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科学技术》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历史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历史完整版【导学案】《历史》九年级上册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重要工具;3. 理解历史与个体、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关系;4. 培养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二、导学内容1. 历史学科的定义和主要内容;2.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3. 历史发展与个体、社会以及时代的关系;4. 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导学过程【导学活动一】引入问题你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什么了解?历史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解决问题】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记录了人类的经验和成就。
它不仅告诉我们过去发生的事件,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获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现在和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导学活动二】组织学习1. 历史学科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它包括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元素。
历史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2.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历史研究主要包括史料搜集、批判性阅读、历史考证、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
另外,历史学家常常使用各种历史工具,比如时间轴、地理地图、文献资料等辅助研究。
3. 历史发展与个体、社会以及时代的关系个体的生活和选择会受到历史的影响,而历史则是由个体共同构成的社会形成的。
时代的演进也会推动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4. 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历史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问题,提高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则有助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人类智慧。
【导学活动三】拓展思考1. 列举一下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并阐述为什么?2. 以你们班级为研究对象,试着分析一下你们班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3. 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四、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重要工具,了解了历史与个体、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中考历史复习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带答案)

中考历史复习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带答案)九上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复习学案@@@【能及要求】单元知识内容目标要求识记理解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卡尔.本次发明内燃机和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理清时序,知识整合】第二次工业三国同盟、萨拉热一战开始一战结束革命开始三国协约建立窝事件(1914.7)(1918.11)(19世纪70年代)(1914.6)卡尔.本次莱特兄弟凡尔登战役美国对德国投降发明汽车发明飞机(1916)德宣战(1918.11)(1885)(1903)(1917)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3)新能源:石油影响:(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间:1914—1918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考点梳理,随点巩固】1.(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标志是的广泛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篇一: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第1课人类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课堂导入: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
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人类的出现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二、氏族社会: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
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
不同点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合作探究: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人类是: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罗马农人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C、会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实4、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A、白色人种B、黄色人种C、棕色人种D、黑色人种5、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C、体貌特征不同D、封建社会生活习俗不同6、材料一: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原始,物质匮乏,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七课导学案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缩短
D.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3.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原子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直接结果
B.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C.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D.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分工越来越细,联系越来越密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一、老师点拨,释疑解惑。
1、自主学习点拨: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加以讲解;对各学习小组总结的知识网络结构进行重审,并进行表扬肯定。
2、探讨学习点拨:在学生展示交流成果后,老师对学生的探讨结论进行点拨评价,肯定学生得出的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正确的思路和观点。
2、全班归纳总结探讨成果。
学习小组组长展示本学习小组的探讨成果后,全班学生再次进行讨论交流,有班长总结整理讨论结果。
归纳总结
【点拨升华】
(10分钟)
【自主学习反馈纠错释疑】略
【师生交流、探讨点拨】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地点:美国。发生的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核心:电子计算机。标志:信息时代。科技成果:互联网、宇宙飞船(宇宙卫星)、克隆技术。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A航天技术B电子计算机C原子能技术D生物工程
4.生物工程是在下列哪几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①分子生物学②遗传学③细胞学④微生物学
A.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
初中历史科学技术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科学技术教案设计初中历史科学技术教案设计是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历史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理解并评估科学和技术的作用,以及他们的发展历史和实践应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教案。
我们需要考虑授课的目标和学生的需求。
初中学生通常对历史科学技术不太感兴趣,因此教学应该使他们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应用和必要性。
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着手,通过生动活泼的例子,引导学生去了解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技术领域,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对于教案的制定,需要细致地考虑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制定教案时,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合理地组织课程内容,使其更加连贯。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和应用课程知识。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剖析、引导式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应用。
教师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课程组织的灵活性和课堂交流的渠道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通过课堂交流的渠道,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对于学生的作业、考试和评分等问题,要做出及时、公正、合理的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教育体系。
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家长和学生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和帮助。
初中历史科学技术教案设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知识的覆盖面。
通过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探索更多的天地。
人教版初三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上全册导学案目录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2-23课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掌握人类起源三阶段:,思考探究人类怎样形成?什么?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原始社会怎样解体?明确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才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自学过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梳理:一、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科学发展。
1、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发表了《》一书,探索了的规律,阐明的发展过程,向发起勇敢的挑战。
2、英国教授首次提出的观点。
二、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的祖先:洲南方。
2、产生时间:距今约年前。
3、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
“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1)南方古猿属于(2)“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和使用4、世界上的主要人种:(1)三大人种:、、(2)现代人种差异出现的时间:(3)划分人种差异的依据:(4)人种差异的形成原因:三、氏族社会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社会。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科学技术大发展》导学案

《科学技术大发展》导学案
技术
4、2000年,世界第一只提细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国诞生。
这一成就属于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A、原子能领域
B、计算机领域
C、生物工程领域
D、航天技术领域
5.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他们共同的影响是()
A、大机器生产迅速发展
B、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紧密
C、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D、导致国家间的矛盾激化
6、阅读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嫦娥奔月太空中的宇航员
⑴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⑵这次科技革命还有哪些重大突破?(至少写出两项)
⑶试举例说明科技革命对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4)你认为当前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展自己?
