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116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166例临床应用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166例临床应用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166例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的临床价值。

方法166例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将切除组织均送病理检查,对于创面较大及出血者给予金属夹夹闭,观察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急性并发症发生,并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内镜进一步确定有无息肉组织残留及肠腔狭窄肠梗阻发生。

结果132例直径在1.0~2.9 cm结直肠无蒂息肉一次性切除,24例息肉直径3.0~5.0 cm 患者采用分片黏膜下切除术切除,10例息肉直径>5.0 cm患者一次切除无法完成,隔1个月再次进行残余病灶切除,再次切除率为6.02%;本组患者创面较大深大者给予金属夹夹闭,视具体创面大小给予数个金属夹治疗,患者均无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发生。

3个月后给予患者结肠镜复查均未见有残留息肉组织存在,可见2例肠腔狭窄,其他患者无肠腔狭窄梗阻。

息肉病病理检查约90%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约10%伴有腺上皮轻度及中度不典型性增生。

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有效、安全,操作简单,可以检出常规活检不足以做出诊断的某些病变,又可以进行癌前病变的切除,可以作为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金属夹;无蒂息肉伴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推广,对于较大扁平无蒂息肉越来越以黏膜下切除术为首选,并结合金属夹应用有效减少术后出血及肠穿孔发生。

本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166例,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所治疗的166例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按息肉个数分为单发息肉者75例,多发息肉者91例,按息肉直径大小分为1.0~1.9 cm 73例、2.0~2.9 cm 59例、3.0~5.0 cm 24例、>5.0 cm 10例。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3-09-16T09:43:05.4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欧锦溪朱志华谢玉丽[导读] 消化道息肉组织学分型以英国的Morson的组织学分型为基础,分为肿瘤性、错钩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4类[1]。

欧锦溪朱志华谢玉丽(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543001)【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 EMR )和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101例169枚消化道息肉患者,分别行EMR和单纯电切术治疗,观察治疗的操作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

并于治疗后1个月首次复查随访疗效。

结果 EMR组出现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出血、穿孔、切口过深及残端残留)共11例,而电切组共有34例,EMR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电切组(P<0.05),对比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消化道息肉行 EMR 治疗与传统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EMR ) 消化道息肉【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122-02 消化道息肉是泛指起源于胃肠道黏膜上皮而隆起于黏膜面,并向消化腔内突出的局限性病变。

目前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均越来越高,可视为癌前病变甚至恶变[1]。

因此及时发现息肉并对其切除及作病理学检查,这对预防其恶变,对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近年来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技术。

现总结我院近年来分别经传统方法直接圈套治疗或行EMR治疗消化道息肉,对比两种方法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101例169处按山田分型法确诊消化道息肉(包括山田I-Ⅳ型)的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黏膜切除大肠宽基息肉的治疗价值

内镜下黏膜切除大肠宽基息肉的治疗价值

内镜下黏膜切除大肠宽基息肉的治疗价值陈丽芬;黄理;姚朝光【摘要】目的:探讨大肠宽基息肉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通过前瞻性的随机对照方法的原则,纳入我院2011年9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大肠宽基息肉的患者共120例,158个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送病理科检查,记录并发症和成功率,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120例患者的基底直径均在2 cm以上,其中2~3 cm者92例,>3 cm者28例;119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的剥离,仅一例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成功率达99.17%;治疗时间平均为85 min;出现即刻出血6例,迟发性出血者1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仅1例并发穿孔转外科治疗;病理检查管状-绒毛状腺瘤72例,管状腺瘤24例,绒毛状腺瘤24例;40例伴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32例伴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基底边缘的组织并无病变残留。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均无复发患者及残留患者。

