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前言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掌握机械基本原理的基础。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选题设计机械结构或进行机械元件的计算。
本指导书针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二、课程设计要求1.任务简介本次设计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机械原理课程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机械结构或元件进行设计。
设计内容应包括机械结构或元件的图纸绘制、力学计算、材料选用及性能参数的计算等内容。
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出完整的设计思路和严谨的设计方法。
2.任务要求(1)设备或结构选题应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创新性,难度适宜。
(2)选题应能够反映机械原理课程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
(3)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结论的严谨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5)设计文档应包括设计思路、图纸、计算过程、结论及评价等内容。
三、设计流程1.选题在设计之前,需首先明确设计对象。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机械结构或元件进行设计。
选题要求符合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
2.方案设计选定设计对象之后,学生需要进行方案设计。
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目标和要求,包括结构尺寸、负荷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要根据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并确定适当的加工精度。
3.图纸绘制图纸是机械结构或元件制作的重要依据,学生需要根据设计方案绘制相关图纸。
图纸应包括整体图、局部图、零配件图等内容,并注明尺寸、标注、公差等要素。
4.力学计算机械结构或元件的承载能力是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学生需根据机械原理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结构的力学计算,分析机械结构或元件的受力情况,并评估其承载能力。
5.材料选用及性能参数计算材料对机械性能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计算材料的性能参数,如强度、韧性、硬度等。
机械原理齿轮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本课程设计分为以下三大类型: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变位齿轮机构设计及分析,凸轮机构设计及分析。
总工作时间需在一周至一周半内集中进行,再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或不足之处,恳请多者指正。
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与综合(7)第三章齿轮机构传动设计(10)第四章凸轮机构运动分析及设计(15)参考文献(20)第一章绪论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原理课程是培养学生教育较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初步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设计则是学生学习机械原理的重要实践环节。
一般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学完后集中进行。
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它们应用于实际机构的分析研究中。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部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以达到教学大纲中要求“培养工程师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是:1.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它们应用于实际机构的分析研究和设计中,培养学生开发和创新机械产品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机械的运动学、动力学的分析和设计有一较完整和系统的概念。
3. 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动力分析和设计的图解方法,以及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运动、动力分析和设计的解析方法。
4.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绘图、表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和内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指定的机构设计课题,进而对机构的性能进行分析和科学评价。
将自己的设计研究成果编写成计算说明书一份(10页以上),绘制出设计图(A1)一张。
机械原理设计的内容是:1.按照机械的几何、运动、动力、轨迹等性能要求进行低副机构的尺度综合或高副机构的廓线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一、课程设计的意义、内容及步骤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对产品的机械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机械设备设计首先需要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的设计和构思、各种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选用和创新设计。
本指导书旨在根据高校工科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初步训练,并能对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针对某种简单机器(即工艺动作过程较简单)进行机构运动简图设计。
设计过程指从明确设计任务到编制技术文件为止的整个设计工作的过程,该过程一般来讲包括四个阶段:1)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2)原理方案设计;3)技术设计;4)施工设计。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完成前两个任务,完成的步骤如下;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设计结果体现创新精神。
