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心理测试规则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平衡称重测试法的应用

犯罪心理平衡称重测试法的应用

犯罪心理平衡称重测试法的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监狱民警巴合达尔·巴提力【摘要】识别谎言是从事心理测试技术人员的基本职能。

采取什么样的测试方法能更有效、更直接的识别谎言,一直是心理测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作者在从事心理测试技术工作的几年中实测对象千余名,排除了大量的无辜,通过测试也确定了几十余名犯罪嫌疑人,为一些案件明确了侦查方向。

本文就犯罪心理测试工作近几年的实战经验,针对犯罪嫌疑人已被框定在多名测试对象中和测试对象一对一的案件,发现运用平衡称重测试法,能较容易的排除无辜,找出真正的犯罪嫌疑人。

下面就平衡称重测试法的原理,适用的条件及测试过程,判定的方法谈些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平衡称重测试法、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嫌疑人、直接准绳法、心理测试仪、心理反应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正逐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经过许多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测谎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在侦查破案等司法实践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一大批案件的破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澄清了一批“无辜”的嫌疑人,测谎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办案单位的认同。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制造的测谎仪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相对应的测试方法也各不相同。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运用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方法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我国的心理学家和第一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实战探索,并借鉴国外科学的心理测试方式,积累摸索出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测试方法。

但总结起来目前运用于心理测试的方法一般多为直接引进国外的测试方法,如CQT,MGQT,GKT,SKY,POT等。

结合国内目前情况,运用最多的还是CQT,MGQT,GKT相结合起来的常用测试方法。

目前本实验室运用的是以MGQT为主,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SKY,POT,几年来破获了大量的案件。

心理检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心理检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心理检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心理检验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下面将介绍心理检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1.确定检验目的:在进行心理检验前,需要明确目的和研究问题,以便选择合适的心理检验工具和方法。

2.选择合适的检验工具: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心理检验工具。

心理检验工具可以是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任务表现等,也可以是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

3.测试对象的选择:确定具体的测试对象,这取决于研究问题和检验目的。

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群,如学生、职场人群、患者等。

4.实施检验:按照检验工具的要求,对被试者进行相应的操作或提问,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

可以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

5.数据整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结论和研究结果。

6.结果解释和应用:根据数据结果,对心理特征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将结果应用于研究或实际应用中。

心理检验注意事项:1.知情同意:在进行心理检验前,需要向被试者说明检验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2.保护被试者隐私:进行心理检验时,需要保护被试者的隐私,确保测试结果不被泄露或滥用。

3.尊重被试者权利:在心理检验过程中,需要尊重被试者的权利,如自愿参与、自由退出等。

4.心理状态的考虑: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因此要考虑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注意力等。

5.检验证度和信度:在选择和使用心理检验工具时,需要考虑其检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检验证度指的是检验工具测量所要测量的特征的程度,信度指的是检验在不同时候、不同测量员、不同测试场所、不同测试对象等条件下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

总之,心理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研究方法,能够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在进行心理检验时需要明确目的、选择合适的检验工具、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隐私,并考虑心理状态、检验证度和信度等因素,以合理解释和运用测试结果。

检察院司法鉴定依据的鉴定规则全文

检察院司法鉴定依据的鉴定规则全文

检察院司法鉴定依据的鉴定规则全文司法鉴定运用于各种审判活动之中,比如民事案件中的工伤案件、交通事故案件、离婚案件甚至是合同争议案件等案件中基本都会涉及到司法鉴定;刑事案件中的各种证据鉴定更是离不开司法鉴定。

那么,检察院司法鉴定依据的鉴定规则全文是怎样的呢?详情参考下文分析。

司法鉴定运用于各种审判活动之中,比如民事案件中的工伤案件、交通事故案件、离婚案件甚至是合同争议案件等案件中基本都会涉及到司法鉴定;刑事案件中的各种证据鉴定更是离不开司法鉴定。

那么,检察院司法鉴定依据的鉴定规则全文是怎样的呢?详情参考下文分析。

▲人民检察院鉴定规则(试行)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人民检察院鉴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称鉴定,是指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出具鉴定意见的活动。

第三条鉴定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科学、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

第二章鉴定机构、鉴定人第四条本规则所称鉴定机构,是指在人民检察院设立的,取得鉴定机构资格并开展鉴定工作的部门。

第五条本规则所称鉴定人,是指取得鉴定人资格,在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中从事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司法会计鉴定以及心理测试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鉴定人享有下列权利:(一)了解与鉴定有关的案件情况,要求委托单位提供鉴定所需的材料;(二)进行必要的勘验、检查;(三)查阅与鉴定有关的案件材料,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人员;(四)对违反法律规定委托的案件、不具备鉴定条件或者提供虚假鉴定材料的案件,有权拒绝鉴定;(五)对与鉴定无关问题的询问,有权拒绝回答;(六)与其他鉴定人意见不一致时,有权保留意见;(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条鉴定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鉴定工作规章制度;(二)保守案件秘密;(三)妥善保管送检的检材、样本和资料;(四)接受委托单位与鉴定有关问题的咨询;(五)出庭接受质证;(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论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法律规范的构建