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宽基息肉局部复发率低,是消化系统宽基息肉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27)012【总页数】3页(P2016-2017,2018)【关键词】宽基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窥镜治疗;临床价值【作者】陈丽芬;黄理;姚朝光【作者单位】河池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河池 547000;河池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河池 547000;河池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河池 5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已经成为消化系统息肉的重要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基底直径较小的息肉,可以通过圈套器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是对于直径较大息肉(>2 cm)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及风险,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2]。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1122018 年第 5 卷第 49 期2018 Vol.5 No.49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临床护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孙 慧(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江苏 泰州 225321)【摘要】报道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默契配合、熟练的技巧,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以及饮食、运动等的指导是保证EMR 手术治疗扁平或亚蒂息肉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肠息肉;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9.112.0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扁平或亚蒂息肉等,是在息肉电切术、粘膜下注射以及钛夹止血术等内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效果好、易操作、安全性高,已逐渐在临床推广普及[1]。

EMR 的顺利进行,疗效满意与否,与护理人员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收集我院2017年3月~7月行肠息肉EMR 的患者25人,年龄在38~70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

其中男18例,女7例;多发性息肉13例,单个息肉12例。

现将肠息肉EMR 的护理配合报告 如下。

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解释EMR 治疗的经过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通过介绍以往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

告知病情,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1.2 检查积极完善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等各项辅助 检查。

1.3 器械及药物的准备电子肠镜(OLYMPUS CF-H260AL ),透明帽(OLYMPUS D-201-10704),注射针(OLYMPUS N M -200U -0423)电圈套器(O LY M P U S S D -240U-25),钛夹释放器(OLYMPUS HX-110UR ),钛夹(OLYMPUS HX-610-135L ),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靛胭脂混合液等。

EMR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EMR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EMR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目的研究与分析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胃肠息肉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采取EMR治疗,总结分析其临床护理要点。

结果本组200例患者息肉摘除率为99.0%(198/200),其中2例术后发生迟发型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至今尚未发生穿孔。

所有患者经临床护理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且患者消化功能恢复良好,腹胀症状等完全消除。

结论EMR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效果显著,且围手术期对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干预,既能确保手术顺利实施,又能减轻病人痛苦和不良心理,且能减少其各种并发症,从而促使其术后更快康复。

标签:胃肠息肉;EMR治疗;临床护理在临床消化科,胃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针对该疾病,临床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1]。

而EMR则是基于钛夹止血术、黏膜下注射、息肉电切术等内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术式,其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效果好等优势,因而在临床治疗胃肠息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2]。

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胃肠息肉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即对EMR 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胃肠息肉患者2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35~65岁,平均(42.33±10.07)岁。

其中单发性息肉110例、多发性息肉90例,息肉直径0.5~3.5cm,平均(1.13±1.02)cm。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采取EMR治疗,即经内镜发现息肉后,采用0.004%美兰与10%甘油果糖混合注射液行黏膜下注射,待息肉抬起后,采用圈套器配合高频电切或电凝将息肉切除,然后采用负压吸引法、异物网篮、抓特钳等将息肉取出。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2%,此外对照组和实验组中患者满意度平均得分分别为82.4分、97.3分,可见实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MR 治疗大肠息肉安全、有效,手术期间进行精心科学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大肠息肉;护理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发生于中年后,常见于60岁以上老人,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由于息肉表面易糜烂而导致出血,且有发生癌变的可能,若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患者健康[1]。

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的发展,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因其效果好、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在EMR治疗中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5.6±3.8)岁,病变部位:直肠22例,乙状结肠8例,横结肠11例,升结肠9例;实验组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4.7±3.5)岁,病变部位:直肠23例,乙状结肠9例,横结肠10例,升结肠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症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具体如下:1.2.1术前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EMR治疗的方法、目的,禁忌症、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在手术前常存在恐惧、害怕等心理,要多向患者介绍成功的典型病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增加其安全感,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并让患者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清理肠道:我院采用术前4 h 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口服,禁用甘露醇以免产生氢气而发生肠内气体爆炸;为患者做好血常规、血型、凝血时间等检查,此外准备好氧气、心电监护仪,及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止血剂等急救药品。

内镜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

内镜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

内镜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疗效。

方法收集分析我院73例患者,81个位点的结直肠无蒂息肉临床资料,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并对所有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1、3、6、12个月和长期结肠镜随访复查。