提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人才,才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科教兴国”战略应常抓不懈。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紧跟新科技革命的浪潮。
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教
学
反
思。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人教版)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导学案)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时间:__ 世纪__ 年代。
2.标志:人类在__ 、__ 、__ 、__ 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计算机领域:__ 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又使人类进入__ 社会。
4.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工程中的__ 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不仅涌现出大量的__ ,而且大大加快了__ 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__ 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__ ,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几种技术的革命。
(3)__ 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__ 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__ 空前发展。
(2)进一步引起了__ 和__ 的变化。
(3)推动了__ 的多极化。
【合作导学】【问题1】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不同?【问题2】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为什么?【分层导练】一、选择题1.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A.20~30年代B.40~50年代C.60~70年代D.80~90年代2.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是()①原子能②电子计算机③生物工程④航天技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 20世纪40~50年代发生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这场科技革命的核心是()A.原子能的广泛应用B.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D.克隆技术的广泛使用4.对待克隆技术,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A.坚决支持B.放任自流C.加强管理D.全面发展5.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的是()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壁垒森严D.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二、连线题把下面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案)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科学技术
主备人:王志军审核人:班级:组名:姓名: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埃及太阳历、欧几里得及《几何原本》、阿基米德。
2、列表格分类记录古代西方科技成就,培养归纳知识、整理笔记的习惯和能力。
3、认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科技产生的原动力,劳动人民的实践和总结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沃土;学
习科学家们勤学善思、勇于创新、为民造福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古代埃及太阳历、阿基米德的发明创造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历法:古代埃及太阳历
1、来历(创制):公元前数千年,埃及人在的基础上创制。
2、演变:初为,后改。
3、地位:,。
数学:欧几里得
1、简评:,。
2、成就:著成《》,价值:。
综合科技:阿基米德
1、简评:,。
2、主要成就:发现原理、;
发明机械、、。
(二)合作探究
1、请仔细阅读教材P59小字和P60“阅读与思考”部分,回答:
⑴古埃及的太阳历与儒略历、公历之间有什么传承关系?
⑵公历有何长处?除公历外,你还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历法?
⑶古埃及太阳历等历法的研究与发展说明了科技发明的原动力和科学知识产生的沃土分别是什
么?
2、你认为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请列表归纳古代世界三大代表性科技成就。
(国别、类别、发明、人物、地位或价值)
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是什么人创制的?()
A、古埃及人
B、古巴比伦人
C、古印度人
D、古代中国人
2、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数学名著,被奉为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的科学著作是()
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缀术》
D、《几何原本》
3、“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翻转地球”这句名言应该是下面哪位科学家说的?()
A、欧几里得
B、阿基米德
C、亚里士多德
D、祖冲之
填空题
4、古代埃及人在应用科学领域中成绩卓然,其中以影响最大。
5、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几何学鼻祖。
6、阿基米德所发现的原理和定律等为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据普罗克洛斯(约410~485)记载,托勒密王曾经问一个人,除了他的《几何原本》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学习几何的捷径。
这个人回答说:“在几何里,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大道。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这个人”是谁?
②《几何原本》在世界数学史上有什么地位?
拓展提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把王冠(希耶隆二世的金王冠)放在盛满水的盆中,量了溢出的水,又把同样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发现溢出的水比刚才溢出的少。
从而确定王冠中掺有银子。
材料二:公元前214年,当罗马的舰队和陆军逼近叙拉古城时,许多又大又重的石头以飞快的速度投向敌人的陆军,而一些粗梁则撞沉了敌人的军舰,有的军舰还被一种起重机式的机械抓吊到空中,掀翻过来,或摔在岩石上,掉入海里,连人带船粉身碎骨。
请问:
⑴材料一中检测出金王冠中掺了银子是根据物理学的什么原理?
⑵材料二中抗击罗马人进攻的武器是运用什么原理制造的?
⑶材料反映了古代哪个国家的哪位科学家的事迹?你认为材料反映了他的哪些精神品质?
四、学后记(或教后记)学生从学习行为、态度、内容上反思,教师写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