2.方案设计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讨论,分析机器的结构、传动方式、工作原理,给出至少两种运动方案,并对其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3.方案确定以后,进行机构尺寸综合和机构运动分析时,每个学生的参数不同,独自设计。
若发现尚未达到工作要求,应审查方案,调整机构的尺寸,重新进行设计。
4.每个学生绘制一张图纸,应包括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简图和机械运动循环图,一两个主要机构的运动分析及设计程序。
5.写一份设计说明书,最后进行答辩。
6.成绩的评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单独评定。
应以设计说明书、图样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依据,参考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按五级计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
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内容1.功能分解机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种机器都要完成某一工艺动作过程。
将机械所需完成的工艺动作过程进行分解,即将总功能分解为多个功能元,在机械产品中就是将工艺动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执行动作。
设计者必须把动作过程分解为几个独立运动的分功能,然后用树状功能图来描述,使机器的总的功用及各分功能一日了然。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四冲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四冲程内燃机设计一. 已知条件: 在图示的四冲程内燃机中活塞行程 H = (mm ) 活塞直径 D= (mm ) 活塞移动导路相对于曲柄中心的距离 e= (mm ) 行程速比系数 K=连杆重心2c 至A 点的距离 2AC l = 系 数 AB l (mm) 曲柄重量 1Q = (N) 连杆重量 2Q = (N) 活塞重量 3Q = (N) 连杆通过质心轴2c 的转动惯性半径c ρ 2c ρ= 系数AB l 2(m 2m ) 曲柄的转速 n 1= (rpm) 发动机的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δ]=曲柄不平衡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OC l = OA l (mm ) 开放提前角:进气门:-10°;排气门: -32° 齿轮参数:m=3.5(mm ); α=20°;a h *=12Z ='2Z =14; 3Z ='3Z =72 ;1Z =36示功图见P10图2所示。
二.设计任务1. 机构设计按照行程速比系数K 及已知尺寸决定机构的主要尺寸,并绘出机构运动简图(4号图纸)。
(凸轮要计算出装角后才画在该图上) 2. 选定长度比例尺作出连杆机构的位置图以活塞在最高位置时为起点,将曲柄回转一周按顺时针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然后找出活塞在最低位置时和活塞速度为最大时的曲柄位置(即曲柄旋转一周共分十五个位置)并作出机构各位置时的机构位置图,求出滑快的相对位移。
3. 作出机构15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求出这15个位置的BA V 、2C V 、B V 、ω2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一) 4. 作出机构的15个位置的加速度多边形求出15个位置的n BA a 、t BA a 、BA a 、2α 、2C a 、B a 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二)5.用直角坐标作滑快B 点的位移曲线B S =B S (φ),速度曲线)(ϕB B V V =及加速度曲线)(ϕB B a a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一章牛头刨床总体设计(作图法)任务书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其基本目的在于:(1)、进一步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设计有一较完整的概念。
(3)、使学生得到拟定运动方案的训练,并具有初步设计选型与组合以及确定传动方案的能力。
(4)、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表达、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机械的主体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以及其他机构)进行设计和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分析,并根据给定机器的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凸轮、齿轮;或对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绘制必要的图纸,编写说明书。
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
图解法几何概念较清晰、直观;解析法精度较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设计主要应用图解法进行设计。
1设计题目:牛头刨床1.)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空回程时刨刀快速退回,即要有急会运动,行程速比系数在1.4左右。
2.)为了提高刨刀的使用寿命和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在工作行程时,刨刀要速度平稳,切削阶段刨刀应近似匀速运动。
2、牛头刨床机构简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4-1。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少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作用的导杆机构。
