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 1937 年 7 月。

这部著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化和提高。

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不同,因而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也不同。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认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的,但它是片面的、不深刻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但它是深刻的、全面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来说,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才能逐渐被揭示出来;从主观方面来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这可真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实践论》里强调,想要真正了解一件事,就得亲身去实践。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穿梭,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学会骑自行车。

刚开始,我以为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嘛,能有多难驾驭?我满心自信地把自行车推到了一块空旷的地方。

我刚一上车,还没蹬两下,就感觉车子要往一边倒。

我心里一慌,赶紧用脚撑地,这才没摔倒。

第一次尝试,就以这样尴尬的场面结束了。

可我不甘心啊,我就不信自己学不会。

第二次,我小心翼翼地跨上车,双手紧紧握住车把,眼睛死死盯着前方。

这次,我多蹬了几下,车子往前跑了一小段。

我正暗自高兴呢,结果一不留神,车头歪了,我又差点摔个狗啃泥。

就这样,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

我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心里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这自行车咋就这么难搞呢?但是,我又一想,不行,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我开始认真琢磨起来,为啥我老是掌握不好平衡呢?是不是我上车的姿势不对?还是我蹬车的力度不均匀?我观察了一下那些骑得很溜的人,发现他们上车的时候都很稳,而且身体保持平衡,不是僵硬地坐在车上。

我决定再试一次,这次我调整了上车的姿势,先把一只脚放在踏板上,轻轻蹬一下,等车子有了一点速度,再把另一只脚跨上去。

嘿,还真有点效果,车子没那么容易歪了。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不会拐弯。

每次遇到拐弯的地方,我就紧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结果不是冲进草丛里,就是撞到路边的石头上。

为了学会拐弯,我专门找了一个小弯道,不停地练习。

一开始,我总是拐得太急或者太缓,不是摔倒就是骑到别的地方去了。

但我不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慢慢地,我找到了拐弯的窍门,就是要提前减速,身体稍微倾斜,然后轻轻转动车把。

经过无数次的摔倒、爬起,我终于能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行驶了。

那一刻,我心里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

实践论读书笔记3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3篇

练习笔记练习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线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动态的,革命性的反思理论。

毛泽东在实践理论中存在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知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理解的过程,也从认识过程到实践。

(3批判理论和经验主义。

(4改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在实践理论中总结出来,通过实践,发现真理,也通过实践,确认真理的真相和发展。

从感性知识和动态发展到理性知识,也从理性知识,积极引导革命实践,转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这种形式,循环,甚至无限,和真实而且每个循环的内容知识,都更上一层楼。

这是整个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它是知识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在过去的大学入学考试教科书中,我们大多数人正在学习以应付考试,对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习这些理论相当于纸,即使它是非常监狱,但如果没有实践,你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不形成共鸣,知识和经验掌握主要是从实践的手中。

现在你想想大学入学考试你知道的记忆多少。

如果现在是这样,我们可以重新测试,不能测试原始分数?所以练习很重要。

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这种形式,循环的无限,以及对每个循环内容的实践和理解,都更上一层楼。

这是整个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它是知识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意识到加入社会实践去,我相信这是为我们的年轻人提出的一个要求,而且我们的进步是一个最好的手段。

所以,在实践中,从现在开始的你要知道梨的味道,你要换梨,吃一顿。

你必须知道原子的同一性质的组成,你必须实现物理和化学实验,改变原子状况。

你必须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必须参与革命。

一切都源于直接的原始经验。

但是人们不能有直接的经验,其实,大部分的知识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是所有的古代和外部的知识领域。

实践,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与实践不可分割,实践真实的知识!实践还要求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要求我们执行不同的做法,在整个实践中,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具体例子的历史背景,用这些例子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使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不同的实践。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读书笔记在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之后,我仿佛被一道光点亮了思维的角落,心中涌起了许多的感触和思考。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深刻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让我对我们日常的行为和认知方式有了全新的理解。

就拿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这件事来说吧,那可真是一段充满波折又有趣的经历。

记得那时候,我看着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自由穿梭,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于是,我缠着爸妈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那锃亮的车身、漂亮的颜色,让我兴奋得不行。

刚开始,我觉得骑自行车嘛,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转起来,人坐在上面保持平衡就好了。

可当我真正开始尝试的时候,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我小心翼翼地把脚放在踏板上,爸爸在后面扶着车座,我就这么歪歪扭扭地开始蹬了起来。

没几下,车子就开始不听使唤,左右摇晃,我心里一慌,“哐当”一声就摔倒了。

这一摔,可把我疼得龇牙咧嘴,膝盖擦破了皮,手也磨红了。

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嘟囔着:“这也太难了,我不学了!”爸爸在旁边鼓励我说:“孩子,别灰心,哪有人一开始就能学会的,多练几次就好了。