论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法律规范的构建
心理 测试 运用 的 程序 规范 和测 试结 论运 用规 则 。其 程序 规范 为 : 犯 罪心 理测试 的有 限使用 ; 试 的适 对 测
用主体 限制 ; 利 告知 制度 ; 权 测试 的不 受干扰 原则 。
【 关键 词 】 犯 罪 心理测 试 ; 证据 ; 律规 范 ; 建 法 构 【o】 1。99jsn12 — 152 1. .l di 036 /i 。 2 19 .0 1 20 1 .s 6 0
2 1 年 4月 01
第 3 1卷 第 2期
新 疆 警 官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u a o nin o c fcr cd m or l f j gP l பைடு நூலகம்O f es A ae y n Xi a i i
Ap . 01 r2 1 V0 . I 31 N0- 2


犯 罪心 理测 试 的技 术要 求
( ) 一 测试人 员的基 本要 求
性 的设 计编 制相 关 问题 。其 次 , 具备 刑事 侦查 、 要 犯
罪 现 场 、 罪 心理学 等 知识 , 犯 编题 和测 试过 程是 建立
犯 罪 心理 测试 是一 项严 肃 的 司法行 为 ,具有 法 律 意义 , 测试 人员 是测 试 的实 施者 , 这一 法律 行 而 是 为 的实 践者 , 试人 员所 具备 的素质 对测 试 、 测 测试 结 论 的运 用 和结 论 能 否成 为合 法 证 据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在 国际上 , 国对测 试人 员有 相应 的要求 , 美 各 如
( ) 一 对犯 罪心理 测试 的 有 限制 使 用制度
民族 、 域 的文化 背景 、 地 身心 状况 、 个性 特征 、 语思 言
维规 律 和心理 的特 点 。 后 , 最 更要 具备 法律 的基 本素

心理测试工作制度

心理测试工作制度

心理测试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1.1 目的心理测试工作制度旨在规范和指导心理测试的开展,确保测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保护被测试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

1.2 原则(1)自愿原则:被测试者参与心理测试应基于自愿,不得强迫或诱导。

(2)科学原则:心理测试应采用科学、成熟、可靠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方法。

(3)保密原则:对被测试者的个人信息和测试结果予以严格保密,不得泄露。

(4)伦理原则:心理测试应遵循伦理规范,尊重被测试者的尊严和权益。

二、组织管理2.1 心理测试工作应在专业心理测试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测试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

2.2 心理测试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条件,包括独立的测试场所、完善的测试设施和专业的测试人员。

2.3 心理测试工作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进行,确保测试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三、测试流程3.1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1)向被测试者说明测试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取得被测试者的同意。

(2)根据被测试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试工具。

(3)确保测试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干扰因素。

3.2 测试过程(1)测试人员应使用规范的指导语,确保被测试者理解测试要求。

(2)被测试者应在测试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测试,测试人员应观察并记录被测试者的表现。

(3)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应确保被测试者的安全和舒适,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3.3 测试后的分析与报告(1)测试人员应对测试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2)测试分析报告应包括测试工具、测试过程、测试结果和分析意见等内容。

(3)测试分析报告应于测试完成后2个工作日内发出。

四、质量控制4.1 心理测试工作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测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2 定期对测试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测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4.3 定期对测试工具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测试工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五、保密与隐私保护5.1 心理测试机构应对被测试者的个人信息和测试结果予以严格保密,不得泄露。

犯罪心理测试实证效度的测量

犯罪心理测试实证效度的测量

测量 的方 法 。如涉 案可 以有直 接和 间接 、主犯 和从 犯 、知情 参与 等 ,而涉 案人心 理 内容 由于涉案 人关 系属性 的多样性 ,也 存在 多样 性 ,真正 的涉案 内容 该如何 界 定 。而对这 些效 标特 质 的不 同理 解可 能有 不 同的测 量方法 ,就算 同一理解 也 可能有 多种 界定
心理 测试 的实 证效 度 的差异 性 问题 中 ,有些影
响 因素是 无法排 除的 ,有 些 因素 的影 响只能 相对控 _ 制 。 由于心理测 试 实证效 度受 到诸 多 因素 的影响 ,
所 以研 究 人 员 在 解 释 实 证 效 度 的 意 义 时 需 相 当谨
慎 ,并 在 各 自的研究 中需 具体 说 明影 响实证 效度 的 主要 因素 所 占的权 重 。这 样不 同的研究 者在 比较各 自的研 究 结果 时就会 有相 应 的参照 。实 际上 ,心理 测试 实证 效度 的研究 结果 之 间 ,是 缺乏 这样 的参 照
术是 一个 人机 协 同系统 ,而除 此之外 测试 的其 它 因
1 . 实证效 度属性 方 面
估 计 实 证 效 度 的首 要 条 件 在 于 选 取 合 适 的效 标 ,在心 理测试 中一般是 根据 测试 的 目的来选 的 。
心理 测试 的 目的大 致分 为两种 :一 是在被 试 与案件
关 系属性 不 明确 的情 况下 ,确 定被试 与 案件 的关 系 ■ 屙 性;二 是在被 试 与案件 关 系属性 明确 的条件 下 ,
确定 被试 的心理 内容 。针 对这 两种 目的 ,对应 地有 两种 观念效 标 :一 是对不 同被试 关 系屙 l 生的正 确 区
素 基本 上都是 测试 员主 观意志 的体 现 ,如测试题 目 的编制 、图谱 的评定 、实验进 程 的控 制 等 。所 以说 测试 员本 身就 是一套 测试 工具 ,但 由于 不 同的测 试 员所 承 载 的测 试理论 和方 法体 系是 有 区别 的 ,这就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作者:魏子龙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03期摘要: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即是交叉学科,又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项侦查技术。