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凸轮8通过四杆机构1-9-10-11与棘轮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未画),使工作台连同工件作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完整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题Ⅰ 四冲程内燃机设计一. 已知条件: 在图示的四冲程内燃机中活塞行程 H = (mm ) 活塞直径 D= (mm ) 活塞移动导路相对于曲柄中心的距离 e= (mm ) 行程速比系数 K=连杆重心2c 至A 点的距离 2AC l = 系 数 AB l (mm) 曲柄重量 1Q = (N) 连杆重量 2Q = (N) 活塞重量 3Q = (N) 连杆通过质心轴2c 的转动惯性半径c ρ 2c ρ= 系数AB l 2(m 2m ) 曲柄的转速 n 1= (rpm) 发动机的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δ]=曲柄不平衡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OC l = OA l (mm ) 开放提前角:进气门:-10°;排气门: -32° 齿轮参数:m=3.5(mm ); α=20°;a h *=12Z ='2Z =14; 3Z ='3Z =72 ;1Z =36示功图见P10图2所示。
二.设计任务1. 机构设计按照行程速比系数K 及已知尺寸决定机构的主要尺寸,并绘出机构运动简图(4号图纸)。
(凸轮要计算出装角后才画在该图上) 2. 选定长度比例尺作出连杆机构的位置图以活塞在最高位置时为起点,将曲柄回转一周按顺时针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然后找出活塞在最低位置时和活塞速度为最大时的曲柄位置(即曲柄旋转一周共分十五个位置)并作出机构各位置时的机构位置图,求出滑快的相对位移。
3. 作出机构15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求出这15个位置的BA V 、2C V 、B V 、ω2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一) 4. 作出机构的15个位置的加速度多边形求出15个位置的n BA a 、t BA a 、BA a 、2α 、2C a 、B a 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二)5.用直角坐标作滑快B 点的位移曲线B S =B S (φ),速度曲线)(ϕB B V V =及加速度曲线)(ϕB B a a =。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机械原理》教案适用班级:机本开课时间: 20 -20 学年第学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附件: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机械原理教学设计一览表4、机械原理教学进度表5、机械原理学习指南6、机械原理MCAI教案(单行本)7、班级情况一览表机电工程学院8月第一章绪论(1)总课次:1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3)第三章机构的性能分析(1)总课次:4篇二:《机械原理》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大纲课程类别:必修学时:1周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学分:2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执笔人: __一、基本目的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二、教学基本内容通过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的分析,进行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其中包括机器动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定、执行机构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的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具体内容包括:按照给定的机械总功能要求,分解成子功能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设计该机械系统的几种运动方案,对各运动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对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及组合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制定机构运动循环图;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工作量:1、机械运动简图、主要机构装配图一张(A1或A2图纸)2、零件工作图一至两张(A3或A4图纸)3、设计说明书一份三、教学要求1、机械总功能的分解根据所要设计的机械总功能要求,选定机械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功能分解。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四冲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四冲程内燃机设计一. 已知条件: 在图示的四冲程内燃机中活塞行程 H = (mm ) 活塞直径 D= (mm ) 活塞移动导路相对于曲柄中心的距离 e= (mm ) 行程速比系数 K=连杆重心2c 至A 点的距离 2AC l = 系 数 AB l (mm) 曲柄重量 1Q = (N) 连杆重量 2Q = (N) 活塞重量 3Q = (N) 连杆通过质心轴2c 的转动惯性半径c ρ 2c ρ= 系数AB l 2(m 2m ) 曲柄的转速 n 1= (rpm) 发动机的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δ]=曲柄不平衡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OC l = OA l (mm ) 开放提前角:进气门:-10°;排气门: -32° 齿轮参数:m=3.5(mm ); α=20°;a h *=12Z ='2Z =14; 3Z ='3Z =72 ;1Z =36示功图见P10图2所示。
二.设计任务1. 机构设计按照行程速比系数K 及已知尺寸决定机构的主要尺寸,并绘出机构运动简图(4号图纸)。
(凸轮要计算出装角后才画在该图上) 2. 选定长度比例尺作出连杆机构的位置图以活塞在最高位置时为起点,将曲柄回转一周按顺时针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然后找出活塞在最低位置时和活塞速度为最大时的曲柄位置(即曲柄旋转一周共分十五个位置)并作出机构各位置时的机构位置图,求出滑快的相对位移。
3. 作出机构15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求出这15个位置的BA V 、2C V 、B V 、ω2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一) 4. 作出机构的15个位置的加速度多边形求出15个位置的n BA a 、t BA a 、BA a 、2α 、2C a 、B a 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二)5.用直角坐标作滑快B 点的位移曲线B S =B S (φ),速度曲线)(ϕB B V V =及加速度曲线)(ϕB B a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四冲程内燃机设计
一.
