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7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1张PPT)

《大唐西域记》
通过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的故事, 你们学到了他们 哪些可贵的品质
呢?
为什么唐朝时对 外交往如此繁盛呢?
唐材朝料国一力:强大盛唐,国经者济,文法化式先备进定,,吸珍引国外也国,学常习须;达。
——《日本书纪》
到唐中材朝国料比贸二较易:开,隋放允唐、许对宽他外容们交的长往对期活外居跃政住…策。…,唐是政可府靠鼓的励保各障国。商人
新罗引入中国医学、天 文、历算成就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崔致远(857——?) 12岁来唐求学,18岁中 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 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 ,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 开山鼻祖,有“东国儒 宗”、“百世之师”的 称誉。
唐朝和新罗交流第一人——崔致远
葱岭 于阗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日本的茶道源于……
日本唐招提寺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新罗与唐朝的交流表现在 哪些方面?在频繁的交往中, 双方各自得到什么好处?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
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文化交往
新罗仿照唐建立政治制度 ,采用科举制选官
——
定 , 珍大 国唐 《 也国 日 ,者 本 常, 书 须法 纪 达式 》 。备
你能举出日本深受中国文 化影响的一些例子吗?
日本平城京
朱 雀 大 街
西
东
市
市
西
东
市
朱
市雀Leabharlann 大街唐朝长安城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海上に明るい月が昇ります、 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共30张PPT)

遣唐使船
遣唐使印
在我国的西安市 和日本的奈良市, 各建有一座阿倍 仲麻吕纪念碑。 阿倍仲麻吕是唐 朝时来华的日本 人中的 杰出代表 人物。
在西安之 仲麻呂像
建筑
币制
日本的和同开弥"bǎo"
唐朝的开元通宝
服装
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指出:“[和服]沿唐衣 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
文字、书法
唐使留学的膳大丘,学满回国即任教 “太学寮”,专门传授儒学。768年, 奏准奠孔子为文宣王。
岂宁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 能可 时消泮(融解),寻复结 东就 冰。……暴风奋发,飞沙雨石, 归西 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而而 ——《大唐西域记》 生死 !,
书中综叙了玄奘西行之见 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 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 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 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 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 神话故事等。
日语
• 眠る • 食事をする。 • 食べに行きます
中文
睡眠 吃饭 我去吃饭了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本课的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什么是“遣唐使”?
目的
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 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 类工匠等组成。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前后十几批,最多一次达到500多人。
《弘法大 师行状绘 词》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次数
概
况
1 2 3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36张PPT)

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各国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扬州大明寺
南京栖霞寺
鉴真东渡
次数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概 况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被风浪所阻。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 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1 2 3 4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6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 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东渡成功 753年,鉴真(66岁)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大师将唐朝的建筑、雕塑艺术传到日本,特 别是后者,形成了日本雕塑史上重要的‘唐招提寺 派’。……另外,鉴真大师对日本医药学也有重大贡 献。鉴真大师本人就是一位名医,东渡时又带去了许 多药物。……日本人对有些药物不能分辨,根据淳仁 天皇的旨意,视力极差或者已经失明的鉴真大师‘一 一以鼻别之,一无错失’。” ——钱文忠教授在扬州鉴真图书馆“扬州讲坛” 上的讲演
想一想
• 1、遣唐使回国后,都做些什么呢? • 2、唐朝对日本文化有哪些影响呢?
• (结合课本与现实进行思考)
日 本 建 筑
唐 朝 建 筑
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
唐开元通宝和日本和同开珎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
(同“宝”)
日本茶道
唐代斗茶
唐代绘画
日本浮世绘
中国唐装
日本和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30张PPT)

玄奘(600-664),俗姓 陈。13岁出家,法名玄奘, 后人称他为“三藏法师”。
天竺---古印度
佛教
西天大雷音寺
天竺那烂陀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那烂陀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玄奘法师曾在此地留学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 “不至天竺,终 时消泮 ( 融解) ,寻复结冰。经 不东归一步!” 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 “宁可就西而死, 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 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岂能东归而生!” ——《大唐西域记》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想一想: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
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
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各国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日本来华:
遣唐使——政府间交流 中国人赴日: 鉴真东渡——民间交流
鉴真
扬州江阴人,俗姓淳 于。原为扬州大明寺 高僧,精通佛经和医 学。日本僧人荣睿、 普照等邀请他去日本。
二、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时间: 六次东渡 经过: 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目的: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影响: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为了学习中国 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 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的目的在 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 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 官员。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 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 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 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 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 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7张PPT)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 市之一,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长安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中心,又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说明:长安城的建筑风 格雄浑,气势宏大,公共 设施完备。
长 安 城 下 水 道 铁 滤 网
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说一说:图片说明了什么?
