转译过程原理1.Windows内存管理器:Windows的内存管理器主要由Windows执行体中的虚存管理程序负责,并由环境子系统负责与具体API相关的一些用户态特征的实现。
有两个任务:地主转换;变换。
2.Windows内存管理策略:Windows采用页式虚拟存储管理技术管理内存,页面是硬件级别上的最小保护单位。
根据硬件体系结构的不同,页面尺寸被分为两种大页面:4KB小页面:4MB通常的PC机,一般都为小页面。
3、Windows虚拟地址空间布局Windows系统的虚拟地址空间布局,默认情况下,32位的windows 系统中每个用户进程可以占有2GB的私有地址空间,操作系统占有另外的2GB。
如下:4、X86虚拟地址转译X86虚拟地址转译是指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映射到实际物理页面的过程,Windows系统中地址转译过程如下:关键的数据结构如下:页目录:每个进程都有一个页目录,进程页目录的地址被保存在内核地址块(KPROCESS)中。
在windows中,它被映射到虚拟地址0xC0300000。
由cr3可以知道该进程页目录的位置。
页目录由页表项构成。
页表:进程的页目录指向页表。
每个页表只占一个页面,含有1024个PTE,一个PTE为4字节,包含两个主域:PFN,即为数据所在的物理页面的页面帧编号。
虚拟地址结构:x86系统上,一个32位虚拟地址结构被解释成三个独立的部分:页目录索引,页表索引和字节索引,如下:由于页目录项有1024个,因此页目录索引为10位,一个页表中含有1024个PTE,因此页表索引也为10位;字节索引为12位,正好表示一页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计1109班
姓名:林海慧
学号:XXX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X
实验三、内存管理
一、[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请求页式存储管理方案,为简单起见。
页面淘汰算法采用FIFO页面淘汰算法,并且在淘汰一页时,只将该页在页表中修改状态位。
而不再判断它是否被改写过,也不将它写回到辅存。
二、[基本要求]
页面尺寸1K,输入进程大小(例如5300bytes),对页表进行初始化,
页表结构:
,块号分别为0、1、2,页框管理表(空闲块表):
任意输入一个需要访问的指令地址流(例如:3635、3642、1140、0087、1700、5200、4355,输入负数结束),打印页表情况。
每访问一个地址时,首先要计算该地址所在的页的页号,然后查页表,判断该页是否在主存——如果该页已在主存,则打印页表情况;如果该页不在主存且页框未满,则调入该页并修改页表,打印页表情况;如果该页不在主存且页框已满,则按FIFO页面淘汰算法淘汰一页后调入所需的页,修改页表,打印页表情况;
存储管理算法的流程图如下:
三、源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BUSY 1
#define NOTBUSY 0
struct PageB{
int PNumber; //页号
int BNumber; //物理块号
int Count; //计数器,在内存驻留时间
bool State; //状态位
} ;
PageB
Page[6]={{0,-1,0,false},{1,-1,0,false},{2,-1,0,false},{3,-1,0,false},{4,-1,0,false},{5,-1,0,false}};
int queye=0;
struct Physical{
int BNumber; //物理块号
int State; //状态位
}Physical[3]={{0,0},{1,0},{2,0}};
int MaxSzie, MaxCount = 0;
bool IsInPage(int P)//判断是否在内存
{
int i=0;
int flag=0;
for (i = 0; i <= 5; i++)
{
if (Page[i].PNumber == P && Page[i].State == true)
{
printf("\n页在主存,打印页表:");
printf("\n页号:%d 物理块号:%d 状态:%d(true)",Page[i].PNumber,Page[i].BNumber,Page[i].State);
flag=1;
}
}
if(flag==1)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void FIFO(int P)//FIFO页面置换算法
{
int i, j, k;
int BNumber;//暂存物理块号
for(i = 0; i <= 5; i++)
{
if (Page[i].PNumber == P && Page[i].State == false)
{
printf("页号%d在辅存\n",P);
//分配给该进程的物理块均被占
if(Physical[0].State == BUSY && Physical[1].State == BUSY && Physical[2].State == BUSY)
{
MaxCount=0;
for (j = 0; j <= 5; j++)
{
if (Page[j].Count >= MaxCount && Page[j].State == true)
{
MaxCount = Page[j].Count;
k = j;
}
}
BNumber = Page[k].BNumber;
Page[k].Count = 0;
Page[k].State = false;
Page[k].BNumber=-1;
Page[i].BNumber = BNumber;
Page[i].State = true;
for (j = 0; j <= 5; j++)
if (Page[j].State == true)//驻留在内存的页号时间增加
Page[j].Count = Page[j].Count + 1;
printf("\n页在辅存并已调入主存,打印页表:");
printf("\n页号:%d 物理块号:%d 状态:%d(true)",Page[i].PNumber,Page[i].BNumber,Page[i].State);
}
else //分配给该进程的物理块有空闲
{
for (j = 0; j <= 2 ; j++)
{
if (Physical[j].State == NOTBUSY)
{
Page[i].BNumber = Physical[j].BNumber;
Page[i].State = true;
Physical[j].State=BUSY;
for (j = 0; j <= 5; j++)//驻留在内存的页号时间增加
if (Page[j].State == true)
Page[j].Count = Page[j].Count + 1;
printf("\n页在辅存,打印页表:");
printf("\n页号:%d 物理块号:%d 状态:%d(true)",Page[i].PNumber,Page[i].BNumber,Page[i].State);
}
}
}
}
}
}
void DisFIFO()//查看内存物理块号使用情况
{
printf("\n物理块号页表号\n");
for(int w=5;w>=0;w--)
{
if(Page[w].State==true)
printf(" %d %d\n",Page[w].BNumber,Page[w].PNumber);
}
}
int main()
{
int P;
printf("\n请求页式存储管理\n:");
printf("*********为该进程分配的所有内存块都是空闲的\n**********:");
printf("\n输入进程大小:");
scanf("%d",&MaxSzie);//输入进程大小
DisFIFO();
int Address;
while(1)
{
printf("\n输入地址:");
scanf("%d",&Address);//输入要访问的地址
while(Address < 0 || Address > MaxSzie)
{
printf("输入地址溢出");
printf("\n请重新输入地址:");
scanf("%d",&Address);
}
P = Address / 1024;//判断页号
if(!IsInPage(P))
{
queye++;
FIFO(P);
}
DisFIFO();
getchar();
char ch;
printf("\n继续输入:y:");
scanf("%c",&ch);
if(ch!='y')
break;
}
printf("此次运行缺页次数为:%d\n",queye);
return 0;
}
四、运行结果
五、遇见的问题
开始时,对请求页式存储管理原理不理解,经过看书、查资料、跟同学讨论,理解后结合课件,终于写出程序。
可见对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