已知条件: 在图1所示的四冲程内燃机中(不同方案对应不同数据,见数据分配表) 活塞行程 H = (mm ) 活塞直径 D= (mm ) 活塞移动导路相对于曲柄中心的距离 e= (mm ) 行程速比系数 K=
连杆重心2c 至A 点的距离 2AC l = 系 数 AB l (mm) 曲柄重量 1Q = (N) 连杆重量 2Q = (N) 活塞重量 3Q = (N) 连杆通过质心轴2c 的转动惯性半径c ρ 2c ρ= 系数AB l 2(m 2m ) 曲柄的转速 n 1= (rpm) 发动机的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δ]=
曲柄不平衡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OC l = OA l (mm ) 开放提前角:
进气门:-10°;排气门: -32° 齿轮参数:
m=3.5(mm ); α=20°;a h *=1
2Z ='
2Z =14; 3Z ='3Z =72 ;1Z =36
示功图见P9图2所示。
二.设计任务
1. 机构设计
按照行程速比系数K 及已知尺寸决定机构的主要尺寸,并绘出机构运动
简图(4号图纸)。
(凸轮要计算出装角后才画在该图上) 2. 选定长度比例尺作出连杆机构的位置图
以活塞在最高位置时为起点,将曲柄回转一周按顺时针方向分为十二等
分,然后找出活塞在最低位置时和活塞速度为最大时的曲柄位置(即曲柄旋转一周共分十五个位置)并作出机构各位置时的机构位置图,求出滑快的相对位移。
3. 作出机构15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
求出这15个位置的BA V 、2C V 、B V 、ω2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一) 4. 作出机构的15个位置的加速度多边形
求出15个位置的n BA a 、t BA a 、BA a 、2α 、2C a 、B a 的数值,并列
表表示。
(表二)
5.用直角坐标作滑快B 点的位移曲线B S =B S (φ),速度曲线)(ϕB B V V =及加速度曲线)(ϕB B a a =。
(把以上2、3、4、5作在一张2号图纸上)
6. 动态静力分析(1号图纸)
求出机构在各位置时各运动副的反力及应加于曲柄OA 的平衡力矩
b M (每人完成五个位置)各种数据均要列表表示:
(1) 将各个位置的2I P 、2I M 、3I P 等数值列于表三。
(2) 列出各个位置的t
R 12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其数值。
(3) 将各个位置的'p 、n R 12、t R 12、12R 、03R 、23R 等数值列于
表四。
(4) 将各个位置的01R 、b M 等数值列于表五 (5) 将各个位置的'p 、b p 、'b M 等数值列于表六
(6) 将'b M 与b M 进行比较,计算出它们的误差,把结果列于表
七。
7. 用直角坐标作出b M =b M (φ)曲线。
(用方格纸绘制) (b M 统一用“动态静力分析”所求得的值)
8. 计算当不考虑机构各构件的质量和转动惯量时的飞轮转动惯量F J 。
9. 计算发动机功率。
10. 用图解法设计凸轮Ⅰ、Ⅱ的实际轮廓曲线(3号图纸)
11. 绘制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图(4号图纸)。
根据工作循环图及曲柄的位置,求出凸轮的安装角,把凸轮画在机构运动简图上。
12. 最后,将设计过程写成20页左右的详细说明书。
三.设计步骤及注意问题
1.求连杆及曲柄的长度
设连杆的长度为l 、曲柄长度为r
r l OB -=∴I
r l OB +=
11
180+-︒
=K K θ θ∴ 可求 θ
sin 2H
CB R I =
= 22)()(CE OC OE -= =22)()(DE CD OC -- =22)(e CD R --
)1()(22----------------+=+e OF r l 2H OE OF +
= OC
OE
1
sin -=α θαδ-=
)2(2
sin
2-------------------=-δ
R r l
联立(1)、(2)式求解,可求出连杆的长度l 及曲柄的长度r.