”我咬咬牙,又重新扶起了车子。

这一次,爸爸依然在后面扶着,我感觉似乎比第一次稳了一些,但还是时不时地要摔倒的样子。

就这么练了一个下午,我累得满头大汗,却还是没能自己独立骑上一段路。

第二天,我又继续练习。

爸爸悄悄松开了手,我居然不知不觉骑出去了好一段距离,等我发现爸爸没扶着的时候,心里一紧张,“啪”,又摔倒了。

不过这次,我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想要放弃,而是自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练。

经过几天的反复练习,我终于能够比较熟练地骑自行车了。

我骑着车,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让我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学骑自行车这件小事,我深深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一开始,我只是在脑子里想象骑自行车是多么简单,这就相当于毛主席说的“感性认识”。

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困难重重,这就是“理性认识”的开始。

实践的今世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今世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今世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线路猛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熟悉论的高作,这篇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熟悉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体会主义专门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终止,抗日战争方才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

在咱们党内,曾经有一部份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体会,不从实际起身,而从书本上的个别文句起身,全然否定“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那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式,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形,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体会,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另外,还有一部份体会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体会,不了解理论关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尽管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专门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不完全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切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成功。

一样,体会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

因此,咱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体会主义,只有如此,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取得提高,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实践论》一文要紧揭露了熟悉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论》要紧包括实践是熟悉的基础、熟悉的辩证进展进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熟悉的基础这部份要紧论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体特点,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熟悉的基础作用,包括:熟悉活动依托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熟悉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熟悉活动的产生和进展,是熟悉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体特点《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进展,去观看熟悉问题,因此不能了解熟悉对社会实践的依托关系,即熟悉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托关系。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

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

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读书心得。

本文是《实践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第1篇】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现在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老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来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因此,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形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而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不仅仅自己,而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

因此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到一定高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认识到这一点,并与人生发展类比,使我更有勇气去发展自我,因为这里有哲学的观点做支撑,无论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精品5篇)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篇1标题: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1.背景介绍:《实践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写。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实践在人类认识论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深入分析:《实践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真理。

作者认为,实践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我们检验知识的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3.个人观点:我个人非常认同《实践论》的观点。

在我看来,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检验知识的正确性。

4.对比与参照:与《实践论》相比,其他一些哲学著作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例如,黑格尔的《逻辑学》也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但是,《实践论》更加注重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真理。

总结:《实践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实践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掌握真理。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篇2好的,以下是关于《实践论》的一些摘抄:1.读书愈多,思想就愈明确,而我们的工作能力也就愈强了。

2.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结果的。

3.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4.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尝一尝。

5.要想获得高超的技巧,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加练习。

6.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仅要看重人的主观努力,而且要看重客观对于主观的条件的制约。

7.科学精神是在于热爱和好奇,而不在于年龄和自由。

8.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到达第一阶段(参加实践)是理论的或辩护士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

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

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包括法国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了实践性这一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论》第2段主要阐述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说明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第3段讲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也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并着重指出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的深刻影响。

所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从三大革命实践中获得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这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人们接受学习间接知识的重要性。

就人类整体、人类认识整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类不可能在实践之外寻找出另外的知识源泉,同样也不可能找出哪一种知识不是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

但就具体一个人的知识来源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来自个人的亲身实践,而是大部分知识来自书本或他人的实践经验。

强调实践是认识来源而轻视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是错误的;相反,只看到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放弃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的思想,那就离开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要注意,一个人对间接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和巩固程度,往往又是由实践决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就是实践。

第4段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来说明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因而,实践在发展,革命在前进,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照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必须辩证地来理解。

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其绝对性表现在它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

其相对性表现在随着实践本身的发展,此时此地的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认识,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不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也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势必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就可能把前人的认识绝对化和片面化。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这部分主要分析了认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阐明认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实践而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毛泽东说,认识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

这就是说,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认识,即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的特点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但不是深刻的。

它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的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脑子里就会产生认识过程的飞跃,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阶段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于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之所以靠得住,正是因为它来源于感性。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那就是唯心论者。

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就是只承认理论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在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固然重要,是认识的来源或起点。

但是,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获得的理性认识,虽然离开了个别的具体事物,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

”如果仅将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那就陷入“经验论”的错误。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它们看不到两个不同认识阶段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裂了人类认识的统一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具体实践,轻视感性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乱套,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拘守于感性经验,否认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会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

综上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必须由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正如《实践论》所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

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

也就是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理性的认识回到实践这一次飞跃并且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和纠正。

只有使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根据已形成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使人的行为表现出自觉性、目的性和主动性。

总言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这一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意义更重要、更伟大。

(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些教导,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曲线性,即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在多次失败和反复调整中实现的;也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由浅入深,无限发展;此外,这个总过程和总规律还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即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过程。

三、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