结果所有患者(100%)完整切除,术后1年复查中未发现残留息肉组织,1例切除时已经癌变患者术后3年随访未发现复发和转移,2例患者术后疤痕脱落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停止出血,未发现穿孔和其它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内镜粘膜切除术无蒂息肉随着放大内镜技术的成熟、染色内镜的广泛开展及对内镜下早癌认识的提高[1],结肠癌起源于结肠腺瘤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广泛接受[2]。

对于早期癌,内镜治疗与手术治疗有相同的效果[3~4]。

及时发现息肉、及时处理,即对息肉全瘤切除及全瘤活检,这对预防腺瘤恶变,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治疗,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原则:首选内镜下切除。

但是经内镜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比较困难,而且容易发生结肠穿孔和出血,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国外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诊治消化道扁平病灶的一项新技术,自2000年3月至2009年6月,本院消化内镜中心对73例大肠广基息肉行肠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73例,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35~87岁,平均61.3±9.7岁,将2.0cm53颗,均执行分次切除。

全部81个病灶取到组织送病理检查,证明完全切除81个,完全切除率为100%。

2.2 病理及预后:腺瘤性息肉17例(23.3%),混合性腺瘤20例(27.4%),绒毛状腺瘤35(47.9%)例,1(1.3%)例癌变。

除2(2.7%)例术后3d继发性出血,经氩气刀电凝或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处理后成功止血,没有发生穿孔,所有病例均无严重不良并发症发生。

EMR切除94个大肠息肉临床研究

EMR切除94个大肠息肉临床研究

EMR切除94个大肠息肉临床研究目的:了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扁平或宽基大肠息肉的治疗作用。

方法:94个扁平或宽基大肠息肉在内镜介导下先予黏膜下注射,再一次性或分次切除病灶,创面旷置或钛夹钳闭,术后6、18、30个月复查,未见复发者为治愈。

结果:除一个大的扁平息肉术后1年复发再治外,其余93个息肉追踪30个月未见复发,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EMR治疗扁平或宽基大肠息肉是安全的且较为经济,疗效确切。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in the flat or broad-base colonic polyps.Method:94 flat or broad-base colonic polyps involved in this paper. First,injected the liquid into the submucosa conducted by endoscope,then,cutted down the polyp by one-time excision or partial excision. The wound was sealed by titanium clips or just indwelling.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6,18 and 30 months after EMR. The patients without recurrence after 30 months followed-up were thought to be cured.Result:All cases were cured except one,who recurred 1 year after EMR. There was not any severe complication occurred after EMR.Conclusion:EMR is a safe,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flat or broad base colonic polyps.[Key words] Endoscopic;Colonic;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olyps大肠息肉首选内镜下切除,尤以电切除为最常见且最为成熟的治疗方法,对有蒂息肉均可直接行圈套切除,对于较小的宽基或扁平小息肉也可直接活检钳除或热活检钳切除,而对于较大的宽基或扁平息肉直接行电切除出现穿孔等并发症风险较大,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由于先在黏膜下做一液体垫,使病灶与黏膜下组织分离,圈套时不易套入固有肌层及外膜,从而能完全的切除病灶而不致出现并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息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11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9T14:41:05.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作者:阮晖
[导读] 但对于基础医院来讲,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仍然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内镜治疗方法。

(四川省什邡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四川什邡 618400)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行大肠息肉切除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大肠息肉切除患者当中,研究样本量为11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当中116例患者共切除118枚息肉,均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11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出血,并无穿孔等并发症状。

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行大肠息肉切除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大肠息肉;切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013-02
【Abstract】Objective This study mainly analysis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olyps. Methods This study limits the scope of resection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6 -2017 year in January from colorectal polyps, study sample of 116 case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treatment and analyz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study of 116 cases with total resection of 118 polyps were treated by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116 cases of 3 patients of postoperative bleeding, no perforation and concurrent symptoms. Conclus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olyps resec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Key word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Colorectal polyps; Resection; Clinical effect
大肠息肉指的就是大肠腺瘤性息肉,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表现[1]。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有90%以上的大肠癌患者是由大肠息肉进行恶性病变的。