2.曲柄回转一周共分为15个位置
当活塞在最高位置时为起点,曲柄A 点的编号为A 。
,由A 。
点开始,顺时针方向把圆等分为12等分,得A 。
、1A 、2A 、……,11A 等点。
当滑快在最低位置时,曲柄上A 点的编号为'6A 。
可近似认为,当曲柄在OA '2和OA '
9位置时,滑快B 的速度为最大值。
注:括号内的编号在分析力时才使用。
3.动态静力分析步骤
(1) 计算活塞上的气体压力
F p p i ⋅=' (N )
F —活塞的面积(cm 2) (2) 求作用于构件上的惯性力 2I p =22c a m ⋅- (N )
2
22C C m J ρ⋅=
B I a m P ⋅-=3 (N ) (3) 出活塞上受力的大小及方向
3'3Q P P P I
++=
(4) 把作用在构件2上的反力R 12分解为n R 12和t
R 12取∑B M =0,求
出t
R 12
(5) 以构件2、3为示力体,取∑=,0F 求出n
R 12和03R (6) 以构件3为示力体,取∑=,0F
求出23R
(7) 以构件1为示力体,(构件1的重力忽略不计),取∑=,0F
求
出01R ,再由∑0M =0,求出b M 。
(8) 用一张4号图纸大小的方格纸作出b M =b M (φ)曲线。
4.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2) 在本课程设计中,决定飞轮的转动惯量时,不考虑机构各构
件的质量和转动惯量。
(3) 把b M =b M (φ)曲线作为d M =d M (φ)曲线(驱动力矩曲
线)
3=
b
M μ
规定:当b M 与1ω的方向一致时为负,画在横坐标的下方。
当b M 与1ω的方向相反时为正,画在横坐标的上方。
(在本课程设计中,1ω的方向为顺时针)
(4) 以b M 的平均值作为阻抗力矩r M (常数)。
这是因为在周期性
的速度波动中,一个波动周期内的输入功等于输出功。
即
0=∆=-E r d ωω
(a )首先求出下列各单元的面积:
1f 、2f 、3f 、4f 、5f 、6f
(b )求出阻抗力矩(r r M M =(φ))的纵坐标H :
)(6
54321mm L
f f f f f f H +++++=
注意:ⅰ) 1f ,2f ……6f 表示各单元的面积,单位为mm 2,
在横坐标之下为负值,在横坐标之上为正值。
ⅱ)H 的单位为毫米,当乘上比例尺b M μ之后,才得
出r M 之值。
(c )根据求出的H 值,作出r M =r M (φ)阻抗力矩曲线(现
为水平线)
(5) 求出下列各单元的面积:
'1f 、'2f 、'3f 、'4f 、'5f 、'6f 、'7f
在阻抗力矩曲线之上的面积表示盈功,在阻抗力矩曲线之下
面积表示亏功。
盈功为正,亏功为负值。
(6) 根据上面各单元的面积求相应的功
Φ⋅⋅=μμB M f W '11 Φ⋅=μμb M f W '44 Φ⋅⋅=μμb M f W '77 Φ⋅⋅=μμb M f W '22 Φ⋅=μμb M f W '55 Φ⋅⋅=μμb M f W '33 Φ⋅⋅=μμb M f W '66 (7) 求出在各个位置上功的累积变化量W ∆
=∆a W ……(Nm ) =∆d W …… (Nm ) =∆b W ……(Nm ) =∆e W …… (Nm ) =∆c W ……(Nm ) =∆f W …… (Nm ) =∆g W ……(Nm )
根据上面各值找出
=m ax W …… (Nm ) =m i n W …… (Nm )
(8) 求出最大盈亏功max W ∆
max W ∆=min max W W -=……(Nm )
(8) 根据许用不均匀系数[δ],求出等效构件上所需的等效转动惯
量:
[]
()2
2m
a x
m kg W J m
e ⋅∆=
δω (60
21
n m
πω=
) (9)确定飞轮的转动惯量:
c F e J J J +=
按题意: 不考虑各构件的质量和转动惯量。
∴ c J 可忽略不挤 ∴
e F J J ≈
5.计算发动机功率
)(7501
6021HP n L M N b M r ⨯⨯⨯⨯⨯=
Φμμ
6.排气凸轮(凸轮Ⅱ)的轮廓设计
(1) 升程角为60°,回程角为60°,远停程角为10°。
(2)选择升程和回程的运动规律。
(3)用图解法设计凸轮Ⅱ的轮廓曲线。
需打印出δ-s 曲线以及凸轮的轮廓曲线。
7. 以曲柄作为定标构件,曲柄每转两周为一工作循环。
画出各执行机构在位置上协调配合工作的循环图。
图1四冲程内燃机机构运动简图比例:1:4
单位:mm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