历史记忆
亲历的110国与传闻的28国的情况都记录在《大唐西
域记》一书中,这部书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和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
见,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差别的。
鉴真东渡
鉴真
(688~763年) 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 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 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 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 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 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 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 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 西 游 记 》
玄 奘
第4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 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 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 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 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
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都长安 二、玄奘西行 三、鉴真东渡
外
郭
城
长 安 城 平 面 图
观察《长安城平面图》,说一 说长安城的布局及特点。
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 远影响,你能在现实生活 中找出一些吗?
遣唐使船
遣唐使 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 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 一次在838年。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2 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4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共37张PPT)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材对料各三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基础:国力强盛);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供了机会(保证:政策开放);
唐朝对外交唐通朝对发外达交通,路线给图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条件:
交通发达)。
合作探究 5分钟
明后,不断创新,勇于进取,敢于创新;
整理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国家
唐朝对外 友好往来
日本 印度
事件
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天竺 《大唐西域记》
特点
对双 外向 开交 放流
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遣唐使
1、概念: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
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 类工匠等组成。
2、特点: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时间长
前后十多批
——次数多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规模大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素质高
遣唐使印
遣唐使
材料一 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 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留学中国的士大 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鉴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玄奘誓言:“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思考:你认为鉴真和玄奘的身上有哪些 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信守承诺、永不放弃、吃苦耐劳、不 畏艰险、坚持不懈、勇于开拓、虚心 好学、乐于奉献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材对料各三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基础:国力强盛);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供了机会(保证:政策开放);
唐朝对外交唐通朝对发外达交通,路线给图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条件:
交通发达)。
合作探究 5分钟
明后,不断创新,勇于进取,敢于创新;
整理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国家
唐朝对外 友好往来
日本 印度
事件
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天竺 《大唐西域记》
特点
对双 外向 开交 放流
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遣唐使
1、概念: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
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 类工匠等组成。
2、特点: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时间长
前后十多批
——次数多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规模大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素质高
遣唐使印
遣唐使
材料一 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 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留学中国的士大 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鉴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玄奘誓言:“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思考:你认为鉴真和玄奘的身上有哪些 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信守承诺、永不放弃、吃苦耐劳、不 畏艰险、坚持不懈、勇于开拓、虚心 好学、乐于奉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40张ppt)

1、社会环境: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给对外交往太贵了良好
的社会环境
广州
2、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各国产生了
巨大的吸引力; 3、国家政策方面:唐朝政府对外采取开放的政策;
4、唐朝对外海陆交通发达
唐 与
学习方式 :日本派谴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访
问和学习
1、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日 本 的
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那烂陀寺遗址
《大唐西域记》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
事件内 身 容份
鉴真 僧 东渡 人 玄奘 僧 西游 人
目的地
日本 天竺
目的
独行还是 结伴
途中遭遇
弘扬 佛法
求取 佛经
结伴 独行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
千难万险, 九死一生。
唐大朝食波对斯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新罗
事也不要去想,因为你无法决定将来。我们所能做的是享受当下,人必须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刻,其余的都是妄念。二十四、每个人都会幻想各种美好的未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之付诸行动,这大概就是你与这些人的不同!一、身为一个人,水倒七
分满,话留三分软。不清楚我的路子,就别打听我的底线。二、喜欢一个人并不是回复他所有的动态,而是研究下面的可疑评论。三、车子有油、手机有电、卡里有钱!这就是安全感!指望别人都是扯淡!再牛的副驾驶,都不如自己紧握方向盘。四、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讨厌我,我也未必喜欢你,何必咄咄逼人费了口舌也讨人嫌,你闲得慌但是我没空陪你。
辨一辨
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 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 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 有何不同?
