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研究目标:
- 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 理解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内容:
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了解文明的定义和内涵;
- 掌握文明的特点和要素。

2.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重点了解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3.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 理解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探讨古代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任务:
1. 阅读教材第一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文明?文明有哪些特点?
-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完成教材第一章的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尝试与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 你认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 对于你个人而言,古代文明的哪些特点和价值触动了你?
研究反思:
- 总结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分析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 思考个人对古代文明的态度和感悟。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习重点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习】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 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 主要耕作工具:石刀、石斧、石犁。

4 发展:(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提高。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

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很少使用,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春秋战国时期。

(2)改进和进一步推广:两汉时期。

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后又出现犁壁。

注:西汉时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3)完善: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 耕作技术的进步:(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赵过推行)。

注:西汉赵过既推广耦犁,又推行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

注: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3 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的起时间:表现:耕作方法:生产工具:2、商周的农业发展:(1) 表现: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2) 影响:(3) 特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农具改进(铁犁牛耕)春秋战国两汉隋唐耕作技术耕作方法春秋战国西汉耕作技魏晋南北朝术耕作制度两汉宋朝以后农业灌溉水利工程灌溉工具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耕作方式的变:时间:原因:2、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影响:【重点解析】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的?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三、对小农经济的评价:(1)积极性: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2)局限性: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课后检测】一.选择题1.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A.石斧、石锛B.骨耜、石耜.青铜农具 D.铁铲、铁犁2.(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1、参考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参考答案】
(1)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2分)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
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2分)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5分)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2分)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5分)
3、【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从历史和鲜卑族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第(2)问从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及对后世影响来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

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

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高二历史学习课程教案七篇

高二历史学习课程教案七篇

高二历史学习课程教案七篇高二历史学习课程教案【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高二(1)(2)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但总体的学科能力不强,对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脉络模糊不清;学习方法上存在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二、基本思路:重点抓好基础, 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使学生逐步清楚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历史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多种品质。

三、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一)重点工作: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1、立足课堂教学①备课组高度统一,分工协作,精心备课②注重基础,不简单赶进度③注重知识(教材前后、中外知识)联系,注重规律性知识总结④注意学习方法介绍,注重能力培养⑤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⑥努力做好讲练结合2、注重训练质量①练习试卷尽量自己组编②努力做到每练必批,每批必评,每评必透③考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到纠错本上④针对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⑤每节教学内容都有配套练习,每章都有阶段练习,练过后附发参考答案3、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学法指导。

高二学生文理分科后,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

但是由于毕竟高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中历史高二教案学案高二历史.doc

高中历史高二教案学案高二历史.doc

第一节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鸦片战争的结束。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l)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观和生存价值观。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中国的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

(2)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是重点。

这部分应是学生把握本节教材的关键。

2.难点分析:(l)鸦片战争的原因是难点。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

高二1.3历史导学案

高二1.3历史导学案
(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编制人:审核人:
课型新授课课时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难点预测】
重点:掌握孔子和早期儒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在右边的空白栏中以备课堂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案】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局面的形成。

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
(1)思想主张:提出“________”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教育思想上主张“__________”。

(2)主要活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晚年专注于教育,开__________之风,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订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______”。

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______》,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3、孟子的思想主张
(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倡“______”学说。

(3)提出“__________”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
(1)以前三次在著名的“”担任“”。

(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

(2)具有朴素的________思想。

(3)政治上,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
(1)哲学上也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提出“______”的概念。

(3)修养上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4影响
老庄崇尚______,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产生——以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为代表,其中______最有名。

2、变法运动
(1)李悝变法
推行“尽地力之教”,著有《》,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变法
废除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废除制度,并增强中央集权。

3、韩非的思想主张
(1)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三者合一,又吸收__________,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思想主张:主张增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根据现实需要实行变革。

4、影响
(1)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法家的法治思想被吸收到________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组织特点
(1)结成的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

(2)推崇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

(3)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2、思想主张
(1)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了______、______、尚同、节用等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在理解论方面,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了“______”法。

(4)在逻辑学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广泛应用类比推理。

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的方法论基础。

【探究案】
阅读下列相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
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能够善当时之中国,能够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传》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考》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练习案】
1、2010年3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孔子的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 )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下列对这个学说的理解准确的是 (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主张“君轻民贵”,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孔子曾对鲁国大夫季氏设置天子才能使用的64人大型舞乐队十分不满,因为按照西周规定,大夫只能使用32人的乐队。

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指 ( )
A.等级名分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嫡长子继承制度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这种观点的是 (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5、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统一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6、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二人 ( )
A.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7、下列言论属于战国时期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 )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9、“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战国时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课堂评价与反思】
评价: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