而对大肠息肉进行早期切除可以有效的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对于大肠息肉切除而言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由内镜下高频电凝术或电切术,对于广基大肠息肉或较大的大肠息肉,传统内镜手术出现出血、穿孔并发症较多。

目前临床常规采用大肠息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则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内镜治疗方法,可以较完整的切除患者大肠息肉,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根据本院116例临床治疗资料证实这一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本院116例大肠息肉切除患者当中,样本选取时间为2012年1月—2017年1月,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CT诊断与MR 诊断明确为大肠息肉。

116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60例,患者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33年,年龄均值为(51.2±4.8)岁,患者息肉直径最长为2cm,最短为0.6cm,息肉直径均值为(1.1±0.2)cm。

单发息肉114例,多发息肉2例。

1.2 方法
患者术前需要准备1:10000肾上腺素以及靛胭脂粘膜染色剂、套圈器、注射针、止血夹等。

先进行内镜下大肠息肉靛胭脂染色,病灶边缘清晰,再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用内镜注射针行大肠息肉粘膜下注射,进针角度与粘膜呈30度角,大肠息肉粘膜下注射后隆起明显,抬举征阳性,再用电圈套器行息肉高频电切术。

较大广基息肉一次切除不全者,行分次切除。

息肉基底有少量残端者行高频电凝术。

术后息肉残端根据大小使用止血夹进行封闭。

术后观察息肉残端无出血表现后结束手术。

切下息肉组织用三爪钳钳出送病理学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2.0,分析研究所得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t与χ2检验。

当P<0.05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116例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男性患者(n) 56
女性患者(n) 60
年龄均值(岁) 51.2±4.8
息肉直径均值(cm) 1.1±0.2
单发息肉(n) 114
多发息肉(n) 5
管状腺瘤(n) 46
绒毛状腺瘤(n) 60
绒毛状管状腺瘤(n) 10
本次研究当中116例患者共切除118枚息肉,3例患者出现渗血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2.6%,并未出现穿孔病历,患者采用内镜下凝血酶治疗后,渗血症状消失。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成功率为100%。

从患者术后病理分析,其中管状腺瘤46例、绒毛状腺瘤60例、绒毛状管状腺瘤10例。

3.讨论
内镜下粘膜切除指的是在患者病灶的粘膜下层内进行药物注射[2],当注射药物形成液体垫后将患者大块粘膜组织进行切除[3]。

这种治疗方法相较于常规电切术而言,所切除的组织标本较大,可以更加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癌前病变情况进行掌握[4]。

是目前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在治疗当中,内镜下粘膜切除法可以使息肉切除的面积与深度增加[5],以便于更好的根治,并且治疗后患者并发症较少。

在本次研究当中,116例患者均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大肠息肉,共切除息肉118块,并且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100%,从术后并发症状来看,116例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术后少量出血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2.6%。

综上,本次研究证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行大肠息肉切除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本次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
样本选取过于单一,仅仅从本院116例患者中进行选取,多发息肉筛选率较少,仅仅只有5例。

另外研究中未进行对照分析,应采用其他治疗方法与之对照,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

最后观察时间较短,应该在患者康复后随访6个月、12个月、1年进行随访,复查大肠镜,并进行色素内镜检查,以方便对复发率进行观察。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逐渐有取代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的趋势.但对于基础医院来讲,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仍然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内镜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小莹,邓绢芬,谢春松,等.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75例大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3,32(1):16-17.
[2]李连兴.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切除大肠息肉44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22-23.
[3]姚健,王军,孙荣,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疗,2015,34(35):77-78.
[4]饶山东,聂春红.大肠息肉样病变消化内科治疗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6):479-479.
[5]秦健,窦玉勤,霍晓灵,等.内镜下治疗170例消化道息肉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5):288-2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