三、玄奘西行
玄奘
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1张ppt)

第三篇
多国使者的大聚会 —— 世界汇聚长安城
陕西西安乾陵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 像六十一尊——六十一藩臣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结合地图册p19,你能 找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
朝鲜
半岛 日本
天竺
交往范围: 唐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70多个国家,都有往来。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菻 狮子国
——《日本书纪》
唐材朝料比二较:开隋放唐、对宽外容交的往对活外跃政…策…给唐各政国府友鼓好励交各流国提商人 到中供国了贸机易会,。允(许政他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交 通)材料三:
4、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
况,主要是因A为( )
内容及影响 书法艺术、建筑技术) 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回日本,对日本
交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 与此同时,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流
深远的影响。 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的
流行与民间
第二篇
两个人的佛法修行 ——佛法无边“日印”行
鉴真
玄奘
思考:上述两幅图片人物是谁?你能给 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阅读教材合作探究,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探究他们在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谈谈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事 件身 内份 容
鉴 真 东
僧 人
渡
玄 奘僧 西人 行
时间
出发地—— 目的地
途中遭遇
是否 结伴
做事要有顽强
唐 玄 宗 时
—
? 的扬州 毅力和六百次航折行, 结
不日本 挠的精五历神次尽失磨败难, 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史事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 “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 “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 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省六部制(唐)
天皇
太政官 神祇官
中务省 式部省 治部省 民部省 兵部省 刑部省 大藏省 宫内省
1
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 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
2 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
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官府阻止,将日本留学僧荣睿投入大牢。
4 弟子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 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搭乘日本遣唐使回国的船,历时月余,终达 日本。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 的鉴真像
相关史事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随行 的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虽失明,但百折 不挠,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 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763年,鉴真卒 于唐招提寺。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 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 为一级国宝。
鉴真
(688-763)
唐天宝元年(742)时,日本的留学僧荣睿、普 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 日本信徒授戒。
鉴真:“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祥彦:“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 无一至。”
鉴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 我即去耳。”
鉴真东渡
次数
概况
1、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2、唐朝的海陆交通比较发达; 3、唐政府开放包容的态度;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 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第三篇章
“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
玄奘西行
历经磨难,历时4年到达天竺。
戈壁大漠 高原雪山 小国林立 盗匪横行
遍访天竺名 寺,研习佛法, 曾在佛学最高学 府那烂陀寺游学, 成为远近闻名的 佛学大师。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10多年后,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 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
持续 时间长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共向 唐朝派遣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遣唐 使的官员有正使、副使、判官、录事 等,其余成员有水手、工匠、留学生、 留学僧等,人数为250人左右至500人 不等,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出使 次数多
使团规模大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 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空海(弘法大师)渡海入唐的情形。
此后,玄奘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主持译经工 作,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中国的佛教发 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 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 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 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 文献,也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以及 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地理和佛学的重 要典籍。
问题思考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 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 重困难的?
鉴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玄奘:不畏艰险,执着前行
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知识拓展 唐与大食的友好往来
唐朝时,大食(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与唐 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 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 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唐朝 的朝廷中任职。
鉴真带到日本的二王真迹法帖,以及擅长王体书法的弟子, 对以后日本书法界流行王书有着极大的影响。
日本国高僧元开于光仁天皇宝龟十年(唐代宗大历14年) 撰写《唐大和上东征传》。
《初谒大和上二首》之一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 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
相关史事 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 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 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 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 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 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 至今。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 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
鉴真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 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
鉴真带去很多医书,还凭嗅觉鉴定药物,帮助日本医师治疗疑 难病症,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医药知识。
鉴真还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 唐招提寺。
大食人俑(唐)
究往事踪迹 树文化自信
天竺
(玄奘西行)
西
大食
唐朝的 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
东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新罗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 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制度。繁盛的唐 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活跃?