本文主要从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做简要概述,以求大体展现现阶段我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状况。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当前状况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8-0131-02作者简介:魏子龙(1986-),男,汉族,新疆昌吉人,甘肃政法学院公安技术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一、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外发展情况犯罪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的“天生犯罪人”理论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说等等。

其实我国古代对犯罪心理研究比较早,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作为古代法制思想代表的“明德慎罚”、“原心定罪”等,都是有关犯罪心理分析的精辟思想。

只是近代西方的学者能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系统化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犯罪心理学,都是指西方19世纪以来由犯罪学和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

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是从20世纪初,随着犯罪学和心理学从西方的传入才开始的。

在1939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孙雄编著的《变态行为》一书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本杰作。

[1]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是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一些成绩,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是在八十年代将其逐步引进和发展的,1982年以法大的罗大华为主的国内政法院校的教师编写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犯罪心理学》教材。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由当时在公安部任职的刘文同志在日本考察期间引进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后,[2]我国国内才开始接触犯罪心理测试这门技术,以前都是把它打入唯心主义的范畴加以否定的。

传统法律心理学案例(3篇)

传统法律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受害人李某(化名)因与嫌疑人王某(化名)发生纠纷,王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重伤二级。

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将王某抓获归案。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委托心理专家对王某进行心理评估,以期为案件审理提供参考。

二、心理评估过程1. 初步了解心理专家通过与王某及其家属的初步沟通,了解到王某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犯罪动机等信息。

王某家境贫寒,父母离异,从小缺乏关爱,性格孤僻,容易冲动。

2. 评估方法心理专家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心理测试、访谈、观察等,对王某进行全面的评估。

(1)心理测试:心理专家对王某进行了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等心理测试,以了解其人格特征、心理状况等。

(2)访谈:心理专家与王某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犯罪动机、心理变化、悔罪态度等。

(3)观察:心理专家在审理过程中对王某的行为、表情、语言等进行观察,以判断其心理状态。

三、心理评估结果1. 人格特征:王某具有明显的反社会人格特征,如冲动、易怒、缺乏责任感等。

2. 心理状况:王某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犯罪后心理状态不稳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犯罪动机:王某犯罪动机主要是出于报复心理,对李某的侮辱行为感到愤怒,导致冲动行事。

4. 悔罪态度:王某在审理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悔罪态度,但内心仍存在侥幸心理。

四、心理分析与建议1. 心理分析王某的犯罪行为与其人格特征、心理状况、犯罪动机等因素密切相关。

王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导致其性格孤僻,容易冲动。

在犯罪过程中,王某的报复心理和情绪波动使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犯罪后,王某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导致其悔罪态度不端正。

2. 建议(1)加强心理辅导:对王某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

(2)加强家庭教育:关注王某的家庭教育,引导其家长关注其成长,提供关爱和支持。

(3)强化法律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王某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测试答题卡填涂须知
一、考试目的
心理测试主要是测试考生的人格(性格)特点及心理健康程度。

测查量表中所提问题的答案没有“对”与“不对”、“正确”与“错误”之分,考生不必有任何顾虑,不必揣摩或迎合题本意图,只需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如实作答。

全部测试应在90分钟内完成。

二、题本说明
心理测试题本为《选用干部心理测查手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卡氏十六种人格”测查,答题要求为“三选一”,第二部分是“心理健康调查”,答题要求为“二选一”;答题卡分蓝、绿两种,蓝色答题卡对应“三选一”题,绿色答题卡对应“二选一”题。

填涂使用2B铅笔。

考生不得在手册中做任何标记或乱涂乱画,《手册》重复利用,严禁将手册及答题卡带出考场。

三、填涂项目
1、答题卡上的“测试项目”栏统一填写“心理测试”
2、答题卡上的“姓名”栏,只填写汉字,不填涂姓名区位码。

两个字的姓名,第一、第三空格各填一字;三个字的姓名,一个空格填写一字;四个字的名字,前两字写在第一空格,后两字相应填写。

3、“编号或学号”用来填写考号,专业考试准考证号由2个字母加4位数字组成,字母与数字填写在数字栏前六格,数字部分对应填涂。

4、性别对应填涂。

5、分类号不填涂。

6、测试日期对应填涂。

7、年龄对应填涂。

8、职业代码统一填涂数字“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