阿倍仲麻吕 (晁衡)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 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官八省制(日本)
唐招提寺(日本奈良) 五台山佛光寺(中国山西)
ベッドの前の月の光は、疑问は地上の霜で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bǎo,同“宝”,是繁 体字“寳”的异体字; 一说同“珍”
鉴真
(688-763)
鉴真,唐代佛学大师。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 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牛黄
人参
海豹皮
新罗强盛以后,陶派彩遣绘持使腰节鼓和女俑大唐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 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 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 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 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 印绶。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当时称为“遣唐使”。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长屋王(日本)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第一篇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唐与日本的往来
《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 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幼时家境清贫,随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 景龙元年(707),出游洛阳,继至长安。在长 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 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经之外,在建筑、 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
715年,他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 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 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 主”。
“玉帛遍天下,梯航归上都。”
——唐玄宗《赐新罗王》
“兴言名义国, 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
人来习典谟。”
第二篇章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
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 国文化。
崔致远
相关史事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 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 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 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省六部制(唐)
天皇
太政官 神祇官
中务省 式部省 治部省 民部省 兵部省 刑部省 大藏省 宫内省
1
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 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
2 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
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官府阻止,将日本留学僧荣睿投入大牢。
4 弟子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 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搭乘日本遣唐使回国的船,历时月余,终达 日本。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 的鉴真像
相关史事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随行 的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虽失明,但百折 不挠,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 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763年,鉴真卒 于唐招提寺。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 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 为一级国宝。
鉴真
(688-763)
唐天宝元年(742)时,日本的留学僧荣睿、普 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 日本信徒授戒。
鉴真:“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祥彦:“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 无一至。”
鉴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 我即去耳。”
鉴真东渡
次数
概况
1、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2、唐朝的海陆交通比较发达; 3、唐政府开放包容的态度;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 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第三篇章
“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
玄奘西行
历经磨难,历时4年到达天竺。
戈壁大漠 高原雪山 小国林立 盗匪横行
遍访天竺名 寺,研习佛法, 曾在佛学最高学 府那烂陀寺游学, 成为远近闻名的 佛学大师。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10多年后,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 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
持续 时间长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共向 唐朝派遣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遣唐 使的官员有正使、副使、判官、录事 等,其余成员有水手、工匠、留学生、 留学僧等,人数为250人左右至500人 不等,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出使 次数多
使团规模大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 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空海(弘法大师)渡海入唐的情形。
此后,玄奘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主持译经工 作,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中国的佛教发 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 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 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 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 文献,也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以及 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地理和佛学的重 要典籍。
问题思考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 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 重困难的?
鉴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玄奘:不畏艰险,执着前行
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知识拓展 唐与大食的友好往来
唐朝时,大食(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与唐 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 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 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唐朝 的朝廷中任职。
鉴真带到日本的二王真迹法帖,以及擅长王体书法的弟子, 对以后日本书法界流行王书有着极大的影响。
日本国高僧元开于光仁天皇宝龟十年(唐代宗大历14年) 撰写《唐大和上东征传》。
《初谒大和上二首》之一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 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
相关史事 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 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 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 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 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 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 至今。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 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
鉴真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 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
鉴真带去很多医书,还凭嗅觉鉴定药物,帮助日本医师治疗疑 难病症,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医药知识。
鉴真还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 唐招提寺。
大食人俑(唐)
究往事踪迹 树文化自信
天竺
(玄奘西行)
西
大食
唐朝的 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
东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新罗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 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制度。繁盛的唐 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活跃?
阿倍仲麻吕 (晁衡)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 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官八省制(日本)
唐招提寺(日本奈良) 五台山佛光寺(中国山西)
ベッドの前の月の光は、疑问は地上の霜で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bǎo,同“宝”,是繁 体字“寳”的异体字; 一说同“珍”
鉴真
(688-763)
鉴真,唐代佛学大师。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 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牛黄
人参
海豹皮
新罗强盛以后,陶派彩遣绘持使腰节鼓和女俑大唐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 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 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 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 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 印绶。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当时称为“遣唐使”。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长屋王(日本)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第一篇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唐与日本的往来
《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 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幼时家境清贫,随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 景龙元年(707),出游洛阳,继至长安。在长 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 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经之外,在建筑、 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
715年,他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 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 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 主”。
“玉帛遍天下,梯航归上都。”
——唐玄宗《赐新罗王》
“兴言名义国, 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
人来习典谟。”
第二篇章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
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 国文化。
崔致远
相关史事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 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 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 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